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锵锵三人行

别了,锵锵三人行

夕阳红红

 

“锵锵三人行”悄无声息地走了。看了十几年这个节目,没有错过一集的我,和追随这个节目多年的观众一样,都是看着这节目长大的,变老的。对它的离去,正如古人所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感到失落和惋惜。它的离去,好像餐桌上少了一碟每天都有的家常小菜;又好像信箱里少了份天天要读的报纸;对于常期居住在海外的我们来说,一扇隔岸遥看和直接了解神州的窗户关上了。痛哉、惜哉矣。

 

多少年以后,人们也许会忘了“锵锵三人行”所播过的内容,但绝对忘不了那经典的情景:一张桌子,三把椅子、三个杯子,三个人,三张嘴。窦文涛与嘉宾三人坐在桌前,象是在茶馆,在咖啡厅,更象是在家中的客厅沙龙,宛如亲朋好友,闲聚聊天。涵括主題則是包罗万象,从新闻热点,现实经济,亲情友情,琴棋书画,到社会名流及民工生计。偶尔也聊聊八卦,讲讲黄段子,仅仅是“发乎情,止于礼仪”,点到为止。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一不谈。针对热门焦点,无论事关时事政治,还是文娱体育,节目谈笑风生,轻松活泼。真可谓:“锵锵三人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各种特色组合和特邀专家轮番登台是“锵锵三人行”的一大看点。无论是“黄金组合”,许子东教授和梁道长;还是“才子佳人”组合,马家辉老师和小君君;还是“作家联盟”组合,王蒙部长和查建英女士;还是“老炮美女”组合,马爷和孟光美女士;还是“金融专家”组合,马光远先生和叶檀女士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社会各界名人彭丽媛、王朔、任志强、冯小刚、陈丹青、聂卫平等的坐台,也提高了“锵锵三人行”的知名度。嘉宾们对于熟知的话题,他们娓娓閒談个人的独到见解;对于大众焦点,他们则各抒己见,针砭时弊,款款獨白。有时当台上谈兴正浓,坐在台下的我,有种莫名的冲动,真想攥上一把椅子,捧着杯子和他们侃上一壶。十九年来,穿梭古今的话题和多姿多采的“锵锵三人行”组合交相映影,赏心悦目,以至于有“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不同的‘锵锵三人行’”。

 

“锵锵三人行”能十九年一路走来,上下五千余集,和窦文涛的努力分不开的。可以这么说,窦文涛开创了“锵锵三人行”,“锵锵三人行”造就了窦文涛。窦文涛凭他的学识和才智,在高朋满座,名流云集三人架构的谈话节目里左右逢源,表现了很强的掌控能力,时而象“足球中场”穿针引线,把话题引入深处到禁区附近;时而象“排球二传”恰到好处到把话题从一个嘉宾传到另一个嘉宾;时而又象“美式足球的四分卫”一记妙传达阵,开了个新的敏感话题,让嘉宾和观众爽了一把。窦文涛作为主持人能有效地承上启下,调和三人谈话中的情感冲突和避免枯燥乏味的场面。窦文涛还表现了很强的适应能力,当环境气候变化,大门关上时,他会悄悄地打开窗户,让人们透透气;当大门和窗户都关闭时,他会摸黑爬上阁楼,打开天窗说几句亮话。“锵锵三人行”节目“虽短却好,虽好却短”,只有二十几分钟,但每次结束,当尾声音乐响起时,总有言未尽,兴还在的感觉。

 

窦文涛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常常旁征博引,寓庄于谐。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节目中议论某一社会现象或人生哲理时,他往往引用许多中外掌故、古典诗文,在侃侃聊聊、诙谐风趣的说笑之间便揭示了深刻道理,使观众猛省顿悟,深受启迪。他在“锵锵三人行”中常常提起李商隐的诗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从我们和“锵锵三人行”相识,相知,相依,相伴,到它的离去,再重温这两句诗时,心中更添上几分惆怅。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有做学问的三大境界之说。做文艺节目和做学问一样,也有层次不同,境界高低之分。最近当人们在网上搜索“锵锵三人行”,千百度地刷屏,而不得之时,蓦然回首,却发现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在那“灯火阑珊处”!

 

别了,“锵锵三人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