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2018奥斯卡之最佳影片

又是一年颁奖季的尾声, 一直在考虑今年要不要像前三年那样圈两部, 似乎我的喜好跟专业评委间总有一线之隔,每次圈的两部,总是我认为次好的,拿了当年的大奖,15 年我选了用时间润物无声的BOYHOOD,最后中标的是一镜到底的BIRDMAN。 16年我更喜欢技术上新颖的黑色喜剧 THE BIG SHORT, 最后胜出的是更符合学院派口味的THE SPOTLIGHT。17年挑了口碑票房双赢的LA LA LAND, 乌龙一把后,最后的赢家是文艺低调的MOONLIGHT 。所以再三思量后,决定今年就押一部,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嗯,就它了。

Ebbing 本意有衰落,褪去的意思。这个片中虚构的小镇 (Missouri 倒曾有一个已不存在的TOWN叫Ebb)如它的名字一样,处处透露着破败, 弥漫着一股丧气, 给整部片子奠定了一个沉重的基调。Three Billboards是故事的引子,女儿被残酷强奸并烧杀,等了七个月案情毫无突破,急怒与绝望的母亲Mildred决定租下三块广告牌,直接叫板当地威望颇高的Willoughby警长,来要个说法。导演兼编剧Martin McDonagh是继Quentin Tarantino 和Coen brothers后又一个非常会驾驭黑色题材的天才,善于在反传统与秩序的各种冲突里,寻找人性与人生的真相。Three Billboards是Martin McDonagh的第三个长篇,结构紧凑,冲突密集,环环相扣。在情节的重重反转中,成功塑造出非常丰盈的人物,近乎偏执的Mildred并非冷血到想逼死警长,被喷到血的她在安慰Willoughby ”It’s OK, baby”时透出了善良与同情。她偏执的根源是与女儿最后一次的争执间接导致了女儿惨死。这是一个母亲无法直面的伤痛与自责。表面冲动又暴力的警察Dixon一直用强势掩盖内心的柔软,但在他对警长的敬意和对母亲的照顾,及他耳机中流出的ABBA的Chiquitita,爱尔兰诗人Thomas Moore的The Last Rose of Summer无不显示人物细腻温柔的一面。粗口连篇的Willoughby警长并不以势压人,虽然被挑战了权威,他但却是全镇最能理解Mildred的人。他的三份充满爱,理解,与鼓励的“鸡汤”信,也是导致故事由暴力仇恨走向希望与救赎的关键。除了三个主角,其余的人物在影片中也各有出彩的瞬间,如表面窝囊,但见情况危险,立刻拔刀护母的儿子,如表面软弱任人欺负,但内心宽容,不计前嫌救助火中受伤的Dixon的侏儒,等。导演透过一个有家暴前科的前夫和他的傻白甜女友说出了全片的点金之语“anger begets greater anger”也暗示了导演对人性的信心, 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是不懂,而是被愤怒和仇恨蒙了心。很多人讨论这两人到底去杀了人没有。影片留了开放式的结尾,但当Mildred坦诚是自己放火烧警察局时,被烧伤的Dixon的那句充满宽恕的戏谑“who else could it be”让Mildred唇边抿出一缕微笑,如当时的阳光一样灿烂,配上平和松弛的美国民谣Buckskin Stallion Blues与片首薄雾蒙蒙中的破败及 Celtric 风格The Last Rose Of Summer的背景音乐形成强烈对比,我感觉导演是让两人走 向了宽恕与救赎。除了破案与复仇,导演还在其中点缀了各种矛盾话题,包括家暴,青少年反叛,恐同,警察虐待黑人,少数人群(黑人/残障)歧视,宗教丑闻,海外军人犯罪等,但难得的是,故事节奏与主线从来没有被其他矛盾影响或带偏,那些矛盾帮助交待人物背景,也让这个虚构的故事和小镇与当下美国的大环境有了自然的过渡的衔接。 这些问题也是我们社会中的各种矛盾起源。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一直是各个文艺作品讨论的一大命题。 如Three Billboards的走向,与其不断挑衅,抗争与互相伤害的困局中打转,导演在建议也许爱,冷静,与宽恕是一条更有效的出路。


 

除了这部,我个人在提名中也很喜欢The Shape of Water, Call Me By Your Name,和 Lady Bird.

 

The Shape of Water的导演Guillermo del Toro非常善于拍摄奇幻类的故事,我个人也非常非常喜欢他的另两部作品,Hellboy和Pan's Labyrinth。这个唯美的爱情故事发生在冷战时期,美国军事研究所偶尔捕获了被AMAZON当地人奉为神的两栖人,并试图通过对他身体结构的研究,来提升人类的极端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哑女清洁员Elisa自幼被弃水边,她本身对水有迷恋,在与两栖人的接触中,产生了爱情,决定帮助两栖人从研究所逃走。这部被很多人讽为追捧人兽恋的作品,在我看来倒是在揭示什么是爱的真谛。如片尾所讲,爱如水,可以包围你,无所不在。在片中真正有同情心,实施救助的都是被边缘化的人,两个被视为空气的清洁工,一个同性恋画家, 一个不被重视的科学家,这群人以极大的勇气来对抗当时美苏强大的政治力量,为朋友,为爱人,为真理,两肋插刀。这是无私的爱所赋予的勇气。美苏的政治角力,并不是追求共赢,而是毁灭,如果我没有,你也别想有,如果我不好,你也得倒霉。而其中的代表上校Strickland更是满口圣经,自觉高人一等,俯视众生,且残暴极端,心灵狭隘。物欲是他明确地追求,对不明事物,他不仅保守,而且恐惧,意图毁之,最终却毁了自己。比之11年前,光怪陆离,色调灰暗的Pan's Labyrinth,这部则更为温暖柔情,墨绿偏蓝的色调配上华丽的竖琴风笛,加之黑白歌舞片,充满怀旧的文艺气息。


 

Call Me By Your Name改变自作家安德列艾席蒙(André Aciman)的著名同名作品,是一部拍得极美的爱情散文。因为涉及同性体裁,也许很多人不会喜欢。但在我看来,这是一段讲述初恋,爱情,友情,与亲情支持的故事。爱的试探与张力排的非常真实。与多年前,李安的同性经典Brokeback Mountain里,两人的情感必须与自己,亲人,世俗,社会来对抗截然不同,虽然也发生在排斥同性恋的年代,但因为周遭更自由的小环境,Elio 与Oliver得以无障碍地经历,全心的体会爱情,从而让这段感情的描述,从产生,发展,到结束,有极高的完整性。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Elio 的父母对儿子这段经历的理解与宽容。父亲在儿子与恋人分开后,回家时的一段对话堪称情感沟通经典。对话的情景设定并不仅限于同性恋,而是普遍意义上的失恋。父亲Elio话语巧妙,充满爱与包容,首先坦白了他早已知道这段感情,也分享了他自身的過去。他让Elio知道真挚感情的重要性,那些经历,哪怕是碎片,也是成就独一无二的个体的一部分,值得珍视。对于感情无可奈何的失去,需要学会承受而不是选择逃避。 影片结束时,有一长段Elio得知Oliver要结婚后,在壁炉前哭泣的镜头。从难过到释然,这段精彩的表演呼应了Elio对父亲智慧之语的理解.


 

Lady Bird是一部打破时空,文化壁垒,极接地气的青春片,记录经历反叛与自我认识的成长过程。住在加州首府“三块馒头”的高中女生Christine,一心想离开小镇,她向往东部更有文化的城市生活,与无数同龄人一样,看不惯生活中的一切,给自己取听上去很COOL,很贵族的名字,Lady Bird,认为只要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自己就能自由飞翔。逃学,撒慌,结帮派,拍大姐大马屁,恶搞老师,背叛友谊,盲目恋爱,献身,跟母亲顶嘴,Christine身上青春洋溢的自私和虚荣是如此熟悉,即便不是生长在美国的我们,即便不是我们自己,也曾经历过或在身边见过。而也就是这些真实至极的琐碎,能如此打动人心,因为每个人都经历过青春的躁动。与母亲紧张的关系,那些明明好意,偏要贬低着,打击着说的话语,那些永远对不了频,只会火上浇油的沟通也是每个人曾经历过的代沟。与很多著名的青春成长经典片, 如讲早孕的JUNO,讲幼年性侵阴影的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等不同,整部片子没什么聚焦点或戏剧化冲突,但因为导演超强的掌控能力,把大量的琐碎拍成了一种让人极有共鸣的隽永留影。


 

今年有两部与敦刻尔克有关的影片入围。一部讲台前,一部讲幕后,倒也是难得的巧合。现讲讲大神Nolan的Dunkirk。 Nolan本人是当世最会使用电影语言讲故事的大师之一, 而且难得的是票房与口碑齐飞。他涉及的影片类型极广,包括科幻,剧情,悬疑等。在我15年的评奥奖系列中提过,他的超级英雄The Dark Knight如此成功,以至于当年因该片无法入围奥奖而引发了大讨论,并最终促使奥斯卡从10年82届开始由原来的5部提名影片增加到了最多可提名10部。 Dunkirk是Nolan首次尝试战争体裁,果然一出手,让人耳目一新。虽然非线性叙事不是Nolan 的新手法,但确是第一次把三条不同的时间线放到陆海空三个不同的纬度。在给予每个纬度同等叙事量的同时,让时间线在影片结束前20分钟相交,达到高潮, 即把庞大的战势全方位立体的呈现给观众,也十分明晰易懂,获得提名实至名归。


 

讲幕后的Darkest Hour是记述丘吉尔初登首相位的传记片。跟去年获最佳女主提名的Jackie类似,这部传记片没有在丘吉尔的政治生涯上展开,而是截取了最困难的片断:当时纳粹德国横扫欧洲,英国岌岌可危,丘吉尔5月10日临危受命,到6月4日到下议院发表力挽狂澜的演讲,最终确立英国对德作战,至死不降的决心。取材精到,演员出色,这片子不成功也很难。虽只是不到一个月的片断,但在这样的大事件面前,更容易显露人物个性。当时的局势可谓内焦外困,国王的不信任,同僚的不看好,美国的壁上观,都让嘴上强硬的丘吉尔,私下整夜不眠,焦虑不堪,甚至自我怀疑。每个人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生命中的黑暗时刻,对前途未卜的慌张与无奈并不是普通人的专利。Gary Goldman传神的表演,拉近了这位伟人与普通观者的距离。地铁一段虽是杜撰,但丘吉尔的确在下议院调查过民意。 他与希特勒都是非常善于演讲的政治家, 也都非常强硬,和希特勒极其自律清减的生活相比,丘吉尔的嗜酒与雪茄更显他在个人生活上,崇尚享乐。但正是这样生活工作中缺点多多的领袖,把握了他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点,他倾听了人民的声音,而不是用自己的意志去绑架和煽动人民, 所以才有无数业余水手,私人船主应召而来,驾驶着超过850艘民用船只,穿梭海峡间,奇迹般的救回33.5万日后在诺曼底登陆反攻的生力军,也所以才有在此后一年的不列颠战役中,英国军民同心同德抵御住德国空军大规模的空袭。 影片截至丘吉尔在下议院发表的著名的“我们永不投降”的演说,至此,虽然英国,欧洲,世界前途依然一片黑暗,但事实上胜负已分,一如片尾最后引用的丘吉尔的一条名言:success is not final, 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


 

The Post是入围影片中最中规中矩的一部,再现了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1971年,一名国防部官员将美国政府卷入越南战争的机密文件通过《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曝光, 而媒体工作者顶住各方压力,决定发表文件。 在此我不想评片子有多好,本来嘛,斯皮尔伯格导演经验丰富, 两位老戏骨演员也稳定发挥,再怎样也有一定品质保证。 我只是想借机吐槽一下刚看的“奇门遁甲”! 名导就是品质的基本保证,这句话似乎对中国的电影人非常不适用。在看“奇门遁甲”时,我无法相信,这部的合作者,曾拍出过黄飞鸿系列,徐克监制过“新龙门客栈”“东方不败”“倩女幽魂”,袁和平也武指过“卧虎藏龙”“骇客帝国” “功夫”。这部新拍的“奇门遁甲”跟82年袁八爷导的那部同名影片都没法比。本来以为“霸王别姬”与“无极”的差距够大。这部算是创出了新高。在对比之下,才看出,名导一生能保持基本水准也许的确是不容易的事。


 

顶着Daniel Day-Lewis 封刀之作的Phantom Thread一直以来就备受关注。故事讲述上世纪50年代,伦敦高订裁缝Reynolds Woodcock以精湛的技艺和严谨苛求的工作态度享誉上流社会,一衣难求。 一次度假,他偶遇女招待Alma, 心生怜爱,又因Alma的体态完美,成为他的新缪斯,两人开始了一段恋情。导演Paul Thomas Anderson与Daniel Day-Lewis之前合拍过一部口碑之作,There Will Be Blood,讲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西部石油工业的史诗级作品。那部作品让Daniel Day-Lewis拿到了他人生的第二座奥奖男主。这次的合作题材完全不同,但依然精彩。故事节奏缓慢,但反而有时间让观众体会片中人心理的较量和挣扎。 两个背景相差极大, 兴趣个性完全各异的人能否携手一生,很多文艺作品都讨论过。而这部的处理相当别出心裁。 结尾的出人意料是具有颠覆性的。 编剧兼导演的Paul Thomas Anderson没有让故事流俗, 成为一部爱情悬疑或虐恋之作,而是让双方都看到问题所在,在没有任何一方强势的基础下,做出自己的选择。这种对人性的挖掘与反转是在最近几年的美国电影作品中常见的,这不一定符合常理,但不合常理的,恰恰提供了一条解决困境的新思路。对这种不合理情况的反思和讨论, 我认为,从长远而言,对促进人对自身的了解,与社会的宽容进步,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最后是本届最大的黑马Get Out. 我不否认这是一部可看度非常高的悬疑恐怖片。讲黑人摄影师Chris与结交四个月的白人女友Rose相约去Rose父母乡间的住所度周末, 在经历一系列可疑事件后,Chris发现这次度假之行的目的并不单纯。 被选为白人灵魂容器的他能否逃出生天…  这部脑洞大开的小成本影片,从17年年初发行以来,一直牢牢占据票房排行高位,火到了颁奖季,并受到各大影展的青睐,实在是一部神作。但我个人认为就恐怖片角度而言,它本身并不比那些类似的前作,如The Skeleton Key等高明多少,只不过是因为成功借了流行的 种族元素的壳, 因而受到了异常的瞩目。但把种族问题这样夸张极端地表现出来真是件好事吗?我个人持不同意见。过分夸张的诠释固然有一定的新意但是并不让人舒服。(尤其片中在与黑人的对立面里不仅有白人,还有一个亚裔角色,虽然只有一个,也没有交代那位是不是被容器了,但是欧美的奴隶制,亚裔没参与啊。 在种族隔离制度时期,亚裔也属于被歧视,被隔离的Color一族。莫名在片子里被放这么个角色实在奇怪。)相比较而言,同涉种族歧视的另一部,本届获最佳女配提名的Mudbound倒更是诚意之作。如果Get Out这部能拿奥奖,那我会对奥奖委员会的水准和品味大失所望。


 

 

bjszh 发表评论于
提到的九部我还有Phantom Thread和Dunkirk没看,非常佩服博主的影评,确实是内行看门道。我也觉得三块广告牌应该得最佳影片奖,但极不喜欢宣扬随意性取向的Call Me By Your Name。
Chang_Le 发表评论于
谢谢你的影评! 虽然有的影片我还没看过,但觉得你说的有道理,有水平,对理解和欣赏电影很有帮助。
talian 发表评论于
喜欢看你写的,水平高,我也喜欢看电影,看热闹,谢谢你的文章,分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