}

净土或问讲记01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打印 被阅读次数

https://i.imgur.com/BX2Oc3U.jpg

净土或问讲记01

元师子林天如维则 述

智圆法师 讲解

 

 

天如老人,方宴默于卧云之室,有客排闼而入者,禅上人也。因命之坐。坐久,夕阳在窗,篆烟将灭。客乃整衣起立,从容而问曰:

天如老人正在卧云室宴坐,有客人推门进来,是学禅的上人,就让他坐。坐久了,夕阳在窗,香烟将灭。客人整衣起立,从容问道:

窃闻永明寿和尚,禀单传之学于天台韶国师,是为法眼的孙。匡徒于杭之净慈,座下常数千指。其机辩才智,雷厉风飞。海内禅林,推之为大宗匠。奈何说禅之外,自修净土之业,而且以教人。复撰拣示西方等文,广传于世。及作四料拣偈。其略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看他此等语言,主张净土,无少宽容。无乃自屈其禅,而过赞净土耶?此疑非小师其为我辩之。

我听说永明寿和尚在天台韶国师处禀得单传之学,是法眼宗的嫡孙,在杭州净慈寺领众,座下常常数千指。他的机辩才智雷厉风行,非常迅捷,被海内禅林推崇为大宗匠。为什么在说禅之外自修净业,而且以此教人,又撰写《拣示西方》等文广传于世,以及作《四料拣》偈颂,简略说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呢?看他这些语言,主张净土没有少许宽容,这不是看轻自己的禅法而过赞净土吗?这个疑问不小,请师父为我辩明。

答曰:大哉问也。当知永明非过赞也。深有功于宗教者也。惜永明但举其纲,而发明未尽,故未能尽遣禅者之疑也。

回答:这个问题关系重大。要知道永明禅师不是过赞净土,他的提法对禅宗和圣教都大有功德。可惜大师只举出了纲要,没有彻底发挥其中的妙义,所以不能完全遣除禅者的疑惑。

余忝学禅,未谙净土。然亦尝涉猎净土诸书,稍知其概。本是易行易入之方,亦是难说难信之法。所以释迦慈父现在世时,为诸弟子说弥陀经。预知末法众生,少能信向。故引六方诸佛出广长舌说诚实言,以起其信,以破其疑。及于经末,因诸佛所赞,乃复自言,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此皆苦口叮咛,劝人信向矣。

我愧于学禅,不熟悉净土,但也曾涉猎过净土的各种书籍,稍微知道一个大概。净土本来是易行易入的法,也是难说难信的法。所以,释迦慈父在世时,为弟子们演说《阿弥陀经》。预知末法时代的众生,很少能够以信心趣向,因此,引六方诸佛出广长舌说诚实言,来发起后代人们的信心,破除他们的疑惑。再者,在这部经的末尾,因为诸佛所赞,就又自己说道:要知道,我在五浊恶世做这种难事,为一切众生讲这个难信的法,这是特别困难的。这都是苦口叮咛劝人们信向,劝人生起真实信心,趣入净土大道。

且大悲世尊垂救末劫。凡金口所宣,一偈一句,而人非人等,莫不信受奉行。独于净土之说,则间有疑者。何哉。

再者,大悲世尊特别在五浊炽盛的末世救度众生。凡是佛金口宣说的一偈一句,人非人等都无不信受奉行。唯独对于净土教法间或有怀疑,这是什么原因呢?

良由净土教门,至广至大。净土修法,至简至易。以其广大而简易,故闻者不能不疑焉。

我想原因是这样的:净土教门极为广大,净土修法至为简易,因为广大而简易,所以听到的人不能不生疑惑。

意思是说,一般认为简易就不广大,广大就不简易,而净土妙门既简易又广大,这就让人心生疑惑,真的是这么不可思议吗?也就是,才念四个字的名号就能得这么殊胜的利益吗?这样简易的法,上圣下凡都共同可修,可得殊胜利益吗?说到简易就小看了,认为是愚夫愚妇修的,说到广大就以为那是特别难修到的,而净土法门却兼具广大、简易两个特点,这就让人难免起疑。

所谓广大者,一切机根,摄收都尽。上而至于等觉位中,一生补处菩萨,亦生净土。下而至于愚夫愚妇,与夫五逆十恶无知之徒,临终但能念佛悔过,归心净土者,悉获往生也。

所谓的“教门广大”,是指这个法门收尽了一切根机。上至等觉位中一生补处菩萨,如文殊、普贤等,也往生净土。下至愚夫愚妇,乃至五逆十恶、无知之人,临终只要能念佛悔过、归心净土,也都得以往生。法门收尽了上圣下凡无量根机,因此如天普覆,似地均擎,特别广大。

所谓简易者,初无艰难劳苦之行,又无迷误差别之缘。但持阿弥陀佛四字名号,由此得离娑婆,得生极乐,得不退转,直至成佛而后已也。

所谓的“修法简易”,是指初下手时没有艰难困苦的行,又没有很复杂、容易迷惑、容易错误的缘,只是简简单单地持“阿弥陀佛”四字名号。由这样修就得以脱离娑婆苦海,得生极乐妙土,得到不退转,一直到成佛为止。

这一段点出了法门下手易、成功率高的特点。只是念四个字的名号,没有什么艰难困苦的,特别简单、容易下手。再者,单纯一句名号,不牵涉到其他搞不清、会混淆、会错乱、复杂的缘,所以特别容易、简要。这样人人都能修,不会招魔事。不像较复杂的修法,一般人难以入手,或者容易搞不清,发生迷惑、错乱、偏差等,这个法门就是简简单单持四字名号,却能够即生超出轮回,生到极殊胜的净土;能够一下子登入不退转地,超过了其他菩萨累劫的修持;而且,一生到净土,毕竟成佛而后已,使得任何信受者都能解脱、成佛,实在是不可思议!

其广大既如彼,其简易又如此。故虽智者,亦不能无疑焉。汝如知此,则知永明之赞,深有意焉,而非过也。

法门是如此广大,收尽了下凡上圣的无量根机;又如此简易,念四个字的名号就能修持,所以,即便是智者,也不能没有疑惑。你如果知道这一点,就知道永明大师的赞叹有很深的涵义,而没有丝毫过分之处。

问曰:广大简易,既闻命矣。如禅宗悟达之士,既曰见性成佛,其肯复求净土之生乎。

禅上人继续提问:我听您的教导,已经信受净土法门广大简易。但有一个疑惑,像禅宗悟到了本性的人,既然标榜说“见性成佛”,那他还肯再求生净土吗?

他的疑惑是:净土法门收尽上根,但像禅宗悟达之士说的是“见性成佛”,见了性就成佛,还要修净土法门吗?不是多此一举吗?

答曰:汝未之知耳。悟达之士,正愿求生。古人云:不生净土,何土可生。汝但未悟。使汝既悟,则汝净土之趋,万牛不能挽矣。

天如老人给出的答复很惊人。他说:你只是不知内情,悟到了本性的人正愿求生。古人说“不生净土还能生什么土呢?”你只是没悟,假使你已经悟了,那趣向净土是万牛莫挽的。

这里提的很明白,悟达本性的人是真正求生净土的。你不要以为一悟就成了果位佛,实际只是因位佛,还没有圆成功德、达到佛位。初悟的人自身难保,还没有得不退地。所以,这类悟心的人明白,如果生到净土,得佛力的摄持、护养,那就能迅速成佛,免去各种歧路、退转。由于他见得真、看得切,会比没悟的人更迫切地求生净土。他悟达了本性,才知道佛力的高深、广大、不可思议,才知道以佛力加被开悟以后,能够迅速升进,速疾成道。他知道这是大秘密、大因缘,所以会一心趣向净土,万牛莫挽。

问曰:佛祖出世,为度众生。学者但患大事不明。大事既明,当行佛教,随类化身,入泥入水,不避生死,广度生灵。今悟达之士,求生净土。则厌苦趋乐,不顾他人,此非吾所愿也。

禅上人又问:一尊佛成就了,自己没有事,唯一就是度脱众生。作为学人只怕大事不明,没见到本性佛,如果大事已明,见了本性佛,那就是天人师、佛、世尊。既是佛世尊,就要作佛事业,随着众生的种类,化相应的身来入泥入水(“泥、水”表示秽土),不避生死,广度具佛性的诸有情。现在却让已经悟心的人求生净土,成了厌苦趋乐,不顾及众生,这样做并不是我的所愿。

这里提问的焦点是:悟道人不必求生净土。因为求生净土是厌苦趋乐、舍秽取净,落在取舍的耽著里,有违于智慧本性。其次,不顾众生,只想自己去净土求个安乐,违背了大悲本性。这样的话,与悲智双运的道不合,因此悟道者不应求生净土。

这个问难和上面的提法针锋相对。上面说:悟了绝对会求生净土,这里就妨难说:悟了不应当求生净土。

答曰:见卵而求时夜,何太早计耶?

先用譬喻回答。见了鸡蛋就想当夜孵出鸡来,这种论断犯了估算过早的过失。

虽然蛋是鸡因,有蛋必定孵出鸡,而且时间不会太久,然而还是需要21天左右,而且要护住暖气,让它连续而不中断。如果一见到蛋就认为是鸡,那当然是笑话。见到蛋就想当天孵出鸡来,那不但孵不出鸡,连蛋都会搞坏了。这就要知道,悟后有较长的保任过程,在这当中需要不出闪失、圆满到位,才能够成道广利众生。

汝将谓一悟之后,习漏永除,便得不退转耶?汝将谓一悟之后,更无遍学佛法修行证果等事耶?汝将谓一悟之后,便可上齐诸佛,入生入死,不受障缘之所挠耶?审如是,则诸大菩萨修六度万行,动经恒河沙数劫者,反有愧于汝矣。

这一段是天如老人反问。你认为悟了就是证了、就是佛,这是有问题的。你认为一悟之后,就永远断除了习气的渗漏而得到不退转吗?你认为一悟之后,就再也没有遍学佛法、修行证果等的事吗?你认为一悟之后,就可以达到诸佛果位,入生入死而不受障缘的扰乱吗?如果真是这样,那诸大菩萨修持六度万行,动不动经过恒河沙数劫,反而有愧于你了。

这是很诙谐幽默的答复。好像天如老人在说:你真是全法界独一无二的奇才!你一悟就永远没有了习气;你一悟就到了无学地,不必再学再修再证了;你一悟就到了佛地,一切都潇洒自在了。这样的话,过去出现的无数诸佛菩萨,在你面前都要自惭形秽了。你一悟就到了佛地,他们修六度动不动就经过恒河沙数劫,在你面前太惭愧了!

古教有云:声闻尚有出胎之昧,菩萨亦有隔阴之昏。况近时薄解浅悟,而自救不了者乎。纵有悟处深远,见地高明,行解相应,志在度人者。奈何未登不退,力用未充。居此浊恶,化此刚强,此亦先圣之所未许。如以未完不固之舟,济多人于恶海,自他俱溺,其理必然。

古教有说:声闻还有出胎的迷昧,菩萨也有隔阴的昏迷。这是指圣人们经过入胎、出胎就会忘记宿命,而不记得接续前世的修道。何况当今时代薄解浅悟、自救不了的人呢?纵然有一两个大根器者,悟处深远,不是浅悟;见地高明,不是薄解;行解相应,不是说食数宝;志在度人,不是自了汉,怎奈在没登不退转地期间,力用并不充实,在这样恶浊的世界里化导刚强恶劣的众生,这也是先圣佛菩萨们所不允许的。就像用没造完全、没达到坚固不漏的航船,在恶海里运载很多人趣向彼岸。由于航行的环境非常恶劣,常有大风大浪、邪神恶龙等扰乱,舟船又不牢固、完备,虽然发心是好,但不理智,导致自他都陷溺海中,没法到达彼岸,这是必然的道理。

这里“先圣未许”,就是由于“其理必然”,没得到不退转位就不自量力地要下海度生,那必定自他俱溺。譬喻里说明了这个道理,既然舟船没有牢固,会渗漏,又要运载很多人,重压很大,又是在恶海里,时时有风浪、鬼神、恶龙等侵袭,那当然会陷溺。意思是,在缘起上退转的力量非常大,自身的道力又薄弱,两者和合就会导致自他陷溺。又好比下水救人,自身必须会游泳,但即使自身能渡,力量不强的话,一旦被快淹死的人死死地抱住,也会被拖入水中。像这样,初悟的人力量还没充实,这时匆匆忙忙地入到浊世里度众生,是很不理智的,为先圣所不许。很多人因为这种盲目,没有见到道的深远,导致中途退堕,无法圆成圣果。

要知道,没得不退转位期间,一入到五浊恶世的恶劣环境里,遇到美色、淫声等各种染污缘,心就会不自在地移动。再加上要度很多人,有很多逆流力量,自己的道就会退掉,没办法成就。像六祖这样的大祖师,他开悟以后,尚且十五年在猎人堆里长养圣胎,就像女人怀孕一样,这时要在环境里保养成熟。禅宗说:破初关才闭关,破重关才住山。开悟了首先要住在关房里,在关中能完全保住、保熟了,然后才能到山林寂静地,在这样的范围里活动。在这上能保得很熟、不渗漏,然后才能到声色境中、五欲堆里去锻炼。这也是先在较容易的地方锻炼,然后在粗重的烦恼境中锻炼,最后才能自在无碍,在生死中任运利他。唐代的大祖师、大禅师们都是几十年住山修持,所以成就的大德很多。到了现今时代,大多数人只是谈一点文字知解,连开悟的人都凤毛麟角,何况保任圆熟?在这种情况下还自不量力地想到浊世度众生,那最终必然会导致自他俱溺。

故往生论云:欲游戏地狱门者,必生彼土,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救苦众生。以此因缘,求生净土。

因此《往生论》中说道:行者立大乘志愿,想游戏地狱门度苦众生,那一定先要生到极乐世界,得到无生忍力后,再入生死救苦众生。也就是分两步来走:第一步求往生,解脱生死,登不退地,得无生忍;第二步生园林游戏地门,再来生死就像在花园里观戏一样,都是幻化,没有可怖可喜的。得了无生忍,心不会再动了,入地狱跟在净土里无别,那时就可以利益一切众生。以这个缘故先要生到净土,依佛开悟,保任圆熟,那就非常稳当了。一旦成就了无生忍力,再来这个世界,一灵真性不会迷昧,心不会随妄境动摇,这时就可以自在无碍地游戏世间了。因此说,首先要求生净土。

再者要明确,弥陀本愿以全分的威神力加被此事。譬如让闻弥陀名号的菩萨得无生忍,见菩提树、闻音声等得无生忍,听佛宣说道要得无生忍等等。以种种因缘,让行者一生到净土当即登不退转地,只进不退,不断地锻炼力量,开发心性,达到无生忍的地位。之后“还来秽国度人天”,自在无碍、无贪无嗔。这样就能真正完成大道。

又先圣有云:未得不退转位,不可混俗度生。未得无生法忍,要须常不离佛。譬如婴儿,常不离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

再者先圣有说:在没得到不退转位期间,不能混在世俗里度众生。在没得到无生法忍期间,须要常常不离开佛。就像婴儿常常不离开母亲,弱鸟只能缘着枝头活动那样。

这就是说,道力养成之前重在自利,成道以后重在利他,不能错乱阶段。譬喻讲得很明显,婴儿如果自信过大,认为我要离开母亲独自活动,那就会因饥渴、落入险坑等很快死掉。弱鸟如果自不量力,认为我要做雄鹰翱翔虚空,那一离开树枝就会跌死。等到婴儿开始说话、走路,逐渐成长以后,才可以离开母亲。当弱鸟翅羽长成,有了力量,才能够在空中翱翔。这些都告诉我们,行为要相应阶段。力量薄弱之时重在远离、重在养道,成熟之后就要在大风大浪里锻炼,不能混为一谈。

今此国中,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而况四恶苦趣,因果牵缠。外道邪魔,是非扇乱。美色淫声之相惑。恶缘秽触之交侵。既无现佛可依,又被境缘所挠。初心悟达之人,鲜有不遭其退败者。所以世尊殷勤指归极乐者,良有以也。盖彼弥陀,现在说法。乐土境缘,种种清净。倘依彼佛,忍力易成。高证佛阶,亲蒙授记。然后出化众生,去来无碍也。以是之故,虽上根利器,犹愿托生。况汝中下之辈,初得发明者乎。

这一段通过秽土导师劝导求生,乐邦导师慈悲摄受,能看出释迦佛一代时教的重点所在。也就是到了浊恶之世,释迦佛隐灭,弥勒佛未生,在这个环境里没有佛可依,众生都陷在地狱、饿鬼、畜生、修罗等四恶趣苦的因果牵缠中,得人天身都很难。再者,即便得人身处在人道世界里,也有各种外道邪魔、颠倒是非的思想言论蛊惑人心,使得人心不由自主地往邪道走。在周围的环境中,美色淫声等染污境处处迷惑人心。在与人交往时,由于众生的罪业力特别大,一接触就有各种染污缘侵扰自心,使得心完全被它转了。像这样没有佛可依,又被境缘所扰,初心悟达之人很少有不遭退败的。以这个原因,世尊为后世行人殷勤地指归西方,的确有非常深的心意。

释迦佛在《阿弥陀经》里一再地说,应当生信、应当发愿、应当求生,说到彼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利,由此护持行人生到西方,完成解脱成佛的大事。这就要看到世尊慈母之心,他为后世的佛子们指了一条归路。原因是阿弥陀佛是现在佛,正在西方世界说法,在西方乐土,境缘都是清净的。与此土正好相反,有佛可依,一切境界清净,无不摄持自心在菩提道上增进。如果依止阿弥陀佛,就容易成就无生忍力,能够逐级升进,证到佛位。到了西方,亲自得佛授记,决定会成佛。在具功德后就出西方佛国,入在无数世界里化导众生。那时来去无碍,不会有任何退败的情况。

以这个缘故,纵然上机利器,都还愿托生在彼国。因为境缘非常好,在那里能长养圣胎、速得成就。不像此土进一退九,刚刚培养一点,境缘的风雨一吹淋,很快就退失掉了,多少年不退步就算好的了,那是算上等人。连上等人尚愿往生,何况你中下之辈,刚刚发明心地的人呢?因此不要太虚夸,如果只是一个凡夫,有一点理论的了解,那就不必说了,就算是最初发明心地的人,也难过生死关。这就表示在秽土修道是非常困难的。像过去的蕅益大师、彻悟大师等,他们都显现在大病临头时很难过去,所以一心求生西方。

有人怀疑:上根利器还托生净土吗?

这里就举事实让我们放心。也就是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龙树、马鸣等诸大禅祖,庐山、天台等诸大尊者,善财、净饭、韦提等诸大高人,都尚且求生净土,我们远远比不上这些大菩萨、大祖师、大尊者们,那当然更应当求生。

岂不见观佛三昧经中,文殊自叙宿因,谓得念佛三昧,常生净土。世尊复记之曰:汝当往生极乐世界。

难道你没见到《观佛三昧经》中,文殊菩萨自己讲述宿因时说,从前我得念佛三昧,常常生在净土。世尊又授记他说:你将往生极乐世界。

又不见华严经中,普贤劝进善财童子,海会大众。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其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又云: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再者,难道你没见到《华严经》里,普贤大士劝进善财童子以及海会大众,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普贤菩萨在发愿偈里明确地说道:愿我快要命终时,遣除一切障碍,见到阿弥陀佛,当即往生极乐世界。又说:彼佛圣众海会咸皆清净,我当时就在那胜妙的莲花中化生,亲自见到导师无量光佛,现前授我何日成佛的菩提记莂。得到了阿弥陀佛的授记后,我就能化现无数百俱胝的色身,出现周遍十方极广大的智慧力,由此能够普利一切众生界。

这就看到,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作为表率,至心求生极乐世界,以求速疾完成佛道。当然我们不如文殊、普贤,怎么能不求生净土呢?

又不见入楞伽经中,授记龙树偈云: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再者,你难道没有见到《入楞伽经》里,世尊授记龙树菩萨,以偈颂说:将来在南印度有具大名称功德的比丘,名叫‘龙树’,能破除执著有无诸边的邪宗。在世间显示我无上大乘妙法,他在证得初地欢喜地后往生极乐世界。

又不见起信论中,马鸣菩萨有求生之愿。无量寿论,天亲菩萨有愿往之心。

再者,难道你没有见到《大乘起信论》中,马鸣菩萨有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发愿吗?《往生论》里,天亲菩萨有愿往极乐刹土之心吗?

这就看到,印度诸大祖师都求生极乐世界,他们都是证得圣果之人,或者有相当高的修证。我们远远不及,为什么不求生西方净土呢?

又不见大宝积经中,印许净饭王,及七万释种,同生安养。十六观经中,指示韦提夫人,及五百侍女,同觐弥陀。且净饭韦提等,皆是现得无生法忍。西竺似此之流,不可得而胜数矣。

再者,难道你没见到《大宝积经》里,世尊印许净饭王和七万释迦种族同生安养世界。《十六观经》里,佛指示韦提希夫人,和五百侍女共同觐见阿弥陀佛。净饭王、韦提希等都是现生得到无生法忍的高人。在印度,像这样得到很高修行境界的人求生极乐净土,那是数都数不过来的。在佛教发祥地的印度,那么多成就大德、具德之士都求生净土,为什么我们还藐视西方不愿求生呢?

东土如庐山远公,合社高人。天台贤首,诸宗尊者。自行化他,曰僧曰俗,同生净土者,又可得而胜数耶?

再转过眼光看看震旦东土的情形。晋朝庐山慧远大师与其同仁一百二十三位高士结社,结果全数往生。天台宗的诸位尊者,像智者大师、四明尊者、慈云忏主、幽溪大师等,以及贤首宗的诸大尊者,他们自行化他都归于净土。在汉地,出家在家往生净土的,哪里能数得清数量呢?

此土自释迦佛劝导以后,西天东土的诸大祖师、诸大尊者、各种僧俗大德,都随顺佛的教导求生极乐世界,乃至士农工商、鹦鹉八哥等往生的都不计其数。既然它像众流赴海、群星拱北般,是人们求证佛果的一条大道,为什么我们不入进这条洪流中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