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成为鉴定锤下的牺牲品的中国瑰宝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瑰宝·瓷器

玻西瓦尔·大维德爵士收藏

公元600年左右,中国首次生产瓷器。这种将普通粘土转变为美丽器物的熟练技法,使得古今中外的人民都为之着迷。

中国的制瓷业,至今仍处于世界顶尖水平。陶瓷曾是为朝廷及国内外市场所生产。大维德爵士收藏的瓷器大多都具备御用品质,亦或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情趣。

馆内展品共超过1700件,时间从3世纪到20世纪不等,都是中国瓷器臻品的代表。其中有些是“只此一件”的独创品,有些则是几百件一批的大批量产物。技术上的创新加上就地取材成就了千姿百态的中国瓷器。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斗彩鸡缸杯

明成化时期,1465-1487年

高3.8cm 口径8.3cm “斗彩”以制瓷的工艺方法取名,是将釉上五彩和釉下青花相结合,形成釉上、釉下彩绘互相争奇斗艳的艺术效果。该鸡缸杯杯身以牡丹湖石和兰草湖石将画面分成两组,一组绘雄鸡昂首傲视,一雌鸡与一小鸡在啄食一蜈蚣,另有两只小鸡玩逐。另一组绘一雄鸡引颈啼鸣,一雌鸡与三小鸡啄食一蜈蚣,画面形象生动,情趣盎然。杯身采用多层彩色瓷釉来凸显不同的纹理,如采用细小红色笔触表现公鸡的羽毛,母鸡的翅膀则通过红色描边与其黄色羽毛形成对比。人们对明代成化时期最著名的设计——鸡缸杯及葡萄高脚杯的仿制从16世纪至今一直不曾间断。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北宋汝窑

北宋

北宋汝窑被鉴赏家认为是中国瓷器中的臻品。制陶工匠自公元1086至1106或1125年间为北宋朝廷制作汝窑,窑址之外少有留存。汝窑瓷器胎薄,为灰白色,施以一层较厚的精致天青色瓷釉。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双鱼笔洗

河南清凉寺

1086-1125年

工匠在制作这对椭圆形笔洗时,先给它们通身上釉,再烧制在支架上,使得笔洗底部留下了三个未施釉的微小芝麻形标记。笔洗内底部有两条鱼,雕于瓷釉之下,象征着充裕、丰余。笔洗的椭圆形状及雕刻装饰都使得这对笔洗十分罕见。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笔洗

河南清凉寺

1086-1125年

这只浅口碟状笔洗施以青绿色裂纹瓷釉,釉层深、颜色美。它被放在书桌上,盛水以清洗毛笔。随着金兵入侵,北宋朝廷逃离都城汴京(现开封)南下,在公元1127年于长江以南建都临安,皇家汝窑瓷器的生产也随之停止。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汝釉瓷碟

河南清凉寺

1086-1125年

工匠通常以木材为燃料,在状若馒头的窑内烧制此类汝窑瓷器。2000年,人们在偏远的清凉寺村庄附近发现了汝窑遗址。两个作坊、窑炉堆以及碎瓷片都向世人证实了一段短暂而又繁荣的青瓷生产时光。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青釉葵瓣式盏托

河南清凉寺

北宋,1086-1125年

高6.5cm 直径17cm 北宋朝廷使用汝窑瓷杯架来盛放各类材质的杯盏,用以饮茶。12世纪,为高丽王朝供应瓷器的匠人也仿制汝窑瓷器。韩国的青瓷与中国的汝窑瓷使用的釉料含有相似的化学成分,可能两国之间在早期就进行了国际技术交流。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天青釉镶铜口长颈瓶

河南清凉寺

北宋,1086-1125年

高24.8cm 直径15.6cm 宋朝有作者认为汝釉含有玛瑙粉,玛瑙粉在清凉寺当地开采。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造就汝窑瓷精美青色的是溶解的氧化铁,以及极低含量的二氧化钛。钛能使釉呈黄色,同时焕发中国青瓷的绿色调。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天青釉三足奁式炉

河南清凉寺

北宋,1086-1125年

高15.3cm 直径24.8cm 公元1151年,南宋皇帝高宗的爱将张浚献给宋高宗十六件汝窑瓷器,其中有件香炉就同这件类似。工匠们根据一种叫“奩”的古青铜或漆容器仿造了这件异常巨大的香炉。香炉带有裂纹的青灰色釉散发出玉的色泽。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釉里红缠枝花卉纹执壶

江西省景德镇

明洪武时期,1368-1398年

高32.5cm 腹宽25.2cm 14世纪早期,中国制瓷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地方瓷窑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主要烧制瓷器的工业城镇。景德镇自公元1300年左右就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瓷器制造中心,一直延续至今。 用氧化铜颜料来绘制的釉下红色花纹,在瓷器制作的高温环境下很难烧制成功。比起绘制蓝色花纹用的氧化钴,此种颜料更易挥发,也更难烧制。如果生产过程成功,那么你见到的就像眼前这件展品一眼,花纹呈现鲜红色,但如果失败,呈现的就是浅红色、灰色甚至黑色。洪武年间(公元1368-98)陶瓷工匠制作的纯红陶器及釉下红陶器数量远远超过元朝时期(公元1279-1368)。造成此现象的部分原因是洪武年间进口的钴不足。该水壶原本还带有壶盖。1994年,考古学家在景德镇东门头、珠山也挖掘出类似的水壶,壶身有釉下钴蓝色装饰。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双龙纹红瓷盘

江西景德镇

1368-1398年

这个浅口盘碟内壁有两条相互追逐的五爪龙,龙之间有祥云相隔。盘内底部中央是三朵祥云。不透明的铜红单色釉将盘中的图案掩映其间,这是洪武年间一种典型的技法。盘底未施釉,但敷以料。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蓝釉白龙戏珠纹盘

江西景德镇

元,约1320-1350年

高1.5厘米,口径15.7厘米 瓷盘将白色图案和纯蓝色基底相结合,这是一种极稀有的工艺,它也因此而备受瞩目。一开始,工匠们将单色钴蓝色釉施于瓷盘,只留下盘底未施釉。之后,工匠在薄粘土上裁下一条苍劲有力的龙在追赶燃烧着的明珠的图案,并将其用于盘中。他们还使用泥釉来丰富图案的细节,比如龙的三爪,还雕刻龙的鳞片、涂龙的眼睛为蓝色,以增加整体的动感。最后,工匠在瓷盘上施一层透明釉,将其放置在1280-1320℃的高温下烧制。可能最初的龙还是镀金的。瓷盘扁平的形状可能是在一个金属样板上制作出来的。与西方不同,龙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是吉祥的象征。它们掌管水源,最后演变为王权的象征。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大维德瓷瓶

江西景德镇

元,纪年铭文1351年

高63.6cm 这一对元青花瓷瓶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它们上面有一大段文字,透露了瓷瓶主人的姓名和生产年代,证明景德镇在元朝至正年间已经生产青花瓷了。 元青花瓷存世的本来就很稀少,带有文字的则是稀少中的稀少。根据瓶颈上文字的表述,这对瓷瓶生产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51年。这一年,刘福通率领红巾军挑起反元大旗,元朝统治摇摇欲坠。尽管蒙元气数将尽,但陶瓷生产未见衰落,反而创造了很多精美作品。 文字表明:信州人张文进定做了这对瓷瓶,供奉给道观以求全家平安。瓶上有着中国传统的凤凰、牡丹、云龙图案。龙的造型张牙舞爪、遒劲有力,充满着蓬勃的朝气。瓷瓶的双耳很有意思,你仔细看,会发现它们竟是象头形状,伸出的象鼻正好构成弯曲的把手。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哥窑贯耳瓶

浙江哥窑

元,1279-1368年

瓷器,象牙白裂纹釉,形状模仿古代青铜壶。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青绿釉瓷琮

浙江龙泉窑

南宋,1127-1279年

该龙泉窑瓷器瓷器被施以青绿色釉,宋代工匠模仿古代玉制礼器“琮”的形状制造而成。该瓷琮并没有发挥葬礼用具的功能,而是很有可能被用做了花瓶。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笔洗

官窑,浙江杭州

南宋,约1127-1200年

浙江杭州 官窑瓷器,正如眼前这件笔洗一样,以深色粘土制胎,胎体薄,青釉色泽饱满,有微小气泡及独特的冰裂纹。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龙纹盘与龙纹渣斗

江西景德镇

1506-1521年

渣斗是用来盛装唾吐物的容器。这件瓷盘及后面的渣斗上都雕有五爪行龙,龙的龙爪紧握,于祥云间穿梭,追逐燃烧的明珠。瓷盘和渣斗上都有“正德年制”款识。约公元1403-24年间,景德镇的制瓷工匠们首创这种黄绿两色结合的图案。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绿地黄彩龙凤纹盖罐

江西景德镇

明万历时期,1573-1620年

高17.3cm 这件带盖龙凤纹罐产于万历年间,工匠直接在素烧后的胚体上上色,而非在釉上上色。素烧是指先烧陶瓷生坯的一道工序。很显然,罐子上先上了黄色釉,因为在图案边缘可以看到绿色釉覆盖了在黄色釉上。陶瓷工匠们早在200多年前就开始了这种配色方法的尝试,而底部不上釉也是一种创新之举。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题词汝窑碗

河南清凉寺

北宋,约1086-1125年

乾隆皇帝(公元1736-95)是一位狂热的古董收藏者,也是艺术爱好者。他本人很喜欢这只碗,但是他认为这是一只钧窑碗,而非汝窑碗。公元1786年,他题了一首诗刻在碗内底部来赞扬钧窑瓷器的好。这首诗记录在《乾隆御制诗集》的第五章第21卷,内容如下:均(钧)窑都出脩(修)内司,至今盤多椀(碗)艱致;内府藏盤數近百,椀(碗)則晨星見一二。何物不可窮其理,椀(碗)大難藏盤小易;於斯亦當知懼哉,愈大愈難守其器。乾隆丙午御題。大意是说:均窑都是修内司所造,到如今盘子多多碗却少见,以至内府所藏盘子上百,碗却廖若晨星看不见一两个。大概世事如此,碗大难以保存,盘子小就好办多了。由此想来心有余悸,凡事越大就越难守其成。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铜红釉碟

江西景德镇

明正德时期,1506-1521年

这只铜红釉碟十分稀有,因为16世纪鲜少有这种高温烧制的铜红釉王室瓷碟。大多数情况下,制瓷工匠们在完成王室瓷器需求的时候,都是采用釉上铁红彩来替代,因为铁红釉更容易控制,损耗也小。这只瓷碟的外部采用了铜红釉,而内部则使用透明釉,瓷碟底部有钴蓝色“正德年制”款识。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官窑壶状花瓶

江西景德镇

清乾隆时期,1736-1795年

这三只花瓶瓶身有裂纹,使用深褐色泥胎及氧化铁颜料。其外形模仿古青铜器,而釉料则模仿南宋官窑,两者结合于瓷质胎体上。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青瓷牡丹纹花瓶

元,1327年

浙江龙泉 该花瓶大而高,瓶身刻有卷曲的牡丹花纹样。这是典型的元朝式样。花瓶内口边缘刻有题献:栝(括)倉、剱(劍)川、流山、萬安社,居奉三寳弟子,張進成,焼造大花瓶壹雙,捨如覺林院、大法堂、佛前,永充供養,祈福保安,家門吉慶者。泰定四年丁卯歳仲秋吉日謹題。1934年R.L.Hoson翻译此题献,大意为:括苍剑川的流山边上有个村庄,村里有个叫张进成的人,是个谦卑的“三宝”(如佛教)信奉者,他烧制了一对大的花瓶,放在觉林寺的大法堂佛像前,祈祷他的家族平安、幸福、富贵。这段字是在泰定年间(公元1327)丁卯年仲秋时节的吉日所题。“剑川”是“龙泉”的旧称,括苍在浙江,临近丽水。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青瓷大花瓶

明,1454年

浙江龙泉 花瓶瓶颈一侧有题词,题词上方有莲叶,下方有莲花相衬。题词内容为:景泰伍年,福里鎮安社,信人楊宗信,喜捨恭入本寺供養口,自身延壽者。R.L.Hoson将此题词翻译为:景泰第五年间(公元1454),福里地区镇安村里的信徒杨宗信恭敬地将此花瓶供奉在当地寺庙测佛像前,祈祷延年益寿。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洒蓝釉对瓶

江西景德镇

清康熙时期,1662-1722年

这对瓷瓶的颜色并不是涂绘上去的,而是“吹”上去的。工匠们用竹管蘸蓝釉汁水,吹在未干的透明釉层上,高温烧制后,再辅以镀金装饰。1760年左右,英格兰几家陶瓷工厂成功仿制了这种中国单色瓷,从此,这种陶瓷制品风靡欧洲。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爵形杯

江西景德镇

明嘉靖时期,1522-1566年

该杯子经高温烧制而成,采用钴蓝色釉,镀金龙纹图案装饰,从两方面反映了古代器具的特点。一方面,它形状模仿古代青铜礼器——用来热酒的“爵”;另一方面,杯上蓝底白龙的设计反映出14世纪早期(公元1368-98)最上乘瓷器的特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年号洪武(公元1368-98),命令工匠制作这种爵形状的白瓷作礼器用。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龙纹大缸

江西景德镇

明宣德时期,1426-1435年

这只做工精美的大缸采用钴蓝釉下彩,缸上两条翔龙盘旋在激流之中。龙鼻长,嘴大张。在缸加厚的上边缘有“大明宣德年制”的款识。缸内部施有釉料,而底部未施釉。景德镇珠山还挖掘出了与此缸类似、但更大些的宣德年制鱼缸。皇帝命令工匠制作此类缸放在殿内或御花园内,作鱼缸或者培养水生植物用。制瓷工匠发现此类瓷器因为尺寸太大,很难保证在窑内烧制时不破坏其形状,制作难度大。此类瓷器留存至今的甚少。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单色绿釉碗

江西景德镇

清雍正时期,1723-1735年

该瓷碗采用钴蓝釉下彩及铜绿釉上彩。雍正皇帝(公元1723-35)曾派遣官员前往景德镇监管瓷器生产。据清朝宫廷记载,雍正皇帝鼓励尝试烧制单色釉瓷器。自宣德年(公元1426-35)起,从铜中提取的绿色被用作单色釉料,施于高温烧制后的透明釉料上。工匠为雍正皇帝制作了这只瓜绿色的瓷碗,他们先在碗上刻上纹路,让釉料充分流入,使得瓷器表面更加吸引人。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石灰绿对碗

江西景德镇

清雍正时期,1723-1735年

康雍乾三代朝廷(公元1662-1795)与紫禁城内外国耶稣会传教士间的碰撞,带来了科技和思维的交流。这件瓷碗采用的亮石灰绿色正是雍正年间的创新,同时也受到了欧洲科技的影响。这两只碗采用透明釉料及石灰绿釉,这种釉料由铜加入锑酸铅制成。尽管中国有大量的锑酸铅存货,但是工匠很少使用,而欧洲多采用它用来制作玻璃、釉料及油画中使用的亮黄色。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珊瑚红杯

江西景德镇

清雍正时期,1723-1735年

中国、欧洲及日本的鉴赏家慢慢扩展了一个较大的词汇库来形容单色釉瓷器,比如将有错落斑点的绿色瓷器称为“茶叶末”釉瓷器,将闪亮的黑色瓷器称为“镜面黑”釉瓷器,以及红色釉瓷器,如眼前这只杯子,被称为“珊瑚红”釉杯。这些瓷器大多由氧化铁着色剂在不同条件下烧制出的单色釉上色而成。一般需经过两道烧制工序:先烧制釉下蓝彩的朝代款识以及透明釉,再用相对低的温度烧制颜色。这些瓷器都是依据中国人的审美生产而成,并不用于出口。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题词双花瓶

福建德化窑

明,1639年;1628-1644年

德化窑活跃于宋元时期,在明朝晚期及清朝时期(公元1600-1911)复兴。德化窑瓷器以颗粒般的闪光、砂糖白或者浅蓝色、奶油白釉色而闻名。由于胎体所含铁杂质较少,这些瓷器才能显示出这种特殊的白色。这两只花瓶形状一致,一只因刻有年代题词而闻名,题词为铁棕色,花瓶施以透明釉;一只因瓷釉图案及底部题词而著名,施以红、绿、蓝绿以及黑色釉上彩。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佛像

福建德化窑

清,1700-1750年

德化窑的工匠们制作放置于祭坛上的神像,也特别制作用于外销的神像。一开始,这些神像都只是作为象牙雕刻的廉价替代品。观音的形象较为普遍,像眼前这样的佛像相对罕见。德化窑的佛像多带有工匠私人或者家族标记,这在中国瓷器上是十分特殊的。在考古挖掘、沉船打捞以及财产中都发现了出口的这类雕像,但本展馆展出的大多是中国风瓷器。这件佛像铸模、雕刻均施以透明釉。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粉彩过枝桃瓷盘

江西景德镇

1723-1735年

瓷器工匠在绘制此食盘时并没有受到瓷盘边缘的限制,而是在盘外接着续上盘内的图案。这两株开花结果的桃树,粉色的花和果实、绿色的叶、棕色的枝干,从瓷盘外底部伸展而上,蔓延过盘口直至盘中。盘底有釉下蓝彩的雍正年制的款识。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葫芦状鼻烟壶

江西景德镇

1736-1795年

紫禁城里的耶稣会传教士将欧洲的工艺带到了紫禁城中,如给玻璃上釉,同时也把新的生活习惯带入宫中,如吸鼻烟。因此,吸鼻烟成为康熙皇帝统治时期(公元1662-1722)的一种皇室习惯。中国的工匠沉醉于制作微型工艺品,而制作鼻烟壶就给他们提供了展示技艺的舞台。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斗彩及粉彩抱月瓶

江西景德镇

1723-1735年

眼前的两个抱月瓶瓶身扁平圆润,瓶颈呈管状,瓶耳为卷云形。尽管其瓶身、瓶颈、瓶耳的设计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其装饰风格却是雍正年间(公元1723-35)的创新。瓶身绘画细节令人赞叹,既反映了命令生产的朝廷,又反映了朝廷对于瓷器生产的监管。 在粉彩花鸟纹抱月瓶(大)的一面,两只白头翁(字面意思为白头发的老人)鸟站在白色和粉色花枝的枝头。在抱月瓶的另一面,一对白色的鸟栖息在不同的开花树上,一对蝴蝶则在蓝紫色的翠菊上震动着双翅。图画的细部描绘非常美妙,反映了这件物品是由宫廷委托,在景德镇的御窑制作的。每一簇树叶都由四种不同的绿色阴影构成,盛开花朵的阴影也勾勒得非常巧妙。 新的色彩采用了新的上色方法,包括翠菊的描绘运用了取代釉下青的青珐琅,鸟翅的描绘运用了白珐琅,鸟腿和鸟嘴用了深褐色。白头翁鸟形成一幅画谜(以画中的视觉双关语代表了字词或部分字词),寓意白头富贵。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清单色釉瓷

江西景德镇

1723-1735年

制瓷工匠在小型直焰窑中烧制带有釉上彩图案的瓷器,温度约750℃-800℃。单色釉瓷器一般在横焰窑中温度相对低些的地方烧制,烧制温度大约在950℃-1100℃之间。这些瓷器底部带有雍正年间(公元1723-35)或乾隆年间(公元1736-95)制的款识。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蓝盘、蓝绿盒及蓝绿盘

江西景德镇

1723-1735年

清澈的天蓝色釉来自于钴颜料。带盖的蓝绿色盒以及旁边的盘子则用铜颜料施上一层蓝绿色不透明釉。三者底部都有雍正年制的釉下蓝彩款识。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浅蓝色釉盘

江西景德镇

1723-1735年

工匠在盘内部刻有规则的卷状莲花图案,由盘底中央的“寿”字花发散开来,外部是一组莲瓣图案。该容器施以天青色釉料。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清单色釉瓷

清朝用来绘制瓷器上图案的瓷釉也可用作单色釉料。这些瓷器都经由高温或低温烧制,以实现最后的色彩呈现。这些瓷器均是为雍正或乾隆皇帝制造,种类包括餐具、器物以及礼器。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青花双鸟玉壶春瓶

江西景德镇

明永乐时期,1403-1424年

高33.5cm 这件青花瓷器是为永乐皇帝制作的,它在景德镇的御窑烧制而成,生产过程受到朝廷的严密监督。沿袭早期元朝传统,该玉壶春瓶的上的画被水平的环带隔开,最重要的部分在瓶中央。瓶上精美地绘制了两只相对的鸟栖息在缠枝李树上。工匠们将进口的钴颜料烧制不匀,颜色由浅蓝到近黑色不等,形成了堆积效果。瓶身图案有深色区域,也有稍浅部分,还有鸟的肚子部分,仅用蓝色勾边,其余为白色。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青花蝴蝶萱草玉壶春瓶

江西景德镇

明永乐时期,1403-1424年

制瓷工匠在该玉壶春瓶的两边都绘制了开花的萱草,每边都有一只蝴蝶飞舞其间。在中国,香气浓郁的萱草象征着和谐统一。萱草和蝴蝶一起则代表了对丰饶多产的美好愿望。这种自然的画法受到了水墨小幅绘画的影响。图案画法精妙,在现存的中国瓷器中极为罕见。每片刀状的叶片及花瓣边缘都用深蓝色勾边,内部由浅蓝色填充。同样地,这种分层次的蓝色也应用于蝴蝶的绘制上。这种对于釉下钴蓝彩颜色的纯熟控制是永乐青花瓷佳品的特色之一。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青釉八瓣式盘

官窑,浙江杭州

南宋,1127-1279年

高3.9cm 直径16.8cm 作者称官窑为“紫口铁足”。制作该官窑瓷器的上釉工人在这件瓷器底部的釉面上留下了自己的指纹。该瓷盘胎体呈紫灰色,口沿随花瓣形状起伏,未施釉的足部呈深棕色。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青釉六棱六足洗

官窑,浙江杭州

南宋,1127-1279年

高8.5cm 直径21.5cm 在现存的该时期的中国陶瓷制品中,该官窑盆的形状极为特殊。南宋朝廷可能是根据一个金属容器的形状来委命工匠制作它的,因为这种直边、右角轮廓的形状通常不是瓷器的形状。该盆的用途尚不明确。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五瓣碗

官窑,浙江杭州

1127-1279年

官窑据说有70种容器形状,包括餐具、日常用具、装饰器具及礼器。制瓷工匠们融合了南北方技艺,创作了这些官窑瓷器。该容器内衬有一个碗。阶梯式的边缘暗示这个容器是可以堆叠放置的。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青釉琮式瓶

官窑,浙江杭州

南宋,1127-1279年

高22.6cm 宽13.7cm 深13.6cm 有学者在发表的书中提到,宋朝有学识者们重拾对古董及挖掘出的工艺制品的兴趣,尤其是对玉制品及青铜器具。同时代的宋朝工匠用其他材料将这些形状再现出来,就如这件受皇室之命制造的官窑物品,而物品的新用户则更改了器具古时的用途。考古学家在多处南宋时期的藏品中发掘了多种材质的仿古“琮”,包括在四川彭州发现的青铜琮、四川遂宁县金鱼村发现的石刻琮和青瓷琮。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青花龙纹扁壶

江西景德镇

明永乐时期,1403-1424年

永乐(公元1403-24)皇帝和宣德(公元1426-35)皇帝都拨款与中东进行重要海上贸易及外交。这些釉下蓝彩装饰花瓶就是受到中东地区一种器具形状的启发而产生的,可能是当地的一种瓷釉玻璃制品。土耳其的托普卡比•萨雷博物馆及伊朗的阿尔达比勒圣殿的例证可以表明,在15世纪早期,相类似的细颈瓶被用作贸易物品。在永乐和宣德皇帝执政期间,这样带有不同装饰大而沉的球状细颈瓶都在景德镇的御窑中制作而成。1994年,考古学家在景德镇珠山东门头的永乐堆中挖掘出一个细颈瓶,与这件带有白龙图案的一模一样。皇室可能将这种瓶子用作醒酒器。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蓝釉碟盘

江西景德镇

1426-1435年

这个碟盘内部、外壁均上有高温烧制的深钴蓝色瓷釉,盘沿的釉色稍有褪色,显露出纯净的白瓷胎体。碟盘底部的透明釉下刻有宣德年制的款识。任何不达皇帝标准的瓷器,制瓷工匠均会将其打碎。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甜白釉酒壶

江西景德镇

1403-1424年

甜白釉是永乐年间(公元1403-24)创烧的一种白釉,釉极莹润,能照见人影。陶艺家们发现制作甜白釉的黏土中所含的高岭土成分远远高于早前的白瓷,而瓷釉中的石灰岩成分则有所减少,因此制瓷工匠们可以将其在高温下烧制。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铜红釉瓷碗

江西景德镇

永乐及宣德年间的血红、鲜红或深红单色瓷釉瓷器代表着景德镇技术成就的巅峰。明早期皇帝命令制作的礼器其地位就高于其他瓷器。从15世纪中期起,制作这些颜色尤其红的瓷釉技艺在中国消失了,直到17世纪末才被重新发现。这两只碗沿口的瓷釉已经褪去,显现出胎体的纯净白色。稍大一些的瓷碗于永乐年间制造,在底足圈刻有规则的莲瓣图案,另一只宣德年制瓷碗则没有。透亮的瓷釉被覆盖在如肌肤毛孔般大小的刺孔中,一层一层施以红色瓷釉使得釉层十分深厚。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孔雀蓝釉暗花龙纹盘

江西景德镇

明宣德时期,1426-1435年

高3.4cm 口径18cm 工匠一开始在瓷盘内壁上用暗花雕刻有两条龙的图案,并在中央刻有三朵云。之后又在盘底绘制六字的蓝色宣德年制款识,为瓷盘施以透明釉并烧制。接着,他们在透明釉外层又施以孔雀蓝色釉,在相对低温的条件下再次烧制。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带盖僧帽壶

江西景德镇

1403-1424年

该容器被施以甜白釉,壶身釉下刻有一藏文符咒,壶颈刻有莲花。这种形状的水壶因壶口细长、边缘似西藏喇嘛的黄色僧人帽而被称作僧帽壶。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黄釉盘

江西景德镇

明永乐时期,1403-1424年

高4.5cm 口径20.7cm 这只永乐年间的碟盘是一个尤为罕见的品种。它展现了景德镇在瓷器上首次采用黄色单色釉。此后,这种颜色的釉料用于装饰皇室瓷器长达500年。可能由于技术的难度或者审美差异,15世纪早期甚少制作纯黄色碟盘。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

素面白瓷:江西省景德镇烧制 北京紫禁城造办处加珐琅彩

1736-1795年

瓷碗上的图案形成了一个视觉双关,带有“祝君杏林享受春日杏林宴”的意思。科举考试后第一场为应试者庆祝的宴席就在杏林举办。在碗的另一侧有一首诗及印章,为“佳丽”、“先春”和“旭映”。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珐琅彩题诗芝兰纹瓶

素面白瓷:江西省景德镇烧制 北京紫禁城造办处加珐琅彩

清乾隆时期,1736-1795年

该花瓶上绘有兰花、灵芝和岩石,并有题诗一首,曰:云深琼岛开仙径,春暖芝兰花自香。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珐琅彩花卉壶

素面白瓷:江西省景德镇烧制 北京紫禁城造办处加珐琅彩

1736-1795年

这个透亮的瓷壶上绘有岩石、粉玫瑰、黄兰花及盈盈绿草。壶颈处用黑釉写有一首诗,诗上方有一个红色“佳麗”字样印章,下方有其余两个红色印章,分别为“四時”和“長春”。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珐琅彩花卉茶壶

素面白瓷:江西省景德镇烧制 北京紫禁城造办处加珐琅彩

1736-1795年

茶壶上绘有李树、水仙、竹子、灵芝及岩石。在另一边则有杨万里的一句诗,曰“数枝横翠竹,一夜绕朱栏”。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珐琅彩题诗梅花纹碗

素面白瓷:江西省景德镇烧制 北京紫禁城造办处加珐琅彩

清雍正时期,1723-1735年

依据朝廷指示,这对瓷碗用黑釉绘有梅花、两句五言诗以及三枚深褐色釉印章。这对瓷碗是大维德爵士从中国海关英籍职员贺壁理(Alfred E. Hippisley)手中购得。碗上有两句诗,曰:月幌见疏影,墨池闻暗香。诗句上方的印章为“先春”,下方两枚为“壽古”及“香清”。这种图案设计源自水墨画。在碗底的双正方形框中有用蓝色釉料题写的四字永乐年款识。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珐琅彩题诗芦雁纹茶壶

素面白瓷:江西省景德镇烧制 北京紫禁城造办处加珐琅彩

清乾隆时期,1736-1795年

紫禁城的瓷器绘师们在茶壶上的河岸或湖岸边绘制了几只鹅,旁边点缀有岩石、木槿、芦苇和灯心草。他们还用黑釉刻下了两句诗以及三个深褐色印章。诗曰:秋满江湖同饮啄,风喧芦苇自飞鸣。诗的第一句直白地描绘了这组鹅的情形,第二句则意义晦涩,引人沉思。三个印章分别为“仁和”、“四方”和“清晏”。壶盖底部还有两只鹅,一只在游水,另一只则半隐没在水中好像在寻找食物。壶底部带有四字蓝釉乾隆年制款识。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斗彩葡萄高脚杯

江西景德镇

1465-1487年

就像鸡缸杯一样,葡萄高脚杯的图案设计也来源于绘画。瓷器装饰匠人尝试使用色彩让图案鲜活起来,用紫红色渐变来给葡萄上色,用绿色给叶子上色,黄色和红色给藤蔓上色。成化葡萄高脚杯比中国之前制作的任何高脚杯都要来得小、来得精致。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斗彩双夔龙罐

江西景德镇

1465-1487年

该瓷罐底部有单独一个“天”字。这个款识仅在成化年间斗彩罐的装饰图案中使用。这些罐子可能被用作礼器来庆祝天,或者这个款识指代的是被视作“天子”的皇帝,他收到上天的旨意来管理国家。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斗彩八灵芝纹盘

江西景德镇

1465-1487年

小盘外壁上绘有灵芝图案。成化年间的带色瓷釉颜色较浅,施釉也比此前元朝和明朝早期更加精细。在御窑遗址一处垃圾堆中发现的不合格成化窑瓷器及瓷器碎片彻底革新了学者对于斗彩图案及形式的认识。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斗彩神兽杯

江西景德镇

1465-1487年

这只斗彩碗装饰有4只夔龙。相传成化皇帝最喜欢的妃子万贵妃(公元1430-87)鼓励多生产斗彩瓷器以满足自己的奢华之爱。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斗彩莲托五珍宝杯

江西景德镇

1465-1487年

这只成化年间杯子的图案很不寻常,五朵莲花托着供品,这就是五珍宝:莲花、宝山、桃、白螺和烛台。成化瓷器微微泛黄色光,在形式上略显不规则,构图匀称平衡。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斗彩湖石茶花纹罐

江西景德镇

明成化时期,1465-1487年

高9.1cm 该卵形罐上的图案十分稀有,它带有反复式图案的岩石,岩石分别采用紫红釉、绿釉及黄釉。每块岩石侧面都有山茶花,花色为渐变红、黄、橘(利用红黄两色调和而成)。花间蝶舞流连,地面蓝色波流涌动。该斗彩罐本带有盖。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珐琅彩蓝色花卉图碗

素面白瓷:江西省景德镇烧制 北京紫禁城造办处加珐琅彩

1736-1795年

该碗的外壁绘有旋花植物,这种图案十分少见。这些旋花图案置于菱形花纹之中,镶嵌于蓝釉地中。碗内是一株牡丹和一株玫瑰图案。碗底还有四字蓝釉乾隆款识,该款识显示出该瓷碗是在宫内绘制的。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珐琅彩人像花瓶

素面白瓷:江西省景德镇烧制 北京紫禁城造办处加珐琅彩

1736-1795年

该花瓶胎体极薄,釉上彩绘有欧洲风格的田园风光。许多特征表明这是一只试验性质的花瓶,比如瓶颈一周的粉色边与绿色阴影相结合,这种组合是极少使用的。同样,该花瓶底部也有一个铁红色四字乾隆款识,款识在双正方形框中。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珐琅彩题诗花卉纹盘

素面白瓷:江西省景德镇烧制 北京紫禁城造办处加珐琅彩

清雍正时期,1723-1735年

高4.4cm 口径17.1cm 盘子一侧是李树和山茶花的缠枝图案,另一侧是一句诗,曰:淡妆疏影两依依。诗前的一个印章为“先春”,后面的两个印章为“古月”和“清香”。这句诗来源于王恽的一首诗,在康熙皇帝于公元1706年编纂的《佩文斋咏物诗》中有记载。瓷碟采用的亮石灰绿釉地是雍正年间的创新,受到了欧洲技术的影响。在瓷碟底部有四字蓝釉雍正款识。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料胎面珐琅酒杯

北京紫禁城造办处

清乾隆时期,1736-1795年

由紫禁城中绘制瓷器的造办处来绘制的釉面玻璃是极其罕见的。这对酒杯中的一只上绘有风景画,运用了欧洲透视画中的后退视线画法。两只杯子上的微小花朵用威尼斯玻璃制造商流行的技法来绘制。这两只酒杯在底部有蓝釉乾隆款识。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珐琅彩牡丹纹碗

素面白瓷:江西省景德镇烧制 北京紫禁城造办处加珐琅彩

清康熙年间,1720-1722年

宫廷瓷器装饰师受到宫内已经采用的金属上釉技法影响。该瓷碗是最早的宫廷装饰瓷器之一,有“康熙御製”四字款识。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仿钧窑花瓶

广东南海佛山石湾窑

清,约1800-1900年

在明朝末年及清朝时间,广东石湾窑的工匠们制作了一些上好的钧窑仿制品。正如其他成功的瓷器生产中心一样,石湾多丘陵,不宜发展农业,却有充足的木材作为瓷窑的燃料。临近河网也使得它有良好的交通优势运输成品。这件花瓶采用斑点青紫色釉,釉层深厚。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青花釉里红塑花卉纹罐

江西景德镇

元,约1320-1350年

高33cm 腹径29.5cm 景德镇的青花瓷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瓷器之一,全球都有其青花瓷的复制品。这只酒罐代表了元朝工匠的技法,将釉下红、蓝彩与贴花技法相结合。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六角花盆及底座

河南禹县钧台官钧窑

明,约1368-1435年

1368至1435年间,制瓷工匠在河南禹县钧台制作官钧窑瓷器。因底部刻有中文号码,这些瓷器也被称作“有编号”的瓷器。这些数字从一到十,反映了容器的大小。容器的形状仅包括有底座或无底座的花盆、带饰钮的球形浅碗以及受青铜器形状启发的花瓶。同时也有些诸如盘子、高脚杯等具备官窑质量的餐具,则没有编号。该瓷花盆施以蓝釉和紫釉,底部为茶青色釉,盆口有磨损,编号为“七”。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珐琅彩对碟

素面白瓷:江西省景德镇烧制 北京紫禁城造办处加珐琅彩

1736-1795年

这对碟子十分稀有。宫廷瓷器绘师在碟子上精致地绘上木兰花和桃花。两个碟中都有一句相同的十字诗,曰:影转团团月,香含细细风。诗前的红印为“佳麗”,诗后的两个印为“霞”和“映”。碟外围是四朵莲花映衬在单色绿釉地菱形花纹和四叶形图案中。宫廷瓷器装点师已经将同首诗歌运用于雍正年间(公元1723-35)年间的碟子中了。这两只碟子底部均有蓝釉乾隆款识。

大英博物馆带来100件展品,可还有很多中国瑰宝在伦敦-瓷器篇

镶铜边壶

官窑,浙江杭州

1127-1279年

公元1127年,宋高宗逃离女真族的入侵,在今杭州地区建立新都。他设立了一个官窑来重新生产汝窑瓷器。制作于1127至1179年的官窑瓷器,其显著特征为胎体薄而胎釉厚,胎体色深,有微小气泡及冰裂纹。 制瓷工匠在浙江杭州的老虎洞窑址进行官窑的生产。学者认为这个窑址可能就是史料上记载的“修内司”或者“内窑”。之后,郊坛下窑就被建造出来用于辅助礼器、餐具、装饰器具的生产,供朝廷使用。该壶口边和底足均镶有铜边。

转帖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