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的石油、电子工业的发展
“文革”时期,石油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从60年代起,我国已陆续勘探和开发出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准备投入全面生产。
“文革”初期受些影响在中央的号召下很快又继续建设的进程。进入70年代,由于战备,国家急迫地需要增加石油生产,石油工业进行了整顿,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
1970年,大庆油田进行了开发调整,重新进入轨道,到1973年,原油产量比1970年增长50%以上。
同时,又开始加强对胜利、大港等油田的开发。
胜利油田原油产量从1966年投入开发的134万吨,增长到1978年的1946万吨,成为全国第二大油田。
大港油田新开发了8个油田,原油产量从1966年的11.4万吨,提高到1978年的300万吨,增长25倍以上。
克拉玛依油田从1970年到1976年先后开发了15个新区块,原油产量从1966年的114.7万吨增长到1978年的353万吨,提高近两倍。
吉林扶余油田1972年建设工程完工后,原油产量达到126.3万吨。
同时开发了三个新的小油田。到1978年,吉林油田产量达到185.07万吨。从1966年到1978年,胜利、大港、克拉玛依、吉林四个油田的年产量从276.1万吨提高到2783.67万吨,增长了9倍多。
这一时期,在党中央毛主席周恩来的重视下,石油工业部先后在四川、江汉、陕甘宁组织了三个大石油勘探会战,此后,又开展了辽河和任丘油田的会战,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四川石油会战是1965年开始的,“文革”初期中断,1971年起恢复勘探,同时进行大规模的气田和输气管道建设。从1966年到1978年,共获得气田30个、油田2个,天然气产量由1965年的8.9亿立方米增长到1978年的60.8亿立方米。
1969年,周恩来确定康世恩负责筹划湖北江汉石油会战,到1972年,共发现6个油田、1个气田和一批含油构造,建成了100万吨的原油年产能力和配套的荆门炼油厂。
到1978年,已建成8个油田、原油产量达到105.6万吨,天然气年产量1611万立方米。
1970年,国务院批准由兰州军区组成指挥部,开展陕甘宁石油勘探会战,到1975年形成长庆油田,转入开发建设,到1978年年产原油能力达到122万吨。
同年,石油工业部抽调队伍进行辽河油田勘探,到1978年共探明11个油田,其中9个投入开发,原油年产量达355万吨,天然气年产量16.5亿立方米。
1975年,河北任丘油田开始石油会战,到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224万吨,成为70年代中国石油勘探的重大成果。
从1966年到1978年,石油工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原油产量以每年递增18.6%的速度增长,1978年突破一亿吨,使中国由“贫油国”成为世界第8位产油大国。
从1966年到1978年,这一时期国外化工成套设备的大规模引进,使原油加工量比1965年增加了5倍多。
“文革”时期,电子工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增长。促进电子工业发展的因素,是其战略和高科技地位越来越在世界上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中央领导层的注目。
在1970年制定“四五”计划总体方针时,写进了“加快发展电子工业”的内容。
由于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电子工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卫星通信设备和技术的研制开发获得进展,建立了多个卫星通信地面站。
收音机、录音机等基本实现半导体化,中国电子产品已基本过渡到半导体化的技术阶段。
70年代初,随着三线建设的恢复,地方电子工业得到第二次大发展,全国地方企业由1969年的1600多个增加到1970年的5200多个,29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了电子工业,建成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安徽、江西、山西、湖南、湖北等一批内地后方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