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到地定

     所以修学佛法的菩萨们,在初始之前,您要真实断我见,您就要认清楚凡夫是如
何著相,而落于很浊重的人、我、众生、寿者相而生死不断;而外道又是如何错误的以
为,我只要意识能够入于定境,我的意识不要去攀缘人相、我相、众生、寿者相,那么
我就解脱了、我就涅槃了。这两种都不是真实的离相,不是真实的无相;只有佛法里面
的如来藏,这个实相心才离于一切言语、离一切影像。这也是为什么正觉讲堂要施设无
相念佛来作为断我见,证得未到定来断我见—以定然后而慧—这样一个施设的一个目的。

     无相念佛虽然不是真实无相,不是真实离相,不是如来藏,可是依无相念佛的练习
,依拜佛这样子的一个法门的施设,可以让众生们——修学佛法的众生们,能够渐渐地
摄心为戒,乃至能够渐渐地净念相继,而发起未到地定。依于这一个能够离开五尘境干
扰的一个意识的定心——初禅之前的未到地定,依您有三归、您有五戒、您有菩萨戒,
依这样的善心,乃至依您在修学定慧之外,还有努力地在修集福德。您有努力地依于定
慧,而来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一切烦恼“先以定动,后以智拔。”依这样子种种的四
种修。

   “修学知见、修习定力、修除性障、修集福德。”这四种修具足之后,然后您就能
够依于您的未到地定、依于您五停心观、依于您七方便、依于您四念处——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样子一个如实地观照般若,从你闻、思、修,文字
般若进而依定慧等持而来作观照,而来证得最后的实相般若,这才是佛法真实入门的一
个次第。

    众生因为我见、身见的关系,每一天早上睁开眼睛、张开耳朵就根尘触——眼根触
色尘有眼识出生,耳根触声尘有声识耳识出生,这样的眼识、耳识乃至其他的这些虚妄
转识出现,现行运作,就构成了我们一整天人生虚妄游戏的种种的这样子的身口意行的
造作。众生正因为不了知六识的虚妄性,不了知意识的虚妄性,所以马上睁开眼睛就去
简择:这是我的房间、这是我的牙刷、这是我的车子、这是我的太太、我的先生、我的
子女、我的公司、我的座位、我的头衔、我的财富、我的名声。外道了知这些的追求都
没有意义,因为人生无常,人生自古谁无死,有生之法必定有死;可是外道虽然想要了
生脱死,脱离了家庭乃至修苦行而想要求解脱,却因为不了解轮回的道理,不了解轮回
背后的实相,不了解所谓的轮回都是依于如来藏,依于第八识能够受熏持种根身器、能
够出生五蕴。由五蕴形成了三种行——身行、口行、意行,由三种行造就了三种业,再
由如来藏第八识记持,而如实如理如法地酬偿众生所应该要接受的ㄧ个果报,不了解这
个道理,所以他就错悟了。譬如说离念灵知或者住于四禅八定的境界,而以为这样子意
识心不动了,意识心不像凡夫一样去了别人、我、众生、寿者相,意识心不要像凡夫一
样去了知,去判断这是有钱人、这是没钱人、这是我的先生、这是我的太太、这是我的
车子、这是我的儿子。只要意识心离于这些语言文字、离于这些妄想,那我就是得解脱
,我就是证涅槃,我就是阿罗汉了。菩萨们听到这里当然很清楚了,这些都是外道的邪
知见,都是凡夫的错误知见,都是让众生不断地在六业道当中轮回流转的根本原因。换
句话说,身见不断、我见不断,这轮回不息、生死不灭。

    讲完这个部分,我们再来说说在菩萨道当中,我们又是应该要如何断我见?而断我
见为什么又一定需要有未到地定?这中间的亲证或是论证,这中间的道理,所谓的理证
又是何在呢?我们要如何能够相信说,证未到地定是要断我见、要证初果,乃至断了我
见之后要明心的一个基础呢?这个次第,如果您确定下来了,您心得决定了,那您当然
就会对于这四种修里面的修习定力,您当然就会对于无相拜佛,会如实的每天的勤于练
习,希望自己的功夫早日成就,成就未到地定;再依这个未到地定来作四念处的观行而
来断我见,断了我见之后再来求菩萨真正的见道。声闻见道是所谓的法眼净、是断我见
、断三缚结、是证初果,可是菩萨道的一个见道——真实见道,所谓的真见道,却必须
要以断我见为基础,进而去证得这一个真实心,这一个涅槃心,这个真如心——第八识
如来藏。

    后面我们会再提到这个例子,菩萨要断我见仍然是不会离开声闻的ㄧ个方法。换句
话说,圣人施设,我们以声闻人来说,它是有所谓的七方便——七种方便、七种善巧,
来帮助修行人能够证得断我见的一个功德。七方便是哪七方便?第一个、五停心观,第
二个、四念处的别相观,第三个、四念处的总相观,后面四个则是所谓的四善根——煖
、顶、忍、还有世第一,或是说另外的翻译:世第一法。前面的五停心观,主要的就是
让我们这个妄心,心猿意马能够停下来;后面的四念处的别相乃至总相,是要让我们依
于前面五停心观而有了定力,然后在四念处的别相与总相的观察当中,对于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对于身、受、心、法这四念处都能够一一地实际地去
验证,现前去观照它的无常性、它的不净性、它的无我性、它的不是真正的乐、非乐性
。依于这样子的从文字般若、从观照般若,而终于证得小乘实相般若,也就是小乘的沙
门四果断我见,菩萨的断我见不会离开这声闻道、声闻菩提的这样子,依于四念处、依
于八正道、依于所谓的三十七菩提分这样子的实修而来证得。而菩萨们所需要了解的,
就是说小乘有小乘的四念处,大乘也有大乘的四念处;小乘有小乘的八正道,大乘也有
大乘的八正道。当我们提到四圣谛、八正道的时候,或是八圣道的时候,并不一定都是
在指小乘,因为小乘的修学方法,很简单来说就是要来实证“五阴十八界”,一切生灭
法。

    这《金刚经》有一首四句偈讲到这个五阴十八界,这一首偈就是“一切有为法,如
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众生之所以轮回,就是在五阴十八界上面建立
了身见,意识这一个妄心在执著色身为我,依于我有色身,一切有情有受、有色身,所
以建立了人相、我相、众生相;众生也好、他人也好、自我自己也好,都有不断地造作
运动,这些都有在时空当中的流转,这就是所谓的寿者相,具足了四相就具足了轮回,
无边地ㄧ个又一个的生死流转,众生如此。菩萨要以断我见,就是要以未到地定为基础
,而来证得四念处当中第三个观心无常,这一个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的观心
无常,“心”主要指的是六识心,因为小乘里面没有特意地去讲第七识意根,更没有明
确地去讲到第八识;因为小乘的修行,它只是要把这个“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
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要如实现前去觉察。这一切有作有为,因为因缘而和合而造
作所成的依他起法,一切皆是生灭无常,不要去执著于它,意识心的决定、意根心的决
定。然后在此生的寿命结束的时候,阿罗汉不会再起心作意,想要这五阴十八界任何一
法继续不断地生起;因为都是已经了知它是生灭之法、无常之法、是苦法,是一切人生
轮回痛苦的来源,他有这样的决定心,他当然就能够永灭一切有为法,永远灭掉五阴十
八界而证入所谓的涅槃。

    阿罗汉是如此,而菩萨反过来讲,他却是要证得《金刚经》另一首四句偈,也就是
所谓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一首四句偈刚好就
是《正觉总持咒》第二句所要演说的不生不灭法的道理。《正觉总持咒》第二句就是“
涅槃如来藏”,涅槃有四种。有刚刚我们所说到的阿罗汉,小乘声闻阿罗汉所谓证得的
灭尽五阴十八界,五阴十八界永远灭尽,没有一法剩余,一切生灭法、一切有为法、和
合造作之法、依他起之法全部都灭尽无所剩余,就证入无余涅槃。无余涅槃当然不是断
灭,否则佛法或至少佛法当中的声闻解脱道,就变成了跟外道的断灭空,死后一切皆空
,死后没有任何一法剩存一样的,那佛法就跟外道见没有什么差别了。

    我们就来先把这一回合所要提到的何谓未到地定?先为观众们作一个入门简单的解
说。关于我见、关于断我见、关于众生依于三毒、四相,而造作流转三界轮回的这一些
善恶业的道理,乃至外道以定为禅的道理,乃至菩萨要以断身见、要以断我见、要以有
未到地定,有定、有慧依于四念处,从观身不净、观受是苦乃至观心无常,观察这一个
六识心,乃至于特别是观察这一个以前五识相俱的这一个五俱意识的意识心,祂是生灭
无常之法。依于你的未到地定的修行,依未到定能够离开前五尘干扰,你很清净地、很
纯一地、很现前、很当下,能够去验证这一个在观察的意识,本身就是生灭法。一次观
行没有办法心得决定,再两次、再三次依于您在生活当中的烦恼渐渐断除,对于五尘的
贪欲越来越少,越来越容易摄心为戒,戒作好了当然定就会生起。所谓摄心为戒,由戒
生定,由定而能够生慧。戒、定、慧三个无漏法慢慢具足而慢慢地对治了三毒贪瞋痴以
后,您再依于比如说五停心观,或者在正觉讲堂,依于您无相念佛拜佛,您这一个忆佛
拜佛的功夫,能够让您功夫生起、能够净念相继;您能够一拜之间,一拜下去,上下之
间能够十几分钟,乃至二十分钟、三十分钟,都不会对于前五识有产生什么的攀缘,能
够心住于忆佛念,保持这样的清净。一般来讲,我们说这样的菩萨,就已经具足了未到
定的一个定力,可以用这一个未到地定,来进行更深细的四念处当中观身不净、观受是
苦、观心无常,特别是观心无常的观行,而依于未到地定来断我见;未到地定断我见之
后,才能够依断我见为基础而来真实明心。

    未到地定是什么样子一个样貌,乃至菩萨要如何证得未到地定?那是我们这一回合
所要演说的一个重点。我们有提到所谓的五停心观,五停心观就是要依五种法门——观
心的法门──来让众生能够停止心猿意马。取得了初步的定力,再依于这个定力而来进
行七方便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四念处的别相观与总相观的一个现前的观行
。在四念处的别相、总相观行之后,再进入到四加行,也就是所谓的四善根——煖、顶
、忍、世第一法。一般而言,虽然七方便主要是小乘声闻人要断我见所要利用的法门,
可是无妨菩萨们,既然断我见也跟小乘人一样,都是同样要证得这个初果的断三缚结、
断我见,基本上我们还是需要有同样的一个依循,一样由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
慧,这样一个次第。


    五停心观简单来说,对于贪欲比较多的人,我们教导他不净观,教导他如何去观行
这个色身不净来对治他的贪欲;对于瞋恚比较多的人,我们教导他慈悲观,或者说是慈
心观;对于妄念比较多的人,我们教导他数息观,也就是所谓的安那般那这样子一个数
息的方法,来制伏他的妄念;对于烦恼等分,或者有人说是业障比较重的人,我们教导
他念佛观,这个念佛观,就蛮相似于我们刚刚所说的无相念佛拜佛法门;另外还有一个
对于愚痴比较多的,我们可能教导他因缘观来对治好他的愚痴。这个五停心观也好,或
者是说无相忆佛、念佛这个法门也好,目的都是要停止众生眼睛一张开、耳朵一张开,
就马上著于五尘的分别,建立了五尘五识的一个了知以后,又落于人、我、众生、寿者
相。换句话说,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生灭法上,在生灭法上又建立了生灭相的取爱
、取执、攀缘贪爱,这是众生轮回的根本。既然修行是为了要断轮回,而轮回主要的就
是我见,而我见主要的就是依于这个五俱意识,然后取前五尘,根尘触产生了前五识,
去了知分别这一些物质世界的种种法,以它为真了。所谓的取像为真、执梦为实,落入
了境界法就很难去挣脱,永远不了知生灭法的生灭,因为连生灭法是什么都不知道,意
识一现行马上落入于生灭相的了知分别。五停心观就是要让众生对于这一些一般凡夫所
难脱离的语言、文字、声音、妄想,作一个回光返照。把意识这个功能不要往外去散泄
、去发射出去,而能够收摄自己的意识心,住于自己所实施的这个法门之上。我们就举
无相念佛来说,以一般烦恼的对治,刚刚也说到了,就是著于四相。无相念佛是先让一
个众生、 一个菩萨先找到一个无相忆佛念;这个忆佛念本身,它没有语言、文字、声
音、影像,可是这个本身没有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的忆佛念,它可能是在于了知一
个语言、文字、声音、影像;详细的部分,因为不是我们这一回合所要讲解的重点,我
们就简单带过,有因缘的话我们再说。

    回到于未到地定,举例来说,您依于无相忆佛、念佛、拜佛,您从一开始的妄念纷
飞,没有办法把您的注意力集中在这忆佛念上,慢慢地能够收摄心神,慢慢地依于无相
拜佛忆佛十个次第的一个施设,终于能够摄心了,能够让这一个忆佛念慢慢地生起了,
能够所谓的慢慢的净念相继了。一开始可能要妄想纷飞、想东想西,可能要一分钟、两
分钟,离开忆佛念了才想到:我现在在拜佛、忆佛;终于回到忆佛念。慢慢地,可能定
力慢慢的成就之后,可能只要几秒钟,马上就想到了我现在在拜佛,这个我刚刚的妄想
不是忆佛念,我要回到忆佛念。这样一个作意、这样一个心志的、心识的制约成就之后
,你的定力一定会越来越增强,乃至于到了最后,定力已经生起了之后,一拜之间自然
就能够五分钟、十分钟妄念都不会生起。因为很简单,从粗而细,从要两三分钟,从要
可能是一两分钟就能回到……;到最后,忆佛念要掉了、妄念要生起了,你马上,还不
去了知妄念,也就是妄念背后显现出来妄想的内容,你就一定马上回到忆佛念了。这样
一个心得决定,终究能够让你无相忆佛、拜佛成就,而完成整个十个次第,所谓的无相
忆佛拜佛功夫成就,这样的一个结果。那这个无相忆佛、念佛、拜佛功夫成就之后,您
可以把它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日常生活当中能够摄心为戒,如果连粗糙的语言、文字
、声音、影像您都不去攀缘,那您连人、我、众生、寿者相,除非是因为日常生活职务
的必要,或是说您的责任,譬如说您当母亲、您当一个父亲,或是说刚刚讲的职责,您
是一个课长、您是一个董事长、您是一个工友,在行使这一些行住坐卧里面,您行使的
职责的时候,您一样可以忆佛念带著;您把您的注意都集中在您该从事的工作,可是忆
佛念不会去掉失。

    我们经常会举一个例子,就跟《楞严经》里面 大势至菩萨说的“如母忆子”,好
像一个母亲在忆在回忆、在想,忆念、忆想她的小孩子。举现代的生活来讲,您可能是
有个女儿、您有个亲人,乃至您有个情人,应该有这样的经验,因为某些因素没有办法
共聚一堂,那两个人相隔很远,可是你因为忆念的关系,感情深切的关系,您经常会不
需要别人提醒你,经常的忆念他这个对象;这样子一个思惟,很快的,不需要别人提醒
马上都会保持住。您可能是母亲,一边炒菜、煮饭,一边在想:现在是吃饭的时间了,
儿子不知道怎么样子?这种忆念、想念,您是不需要有语言、文字、声音出现的,您不
会需要说想到我儿子姓什么?名什么?什么样的长相?你才会在想。您炒个菜可能不小
心烫一下,那您的先生可能就会半开玩笑说:啊!你在想小孩子吗?想得入神了!这些
的种种,其实无相忆佛的想跟这种慈母忆子的想,不需要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的想
是一样的,差别只在于众生落于这个妄想境界,落于轮回生死的过咎上;而菩萨们呢,
却是要依于无相忆佛、念佛、拜佛来成就自己的定力。特别是无相拜佛,因为是动中的
拜佛,不能停止这个拜佛的动作,所以修得的定力,它是动中定;这个动中定会方便让
我们以后在参禅的时候,于行、住、坐、卧当中保持这样的定力,而能够有所谓的思惟
修、思惟观来参禅,来证得那个离于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真实无相的一个实相心
、如来藏、阿赖耶识。所依就是这一个无相忆佛、念佛、拜佛,成就了的这个无相忆佛
念;乃至由这个忆佛念再发展成为能够看话头,这样的一个功夫,再依这个看话头的功
夫,您就能够在断我见之后,然后明心,因为我们这一回合主要重点在于讲说未到地定
,这个部分我们就暂时不提。

    回到未到地定,当您无相忆佛念定力生起之后,日常生活当中,您对于这个前五尘
——色、声、香、味、触的攀缘,绝对是会越来越少;因为越来越少的关系,所以您自
然能够越来越摄心,而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摄心,表示您对于性障的伏除已经有了一步一
步的成果。日常生活当中,因为不著于人、我、众生、寿者相,因为不著于妄念,所以
您定力的生起,可以帮助您很简单的就能够持五戒,很简单的能够去观照世间的无常;
对于世间的无常,有了进一步的了知之后,这个定力的生起,其实我们举个例子,就有
点像是我们在赏鸟或者观星。您这一个智慧再怎么好,您这一个解析能力再怎么强,如
果您的双手会颤抖,这么远远的一百公尺两百公尺的鸟,乃至远在天边的夜间的星辰,
即使您的天文望远镜,您的解析度再怎么好,放大倍数再怎么高,即使您这个赏鸟,这
个望远镜再怎么样的清晰,色彩怎么鲜丽,您双手握持不住,您没有定力,那您的慧力
顶多也只是一个干慧;所谓的干慧没有办法解烦恼渴,没有办法对治您的性障,帮助我
们解脱轮回,实证那个三乘菩提。

    回来我们刚刚说的,您无相念佛定力生起之后,日常生活当中很显然的,您的烦恼
一定很明显的消除掉了。烦恼的消除很简单,会消除是因为您对人、我、众生、寿者相
的分别、攀缘,这样子一个习惯性,已经渐渐的因为你摄心为戒,心住忆佛念而慢慢的
伏除了。这样的生活当中,您能够在一切烦恼生起的当下,能够依于《大般涅槃经》所
说的“先以定动,后以智拔。”烦恼现前,譬如说有人在辱骂你,你现前的时候,你依
你在拜佛的时候这样一个经历,这样一个心得决定;你提起来:这是妄念、这是声音、
这个是忆佛念,我回到忆佛念。这样子能够心得决定,慢慢的就能够符合在《优婆塞戒
经》里面,佛所说的:要断除瞋恚的时候,第一个你要先能够恶来不报,恶口来、恶身
行、恶口行来,你都能够定力生起而不要去回报于他。我们有时候说,就好比邮差来开
门,按门铃了,你要恶来不报;因为他送来这个包裹,可能是恶音声,可能是恶口行、
恶身行,那你不要邮差一按门铃,您六根门头马上就往外去攀缘了,就打开门户了,门
户张扬去取这个包裹,去回报于他了,就是所谓的恶来不报。恶来不报必须要有定力,
您必须要有定力,才能够在恶因缘现前了,当下您能够作到恶来不报。恶来不报不是仅
止于此修行,你背后还要有恶来不报的第二个,就是说有定力生起,能够恶来不报。你
要再来要修无常想,要观于这个声音的无常,这是属于智慧的部分。

    那后面的话,这个修无常想,要来观无常想、来修于慈悲,后面还要很不放逸,心
不放逸,最后才能够断除瞋恚。这样子的整个断除瞋恚的一个过程,基本上一定是有定
、有慧。从最前面的心得决定,因为忆佛念的功夫慢慢成就,你能够恶来不报,能够先
以定动,定动以后住在忆佛念的当下,再依于你动中的定力的成就,你能够在恶来不报
的当下,还能够面对这个恶境界法,而能够观无常想。观于无常,观察众生色身无常,
观察众生的六识无常,观察我依于根尘触而有了这些声音的体会、内容的了知也是无常
,无常之法。对于无常之法,不管起贪、瞋、痴,那都只是在增益更多的生死轮回;因
为这样的了知,您就会在日常生活当中,烦恼慢慢的降伏、性障慢慢的消除,定力当然
就越来就越增加。这样的定力增加,也会帮助您在家里,您在无相拜佛忆佛的当下。因
为所谓的不定,就是对于前五尘的攀缘,所谓的不能入于定,就是因为前五尘的攀缘,
乃至于说我能够离开前五尘,可是你还在妄想;那你这个妄想,意识本身这个散位独头
的、散乱心的意识本身,它一样是攀缘于前五识的。譬如说过去,依于前五识而有的那
一些回忆,乃至未来基于前五识要面对的那些境界的贪求,譬如明天我要去哪一边吃?
我要去哪一边玩?我要看电影,我要吃什么好吃的?我要去买个棉被,我要去买什么一
个衣服,有很好的触感。这些虽然是散位独头的意识,可是仍然不离五尘的攀缘。

    所以只有像我们刚刚所说的,您对于在生活当中的烦恼,因为能够有初分的定力生
起,然后慢慢您再运用烦恼,于日常生活当中能够先恶来不报,然后来观无常。观于无
常,所谓的修无常想,然后再次第,您最后才能够远离贪、瞋、痴在日常生活当中性障
的慢慢消除。因为有定、有慧,定慧等持,先以定动,后以智拔,这样对于前五尘乃至
对于六尘不好的这些心所有法的对治。养成习惯之后,这样一个习惯性也会让您在无相
忆佛念佛的当中,您的定力,因为您已经了知这些六尘妄想境的攀缘,都是增加生死过
咎,无益于自己生命的解脱。这样的一个心得决定,更会让你在无相拜佛、忆佛的时候
,容易有十种次第功夫成就。这样的功夫继续深入下去,您动作就有一个现象:您无相
拜佛的动作,一定会越来越慢。不是自己刻意的放慢,是因为心思,特别是这个意识心
的攀缘。当然意识的背后,一定有意根的运作,那这不是我们这一回合要演说的主要范
围,我们就姑且略过。

    因为意识对于过去的五尘、对于现在的五尘、对于未来五尘贪爱、攀缘,越来越被
这个忆佛念给降伏住了。不是像外道的这个石头压草,而是了知它的无常、苦、空、无
我,而不去攀缘执著。这样的一个决定性、一个决定心生起之后,您忆佛的动作会越来
越慢,很自然的可能就一拜之间,您从原先一拜可能一、两分钟,慢慢的、自然而然的
,因为心思慢下来了,这个身行自然也就慢慢的越来越缓慢,而能够一拜一、二十分钟
。而在这个一拜之间,都不会生起其他的妄念,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说,因为你能够净
念相继,你不是住在妄想之中,您净念相继,一直保持著忆佛念,您又能够远离五尘的
攀缘;以这样的定力,我们就说您有未到地定。未到地定这个佛法名相的解释,就是未
到初禅地的一个定力,未到地因为就四禅来说,初禅有初禅的地,也就是有所谓初禅的
境界,二禅也有二禅的境界,三禅也有三禅、四禅也有四禅各自互别的境界,每一个禅
都有根本禅──禅定,就是我们叫作根本定。根本定之前会有一个所谓的近分定或者方
便定,换句话说,您证得欲界定,还在欲界的层次的时候,您入了未到地定了,这个未
到地定特别是指初禅的近分定或是方便定,习惯上大家都把初禅之前的近分定或方便定
,特别指称为未到地定。

        那当然刚刚说过了二禅、三禅、四禅,在二、三禅之间,在三、四禅之间,也都有
一个中间定,一个所谓的近分定或方便定。不过同样的依于通俗的用法,我们经常只是
把中间定,用来界定说明是初禅之上二禅之下或者之前那一个无寻而有伺、无觉而有观
的近分定,或是方便定。简单地解说完这个未到地定,既然是未到,表示你尚且没有断
掉,真实的断掉欲界的这些贪爱烦恼,不过依于这样的未到地定的生起,基本上所谓的
五盖,您已经是大分的远离了,不过还没有完全能够伏除,所以您的初禅终究是还没有
生起。因为初禅是色界天的境界,是色界天人所证得的禅定,而依止禅定的功德或是福
德而往生到色界天,成为色界天的初禅、二禅乃至四禅的天人。色禅天人他是中性身,
色禅天人也不需要饮食,纯粹以禅悦为食。我们刚刚也说过了,您五盖不断,或是至少
不以像外道的方式压制住、伏除住;这个五盖,所谓的贪欲盖、瞋恚盖,所谓的睡眠盖
,所谓的掉悔盖,所谓的疑盖。特别是第一个,相应于欲界境界法,这个男女欲、这个
色欲,这个贪欲盖;当然贪欲盖,有时候我们也方便把饮食包括进去,不过贪欲盖终究
主要的还是指于让您我系缚在这个欲界层次,有男女身的差别,有男女之间这种淫想的
这一个境界,特别以它来区分,跟色界天人是中性身,他没有男女淫合这件事情。

     刚刚已经简单的解释过未到地定这个名义,也跟菩萨们简单的讲说了未到地定的证
得,是有怎么样的过程。而依于无相念佛,为什么您能够依于在生活当中,定力慢慢生
起而能够对治烦恼,先以定动,后以智拔,而远离五尘的攀缘。渐渐的你不只在生活当
中能够作到这样子的摄心为戒;你的定力的发起了,慧力慢慢生起,连带的因为对于五
尘的远离,您在忆佛拜佛的当下,定力也一定能够慢慢的能够增长,终究能够净念相继
,能够一拜之间能够大概可能至少也要十几二十分钟,乃至有的人一拜三十、四十分钟
,而不会有相应于前五尘的妄念生起,能够清净的住于这个净念相继的忆佛念。那么这
种情况下,我们就说您具足了断我见所需要的未到地定,这一种定力的基础。

正洁 断我见为何一定要有未到定?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