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与兰州

问君何来独枝秀,一涧春水细长流。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左宗棠与兰州

2016-05-01 17:45  

兰州尕哥

      

左宗棠与兰州


左宗棠
兰州自西汉设金城郡,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对兰州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当属晚清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左宗棠。
左宗棠自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至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当了十四年陕甘总督,坐镇兰州,经营西北,收复新疆。兰州虽然早在康熙年间陕甘分省就成为省会,乾隆时为陕甘总督府的治所,是陕甘宁青的政治军事中心,但经济落后,民生凋敝,文教事业不发达,仍然是个闭塞的边陲小城。左宗棠的到来,为兰州带来一股新风,使兰州沉重缓慢的历史进程突然加快了脚步。左宗棠把兰州带到了世界近代发展的门槛前。
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和实际推动者。当时,中国最早搞起机器和轮船制造近代工业的只有上海、南京、福州、天津四个沿海临江城市,再加上一个兰州。左宗棠主持建起的兰州制造局和甘肃制呢总局,使一个当时闭塞落后的边城,竟然率先在全国拥有了机器制造业和毛纺业,应该说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然而,作为封疆大吏,左宗棠在兰州做的意义深远的事,远不止这些。他在担任陕甘总督的十四年间,是他政治军事生涯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们的印象中,左宗棠当年坐镇兰州,似乎除了打仗,主要是办了两个工厂,一个贡院。其实作为总督,日常的主要工作是处理大量繁琐的军政,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具体事务。左宗棠是一位有远见,有抱负,有魄力,经验丰富,务实负责的政治家。他主政陕甘期间,对吏治、军制、税收进行了坚决的改革,对恢复农业生产,发展商品贸易给予了大力的扶持,对文化教育事业倾注了格外的关爱,对社会环境民生工程改造付诸了大量心血,为兰州的历史和发展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就这些方面摘其要点介绍如下。
整饬吏治 改革军制
总督是清代最高的地方长官,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或辖一省,或兼数省。《清史稿,职官》规定:“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甘肃没有设巡抚,所以除陕西政事由巡抚负责外,甘宁青以至新疆的军政诸务,统归他一人掌管,权力极大。

陕甘总督府就位于现在的省政府。总督府有一个叫何三的看门人,勤苦耐劳,深得左夫人周氏的赏识。周夫人曾多次请求左宗棠给何三挂名一个军职,领一份粮饷,左宗棠都没有答应。后来周夫人去世,左宗棠觉得有愧于周夫人,便拿出自己二百多两养廉银送给何三,算作他四年的军饷。
改革茶税 重振茶市
甘肃本来就是一个穷省,财政收入不足,加之连年战乱,经济税收状况更是捉襟见肘。左宗棠着手梳理头绪繁杂的甘肃税制,其中最可称道的是茶税的改革。
大家可能觉得奇怪,甘肃不产茶,茶税是怎么回事?兰州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重镇,是沟通中西贸易的西北大码头。茶叶是我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所以兰州就成为西北地区最重要的茶叶集散地,茶税便成为当地最主要的税种之一。当时,茶叶不能自由贸易,实行准入制,政府颁发“茶引”,即购销运输茶叶的凭证。茶商凭“茶引”到产地购买茶叶,一“引”可采购100斤茶叶。
明清时期,兰州的茶叶购销十分兴旺。清朝更盛于明代,兰州形成以陕甘晋籍商人为主的东柜和回族商人为主的西柜,东西两柜掌控了兰州的茶叶市场。到了咸丰同治年间,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和陕甘回民起义,茶路阻断,兰州茶叶市场陷于萧条。加之沿途厘卡林立,茶商不堪重负,积欠税银,“茶引”滥发,形同虚设。战事平定后,左宗棠着手改革茶法。他首先豁免了茶商历年积欠的税银,消除了他们的顾虑,接着在扶持东西两柜继续发展的基础上,在兰州组建了以湖南茶商为核心的南柜,扩大茶销规模。最主要的措施是,改“茶引”为“茶票”,每票40引,可购正附茶51.2担,堵塞了偷税漏税的漏洞,严格了税收。

左宗棠与兰州
甘肃贡院遗址——“至公堂”

重视教育 倡办书院义学
在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当年的甘肃贡院遗址仅剩下一座“至公堂”了。1875年,在左宗棠的力主下,甘肃实现了多年来与陕西分闱科考的愿望,建起了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贡院,免除了甘肃学子千里迢迢赴陕西赶考的辛苦,是他为甘肃教育事业所做的一大贡献。甘肃第一次乡试,参加考试的有3000多人,比以往多出三倍。1875年至1905年科举废止的三十年中,甘肃共选取举人681人,考中进士116人,超过分闱前两百年的总和,涌现出安维峻,刘尔炘,范振绪等杰出人才。左宗棠身为读书人,对教书育人格外偏爱,除了建贡院,兴科考,他对普通教育也是很重视的。
左宗棠主政西北期间,要求各地恢复书院,兴办义学,由官府筹措经费,聘请教师,免费发放书纸笔墨,甚至生活费。在兰州办了16处义学,划拨兰州北山775亩荒地,收租供给义学经费。我省,还有青海、宁夏及新疆部分地区,共新办了300多处义学。
推广北山砂田 资助皋兰养羊
兰州地处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天旱少雨,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然而,左宗棠经过实地考察,却有了新的发现。他说,兰州北山的秦王川一带,以前是一片不毛之地,而近来成了省城兰州的主要粮食供应基地,原来是铺压砂田的结果。他细心地发现:“砂石杂间,中含润气,虽无涌见之源泉,雨露之滋润……足萌嘉禾。”于是左宗棠让河西地区效仿秦王川的做法,用砂压碱,用细石铺地,以减少蒸发。据学者考证,兰州周围砂田的发明距今不过百年,而左宗棠是最早发现并提倡推广的政府官员。
左宗棠来自南方,他清楚南方的农民虽然生活清苦,但因为植桑养蚕,种棉纺织,穿衣不是大问题。而他到了甘肃却吃惊地发现,这里的农民衣不遮体者比比皆是,穿衣成了比吃饭还要紧迫的大问题。他通过调查研究,决定在甘肃推广植桑种棉,解决老百姓的穿衣问题。
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月,左宗棠在兰州亲自编撰刊印了《种棉十要》和《棉书》两本书,详细介绍种植棉花的方法,要人们学会种棉的基本要领。 

左宗棠与兰州
这条道路曾被命名为“左公西路”,抗战时期为“城南公路”,现称“白银路”

关注民生 进行城市设施建设
左宗棠当年走进兰州城的时候,眼前是一片历经战火的残垣断壁,城墙倒塌,泥水横流,街市萧条,民众生活困苦。如何使这座西北重镇在战火后重新站立起来,恢复昔日的繁荣?从哪里着手改变兰州的容貌,使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怎样让这座古城延续历史文化的传承?这些想法在左宗棠脑海里久久萦绕,挥之不去。自此,一个重建兰州的事业开始了,左宗棠与兰州的缘分和密不可分的关系,被浓笔重彩地写进了历史。
有人说,一个人激活一座城市。用这句话评价左宗棠对兰州城市建设的贡献一点都不过分。
咸丰同治十余年间,兰州城屡遭战火,疮痍遍地。左宗棠进城的时候,许多处城墙倒塌,杂草丛生,道路泥泞。一个傍河而居的城市,人们的饮水居然非常困难,靠专门以此为业的送水人从黄河打水,用车拉或肩挑送到每家每户。河水浑浊,含沙量大,又不清洁,无奈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的。
左宗棠在修建甘肃贡院的时候,曾修复了临近贡院西北角的一段城墙。光绪二年,左宗棠将原有的兰州外城进行彻底大修,城根深一丈多,城墙底宽一丈数尺,城高三丈七尺,顶宽八尺多。又掘城壕,深宽各有二三丈。还兴建了城外的四墩堡,就是四个方形的碉堡,基址边长一丈多,高约二丈,排列在城西的龙尾山上,就在现在的伏龙坪。据说,兰州新修建的西城门楼格外壮观,为的是足以显示西北重镇的雄姿,让自西而来的人们,一眼就为这座古城倾倒。可惜,兰州的西城门早就被拆除了。
左宗棠深感兰州百姓饮水既不方便又不卫生,于是在市区内凿造了两个饮水池,一个叫饮和池,在总督府左边,另一个叫挹清池,在府衙右边。饮和池从衙门后的黄河引水入池,春冬两季用吸水龙(兰州制造局制造的抽水机)抽水,夏秋用水车引水。挹清池则是将水从城西南的水磨沟,经西城门通过渠道引入。饮和池是同治十一年开凿的,池成后,左宗棠仿柳宗元的文体,写了一篇《兰州饮和池记》,全文一百多字,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抽上来的水流经哪些地方注入池中,水池是怎样的,工匠修了多长时间,说明是用自己的俸禄修的,最后描写了百姓们取水饮水的热烈场面。左宗棠很重视并很得意自己做的这件事,他郑重其事地用古朴的篆书书写成条屏,并勒石刻碑,拓本寄给好友。他在给年好友吴南屏的信中说,修建饮和池是兰州的一件大事,考虑到城内缺水,居民取水困难,如果万一发生战事,取水通道断了,城池难守。加之河水浑浊多沙,饮用很不安全,所以自己决定做这件事。信的末尾说“二十年后兹邦其昌乎?”还在惦念着兰州以后能否兴盛的事。
可惜后人不知珍惜前人的遗迹,在修建府门左侧电报局时,将饮和池及石碑夷为平地。今天幸亏有拓本留世,让我们得知了当年这动人的一幕。
兰州军区总医院群楼中保留的一小块水池,就是当年类比杭州西湖而号称“小西湖”的极小一部分遗址。这里原来是明肃王府的园林,名曰“西园”,又称“莲荡池”、“莲花池”。这座具有江南水乡风格的园林,几经战火,建而复毁,最近一次毁在乾隆四十六年。左宗棠非常珍惜这片城中水泊,1880年,他在新疆作战时,得知暂时代理他职位的杨昌浚要重修莲花池,并命名为“小西湖”,高兴地嘱咐杨在湖边多栽一些桑树,并在东校场,总督府前后广为植桑,把兰州的绿化搞起来。他还在信中展望:“十年之后,可衣被陇中矣。”兴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总督府原是明肃王府的旧址,府内建有很大的花园,园内枝繁叶茂,鲜花盛开,亭台楼阁,曲径通幽。左宗棠闲来园中小憩,还时常亲自灌园种菜,兴致来了为园内楼阁题诗楹联,不失为一件快活的事。他为拂云楼的题联是“积石导流趋大海,崆峒倚剑上云霄”,横额:“大河前横。”气势宏大,将帅的手笔。澄清阁是一对联句:“万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联得巧妙,透出对兰州、甘肃的深情。为槎亭作了两副联,其一:“地有百区皆近水,室无一面不当山”,其二:“八月槎横天上水,连畦菜长故园春”。忽然婉转细腻,莫非左帅想家了?
左宗棠刚来兰州上任的时候,当地官绅就为他在五泉山建了一座生祠。左宗棠立即制止,命令改为泉神雹神祠,就是现在的清虚殿。而左宗棠1885年病故福州时,兰州民众一片哀惜。根据朝廷的礼法和民众的意愿,光绪十二年,兰州在曹家厅西侧,坐北朝南,建了一座颇为壮观的左公祠。1910年,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拍下了这座祠堂的照片。此前,左公祠还是官场高档次的接待场所,时任陕甘总督的允升还在这里接待过外宾。后来会馆兴起,左公祠逐渐衰落。再后来,被圈入了志果中学的地界,就是现在的兰州二中,渐渐地没有了踪迹。
左宗棠是1881年调离兰州的,出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其间当过几个月的军机大臣。1884年6月再次奉命进京入阁,不久,中法战争爆发,福建水师全军覆灭,11月奉命督办福建军务,不幸于次年病故福州。
兰州人民感念左宗棠为兰州做的好事、实事。当时的报纸记载:“左公病逝噩耗传之陇上之时,民士皆奔走悼痛,如失所亲。”左宗棠在陇上民众心目中地位很高,受到非常高的尊崇,从清末到民国兰州街道的命名,可以看出这种崇敬的延续。西关大街,即临夏路,被命名为“宗棠路”,西稍城门为“宗棠门”。抗战时期,新开辟的城南国际运输通道,即现在的白银路,命名为“左公西路”,民主西路及原有的旧大路为“左公东路”。
左宗棠对甘肃及西北的开发,引进了机器生产,使数千年缓慢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有了根本的突破,引发了甘肃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应该说是一次成功的改革尝试。
左宗棠的第一次西部开发,经验和教训都是今天应该汲取的。他的高瞻远瞩,坚决果敢,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以及广开言路,为民谋利的做法和精神,都是宝贵的遗产。
一代伟人与兰州的亲密接触,永留时空,回味无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