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碎片化时代,活出专注的人生

工作的记录,生命和信仰的思考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深度工作》:碎片化时代,我想活出专注的人生

百科TA说特邀作者:灵林玖玖

01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是我近一个月看过为数不多的好书之一。

看完这本书,我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把手机里的所有APP的信息推送提醒全部关掉,也关掉了微信朋友圈更新提醒会显示的红点。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每次我说想认真地看一本书时,微信的提示音、短信的叮咚音、还有各种APP推送信息突然“噔”的声音就会纷至沓来,我的专注力就被这些声音打乱了,心里有点烦躁,然后就会拿起手机浏览各种新闻啊、信息啊。

最糟糕的是等到睡觉之前,我才赫然发现自己一天的时间里除了刷手机信息,啥事也没有做成,一天又一天没有成就感的生活。

你是否像我一样?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深度工作》里对于社交媒体的看法“它们只是产品,由一些私人公司开发,投资巨大,营销精心,最终的设计目的是虏获你的个人信息和注意力,将其卖给广告商。“

一针见血!

可以消费者自居的我们却是浑然不知,真的是那个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的傻姑娘。

我不想等到十年后,蓦然回首往事时,发现自己的同学都已经开豪车住别墅,有自己的一翻事业时,而我的生活却是一片浑浑噩噩。

因此,我从现在起,我得把时间用在刀刃上,放弃一些无用的信息、社交等一切会干扰工作的事。

02

我之所以判定《深度工作》是一本好书,原因有二:

一是作者卡尔.纽波特自己是一个深度工作的实践者。他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发表了的专业论文数在同行平均水数之上,还写了四本畅销书,下午五点半以后他还能在家陪伴妻子和小孩。

之所以能平衡事业与家庭,功劳全在于他真正地落实“深度工作“的理念,正因为如此,他的本书中提出的建议是具体、每个读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里实践,这点意义非凡。

二是这本书的逻辑严谨、行文流畅,语气亲切,不由自主就会被吸引住,毫不费力就能读下去了。这点也是本书获得《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力荐的原因之一吧。

03

我们先来谈论本书的结构,本书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深度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可在生活中却是少见。

首先我们得了解什么是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的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心理学大师卡尔.荣格就是一个深度工作者。他在发表重要著作《心理类型》的前一年长时间地呆在建在乡村里的“塔楼“,优势在于荣格能够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休息和恢复,没有人打扰,他可以进行冥想、深度的思考和撰写论文。

马克.吐温、比尔.盖茨等人都是深度工作者。

作者举出这些例子,只是要说明这些知识工作者之所以能在他们的领域里达到优秀的水准是因为受益于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的反面是浮浅工作。浮浅工作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比如在一个公司里,设计师、工程师等专业人员是知识工作者,适合深度工作。而行政人员、雇员服务部是事务性工作,容易被人取代的浅工作。

两者之间的工资,当然是知识工作者高了,取代性低。

同样科技办公,但收入却不一样。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也就是作者卡尔.纽波特要告诉我们深度工作的意义。

他认为未来有三种人会获得优势,也就是踏入精英阶层。

第一种是利用智能机器把工作做得漂亮并具有创造性的人。

第二种是在所处的行业里最优秀。

第三种是那些拥有资本。

拥有资本是需要原始资金的积累,有时要好几代人才能实现。因此,卡尔.纽波特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真正要努力成为的是第一种和第二种人,途径是通过深度学习和工作。

如果写成鸡汤文,卡尔.纽波特可以举一个现实的例子就完结了。可是,认真的卡尔.纽波特分别从神经学、哲学和心理学三个角度论证了深度工作的益处。

神经学:科学作家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在《全神贯注》里告诉我们:全神贯注的的状态占据了我们的感官器官,构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避开了生活中不愉快又难以回避的事。

心理学:深度工作带来的心流经历可以为你带来深度满足感,这是一条经过验证的道路。

哲学:在事业中拥抱深度工作,培养个人技能,可以使知识工作从令人心烦意乱、心力交瘁的责任变成一件令人满意的事情。

既然深度工作对于知识工作者的益处非常的明显,可现实中很多人却做不起来呢?

卡尔.纽波特认为有四个原因:

1、最小阻力原则。当人的在选择工作时,总是从简单的工作开始,因为这些阻力最小,往后就是重复了。

2、忙碌代表生产力。有这种观念的管理者认为,只有忙碌才能有产出、才为公司创造了价值。

3、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互联网的确是人类了不起的发明,可在实际生活中却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和专注力。

4、深度工作是生意人来说是坏事,他们需要不断地与他人联结、接触,处理事务性工作。但对于想要提升技能,从事知识工作的人来说是好事。

可见,深度工作的实用范围是想提升技能进行深度学习的人,还有就是知识工作者。

学会深度工作,是踏入精英阶层的基础。

04

《深度工作》的第二部分就是告诉读者要做到深度工作需要遵守的四个原则。

第一原则:工作要深入。

有人说最好的工作是钱多活少离家近。如果真有这样的工作,那么剩余的时间做点什么呢?

卡尔.纽波特引用《意志力》作者的实验结论:人类整天都在抵抗欲望。

也就是说人类在散碎的时间里,脑袋里想的都是吃喝拉撒性这些欲望,纯粹是浪费时间和人生。

因此,卡尔.纽波特结合自身的实践,对于想要进入深度工作的人给了以下的建议:

首先是选定自己的深度哲学。

有人喜欢像荣格那样固定一段时间深度工作,一段时间浮浅工作,这是双峰哲学。

有人喜欢的是融入世俗的生活里,早上五点至七点或是晚上八点至十点,在没有人打扰的情况下深入工作。这个是节奏哲学。

最后一种是禁欲主义哲学,也就是摒弃一切干扰,专注于自己的事精。这个大多数的知识工作者比较反感,现实中也很难做到。但确实存在,就我所知,一些高僧想要有所成就都用这个方法,比如国学大师南怀瑾闭关6年,圣严法师闭关前后6年等。

其次是习惯化。

一个人做事,如果一直靠动力、意志力会消磨得很快,不易长久。

显然,卡尔.纽波特也认识到这一点。

因此,他建议读者在选定了自己的深度哲学后,那么就是适应和重复做,形成习惯后就可以达到随时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

接着就是环境不允许进入深度工作时,要有大手笔了。比如J.K.罗琳在完成《死亡武器》时,家里太吵了,她就住进五星级酒店,摒弃一切干扰。

还有不要独自工作、要图安逸,要像经商一样执行深度工作。

第二个原则是拥抱无聊。

人之所以无聊就是无事可做,心非常的散,无法专注。

想要深度工作,就要把心力集中,把心沉入做的事情里。这个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心无旁鹭做事的最佳状态。

但是,未经训练的人都是不断在分心,因此有必要刻意地训练自己的专注力。

卡尔.纽波特建议做有成果的冥想、给自己设一个网络安息日,试着去记住一副牌等做法。

第三个原则是远离社交网络。

就像我的开头所说,社交网络正在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难于集中。

可是,对很多人来说,社交网络是联系亲朋旧友的重要联结,也是获取工作的重要渠道。

一定程度上来说的确是这样。

一天24个小时中,你花一个小时来上网处理为些私事,效果很好。可是一天24个小时,用了十几个小时在不停地刷微博、朋友圈和回复邮件等,那么就是过度了。

卡尔.纽波特建议读者远离社交网络的理由是:

1、网络社交只是浅层次的交往,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友谊往往是线下面对面的交流,一个有力的拥抱抵过网上的千言万语。

2、并不是每一封邮件都要回复,思维的要点是说服你回邮件的人应该是写邮件的人。

3、不要把网络当成消遣。除了网络分析了注意力外,关键是低质量的消遣会损害你抵抗分心事物的能力。

第四个原则是摒弃浮浅。

浮浅工作的定义,我们在前面介绍过。

浮浅的工作是无助于个人技能的提升,想成为一流的作者,老是阅读九流作家的作品,怎么能进步呢?

05

有一个词叫“奴役”。

互联网时代,人获取信息容易了,碎片化了,沉浸于此,我们被网络奴役了。

你想啊,就算你读了十万条的微博,可在你有脑袋里构不成知识体系,你能记住微博的内容吗?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吗?

不能!

相反,专注于一件事,深入学习一项技能,却是能提升自己价值的事。

因此,深度工作对我们的影响正如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所说:“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