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天之论--天堂有路何为径

1.十善业道:生天的福德(条件)
    
    持五戒未来世可以继续生而为人,若加修十善就可以往生欲界天 。如《佛为首迦
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欲天报,所谓具足修行增上十善。”

《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上:“修习何业得生欲天?修十善业得生彼天。”
因此,受持五戒与力行十善,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的十善业道就是十恶业道的相反,十恶业道就是身、口、意的十种恶业。也就
是身恶业有三:杀、盗、淫;口恶业有四:恶口、妄语、两舌、无义语(绮语);意恶
业有三:贪欲、瞋恚、愚痴(恶见、邪见)。

如《优婆塞戒经》卷6〈业品 第24 之1〉中云:

身三道者,谓杀、盗、婬;口四道者:恶口、妄语、两舌、无义语;心三道者:妒
、瞋、邪见;是十恶业,悉是一切众罪根本。

所以,十善业就是指不造这十恶业,因为这十恶是一切众罪的根本。经中接著说:

如是十事,三名为业,不名为道;身口七事,亦业亦道,是故名十。是十业道自作
他作,自他共作,从是而得善恶二果,亦是众生善恶因缘,是故智者尚不应念,况身故
作?

也就是说这十个业与道中,心的三业是我们的意识和意根所想的,还没有身口的行
为造作出来,只是内心中产生恶思惟而成就的恶业,但还没有伤害到他人,因此只是业
而不是道;但身行、口行的七个业,也是要经由意的念想决定,并且已经由身、口的行
为造作出来,对众生有了影响,因此既是业也是道。而这十个业道不论是自己作或教他
人作,或自己和他人一起作,都会得到相应的善恶业果报;因此,有智慧的人不会去造
作十恶业,甚至连想都不应该去想了,更何况是自己故意去造作恶事呢?

这十善不仅是学佛人应该修学的,世间人行十善也会受到社会的尊敬,相反地,造
十恶之人则会被大众所厌恶,甚至是违法而遭受刑罚,所以 佛陀说行十善的人可以增
加内、外财物及寿命,行十善不仅是未来世可以得到好的果报,今世也是利益无穷。


2.欲界天的贪欲差别与定力层次

a.贪欲越少、果报越殊胜

佛陀在《楞严经》中就开示过,欲界天的天人对于“男女欲”贪爱的程度,是越往
上层的欲界天,对男女欲就越淡薄,如果能够远离欲界的种种欲贪而证得初禅,舍寿后
就能够脱离欲界的系缚而往生到色界天中。接著我们来看看经典中的开示,《楞严经》
卷8: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婬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
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于己妻房婬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
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
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
类名须焰摩天。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
,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
,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
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
还,名为欲界。

白话解释如下:

阿难!欲界中不同心性的各种人都不求常住之法,也还没有能力舍弃妻妾之间的种
种恩爱。但是处于四处都有邪婬事相的欲界人间,他的心中却不会因此便流散放逸于邪
婬之中,心地澄清莹亮而出生了微少的光明;命终之后相邻于日月,像这样的一类人名
为四天王天。对于自己的妻子房室中事已经婬爱微薄,于清净修行安居的时候不会贪求
具足行淫的所有境界;这类人命终之后超出日月光明,居住于人间之顶,像这一类人就
名为忉利天。若是逢遇配偶提出要求而履行义务暂时交合,过去了以后就不再思念及回
忆刚才的境界,住于人间的时候也是动心的时候少而静心的时候多;这类人命终之后,
于虚空中清朗而独自安住,日

月的光明向上照不到他,这一些人自己有光明照耀,像这样的一类人名为须焰摩天
。一切时候都是静心不动,配偶若有与婬行相应的触来到他身上时,他仍没有能力违背
抵抗;这类人命终之后会上升于精细微妙境界中,不再接触下界各种人与天的境界,像
这一类人名为兜率陀天。我的心中本无行欲之心,只是回应你而共行婬事,于床上横陈
行事时无心领受,所以味如嚼蜡;命终之后出生于超越欲界四天事物而能自行变化的境
界中,像这一类人名为乐变化天。没有欲界世间之心,只是如同世间人一般行于婬事,
于婬行的事情中互相交合时,心境是清楚而不迷恋地超越的;命终之后普遍地可以出离
及超越“能变化天”及“不能变化天”的境界,像这样的一类人名为他化自在天。阿难
!像这样的六天有情,身形虽然出离了心动的境界,然而心的行迹仍然与婬欲或多或少
都有交错;所以从这个他化自在天开始往人间而还,全都名为有欲的世界。此中真实的
义理,平实导师在《楞严经讲记》第十三辑中有详细的解说,有兴趣深入了解的学人可
以详细阅读思惟,定能获益广大。

简单地说,在人间如果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以及能行布施等十善业,舍寿后才
有因缘可以往生欲界天;而欲界天有六种不同的层次,会往生到哪一层天,其中最大的
影响因素就是跟男女欲贪减少的程度有关。

想要往生六欲天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都要修十善业,不是只有这段经文
中所讲的六种不同层次的贪欲减少的境界。……若是不修十善业,单单是寡欲清心,还
是不能往生六欲天中。

欲界天的六个层次中,最低的是四天王天,在四王天的一日是人间的五十年,三十
日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享有五百年的寿命。从《楞严经》中的开示我们可以了
知,往生四天王天就是要行十善,不邪婬,但是“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也就是对男女
的恩爱欲贪还是很强烈。在《起世因本经》和《瑜伽师地论》中提到四天王天的天人,
在行婬欲的时候也是跟人间一样,也就是现在年轻人的流行语所说要“全垒打”的意思
,就是要男女二根交合行淫,但是欲界天不会像人间一样“漏失不净”,也就是他们不
会有射精等不净物流出的现象,只会有风气出来就能满足其婬欲之心了。

往上的第二层天是忉利天,又称为三十三天,就是道教的天主玉皇上帝所统辖的那
个天;佛教说的忉利天主—释提桓因—就是道教的玉皇上帝。譬如道教中有很多的上帝
,像玄天上帝、保生大帝或其他的各种天帝就是属于忉利天,此天由三十三天所组成,
因此就有三十三位天主,而统领诸天位于中天的天主,是其他三十二个天王之首,也就
是天帝释(玉皇上帝)。道教中也有些其他的天帝、老君、天尊等等不同的名称,但本
质上并没有超过欲界中忉利天的天人境界,此界天人就是因为过去世在人间行十善,并
且他们“于己妻房婬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也就是他们对于男女欲贪已经很淡
薄。

 

忉利天的天人也是要二根两两交会才能满足淫欲的,想要求生忉利天的人,不但是
不邪婬,而且对于自己的妻房(女众则是对于自己的良人)“婬爱微薄”。有的人贪欲
很重,就象是一句成语说的“旦旦而伐”;意思是说,他每夜都要。能够往生忉利天的
人,则是由于“婬爱微薄”,或者两、三天,或者五、六天,乃至半个月、一个月才需
要一次,就是“婬爱微薄”。“净居”是说不邪婬而清净居家,不是指证道者的清净性
……。“于净居时不得全味”,不会每天都要,也不会像密宗追求初喜或第四喜那样,
想要获得淫触的具足享受。……

忉利天的一天相当于人间一百年,同样是一个月有三十天,每年有十二个月,而忉
利天人的寿命是一千岁,身高是一由旬。由于婬欲淡一点,果报就更好一点。

再往上的第三层天到第六层天的福报又更好了,寿命也更长。因为婬欲越来越淡薄
,在人间的时候心念就已经是动少静多了,因此这第三层天的焰摩天人若起男女欲的时
候,已经不须要男女二根的交合了,只要互相拥抱一段时间就可以满足。第四层天的兜
率陀天人,男女欲就更轻微了,他们也不必拥抱,只要男女互相拉著手就满足了。兜率
陀天就是 弥勒菩萨正在弘法的地方,我们 释迦如来的弟子,在过完这末法的一万年,
当正法灭尽之后都是发愿要追随 月光菩萨往生到弥勒内院,亲承 弥勒菩萨座下闻法修
行。因此,我们必须知道要怎么修才能往生到那里?

 

第四天可就很胜妙了,因为这是 弥勒菩萨正在弘法的地方,不过 弥勒菩萨住在内
院而不在外院。如何能够生到兜率陀天呢?这类人是在一切时间里都是安静而不想动转
行欲。往生第三天的人是“动少静多”,而即将往生兜率陀天的人,每天都静心不动,
除了行善以外,每天回到家中就是打坐不动,其他事情都没有兴趣,所以“一切时静”。


另外,第五层天—乐变化天人—只要男女彼此相视而笑,男女欲的热恼就消除了,
第六层天—他化自在天—则只要双方两眼相互交会,男女欲就获得满足了。这些在《起
世经》和《瑜伽师地论》中都有说明。譬如《瑜伽师地论》卷5:复次,婬欲受用者:
诸那落迦中所有有情皆无婬事。所以者何?由彼有情长时无间多受种种极猛利苦;由此
因缘,彼诸有情若男于女不起女欲,若女于男不起男欲,何况展转二二交会。若鬼、傍
生、人中,所有依身,苦乐相杂故有婬欲,男女展转二二交会,不净流出;欲界诸天,
虽行婬欲无此不净,然于根门有风气出,烦恼便息。四大王众天,二二交会热恼方息;
如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亦尔。时分天,唯互相抱热恼便息。知足天,唯相执手热恼便
息。乐化天,相顾而笑热恼便息。他化自在天,眼相顾视热恼便息。

也就是说,在地狱中的有情,大多数的时间都在领受著剧烈的痛苦,所以根本就没
有机会生起婬欲之心,更何况是男女二根之交合。只有像鬼道、畜生道以及人间,有苦
、有乐相互掺杂的状况就会有婬欲生起,男女二根相互交合并且会有不净流出;而欲界
天的下二天中,虽然有男女二根交合行淫但没有不净流出,只在男女二根中有风气排出
,男女欲的热恼便得消除(四天王天的天人和忉利天的天人都是像人间一样,有男女二
根两两相交,男女欲的热恼才能消除)。但是,夜摩天则只要拥抱就够了,兜率陀天则
是牵手,化乐天则是相顾而笑,他化自在天连笑都不必了,只要互相看一眼就行了。

由经论中所开示欲界六天的境界,我们可以清楚知道,欲界诸天越往上层的境界婬
欲越淡薄,若是到了色界的初禅天,就说是离欲的境界(离欲界欲),色界天人根本没
有男女的差别,当然连想看异性的念头都不会有了,更何况会有等而下之的婬欲诸行呢
?而现今的“假藏传佛教、西藏密宗喇嘛教”主张男女双修可以即身成佛,从如此邪谬
的教理,就可以确定喇嘛教所传的法绝对是欺骗众生的!因为“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欲界六天中的上四天,就已经不会有男女二根交合的欲望了,而且连证得初禅的外道
也都远离婬欲了,何况是已经离欲证得解脱并且又具有道种智的地上菩萨,怎么可能还
会想要修男女双身法!更甭说是妄想以此不入流的、欲界最粗重的,男女欲贪的婬行二
根交合之法,来诓骗世人说能够以此而“即身成佛”!

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欲望越少福报越好,相对来说修行也越好!

b. 欲界定与未到地定

前面我们提到,欲界天中越往上层贪欲越少,也就是说层次越往上定力也会越好。
通常欲界天人多分少分都会有些欲界定,而到了欲界顶的他化自在天(魔天),则会有
非常好的未到地定。《摩诃止观》卷5 中说:“魔是未到地定果。”如果一个人修了很
大的世间福德,又有未到地定的功夫,那他往生后就可以生到他化自在天去了。

 

当欲界定发起的时候,突然间身体被持住而不动摇了;很自然的不会动,让身体很
轻松坐著,根本不必用力,它自然的就可以安住;身体就像被一层薄薄的膜(好像荔枝
、龙眼外面粗壳剥掉以后里面的那一层薄皮一样)就好像是被那种薄皮裹住一样,让你
的身体都不会动摇,把你的身体很轻安的维持不动;但不是想动而动不了,而是想要安
坐不动时,可以非常安定而轻松的坐著,你可以靠著欲界定而使身体不会摇晃;这就是
欲界定的持身法︰将你的色身持住不动。

而未到地定就是定力比欲界定更好,但是因为还没有离欲,所以还不能到达初禅的
境界,因此称为未到地定。有了未到地定的功夫,接著观行断我见的各种加行成就而实
证初果,乃至进而参禅开悟明心,都必须要有此定力,见道后才会有功德受用。《瑜伽
师地论》卷53 中说:【若依未至定证得初果,尔时一切能往恶趣、恶戒种子皆悉永害
,此即名为圣所爱戒。】也就是说,若有未到地定而证得初果,那这位初果人就不会再
犯恶戒而下堕到三恶道去了;因此证初果和开悟明心的其中一项必要条件,就是要有未
到地定的定力功夫,若是没有定力作为支撑,即使能够完成断我见所应有的观行,也只
是“干慧”而不会有解脱的功德受用,顶多只能算是个初果向者,而且若没有善知识的
摄受,或是不信受善知识的教导,就很容易退转回凡夫的常见或断见之中。

什么是“未到地定”?未到地定的“定境”与“定力”之不同。定境是属于境界相
,能让行者有轻安的觉受,因而产生贪著系缚就会落入定境之中不肯舍离,通常于静中
修定时较容易落入境界相中。定力则是功德力用,是一种可以拿来使用的力量、能力而
不是境界相,修行人所要得到的是定力而不是定境。而这个定力则是要在动中修链才容
易成就,有了动中定力才有能力看话头,进而具备参话头的思惟观功夫,才能够参禅来
找寻第八识如来藏。若是静中修来的多是一念不生,容易落入定境,而且通常到了动中
就会失去定力。如果一个人打坐时能够一念不生,进入澄澄湛湛的觉知里面,这时再把
此种觉受与了知舍掉,就会进入深的未到地定里面去,在定中暗无觉知,这还是未到地
定的定境,又称为“未到地定过暗”,但并不是禅宗的“见山不是山”之境界。

一般人常常是“以定为禅”,把一念不生的定境误认为禅宗的开悟境界,但那其实
只是意识境界,正是禅宗说的“黑漆桶底”、“黑山鬼窟”或“无记空”,并非是第八
识如来藏的境界。因此,古时有一位卧轮禅师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
不起,菩提日日长。”他说自己能够断百思想(也就是能够一念不生了),他误以为这
样就是开悟,但六祖慧能大师说卧轮这并不是开悟明心,那是落在一念不生的离念灵知
境界中,依止这个离念灵知心只会增加系缚。 因为,如果我们落入一念不生的定境中
,那是“冷水泡石头”完全没有用处,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有心要参禅求悟的人,应
该要舍却一念不生的定境,转而修学动中的定力功夫,才能够具备参禅所需的思惟观能
力,再加上有正知见以及真悟善知识的教导,才有机会一念相应而开悟明心。

 


3. 往生色界与无色界的道理

行十善者舍寿后可以往生欲界天,但仍然是在欲界中,因此 佛陀会在开示得生六
欲天的道理之后,接著再为众生说明“欲为不净”,让众生能够脱离欲界的系缚证得禅
定,命终之后就能往生到色界天中。关于“欲为不净”的内涵,我们会说明,这里我们
先谈往生色界天与无色界天的道理。若能次第修得四禅八定,就能渐次进入色界和无色
界的境界中;修学四禅八定的过程,说穿了就是一个“舍”的过程。就像发射火箭到外
太空的道理一样,必须一节一节的舍弃脱离,才能够减轻负载而脱离地球引力的系缚;
修学禅定的道理也是一样,必须舍弃了对欲界境界的贪著,才能进入色界初禅的境界,
必须舍弃了初禅的境界才能进入二禅,同理必须舍弃了色界所有的境界才能够进入无色
界的境界中。因此四禅八定的修证,是必须依序次第进修的,不能躐等!不可能有人能
够先得四禅再回来修三禅、二禅、初禅;也就是一定先要有未到地定的功夫,消除了五
盖性障能舍离欲界的贪爱,才能证得初禅,接著再舍初禅的身乐境界而进修二禅,乃至
再次第转进修得三禅和四禅。首先介绍往生色界初禅到四禅的道理与境界,然后再介绍
无色界。

a. 初禅

初禅天有三种境界,必须要能离欲才能往生到初禅天。

《楞严经》卷9 云: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婬欲,若行若坐想念
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欲习既除,离
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身心妙圆,威仪
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阿难
!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

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白话翻译如下:

阿难!世间一切所在修行心地的人,不懂得假藉禅那静思来修行而没有智慧,他们
只要能执持色身不造作婬欲的行为,在平常或者行路或者静坐时,连想念婬乐的心也都
不存在了,贪爱与染污的心性不会生起了,也不会再停留于欲界之内,这个人就在心得
决定时立即使自身成为清净修行中的人;像这样的一类人,名为梵众天。婬欲的习性既
然修除了,离欲的心现前了,对于各种律仪也都爱乐而且都能随顺,这一类人立即能够
广行清净的德行;像这样的一类人,名为梵辅天。色身与觉知心胜妙而圆满,四威仪都
没有缺陷,也已经清净所有禁制与戒律,并且再加上对于初禅天的境界全部明了与悟解
,这一种人立即可以统领初禅天中的清净大众,成为清净天中之王,像这样的一类人就
名为大梵天。阿难!这三种殊胜的参与者,欲界中的一切苦恼都不再能逼恼他们,虽然
这三种人并不是真正修习真实法金刚三昧境界,然而离欲清净的觉知心中,对于欲界中
的种种有漏法已经都不动心了,所以名为初禅。

 

初禅的证得,定力不必很强;只要有未到地定的定力成熟—未到地定的定力不退—
再加上性障的降伏,只要有这两个条件具足就可以得初禅了。

有很多人未到地定非常好,可以入定两天、三天,但就是发不起初禅来;可是这种
人却往往自以为已经证得第四禅了,成为一场大误会,这个原因也要再来简单说明。为
什么他发不起初禅呢?因为他没有“明悟”初禅,他不知道初禅境界现前的原因,他并
不知道初禅实证的道理。初禅的现起,除了需要有未到地定的定力以外,最重要的原因
是修除性障,就是修除五盖:贪欲盖、瞋恚盖、掉悔盖、疑盖、睡眠盖,这五盖就是性
障。所以 平实导师说,只要把无相念佛的功夫修得很好,可以常常保持忆佛的净念与
处理事务的妄念同时并存的双运状态,这个未到地定就成功了;接著再修除五盖性障,
也就是把贪欲盖、瞋恚盖、掉悔盖、疑盖、睡眠盖等都伏除了,初禅就会发起。初禅发
起的人,心中不会有男女欲的贪爱念头,连想要看见异性的欲望都不存在,那就是世间
凡夫的清净行完成了。

 

初禅的发起有三种状况。第一种是由上而发,这种人是对男女欲还没有完全断除或
降伏,因此大部分都会退失;第二种是由下而发,大多数人在一段时间后会渐渐具足而
遍身发起;第三种则是一刹那间就遍身发起初禅,此时会有天眼出现能看见自己的初禅
天身。初禅遍身发时会看见自己的初禅天身中“如云如雾”没有内脏,而且从头顶到脚
底,每一个毛孔都有乐触,讲话时那个乐触也不会丢失。经论中都说初禅的境界是离语
言相的,但那是指等至位的初禅。然而,不论是在初禅的等至或等持位中,却又都是不
妨碍言说的。

另外初禅有五支功德,也就是:一心、觉、观、喜、乐,所以初禅叫作有觉有观三
昧;必须要具足这五支功德才算是证得初禅,不可空口白话妄称已得初禅,否则便成就
了大妄语业。

众生要从欲界地到实证初禅,这段过程是最粗重、最困难的,但到达初禅后若要往
二禅迈进就比之前的舍离欲界要容易许多。接著我们继续为大家介绍二禅的境界。

b. 二禅

二禅的修习是在有了初禅具足圆满的修证基础之后,再舍离初禅中发起的所有乐触
。因为初禅是有觉有观三昧,有觉观才能领受身中的乐触,所以觉知心对色、声、触等
三尘保持著觉与观,仍然与这三尘相应,只舍离了香尘与味尘。而二禅的境界是无觉无
观三昧,也就是必须要舍离初禅身乐等的觉观,若舍不掉胸腔的乐触,那就只能永远留
在初禅的境界中了。二禅的等至位是“住一识处”。譬如《大智度论》卷17〈序品 第1
〉中说:【心入禅时,以觉观为恼;是故除觉观,得入一识处。内心清净故,定生得喜
乐,得入此二禅,喜勇心大悦!】

《佛本行集经》卷46〈大迦叶因缘品 第47〉中也说:【灭于觉观,内清净心一处
,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所以二禅等至位中是离开五尘境界的,意识心只安
住于定境法尘之中。

又,二禅天也有三种天人,接著我们来看《楞严经》卷9中所说二禅天的境界: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光
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
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愁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
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白话翻译如下:阿难!初禅天之后的清净天人,统摄初禅天中所有修习清净行的天
人,已经圆满清净行了;并且又把自己的定心继续澄清,使定力更加坚定而不移动,后
来非常寂静而澄湛无杂所以生起光明了,像这样的一类天人名为少光天。再继续加深定
力而使原来的光明增强,达到所有光明互相激发而能够照耀到无止尽的远方,映照到十
方世界普遍成为琉璃一般的明净,象是这样的一类天人名为无量光天。然后再吸持自己
所放出来的圆满光明而成就了自己的法教体性;所发扬出来的教化是用不著言语来说明
的,而且这些教化也都是很清净的,这样以光的变化相来教导天人,而且这样的光相变
化也是应用无尽的,象是这样的一类天人就名为光音天。阿难!这三种殊胜的流类,是
一切忧愁所不能逼迫的天人,他们虽然还不是正确地修证真实三昧的境界,但他们的清
净心中粗重的有漏性已经降伏了,全都名为二禅。

c. 三禅

有了二禅圆满具足修证的基础后,接著才可以进修三禅,而要证得三禅同样是必须
舍弃了二禅的境界才能发起;又三禅名为离喜妙乐地,就是要把二禅的喜心给舍掉了,
才能进入三禅地。三禅天人有三种境界,因此说三禅有三天,《楞严经》卷9: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世界身心一切圆净,
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
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白话翻译如下:

阿难!像这样的光音天人以圆满光明化成法音,披开各种法音而显露胜妙的清净法
,发起而且成就了精细的清净行,通联于寂灭无扰的清净乐中,像这样的一类人名为少
净天。清净的空相现前之后,引发了没有边际的身心轻安,成就了寂灭之乐,像这样的
一类天人名为无量净天。世界与身心等一切全都到了圆满清净的地步,清净行的功德已
经成就,殊胜的身心依托现前了,归于寂灭的快乐中,像这样的一类天人名为遍净天。
阿难!这三种殊胜的天人流类,具有对于寂灭境界的大随顺功德,身与心都已安隐而获
得无量的快乐,虽然依旧不是真正证得真实常住的三昧境界,安隐无忧的心中欢喜全都
已经具足了,名为三禅。

证得三禅者也有五支功德,第一是舍,第二是念,第三是智,第四是乐,第五是一
心。

 

d. 四禅

四禅的境界是息脉俱断,舍、念清净的,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宣称自己有四禅的证
量,那他不但必须要具足圆满修证三禅的禅定境界外,而且还要能够进一步转进,舍弃
对三禅境界的贪爱,在四禅前的未到地定中呼吸和心跳都停止了,这才表示他已经能够
舍弃三禅的极微细妄念了。

如《楞严经》卷9 云:

阿难!次复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
粗重相灭,净福性生;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福生天。舍心圆融胜解清净,
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阿难!从是天中有二岐路:若于先
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
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
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
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白话翻译如下:

阿难!接下来,三禅中的遍净天人由于苦乐等法都已经不逼迫身心了,这时如果把
三禅天的苦因除尽了,了知三禅之乐也不是常住法,知道时间久了以后必然还是会有毁
坏的状况出生;由于这样的分别而有了无常的认知,于是把三禅天中的所有苦心与乐心
全都一时顿舍了,于三禅天中的粗重相便灭除了,清净天福的自性出生了,可以生在四
禅天中,能够在很长时间里安住于四禅天中;乃至一个大劫过去而使世间毁坏时,那时
火灾、水灾、风灾也都不能达到这里,像这样的一类人名之为福生天。继续进修以后,
使舍离苦乐的心到达圆融的地步,对于四禅舍苦舍乐的胜解道理已经了知而得清净,在
所获得的清净福德全无遮障之中得到了胜妙的随顺,可以穷尽未来际,都不会被劫灾所
坏,像这样的一类天人名为福爱天。阿难!从这个福爱天之中上进时有二条岐出的岔路
,使人无法证得菩提:如果于先前已证的福爱天定心之中发起无量的清净光明,福德圆
满清明修证而安住于四禅天中,像这样的一类人名为广果天。如果于先前已证的福爱天
定心之中既厌恶苦受也厌恶乐受,精细研究舍离苦乐之心而且相续不断,圆满穷究一切
尽舍之道,以致色身与觉知心全都灭除,意识觉知心思虑如同死灰一般,凝固于这样的
无知无觉境界中,经历五百大劫;这一类人既然是以生灭法的意识作为根本因,由此缘
故不能发明不生灭的法性,初生到无想天中时经历最初半劫以后,心想方才灭除;又于
即将舍弃无想天寿命时,再经历半劫方始出生了心想,像这样的一类人名为无想天。阿
难!这四种殊胜流类的色界天有情,一切世间的所有苦乐境界都不能动摇他们,虽然并
不是无为法中所说的真正不动地,然而住在有所得的觉知心中,对于觉知心的功能德用
已经极为纯熟了,所以名为四禅。

因此,要证得第四禅“舍、念清净定”就必须先灭除三禅境界的粗重相。这是因为
,在三禅境界中觉知心仍有极微细的妄念生灭,所以就需要有氧气和营养供应给大脑来
维持运作,因此就必须有心脏跳动输送血液,也必须有呼吸摄取氧气,这就是三禅的“
粗重相”。所以当三禅实证者懂得这个道理后,能够彻底舍弃了三禅中的身心喜乐,那
他就不再有极微细的妄念了,成为“念清净”,而且舍心也成就了,所以“舍清净”,
于是安住在四禅定中,就不必再有呼吸与心跳了。

e. 四禅天中的五不还天

在色界的四禅四天之上,还有五不还天。【五不还天是具足四禅的声闻三果人及初
地以上菩萨所到的境界。】其中最高的色究竟天,是具足四禅的初地以上菩萨才能去的。

如《楞严经》卷9 云: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
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机括独行
,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沈垢,如是一类名
善见天。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
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
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阿难!是十八天独行
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白话翻译如下:

阿难!在这四禅天之中还有五不还天,对于此处以下的色界欲界中的九品粗糙习气
已经一时全部灭尽了,苦受与乐受两边都已经销亡,对于此天以下境界再也不会有安居
的时候了,以此缘故于舍离苦心乐心的四禅天众同分之中安立自己的居处。阿难!苦心
与乐心两种都灭除了,苦心与乐心互相交斗的情况已经灭除了,如是一类的天人们名为
无烦天。舍心如同飞箭一样自头至尾独自飞行,苦乐二心相研相交的事情已经无处可以
发生了,像这样的一类天人名为无热天。远离定障与慧障故,十方世界妙眼明见圆满澄
清,再也没有客尘诸象等一切沉积污垢,像这样的一类天人名为善见天。由于精明能见
之性现前以后,已能如同陶师捏陶、金师铸冶一般无所障碍地加以转变示现,像这样的
一类天人名为善现天。已经究竟所有众生种类,也已经穷究种种物质法性的自性,能随
意进入有色类众生的境界中,无有边际而无限制,像这样的一类天人名为色究竟天。阿
难!这五种不还天的境界,那些四禅天中的四位天王都是只能仰慕而听闻,不能了知也
不能看见;如同今天世间旷野深山中的神圣道场地界,都是阿罗汉所住持的缘故,是世
间粗心愚昧的人们所不能看见。阿难!这色界十八天的所有天人都是独来独往而没有欲
界中男女互相交往的情形,但也还没有灭尽身形之累。从这个色究竟天往下到初禅天为
止的所有十八天境界,都名之为色界。五不还天的境界太深妙了!

f. 无色界的四空天

色界的境界再往上,就进入四空定的无色界天了!无色界天,顾名思义就是没有物
质的世界。没有了色身也没有五尘,只有第八识、意根以及意识存在的境界。而无色界
的有情都是住于四空定中。

《楞严经》卷9 云: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岐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
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若在舍心,舍厌成就;
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
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
,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
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
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阿难!是
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
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
名无色界。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
各从其类。

白话翻译如下:

复次阿难!从这个有顶天的色法边际之中,在这里面还有二种分岐的解脱路:若是
于舍心中发明了智慧,智慧的光明圆满通达时便可以出离六尘境界,成为阿罗汉,然后
转入菩萨的法道中;象是这样的一类四禅天人,名为回心转入大乘法中的大阿罗汉。若
是在舍心之中,由于舍心而使他对有色天界的厌恶得以成就;是因为觉悟了知四禅天的
色身会成为解脱的障碍,于是接著销灭色身的障碍而进入空无色身的境界,像这样的一
类凡夫天境名为空处。种种的障碍既然已经销亡而到达空无色处了,这时再也没有色身
来障碍出离三界的进程,但也不是断灭空,在这时的境界中只留存阿赖耶识,以及完全
的末那识和半分意识微细而住,像这样的一类天境名为识所住处。再进修以后,空处与
色法既然都销亡了,而且又把半分意识心的作用都灭除了;这时十方寂然,完全没有一
个想要前往安住的处所,像这样的一类天境名为无所有处。意识的自性不运作了,以此
灭掉诸法而穷究深研;于意识无止尽之中,发明宣扬出灭尽诸法的自性,这时意识如同
存在又如同不存在,似乎是灭尽而其实并非灭尽,像这样的一类天境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这一类天境是穷究我空,但却不是究竟穷尽我空的真理。若是经历了五不还天的次
第而来到第四天中,才使自己的解脱圣道穷究彻底,像这样的一类人名为不回心的钝根
阿罗汉。若是从无想天以及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等外道天穷究空理而不懂正确的归
向,迷惑于有漏法中而没有多闻的功德,便坠入凡夫众生的轮转路途中。阿难!至于这
一些色界天上各各不同的天人们,则是凡夫众生基于定业果报的酬应答报,答报已尽时
就会继续进入轮转过程中。然而色界诸天中的天王,其实就是菩萨们游戏于三昧境界,
逐渐依循著诸天次第而向上增进,是假藉禅定而回向诸地圣位的菩萨们所修行的道路。
阿难!这四空天众生是把色界的身心全都灭尽,使四空定的自性现前了,以致于一时不
会有业果色现前;从这个空处天来到最后的非想非非想天,已经达到三界的最终处,名
为无色界。这些世间的形成与存在,都是由于众生不能了达胜妙真觉光明的自心,积集
各种妄想而发生了这些世间境界,以此缘故而虚妄地示现有三界世间存在,于是众生便
在三界中间虚妄地随逐流转。于是便有地狱、鬼道、畜生、人道、神仙、天道、修罗道
等七趣沉溺于生死中的有情,各自随从于他们所应生存的种类之中存在。

有句世间人的玩笑话说:“好山、好水、好无聊!”然而无色界的境界是连好山、
好水都没有,只剩下意识心一念不生所安住的四空定,说来还真的是好无聊!

4. 生天之论总结

佛陀教导生天之论的目的,就是要我们先修学五戒十善,消除贪、瞋、痴等性障,
才能有往生欲界天的福德,也就是在布施和持戒的基础之上,还要再多修集十善以及随
分应修之定力和减少贪欲。而 佛陀接著为众生说“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
,虽然告诉众生若想要往生到色界天,那就要离欲证得初禅以上的禅定,乃至更往上证
得无色界的四空定,但是更告诫众生这些都是无常、有漏、不净的生死有为法,学人应
当不要贪著于禅定的胜妙境界,往生到色界天乃至无色界天,历经长劫虚耗光阴,这样
根本无利于迈向成佛之道。而我们如果发心当菩萨想来救护众生成就佛道,那就绝对不
要把修行累积的福德、功德用来生天享福,因为到了天界虽然受可爱的异熟果报很快乐
,但福报用尽就得下堕了,因为只剩下往昔所造的恶业,而下堕恶道后又要痛苦很久很
久。这些永嘉玄觉禅师在《永嘉证道歌》中早就告诫说︰“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
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所以有智慧的菩萨应该要持守五戒、广
修十善,还要减少贪欲和修习定力,以此所得的福德回向早证菩提、早成佛道。

摘编自张善思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