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巴赫平均律上集:第1首 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846
巴赫平均律上集:第1首 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846
A music and photography lover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 上集
第1首 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846
钢琴:Sviatoslav Richter
1. 前奏 Prelude
2. 赋格 Fugue (2:15)
舒曼曾经说过:“巴赫之于音乐正如创教者之于宗教。” 的确,很少有人不同意将巴赫置于作曲家之首的,而对于所有渴望成为音乐家的人来说,巴赫就是音乐的《圣经》。
《平均律钢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48首前奏曲Prelude与赋格Fugue)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出版于1722年,这套作品是巴赫音乐创作的峰巅。
平均律是一种律制,它对自然律进行修正,将八度音程分为十二半音的调律法,以便于转调。这种调律法虽在18世纪已被提倡,但一直未予以重视、首先采用这种方法运用于全部二十四调的音乐家,就是巴赫。(百度百科)
《平均律钢琴曲集》很好地体现出了严谨的德国式思维,是数学与音律的神之结合。所有的音符都在被划分的音阶里按照世界的规则跳跃,这才是平均律的平衡平和之美。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分为上下两集,在第一集的扉页,巴赫作有这样的说明:“《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使用一切全音和半音的调,和有关的三大度do、re、mi,小三度re、mi、fa作成的前奏曲和赋格曲集。这不仅能给热心学习音乐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机会,也能使熟悉此类技巧的人从中获得乐趣。”
每集均有24首作品,上集BWV846-869,下集BWV870-893,一共是48首。每首曲子分别对应24个大小调中的一个调性,每一个调都有包括前奏曲和赋格曲。
前奏曲也称为幻想曲,原来是乐曲的即兴部分,后来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并无确定形式。所以巴赫在这部平均律中赋予前奏曲各种形态,大约可分为3类:1. 音形装饰化;2. 旋律型,在和弦伴奏之上,流动着美妙的旋律;3. 创意曲型,主题以对位方式运作。
而赋格是最为复杂而严谨的曲体形式。其基本特点是运用模仿对位法,使一个简单而富有特性的主题在乐曲的各声部轮流出现一次(呈示部);然后进入以主题中部分动机发展而成的插段,此后主题及插段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展开部);直至最后主题再度回到原调(再现部),并常以尾声结束。
平均律中全部二十四赋格可分为两类:1.浓缩型,有较多次的主题间插,较多地使用了主题的倒影、逆行或密接合应等对位技法,例如升c小调。2. 弛缓型。与浓缩型相反, 例如c小调。
|
|
上集 第1首 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846
前奏曲:“如奥林匹亚的平静与晴朗” - 黎曼(Hugo Riemann,1849-1919) 在这个伟大曲集的精美卷首如此评述。我们在前面的概说中提到,此曲是“音型装饰型”的曲例。以五声部的和弦连接为主体,将这些和弦进行分解。在乐曲末尾,巴赫增加七小节而成为现行的乐谱,其补笔的功效是难以言述的。
赋格:四声部。全卷中密接合应最多的,相对于一般的赋格它缺少间插部,是“浓缩型”赋格曲的典范。全曲由五个部分发展组成。
(根据网络资料编辑而成)
这第一首平均律真的美不可言,能够听懂她的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发现或者创建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宇宙。
法国音乐家古诺(Carles Gounod ,1818-1893年)就创建了一个这样的宇宙:举界闻名、旋律优美感人的《圣母颂》。
在巴赫于1722年出版了平均律的大约100年之后,法国音乐家古诺(Carles Gounod ,1818-1893年)突发奇想,将平均律第1卷中第1首C大调前奏曲,作为自己创作的伴奏部分,在巴赫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旋律线,由此诞生了这首巴赫-古诺音乐智慧完美结合的《圣母颂》,巴赫的和声伴奏与古诺的旋律水乳交融,天衣无缝,堪称世界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
巴赫-古诺《圣母颂》有数不清的版本,最常见的有声乐版,小提琴版,等等。。。特别钟爱马友友的大提琴演绎的旋律,这里选了马友友与Kathryn Stott的合作版,那份纯净与圣洁,是一种心灵的慰籍,美得让听者惟有赞叹的份。。。
|
|
|
Rainier 发表评论于
回复 'DejaWoo' 的评论 :
谢谢DejaWoo来访留言,祝新春快乐!
DejaWoo 发表评论于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