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回乱(三)

问君何来独枝秀,一涧春水细长流。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西北回乱:一根竹竿引起的血案?(三)

作者:罗马主义

有人说,我这个文章会不会触动维稳?其实大可不必担心。从古到今,历来中国的统治者,只要神志正常的,都会把宗教视为洪水猛兽,我党也不会例外。

有人说不对吧?!到处都有庙子佛塔清真寺,没看见政府去禁止,你不是在瞎胡说吗?!

这种政府准你信的教,其实都没啥吸引力,最多有事的时候,能让你想起了要去烧烧香,至于平时,和尚来找你化个缘,都会让你心烦半天。

所以合法的宗教,在正常情况下,实在是没有什么威胁,但是问题是,传着传着,它总会出现癌变。

一旦有和尚尼姑,忽然灵光一闪,觉得有必要重新解释一下经书,发明了点儿新东西,让自己变成了一个网红,再加上圈粉无数,为了庆祝一下,就会杀个几千万人,让大家高兴高兴。

读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老子发明了道教以后,几百年来都不温不火,直到出现了一个叫张角的网红,创新了教旨,红得发紫,粉丝瞬间过了百万。于是在东汉末年,他发动了起义,顺便杀了上千万人,作为纪念。

佛教进入中国以后,也是起起伏伏了很多次,基本上是人畜无害,直到宋朝有一个叫方腊的家伙,搞了一把互联网创业,结果成功的发明了食菜事魔的白莲宗,火了!

明明是素食昆虫,却扮演了一次动物凶猛,狠咬了北宋一大口,导致北宋国力下降,让徽钦二帝的媳妇们,最后都睡在了东北人的炕上。

拜火教在进入中国以后,据金庸他老爷子的说法,创造了乾坤大挪移这个盖世武功,比波斯的武功还要厉害,所以,掌握了秘笈的张无忌,就顺理成章做了教主。

但是可能他和白富美的赵敏小姐,两个人忙着一起去参加非诚勿扰,所以推翻元朝这样的小事,就交给了教内的兄弟刘福通,韩林儿,朱元璋,陈友谅这些三脚猫去办了,结果一样办的很好。

基督教传入中国以后,洪秀全和杨秀清发明了同上帝之间的即时聊天软件,GODAPP,于是下载者众,就有了太平天国,叛乱了十几年,杀死了中国1亿多人。

前段时间在麦当劳里头传教,把人活活打死的那帮神经病,信的也是基督教的一个新品种,叫做全能神。

中国目前以基督教为名的各个邪教变种,非常的多,有几十种,总人数大概有几百万人,分成多个教派,最初只是为了骗骗钱,现在大部分都被反政府人士控制,唯一的目的都是推翻现政府。

如果你现在听见有个人说,他最近信了基督,但是又和普通的基督徒不同,经常搞点神秘的聚会,每天专门转发一些稀奇古怪的文章,记着,千万别惹他,免的他下次起义的时候,先把你的头拿来祭旗。

有人说,推翻政府好啊,我可不喜欢当下这个政府,但是问题是,墙倒的时候,通常先压到的都是老百姓,就像当年利用基督教造反的太平天国叛乱一样,死的一亿人中,基本上都是老百姓,当官的寥寥无几。

所以回教进入中国以后,不搞死个几千万人,也实在说不过去。

清末西北的宗教世袭贵族马化龙,就是回教中的网红,有点儿像今天的王思聪,但是两个人的风格不太一样。

马化龙把无聊透顶的传经布道,变成一场气功表演,有点儿像当年的气功大师严新那样,挥挥手就能把大兴安岭的火灾灭掉,相隔几千公里,就能改变清华大学的分子实验,而且还有一大堆专家学者帮着背书。

根据当时的记载,马化龙早晨起来看看天,就知道今天会有多少人会来朝拜他,那些地方又发生了些什么新鲜事儿,而且最后全都一一可以验证,绝无错误。

有些不远千里,慕名而来的信徒,刚一进门,不用开口,马化龙就可以把他们的身世和来访的目的,说得详详细细,让对方佩服的五体投地。

当时西北各地的回教信徒,都认为马化龙是一个神仙,排在真主安拉和先知穆罕默德之后,所以西北大地上,几乎没有回教信徒敢违背他的旨意。

那么他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呢?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和真主之间是好友,互相加了微信,所以有事没事,大家就晒晒吃喝,再彼此点个赞之类的,所以双方特别熟悉。

但是如果在今天大医院附近的派出所民警看来,他的办法应该和大医院里专门骗外地人的医托差不多,这些人带你去看的神医,也是无需你开口,立刻就知道你得了什么病,而且药方都给你准备好了的,只等你掏钱。

如果你还是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就自己去医院体会下医托,但是如果真被骗了,可别怪我,只怪你好奇心太重。

所以,他既然是个神仙,在白彦虎他们看到陶茂林的湘军莫名其妙的哗变了以后,还没有回到金积堡,他就已经向信徒们宣布说:“刚才我看到了真主发的朋友圈,他已经用神的力量击溃了一支清军,一会你们就会看见安拉的证明。”

众人于是赶紧跟着他一起点赞,果然没有多久,就看见白彦虎他们拉着大炮,扛着洋枪回来了,于是士气大震,大家觉得必须给马化龙发个红包,全靠他和真主关系这么铁,又灭了一只清军。

但是考虑到红包有上限,所以大家又排着队来亲他的脚,感谢他又救了金积堡,口水多的让他晚上都不用浴足。

如果你以为他只会搞点这样的小把戏,那你就太低估他了,事实上,所有的人,最初的时候都低估他了,包括杨岳斌。

根据《焚天庐丛录》中记载,太平军和捻军到陕西,可不是莫名其妙来的,其实早就和回民两个勾结好了,来配合回民起义的,他们不来,回民的胆儿就不够壮。



《焚天庐丛录》

而马化龙就是这一切的策划人,他对回民的心性比同伴看得更透彻。所以让什么人做什么事,谁先挑头,谁来接应,谁来装傻,怎么样胁迫老教参加等等,都是他亲自策划。

如果你想知道,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事?那你首先需要想明白?为什么他会是一个神仙!如果你还没有想明白,以后出门,最好找个大人陪同。

一切都是因为,他有一个庞大的情报网,成千上万个托,在西北发生的任何事情,没有他不知道的。

有资料记载,在西北,你可能不经意之间走进一间小店,要了一碗羊肉泡馍,然后用你那个黑乎乎的指甲,费力的把那个硬的跟石块一样的面饼,扣成一小块一小块儿。

就在你一边抱怨,是谁发明的这么费事吃法?!一边无意中和同行的人谈起,你们明天押运粮草要经过的那条路上,有几间按摩店,里面的西北小妹,如何如何的时候……

你可能不会想到,柜台后面,那个看起来面孔呆滞,见人就傻笑的老板,其实是马化龙的探子。可以这么说,在西北地区,三教九流之中,到处都是马化龙的眼线,特别是前往金积堡的路上,几乎每一条线,都随时在他的监控之下。

所以,杨岳斌只是凭多年在战场上训练出来的直觉,认定金积堡就是核心,但他并不知道金积堡有多么险恶,他也更不知道他的一举一动,都被马化龙掌握的清清楚楚。

就在他决定总攻马化龙的同时,马化龙也决定给他致命的一击。看过前面文章的读者可能会想,是不是他们准备用陶茂林留遗留下来的武器,打一场歼灭战或者伏击战?

还真不是!马化龙毕竟是个阿訇出身,从来没有上过战场,所以武力不是他的长处。

但是搞点装神弄鬼,欺哄讹诈,拉拢收买,阴谋诡计,这些都是他的本行,所以,他要打一场超限战。

他的第一招比较常见,就是坚壁清野,把从固原,灵州,一直到金积堡一带的粮食牲畜,全部疏散隐蔽,这样让雷正绾和曹克忠的军队,在路上得不到任何补给。

他的第二招是化学战,但是这种方法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就是把靠近金积堡两边的山泉,沿着两侧的岸边,深浅不一的埋下人类排泄物,这样取水的时候,表面看不出异样,但是喝了肯定让你下上吐下泻。

他的第三招是,派白彦虎利用新缴获的武器组成马队,截断兰州城给雷正绾和曹克忠军队运粮的路线,让他们陷入粮荒,这招说起来简单,但是情报工作必须要做的好,而这恰好是马化龙的强项。

他的第四招也有点儿邪,他要等到雷正绾和曹克忠的军队,军粮不济的时候,就会假装要悔过自新,投案自首。

然后再痛哭流涕的派人给雷正绾和曹克忠的军队送粮,请求他们原谅自己,暗中在军粮中参入皮硝,也叫芒硝,效果和巴豆差不多,最后等他们都去跑厕所的时候,进行反攻。

这四招全是玩阴的,充分体现了马化龙的风格,但是这还不是他搞阴谋诡计的巅峰之作,他还有一招更狠的。

早在叛乱发生之前,他就把一些徒弟,暗中安排进了甘肃的绿营,也叫标兵,最初只是帮他宣传神迹,用来拉客户的托,但是开战以后,他就让这帮人一起演起了余则成,搞起了潜伏。

在杨岳斌做出了把城里的余粮,再运一半给前线的军队,并亲自率领自己带来的5000湘军,出击金积堡的决定以后,马化龙让他埋伏在绿营中的信徒,等杨岳斌一出城,就利用粮荒,煽动标兵在兰州城里发动叛乱,来个釜底抽薪。

接下来的事情,基本上就是按照马化龙预计的方向在走,谁让他是神仙呢?

雷正绾的军队,在攻下固原以后,没有找到一颗粮食。然后在通向金积堡的路上,沿途攻下的寨子全是空的,这让他们的粮食,越吃越少。

而兰州派出的粮队据说已经出发了,可是盼星星盼月亮,始终见不到踪影,其实他们还不知道,粮草都被白彦虎给劫了。

和陶茂林的军队一样,雷正绾的军队也在陕西发了大财,而且由于雷正绾是分兵单独行动,没有上级监管,所以抢了非常多的钱以后,这只军队居然腐化了。

雷正绾有着四川人小富即安的心态,开始抽起了鸦片,而且弄了七八个小妾随军陪同。这些女人有在陕西买的,也有虏获的回民妇女。

上梁不正下梁歪,其他的湖南军官和士兵,也开始跟着我们四川人学坏,也带着买来或者抢来的女人,一起行军作战,而且居然还生下了一大堆娃儿,搞出了一个家眷营,里面没有事儿,就乒乒乓乓的打麻将。

让人意外的是,谁也想不明白雷正绾这个中江老表,是咋个让这支拖儿带女的部队,居然行军迅速,战无不胜。

抽着大烟泡着妞,这支军队居然没有打过败仗,所以上级觉得雷正绾这个瓜娃子有点凶,也就对他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久走夜路必闯鬼,雷正绾的军队运动到了离金积堡还有十里地的地方,军粮不济,大家只有喝稀饭了。

虽然只吃了一天的糠,结果就是女人闹,孩子哭,雷正绾的弟弟雷恒,和其他的几营官兵,居然被女人孩子搞崩溃了,大脑短路,招呼都不打一个,立刻哗变,被老婆孩子鼓动着往陕西跑。

雷正绾当时正在抽鸦片,玩小妾的享受中,结果队伍跑了他都还不知道,等他潇洒完了,亲兵告诉他,只剩下四营兄弟了,而且金积堡已经派出了马队,正来袭击他。

于是他吓得魂飞魄散,赶紧带着剩下的四营兵,牵着婆娘娃儿,拼命的去追他弟,好歹终于在固原把他们追上了。

总算比陶茂林的下场好一点,没有全军崩溃,但是事实上,也等于暂时失去了战斗力。

雷正绾亲自撰写--《重修南古寺碑》

而曹克忠所带的这一支军队,军纪倒是不错,但是运气实在是不好。

他们走的那条路,恰好都是马化龙埋了“地雷”的。

所以他们一路都在走狗屎运,喝了被埋了化学武器的泉水,然后又遇到了马化龙派来的人,带着粮食和请降信,表示愿意悔过自新,立刻全体投降。

由于这事儿太出意外,曹克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运气这么好,所以他的军队就在离金积堡还有几里地的地方,停了下来,写封信把这个消息上报给杨岳斌,让他决断。

结果,他们在这里喝了几天“化学”水,吃了几天“巴豆”粮以后,全军上下都开始拉肚子,跑厕所。

曹克忠立刻反应过来,中招了!于是带着部队一路边拉边跑,心里暗暗的咒骂自己,以前别人说:“回回的饭吃的,话听不得”。他居然就很傻很天真的相信了,其实回回岂止是话听不得,饭更吃不得。

结果马化龙不费一枪一弹,就击退了两支清军主力。

而杨岳斌离开兰州城没有几天,就收到了两支军队溃败的消息,虽然这让他愤怒了好一阵,但是想想野外也没有什么东西值得砸,而且砸坏了花花草草,被大家看见也不好,环评显然也达不了标。所以他只好忍了,宝宝心里苦,但是宝宝不说。

但他还是没有放弃,作为身经百战的将领,以前打仗的时候,先被别人劈头盖脸的暴揍,然后自己又咸鱼翻身,也是常有的事儿。

所以他打算到固原去整肃雷正绾的军队,理抹一下这个瓜娃子。不算婆娘娃儿,那里也有六七千人,然后再加上自己亲率的部队,毕竟还有1万多号湘军,掉头回去,重新攻打金积堡,反败为胜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是他还没有走到雷正绾那里,又传来一个惊天的噩耗,兰州标兵造反了,政府的主要官员被杀得一个不剩,自己留在那里的湘军也全军覆没,城里的百姓商铺,都被乱军劫掠一空。

这个时候,他忽然觉得天昏地暗,现在他居然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想当初说好了,来这里是摘果子,入常委的,再这样搞下去,恐怕就要被中纪委约谈了。

杨岳斌心想,这是什么套路呀?不带这么玩的好不好!来到了西北,他的整个工作,就是到处要饭,要得到饭,仗就打的下去!要不到饭,他就输得一塌糊涂。这个玩法,他不会呀。

可是,杨岳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实在不算什么,马化龙还要继续教教他,除了怎么要饭,还要怎么样讲政治!

他又出了一个怪招,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直接把大家整蒙!马化龙又做了什么呢?他是怎么样把这个反派大boss,演的生动活泼的呢?

 

看帖也是个技术活,慈禧刚垂帘听政那会,天下大乱,每天她要看帖,不对,是看奏折十多个小时,而且都是下面这风格的。


         宁夏将军穆图善上书说:“陕甘总督杨岳斌,不讲民族政策,一味的贪功乱杀,在西北地区,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金积堡良回马化龙,被陕回恐吓,裹挟叛乱,绝非出自本意。

       自从臣到了宁夏以后,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认真的思想教育和严格的帮扶工作,让他认清了形势,对过去所做所为,痛哭流涕,深刻反悔,已经痛改前非,率众投诚。

       但是陕甘总督杨岳斌,一惯吃拿卡要,贪图金积堡财物,依然派雷正绾和曹克忠去搞强拆。

       雷正绾长期忽略党建学习,三观不正,作风腐败,他贪污军饷,吸食鸦片,包养军妓,导致士兵哗变。

       曹克忠不讲信誉,欺压群众。收了马化龙派人送来的犒军银两和食品,并表达了愿降之意以后,却翻脸不认人,执意进军,意在掳掠。

       幸好当时发生了瘟疫,他才被迫退兵,使党和国家的形象,没有被他破坏。

       事发以后,臣已经派人安抚马化龙,马化龙为了再表忠心,已更名为马朝清,愿意前往宁夏府城,说服回众献城。

       西北之战,一味的清剿,花费巨大,是下下之策。对于回民群体,应该分清良莠,不能一味乱杀。

       臣请保马朝清四品顶戴,立为浪子回头的模范,以招降为主,以清剿为辅,让国家能够尽快的解决西北问题,把精力集中到威胁更大的捻军问题上,请太后明察。”

       陕甘总督杨岳斌上奏说:“臣到西北以后,经过大量的走访调研发现,西北问题的核心,是以马化龙为首的宗教极端组织组织,妄图推翻大清统治,建立伊斯兰国,分裂祖国。

       对于这些极端势力,一些干部群众,特别是恩麟,穆图善之类,抱有侥幸之心,试图招募他们,这是极端错误的。

       这些人都是狼子野心,和政府势不两立,决不能受他们的蒙骗,必须彻底铲除,没有丝毫回旋余地。

       臣以为,西北战局的核心关键,就是要歼灭马化龙,并将他绳之以法。

       因此臣派雷正绾和曹克忠两军,不避酷暑,昼夜兼程,奔袭金积堡,臣也亲自带兵前往前线增援,为维稳工作,添砖加瓦。

       雷正绾军,开始的时候进军顺利,收复固原,在固原城内,发现被叛回所杀的满汉民众,超过了十几万人,官吏无一幸存。

       曹克忠军,接连攻克了前往金积堡途中的十几座回堡。所过之处,发现所有的汉庄,均被叛回屠戮一空,除了满地的尸骸,空无一人,沿途收敛掩埋的被害民众,不下数十万人。

       这些宗教极端分子的所作所为,骇人听闻,令人发指,实同禽兽,如果不依法严惩,国家将无制度可依,西北将不再是大清之西北。

       但是,西北地穷,人民生活还很困难,所以在当地无法筹措军粮,而各省承诺发往甘肃的粮食饷银,直到臣上奏的时候,依然没有一丝半毫,运到兰州,兰州的军民,每日只能喝稀粥一碗度日。

       雷正绾军因为粮尽多日,有士卒不满,发生哗变,但雷正绾已经收拾局面,部队目前退至固原休养。

       曹克忠部,遇金积堡诈降之敌,趁曹军粮尽,送来有毒之粮,加之回匪又在附近的溪水中下毒,士卒皆病,无力再战,也被迫退至定西一线。

       马化龙趁臣出击之时,利用兰州粮尽,煽动绿营之中回兵叛乱,杀害官吏,劫掠市民,臣已回兵收复兰州,惩处叛军百余人,兰州已转危为安。

       现在整个兰州已无存粮,市面上的粮价,已经到了两百两一石,兰州城内已经开始了人吃人,再这样下去,军队和民众,全都得饿死。

       希望朝廷务必敦促邻近各省,必须在本月将粮草运到,若是有粮,臣必可以平定西北,若是依然没有粮草运到,则西北危矣。请太后明察。”

       陕西巡抚刘蓉上奏说:“关中和汉中一带,由于连年的征战,现在饥荒严重。

       但是即使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情况下,陕西全体军民,依然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宁肯紧衣缩食,也设法挤出余粮,支援甘肃。

       但是甘肃的各支军队,军官贪污腐化,克扣饷银,造成军队哗变,却把责任推卸到我省支援不及时上,这实在是本末倒置。

       陶茂林名义上有11营军队,可是每营只有300人,吃了两百人的空饷,而且依然贪心不足,还要克扣士兵的口粮钱,让士兵外出抢掠,自己解决口粮问题。引起士兵不满,导致哗变。

       这些士兵涌向了陕西,臣急忙派人去招抚,收拢乱兵3000余人,避免了这些人加入叛军,保证了陕西地区维稳工作的正常开展。以上说法都有士兵的口供为证。

       雷正绾军的哗变,则是由于雷正绾行为不端,作风不好,他私生活糜烂,和其弟为了包养二奶,争风吃醋,导致其弟率兵叛逃,实在是和臣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请太后明察。”

       雷正绾上奏说:“臣奉命攻打金积堡,一路收复了固原县城,攻克了几十座回寨,可是从兰州和陕西应该运来的军粮,却迟迟未到。

       臣军断粮十余日,每日以树皮草根充饥,但是通过深入学习太后的讲话,弄清核心价值观,依然精神百倍,全军上下奋力和回匪作战,而且屡战屡胜。

       当臣军到达金积堡之时,臣因数日未食,一时晕倒,士兵以为臣已经饿死,所以全军溃散,臣弟和部分营官,未能阻止溃兵,实在是失职,臣已令人将其绑送总督府。

       臣醒来以后,发现士兵已溃,于是连忙前去追赶,终于在固原将所有的部队收拢整齐,臣未能完成军令,罪不可恕,请朝廷严惩,臣绝无怨言。若是能给臣一个机会,戴罪立功,臣愿意肝脑涂地,为国尽忠。”

       京畿道监察御史,代理总督林之望上奏说:“甘总督杨岳斌,腐败无能,克扣军饷,待人不公。

       他把兰州城内的军粮和军饷,全部发给自己的嫡系湘军部队,而让城内的绿营士兵,每日只能喝粥一碗,在群众中影响极坏。

       在他当政期间,兰州城内,怨声载道,士兵欲找杨岳斌论理,但杨却避之不见,不欲理会。

       面对越来越尖锐的矛盾,杨岳斌以出征为名,回避如何解决问题,实在是懒政惰政,作风不正。

       他走了以后,绿营士兵又和他留下的湘军士兵论理,双方因言语不合,发生械斗,导致多人伤亡。

       而杨回城以后,不分青红皂白,污蔑反映问题的群众,是回匪叛乱,将对他有意见的绿营士兵,斩杀殆尽。这样的工作作风,简单粗暴,实为昏庸之至。

       若让这样的干部继续执掌西北大局,恐怕会耽误国家大事,破坏维稳工作,请太后明察。” ……

       全部是这种狗咬狗,一嘴毛式的奏章,里面真真假假,需要自己慢慢去猜。

       这就是31岁的慈禧,每天的工作,这些官员长得啥样?慈禧太后一个都没有见过。谁忠谁奸,她也不知道!

       但是她必须马上从这样一堆互相矛盾,彼此指责的奏章中,发现事情的关键。

       而且这些全是20天以前的事,等她和大臣们商量好,作出决定,再发过去,又是20天。她必须要考虑这两个月内可能发生的事情,作出的决定,是为了一个月以后的。

       这难度,那些想玩穿越的小女生,你们干得了吗?

       我们先不替慈禧瞎操心,回过头来,再讲讲马华龙的计划。

       马化龙虽然一天到晚装神弄鬼,但他实际上清醒的一塌糊涂,知道当前的局势,全靠硬拼未必能达到目标。他必须在朝廷找一个代理人,必要的时候,可以用他来做挡箭牌。

       就像王林李一一样,大凡神仙当的比较久的,总有一堆达官贵人的朋友。

       甘肃布政使恩麟,就和马化龙关系不错,在他的牵线下,他认识了多隆阿的副将穆图善,现在的宁夏将军。

       而穆图善本来是陕甘总督的候选人,没想到来了一个空降干部杨岳斌,把这个位置给他抢了,这让他心里很不爽。

       更重要的是,虽然穆图善也久居军旅,但它实际上是一个文职官员,主要负责帮着多隆阿迎来送往,吃吃喝喝,参加点典礼剪彩之类的,有点像办公室主任这个角色。

       现在突然让他带兵来收复宁夏,他有点心虚。再加上他原来的同僚陶茂林,雷正绾,曹克忠这帮老兵油子全都搞砸了,他对自己就更没把握了,所以他一直按兵不动,不敢贸然进攻。

       结果恩麟介绍马化龙和穆图善两个人认识,由于各有所需,所以一拍即合。双方简直是惺惺相惜,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于是穆图善保荐马化龙做了四品官,一下变成了一个副部级干部。

       马化龙则投桃送李,让他手下的人把银川献了出来,这让穆图善立了一个大功,一下子就把杨岳斌比下去了。

       有人说这不是挺好的吗?不费一枪一弹,就把问题解决了!

       如果就是这个水平,你肯定当不了陕甘总督,因为慈禧光看看前面的奏章,都知道穆图善水平低,他被马化龙给耍了。

       慈溪根据前面的奏章,很快她得出了三个结论

       1,杨岳斌搞砸了,西北已经没有机动部队了

       2,甘肃粮荒严重,很快回民叛军就会重新回窜陕西就食。

       3,现在西北的官吏,没有一个人担的了大任。西北问题已经非常急迫,她要马上找一个能人来解决。

       诸位看官,你们和她的想法全部一样吗?

       还是根据《梵天庐丛录》里记载,果然不出慈禧所料,回民叛军再次和捻军的首领张宗禹秘密勾结,重新攻击陕西,雪片一样的告急文书,再次飞到了慈禧案头。

       几十万陕西回民叛军,重新攻入陕西,已经连克十余座城市,张宗禹率领十多万捻军,在西安灞桥,大败陕西巡抚刘蓉的一万五千大军……

       形势再次变得万分危急,谁才能力挽狂澜?让我们等待大英雄的出场吧!

       如果有一个推销员来敲你家的门,你没有开,他居然就冒火了,一脚踹开你家门,然后又拿着棒子对你一顿暴揍,吓得你带着老婆孩子全都跑到了门外,躲了起来。


       就在你吓得瑟瑟发抖的这个时候,他又对你说,回来回来,咱们签个协议,以后我一敲门你就把门打开,允许我进来卖东西就可以了,你赶快回家来好好生活。

       大部分人肯定都觉得,这是遇到神经病了!1860年,大清国就遇到了这样一群疯子,英法联军攻陷了北京以后,仅仅只签了一个协议,要了一点赔款,增开了几个通商口岸,就退了出去,让大清国的人,对洋人大脑的工作方式,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

       更让大清国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西洋人,不仅仅是脑子有毛病,而且想钱想疯了。只要你肯给钱,不仅可以卖武器给你,而且连怎么打仗也会一起教你,甚至还过来帮你。
       
       1860年,有两个不甘屈居人下的大咖,各自开始了组建军队。一个是李鸿章,一个是左宗棠,他们各自筹建了一支部队。而这两支军队的运气,也是特别的好。

李鸿章

       英国人对李鸿章说:“喂,拿点钱来,我们教你怎么打仗,你们以前的打法真差劲”。于是就有了华尔和戈登带领的洋枪队,帮助李鸿章打仗。

       法国人则对左宗棠说:“刚成立的军队,不会玩儿吧?我们法国人可以教你怎么打仗,只要钱给够。”和李鸿章不同,左宗棠说:“教我可以,但咱们得签一个协议,哪些事归我说了算,哪些事归你说了算”。

       你可别小看这一点,左宗棠其实比李鸿章更了解外国人。因为这帮家伙看起来很横,但是挺遵守规矩的,李鸿章由于没有跟外国人签协议,所以后来磕磕绊绊,闹出来的事儿挺多。

       而左宗棠由于跟法国人签了一个协议,所以双方合作的挺好,左宗棠的中法联军,一直操作到收复新疆,这一点,很多人都不知道,大部分的历史书,也不好意思写。

       你知道谁是勒伯勒乐吗?左军中的法籍指挥官,1862年阵亡在上虞。塔夫提.德.麦德乐,左军中的第二任法籍指挥官,战死在杭州。保尔.德科倍,第三任法籍指挥官,在中国娶了三妻四妾,一直混到退休。

       所以左军从来就不是一支传统的中国军队,它是一只彻头彻尾的西式军队,除了上面我说的这些人,还有三百多名法军军官和士兵,长期为左宗棠效忠。

       而左宗棠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一个勉强考上了地方性的名牌大学,比如像电子科技大这样的二流重点,然后读书又门门挂科,最后连毕业证都没有拿到的家伙。

左宗棠

       他最先没有考上举人,但是他那届恰好扩招,而他又恰好被候补上了,总算是有了一个功名。

       既然有了这样的好运,那你就好好读书,争取考上进士吧?!不,他却去专研什么地理,学着画地图,还写了一本地理论述,在当时的人看来,简直是不务正业。

       而且他还特喜欢研究什么军事,没事就看看航空知识,兵器杂志。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他甚至还写了一篇论文,讨论如何击败英国人的方法,想托人送给道光皇帝,让其他人觉得他神经有毛病。

       就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都混到快50岁了,终于在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帐下,做了一个幕僚。

       这个骆秉章后来做了四川总督,人还是不错,但是就是有个缺点,喜欢晚上泡泡夜店,抱着妈咪一起狂唱:“我悄悄地蒙上了你的眼睛,让你猜猜我是谁?”

       由于熬夜比较多,难免早上起不了床,所以就把公事交给了左宗棠来处理,结果,比骆秉章自己做的好的多。

       官场里头,喜欢话只说只七分,剩下三分让你自己去领会的,这样就可以让自己进退有据,不落把柄。

       但是左宗棠这人特讨厌,非要你把话百分之百的说明白,如果不说清楚,他就冲着你大吵大闹,一直纠缠到底。

       不仅仅话要说明白,事儿也要办明白,官场里头本来有很多潜规则,很多事,面子上过得去就可以了,但是左宗棠不行,非要里子上也要过得去。

       这样让很多人觉得,左宗棠这个人修养不好,品行差,所以控制不住脾气,见谁都火冒三丈,得罪了一大堆人。

       得罪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人不高兴了,于是就秘密的给皇帝打小报告说,湖南巡抚骆秉章现在成了傀儡,左宗棠以一介布衣操纵政府,是非常危险的举动。

骆秉章
 

       但是不知道咸丰皇帝是不是耳朵不好,还是理解能力有问题,他认为左宗棠把湖南搞得这么好,看来非常值得重用,怎么还能让他当布衣呢?从此左宗棠终于有了出头的机会。

       1860年,左宗棠终于有了自己的军队。在六年多针对太平天国的战争里,他收复了浙江,福建,江西和广东的部分地区,功劳仅次于曾国藩曾国荃,和李鸿章并驾齐驱。

       而且大清国之所以没有改朝换代,从某种意义上说,全亏了左宗棠。

       曾国荃攻下天京以后,说是抓住了洪秀全的幼子,但是左宗棠非常的较真儿,非说那个人是冒充的。

       于是曾国藩决定为他弟弟做一个辩护,写了一篇奏疏,强调那个人就是洪秀全的儿子,可以做DNA鉴定。

       但是左宗棠写了一篇更长的文章,非说曾国藩的那个DNA被污染了,必须重新取样,在公正的前提下做实验。后来他在江西抓住了洪秀全的真儿子,才让这事儿告了一个段落。

       据野史记载,打下天京以后,曾国荃曾经对曾国藩说:“大哥,你说这九鼎有多重啊?”曾国藩一听,吓得是一身冷汗,连忙示意他莫说。

       在封建时代,九鼎代表皇权,你问鼎有多重,意思就是要造反。所以,有句成语叫做问鼎中原,就是这个意思。

       曾国荃见大哥这么紧张,觉得完全没有必要。于是他说:“天下能打的军队都在我们手中,问问鼎有多重,值得那么慌张吗?”

       曾国藩回答说:“九弟你仔细想想,天下的军队并非都在我们手上,而是分为三处,我们只据其一,李鸿章深藏不露,但是多半不会反对我们。而左宗棠为了一个洪秀全的儿子,都和我们吵的你死我活,替别人做一个幕僚,居然都能反客为主。像他这么狂的人,你觉得他会屈居我们之下吗?”

       所以西北之乱,益发严重的时候,慈禧太后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左宗棠,为什么呢?

       因为曾国藩和李鸿章,在当时的人看来,完全穿的就是一条裤子,他们灭了太平天国,而且现在又是剿灭捻军的主力,功劳已经大的不可以再大了,如果他们再平定了西北之乱,请问,慈禧太后拿什么来赏他们?

       封建时代,如果有一个大臣的功劳,大到了赏无可赏的地步,那就只有把他杀了,或者被他杀了。

       所以,聪明的皇帝,或者皇帝他妈,必须给曾李树立的一个对手,而这个最佳人选,就是左宗棠。

左宗棠


       但是慈禧和左宗棠一见面,就差点让慈禧晕倒,她终于体会了,左宗棠为什么人缘不好。

       在北京的紫禁城里,慈禧隆重的接见了左宗棠,允许他骑马通过紫禁城。

       对这位剿灭太平天国的英雄之一,给予了丰厚的奖赏,在赐给了皇马褂,封为伯爵之后,慈禧太后问左宗棠:

      “西北动荡,让哀家夜不能寐,请问左大人,两年可否能平定得了西北之乱?”

       左宗棠看着慈禧,没有回答,周围的大臣都觉得慈禧对左宗棠太宽松了,当年多隆阿,只用了不到一年,就差点把西北给平定了,只是运气不好,居然被一颗流弹击中了,不然哪有后面那么多事。

       可是左宗棠却闭着嘴不回答。看着左宗棠没有说话,慈禧觉的有点尴尬,于是清了清嗓子说道:“两年若是短了,三年可行?”

       左宗棠断然回答道:“最快五年,这是打了折的底线了。”

       慈禧顿时感觉到好失望好失望,周围的大臣们,也是鼻子中发出了哼哼声,对左宗棠感到不齿。

       没想到左宗棠跟着又加了一句话:“只有我才能在五年内搞定西北,换做其他人,十年都搞不定!”

       这就是典型的左式风格,让大家尴尬的要死,根本无法愉快的聊天。出人意料的是,慈禧居然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好感,从此以后,坚定的支持他。

       那么,西北的事,他能说到做到吗?他又是怎么样开始做的呢?
 


我第一次知道捻军这个概念,是小时候看一部电影《宋景诗》的时候。

当时所谓的电影院,就是一块巨大的空坝子,中间竖着两个桩子,要放电影的时候,在中间绑一块幕布,观众需要自己从家里抬着板凳去看,当然,看完了也得自己抬回家,如果住的离电影院远的话,那可真是一个重体力活动。

当时能看的古装电影很少,所以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大家都很激动,特别是里头的人骑着马打仗,让学生们第二天都争相模仿。

不知道谁想出来一个坏主意,把扫操场的大扫把解了开来,然后一时间,操场上的每一个学生,都两腿之间夹一个竹条,手上拿着个竹条,模仿着骑马打仗,争着当大帅。

然后老师总是像格格巫一样,突然的出现了,把一个个刚才都还自以为是英雄的学生们,全都抓到了一起,规规矩矩的低头排成一排,罚站一节课,面壁思过。

当然,被老师揪几下耳朵,打几下手板心,甚至抽两个耳光,在当时看来,都是天经地义的,家长绝对不会有怨言,反而觉得老师是尽心尽力。如果是放在现在,大概会惊动整个社会。

再后来就是上了高中,历史课本里大概是写了那么一两句,太平天国失败以后,在赖文光的领导下,捻军又坚持反清斗争了很多年,坚贞不屈,直到最后全部英勇就义。于是我对捻军又多了一层了解,知道他们都是一群好人。

再后来,就是姚雪垠写的《李自成》,在社会上火了,因此有好多人,也开始写捻军的故事,都是农民起义,总有相似的可以歌颂的地方。

在这些书中,捻军被描述成一群仗剑走天涯的人,他们纵马而行,居无定所,劫富济贫,行侠仗义。

捻军

一个个义气深厚,看淡生死,总是一起大碗的喝酒,大块地吃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走到哪里,总能打动少女的芳心,所以总是恩恩怨怨,情意缠绵。

这种快意恩仇的生活,让十来岁的我,简直是向往之极,对捻军这个神秘的团体,更是憧憬和膜拜,梦想着有一天能穿越回去,和他们一样,像个侠客一样的生活。

但是,不论怎样美丽的肥皂泡,也总有一天,要么被人戳破,要么自己裂开。在我有机会读了很多清朝史料以后,我才知道,真相总是那么的残酷和丑陋,捻军只是一堆人渣而已。

直到今天,日本人在当年侵略战争中的暴行,一直是亚洲人民心头,难以挥去的一块阴影。所以中韩两国,对于日本人修改教科书的问题,极为敏感,就是为了防止他们掩盖南京大屠杀,推卸慰安妇问题,逃避战争责任。

但是,最邪恶的日本鬼子能做出的坏事,对捻军来说,也不过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捻军这个词,是在某一个特定年代以后才出现的,以前大家都管它们叫捻匪。

捻匪是一帮什么人呢?和太平天国不同,他们没有任何的政治主张,也不打算建立什么政权,是一群只管自己的人!至于别人爽不爽,或者明天还能不能继续,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

为了到极致,他们决定以别人的家为自己的家,把别人的钱当作自己的钱,把别人的老婆当做自己的老婆,所以他们只需要自己有一匹马,一把刀就可以了,其他什么都不需要,从此浪迹天涯,过上了共产主义生活。

显而易见,好多人不愿意和他们一起过共产主义生活,没关系,如果你不愿意被共产,而且态度不好,他们会挖掉你一只眼,这叫做灭天灯,让你知道有眼要识泰山。

如果你把东西藏了起来,或者他们觉得你把东西藏了起来,就会把你绑起来用棍子打,打到你把所有的东西都交出来为止,这叫打闷棍。

晚上他们要睡觉前,就要让你媳妇脱光了在里面等着,不是一个人,而是十几个人去糟蹋,这叫暖被窝。

如果这个时候你东说西说,影响他们操作的话,他们就会拿把刀来,把你的气管割断,这叫抹脖子。

那么他们什么时候会走呢?一种是把你家的粮全都吃光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清军追上来了。

如果他们觉得你家粮食剩的还多,他们又拿不完,害怕被追上来的清军利用,那就放把火把你家烧了。

至于你媳妇,如果他们觉得还没有玩够,那就带着一起走了,如果要是觉得玩腻了,或者长得丑,也许会给你留下。

如果他们来的时候,你硬是把门锁着,不让他们进来,让他们敲的手痛,踹的脚痛,也许他们进来就直接把人杀个精光。

至于你是穷还是富,对他们来说无所谓,只要遇到你,那就要把你共产了,共产到什么程度,一切都是看他们的心情爽不爽,没有一个定数。

当年我上高中的时候,历史老师告诉我们,这支正义的队伍最后失败了,我抱着课本,曾经还惋惜不已,现在想来,就像吃进了一只苍蝇,恶心的浑身都起鸡皮疙瘩。

捻匪起源于皖北四省交界之处,由于天灾和战乱,一些当地人为了找到更好的生路,开始过上了打家劫舍的生活,但开始都是一小股一小股的,所以叫做捻子。

太平军北伐的时候,从这附近路过,摧毁了当地的政府组织,再也没有清军和他们作对了,所以当地人开始整村整村的集结起来,外出抢劫,他们发现这种生活方式,比自己种地爽得多。

有些人是偶尔出去抢一把,有些人则改行专职做了这个,为了方便这种生活,他们全部都是骑兵,虽然只装备了冷兵器,但是由于机动性极强,清军拿他们几乎没有办法。

他们很少进攻城市,主要在乡间掳掠,他们也从不建立根据地,走到哪儿算哪儿,哪个地方有钱收成好,他们就往哪去。

他们一旦遇到清军,只要不碍他们事,他们一般不主动进攻,如果遇到清军围剿,他们一般以跑为主,如果被逼急了或者很有把握的前提下,他们也会反咬一口。

但是,清军肯定是要追他们的,不然就没有天理了。所以这些人就发现,如果大家都是一小股一小股的混,很容易被抓住,不如合在一起,这样就不怕清军了,而且还可以攻打下些小的城市,那岂不是更

捻军与清军作战

于是这帮人就联合起来,从捻子变成为了捻匪,规模大的时候,曾经达到了十几万人。

这些人被清军剿的急的时候,也曾经投靠过太平天国,但是和太平天国磨合不到一块儿去,因为太平天国毕竟还是有政治理想的,做事还是有些起码的规矩的,而这帮人只是想让自己,做事是没有下限的。

所以对象没有搞成,双方和平的分手,捻匪又回到了北方,继续流窜作案,好几次,甚至都从离北京城不远的地方晃过,让清廷头痛不已。

马化龙以前联系过捻军,共同进攻陕西,但他们没来,这个时候,他又想起了他们,因为他现在走投无路了。

从政治上讲,他已经达到了目的,通过接受穆图善的招扶,他的新教已经合法化了,而他本人也已经变成了清廷的四品官员,进入了体制内。

但是在经济上,他却面临崩溃。几十万陕回的吃饭问题,现在变得越来越严重。前两年通过杀害汉人,劫掠他们的粮食。尚可以勉强熬得住,可是现在,甘肃境内已经几乎没有汉人可抢,而且由于战乱,也没有人去种庄稼。

现在,白彦虎,郝明堂等人跟他聊天的时候,让他感受到深深的压力,这些人开口闭口,就和他谈吃饭问题。

本来他们是可以去抢劫的,但是,现在马化龙不能让穆图善难堪,所以,这些人没地方可抢,就必须由他来供养。

杨岳斌为了供养几万人的军队,以全省之力,外加朝廷的支援,都没有搞定,而马化龙现在却要养几十万人,他又有什么高招呢?

他当然没有办法,谁让甘肃和宁夏那么穷呢。前几天,新闻联播上说,中央又再次强调,一定要打赢脱贫攻坚战,重点指的就是甘肃和宁夏,现在的生产力水平这么高,都依然没有彻底解决甘肃和宁夏的贫困问题,你可以想象,当时有多么的困难。

由于他供粮不及时,陕回饿得没有办法,所以又把肃州城攻了下来,而且把满汉人等,屠杀殆尽,让清廷大怒,把穆图善骂的灰头土脸,而马化龙也没法给穆图善交代,两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

所以他现在必须把陕回这些瘟神送走,但是陕回被清军打怕了,不愿意回去,所以他必须找一个外援,这让他又想起了捻匪。

而这个时候,太平天国已经失败,一部分太平军的余部,在赖文光的率领下,和捻匪搅到了一起,也不在乎对方的素质高低了。

由于赖文光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所以东说西说,居然把这些捻匪都说服了,于是,他们决定跟他一起去搞一个大事业,复兴太平天国。

恰好马化龙的人,也在这个时候到了,赖文光希望和回民合作,成为掎角之势,共同对付清廷。

而马化龙的人,这个时候,也搞清楚捻匪到底想要什么了,于是他们把陕西描绘的如何如何富裕,女人们如何如何的漂亮(陕西虽然穷,姑娘还长得确实挺漂亮),让捻匪们动了心思。

于是捻匪分出了一支兵,在小阎王张宗禹的带领下,进攻陕西,有人说他带了5万多兵,也有人说他带了十多万兵,这个无从可考。

这样,陕回们终于有胆子回陕西了,1867年,趁陕西巡抚刘蓉同捻军大战之际,他们攻回了陕西,连克了十多个州县,杀死了几十万汉人,一时间气焰嚣张。

而另一方面,陕回的离去,终于让马化龙松了一口气,他也终于也缓了过气来,不至于把自己也饿死。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其实敲响了他的丧钟。

陕西巡抚刘蓉,从没有见过像捻匪这样的对手,他们根本不和他正面作战,只是不停的到处劫掠,让他不停的在后面追,但是他全是步兵,而捻匪全是骑兵,所以总是慢半拍。

终于,在西安城外的灞桥附近,他觉得好像快要追上捻匪了,这一天雪下得很大很大,士兵们身上都披着雪花,手脚都快要冻僵了

刘蓉不知道的是,张宗禹的部队里,已经并不是纯粹的捻匪了,现在有很多太平军,他们是打过大仗的,有着丰富的战争经验。

他们和湘军打了很多年,对恩菲尔德1853式步枪,了解得一清二楚,他们知道在这样的天气里头,枪是打不响的,一旦步枪变成了烧火棍,那以步兵为主的湘军,在骑兵面前就只有送死的份。

他们在灞桥两边的树林里静静的等着,等着被冻得瑟瑟发抖的湘军进入了伏击区以后,几万骑兵冲出了树林,挥舞着马刀,杀向湘军。

这是一场屠杀,鲜血染红了西安城下的皑皑白雪,没有枪声,也没有炮声,只有追击者的呐喊声,和被杀者的惨叫声。

左宗棠所带领的8000多人的队伍,这时正走在前往陕西的路上,这支军队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包括斯潘塞连发步枪和加特林机枪。

他被授予了陕甘总督,可是还没有来得及去履任。当他听到了捻匪已进入陕西,在灞桥击败了陕西巡抚刘蓉的这个消息后,居然喜出望外,他对众将说:捻匪肯定要逃跑,我们一定要用尽全力,把他们堵在陕西。

他手下的将官,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法国人,听到他这个结论以后,都觉得他是不是没有睡醒,或者脑袋被人打到了?!

明明清军大败,现在捻匪应该围攻西安才对呀,他们凭什么要跑?而且把这些人都堵在陕西,他们就会和回民结合到一体,岂不是威胁更大?

那么左宗棠的判断对吗?捻匪张宗禹会不会跑呢?他又为什么要跑呢?


慈禧虽然年纪轻轻,老公就被洋人给活活吓死,让她守了活寡。不过,她也得感谢洋人,让她没有被某支起义军的首领捉了去,当了压寨夫人。

同治年间,天下可不是一般的乱。太平天国占了南方好几个省,云南也变成了伊斯兰国。

西北回乱杀人无数,四川的哥佬会三天两头的造反,中原的捻匪四处流串抢劫。

此外还有什么小刀会,大刀会,黑旗军,白莲教,长枪会,马军,盐民军等等,乌七八糟,你可能听都没有听说过的名字,也跑来凑热闹,而且规模还都不小,少于一万人的,都不好意思出来亮相。

小刀会

这放在那一朝那一代,都是无药可救了,而清朝居然挺了过来,客观的说,关键是因为有了洋人。

有人说,你这不是胡扯吗?洋人仗着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国门,又通过贩卖鸦片,导致白银外流,让中国国内矛盾激化,所以才导致天下大乱。

这话听着挺有理,但实际上洋人来不来,中国都该乱了,因为这个时候中国的人口已经达到4亿了,就算有了土豆玉米这些高产作物,也已经超限很多了。

按照马尔萨斯先生的说法,如果没有技术进一步的突破,带来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那么大家就只能一起玩幸存者游戏了。

杀!杀!杀!想尽一切办法杀掉对手,留下自己,杀到人口下限的时候,游戏自动停止,获胜者又可以太太平平的过生活了,这就是中国改朝换代的内在逻辑。

不管起因是什么了,乱成这样,帝国一定会崩溃。为什么呢?因为在冷兵器时代,朝廷的军队相对于造反的饥民的唯一优势,就是会踢正步,更有组织性而已。

但是这个优势,在双方PK一段时间以后,总会有几个起义军领袖,不但学会了踢正步,而且还学会了走猫步,甚至还会扭秧歌。

当双方的组织水平相当,效率相当以后,双方就要拼人数,拼实力了。太平天国占着南方,是当时全国的财富中心,它只有一个敌人,满清政府。

而清政府虽然占有南方的部分地区和北方,但是这些地方都不安生,特别是中原一带,被捻军闹的,税都收不到几个上来。

而清廷的敌人,几乎每一个省都有,大大小小的,数都数不清楚。

所以如果没有洋人这个变量的话,按照以前的规律,中国要么四分五裂,进入五代十国这种情况,要么就是太平天国统一了南方,誓师北伐,让我们今天的每一条大街小巷,都挂满了洪教主的画像。

但是慈禧的运气确实太好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人真正全面的进入了中国,这些人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他们强迫中国人和他们做生意,不管是卖的鸦片或者其他什么东西,双方一进一出的,居然让清政府收到了一个叫做关税的东西,而这些货品在各省之间的流通,又让各地的汉族团练,收到了一笔买路钱,叫做厘金。

这两笔钱,居然可以弥补由于战乱和失地,他们损失的那一大笔农业税,让他们在经济上没有垮台,撑得住,接着往下打。

而以往的历代政府,打到这个份儿上,由于收不到这些农业税,经济早就崩溃了,也就自然打不下去了,只好赶紧找一个歪脖子树,上吊拉倒了。

不仅仅如此,当这群洋人到来的时候,恰恰又是工业革命发展最快的阶段,他们带来了洋枪洋炮,而且非常的便宜。

比如,当时用的最多的恩菲尔德1853式前膛步枪,只要25到33两银子之间,就可以买一把。

恩菲尔德1853式前膛步枪

而且这个价钱对于洋人来说,简直就是暴利,所以你要多少,他们就卖给你多少,不会缺货,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工业化生产。

这样,清军就不用陷入以往的历史怪圈,和太平军或其他叛军拼人数,拼运气,最后被拖垮。

他们现在可以利用这种工业革命的成果,只用很少的人,也能击败对手。这大大的降低了后勤的难度,减少了经费支出,极大的提高了战争效率。

而且由于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刺激了武器技术的高速发展,让一些以前打不赢的对手,实现不了的战术手段,很快都变成了现实。

捻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虽然是骑兵,但是以前连僧格林沁也打不过。

因为他们都是一群草寇,没有组织性和纪律性,也不懂什么军事策略。

僧格林沁在被英法联军痛扁了以后,只剩下了3000多蒙古骑兵,朝廷觉得他用处不大了,就派他去剿捻,搞搞治安工作,让他戴罪立功。

没想到僧格林沁忠心耿耿,他又从草原招募来两万多蒙古骑兵,上演了一把王者归来。

僧格林沁

凭借着草原民族优良的骑术,天生的战术素养,再加上统一的指挥,他们把同样是骑兵的捻军,打得落荒而逃,一路攻城拔寨,几乎都要荡平了捻军。

但是,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当一些太平天国的将领加入了捻军以后,这方面的缺陷很快就被弥补。

这些人懂得如何组织和调动军队,而且有着很深的战术素养,所以僧格林沁对于捻军的那一点点组织优势,迅速被拉平。

由于双方的军事技术水平,本来就没有差别,都是冷兵器的机动骑兵,而新捻军的人数更多,所以自然而然的,僧格林沁的末日就到了。

新捻军用了一个典型的蒙古策略,成吉思汗最爱用的办法,收拾了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

他们先假装失败,然后诱敌深入到埋伏圈,然后4万多捻军骑兵倾巢而出,将僧格林沁两万多蒙古骑兵团团围住。

这个时候,起作用的就是简单的数量多少,所以蒙古军被屠杀殆尽,僧格林沁也当场战死,有人说他是自杀,也有人说他是被杀,乱七八糟的史料,分不清真假。

总之,作为成吉思汗的子孙,他是死了,而且还是死在成吉思汗最喜欢用的招数之下,这也算是向他的祖先致敬吧。

冷兵器时代最强的战力,蒙古骑兵,从此谢场退幕,淡出了历史舞台,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而淮军和湘军,最初也打不过改编后的新捻军,因为他们把蒙古人当年对付宋军的战术,运用得炉火纯青。

宋朝的军队,以步兵为主,当年装备有神臂弓,如果排好了阵型,蒙古军硬冲的话,肯定占不到便宜。

但是蒙古人也不是傻子,你在这里原地立正,摆出各种造型秀肌肉,他们理都不理你,直接绕到你背后去,攻打你的辎重,或者去攻打周围的地方时,这样宋军就尴尬了,是继续一个人在这里表演,还是去看看观众干了什么呢?

如果原地站着不动,蒙古人就把粮道断了,让宋军去喝西北风。

如果宋军想动,蒙古人就在远处围观,遇到地形阻碍时,队列难免会混乱,这正中蒙古人下怀,找个机会就把宋军分成几段,杀的宋军片甲不留。

而湘军和淮军,攻打新捻军的时候,也遇到了这个尴尬。比如淮军的当时最强悍的先锋部队,张树珊的树字营,四千多人狂追十多万新捻军,结果新捻军被追烦了,于是特意在一个平原上,列阵迎敌。

于是淮军立刻架起大炮轰击,几炮过去,就打的新捻军四散而跑,于是张树珊立刻挥军追击,可是追着追着追兴奋了,大家就越跑越散,互相隔的远了。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听到背后响起了马蹄声,大地开始震动,前面逃跑的捻军也不跑了,全部又回过头来,挥刀杀来。

这时候张树珊发现不好,中计了!敌人包围了他们,他急忙招呼大家列队,这哪来得及呀,刚才被敌人引诱着向各个方向追去,散得太开了,现在根本聚不起来,全都被骑兵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儿的,正被对手的战马反复的踩踏冲撞,惨叫声一片。

结果就是淮军树字营全军覆没,包括张树珊在内,无人幸存。

不仅仅如此,淮军第一名将刘铭传,也中了这个计,同样被打得丢盔卸甲,激战中,捻军的骑兵把他的部队冲得七零八落,他被对方的战马冲倒,摔了个狗啃屎,官帽被撞飞了,朝珠也不见了。

万分危急的时刻,要不是湘军鲍超的援军及时赶到,他连命都没了,也就不会有机会去守台湾,修铁路了。台北也就不会有铭传路,铭传大学了,台湾海军也就不会有铭传号护卫舰了,中国又会少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但是过了半年以后,还是同样的淮军,同样一帮人,在刘铭传的指挥下,居然就把新捻军给团团围住,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俘虏了赖文光,击毙了两万多捻军,俘虏一万多捻军,彻底消灭了东捻军。

现在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是李鸿章的围堵政策的功劳,但是为什么同样的政策,曾国藩就玩不转,李鸿章前期也很不顺利,却没有一个历史学家能给出满意的答案。

其实答案很简单,前期湘军和淮军装备的,都是恩菲尔德1853式前膛来复步枪,或者这个的仿制版,这种枪用米尼弹的时候,威力巨大,可是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射击速度太慢。

如果使用这种武器的部队,排成整齐的大阵,任何骑兵来攻击,都是送死,因为僧格林沁已经给大家表演过了。

但是如果在战斗中,一旦分散开,去追击敌军的话,那就不好说了,淮军在前期,连败了五场,都是这个原因。

同样的道理,你要想拉网围堵捻军,就要把兵力散开,而一旦散开了,就会被捻军各个击溃。

击溃这个词用的不准确,应该是全歼。步兵被骑兵围住,能逃命的概率是非常低的。

所以灞桥之战,湘军死了一万多人,臼口之战,淮军树字营是全军覆没,湘淮两军加起来,又死了一万多人。

而此前湘军和淮军同太平天国作战的时候,最大的一次单场损失,也就是死了不到3000人,而且只发生过一次。

所以曾国藩和李鸿章前期的围堵政策,搞不下去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物质基础。但为什么半年多以后,淮军又立刻可以围堵捻军了呢?

因为美国的南北战争,刺激了武器的快速发展,让后膛枪迅速的代替了前装枪,纸弹壳和金属弹壳被广泛使用,代替了散装火药的方式。

而这个时候恰好是美国内战结束不久,所以淮军的解决方式也很简单,就是大量购入了后装步枪,主要是德莱赛M1841式步枪,夏普斯1859式,斯潘赛七连珠枪等等,这些枪支的射击速度提高了五倍以上。 

莱赛M1841式步枪
 

这样带来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是,原先至少要有一两个营,七八百人列阵,才敢迎击大队骑兵的冲击,现在只需要百八十个人就可以。

这无形之中,让全部参加围剿的5万多淮军,力量增加了五倍,相当于过去25万淮军的作战能力,这样他们就有能力撒得开网,围得住十万捻军了。

不仅仅如此,淮军的机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大量租用了外国的蒸汽轮船和蒸汽艇,把部队和火炮载在船上,通过轮船拉到了离目的地最近的大江大河上,然后换乘汽艇,再通过小河到达离目的地最近的地方,最后才上岸步行。

由于蒸汽轮船的速度非常的快,这种方式让捻军的骑兵优势,变得并不明显,甚至经常被以步兵为主的淮军,赶在前头,这也是淮军最后能够围住捻军的关键。

夏普斯1859式步枪

根据《李文忠公全集.奏稿》里记载,在李鸿章向朝廷要钱的奏折中说:“淮军每营用新式洋枪四百余杆,少也三百余杆,其开花炮队,炮具之笨重,药弹之繁冗,每出一仗,则需数十巨舰装运,此非他人所能深知,他省所能接济者……”
 

在这篇奏稿中,李鸿章强调他的枪炮和别人的不一样,所以朝廷只能给他钱,别的省没法帮他忙。

所以技术进步,才是李鸿章能够迅速的消灭十多万捻军的根本原因。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洋人的出现,救了慈禧孤儿寡母的命,延续了大清的国祚。

好了,我们的前半截是纪录片,后半截就要演剧情片了,不过还是用记录片的方式开场。

有很多同情捻军的学者,喜欢写点有穿越感的历史研究文章,批评捻军指挥失误,指责他们,素质低,瞎搞,为什么不愿离开这些江河密集的地方,但是这些学院里的书呆子,连马后炮也没有做好。

他们忘了一点,只有在江河密集的地方,才足够富裕,有足够多的粮食和财富,养活突然到来的几万、甚至是十几万人。

这也是张宗禹为什么一进了陕西,立刻就抓狂起来的原因。自从和赖文光分兵以后,他就在回回们的带领下,很轻松的就攻入了陕西,但是跟着他就失望了,这是什么破地方!

陕西由于连续几年的战乱,这时候已经被破坏的相当严重,到处是残垣断瓦,荒冢野坟。

有一个贼胆大的德国人李希霍芬,据说是一个地理学家,后来向德皇献计,占领胶州湾的那个家伙,这时候正在关中平原旅行。

他说他最长的时候,曾经走了一天,都没有看到过一个人,而有人的地方,全都修成了防御严密的寨堡,壕沟很深,寨墙很高,对陌生人充满了警惕。

张宗禹

张宗禹的队伍,进入陕西以后,忽然发现,一切问题,都被简化成一个吃饭问题。

为了吃饭,随便攻打一个小村庄,村民全部都是死战到底,不付出个几百上千人的代价,根本想都不要想能抢到点粮,难搞到了极点。

而且抢到的粮食和死掉的人之间,不成比例,张宗禹的部队,很快就开始大量的减员,而且开始饿肚子。

没有多久,张宗禹又发现,回回们带他去的地方,都是清军最多的地方,他好像被他们当成了鱼饵,用来钓清军。

而那些好抢的,有肉的地方,他们从来都不告诉他,全部偷偷吃独食。

所以张宗禹一路都在和湘军们苦战,被陕西巡抚刘蓉带着一万四千多湘军,追的在陕西四处乱跑,关键是饿着肚子跑的。

而趁这个时候,白彦虎带着陕西的回民军,分兵攻击了以前没有抢劫过的延安府,陇南一带,掳掠乡间,杀人无数,又连克数座城池,抢了一个盆满钵满,吃的饱饱的。

当灞桥之战结束的时候,张宗禹终于抢到了入陕以来,粮食和武器最多的一次,部下终于可以畅畅快快的,吃了一顿饱饭。

但是,这正是他最不喜欢的一种玩法,从官军手里抢粮食。冒着押上全部身家性命的风险,才能勉强吃一口饱饭,这种玩法实在不高明。

而且,他终于也想明白了一件事儿,回回们是在耍他,他忽然发现这帮人好奸好诈好阴险,自己却是太真太萌太清纯。

他是怀着一腔热情,相信了他们的忽悠,真诚的来和他们结成盟友的,想认认真真的做一笔大买卖的,但是现在看来,在这个鬼地方,根本没有大买卖可做,他被骗了。

而且这帮人,只是想让他当打手,到处让他拼命,饭都不请他吃一顿,更别说出钱替他疗伤。

看着回回们的嘴上下翻动,劝他围困西安,张宗禹实在有点儿生气,他想不明白,难道因为我常吃猪肉,你们就觉得我长了猪脑?

西安城那么高,根本就攻不下来。而他要围困西安的话,全省所有的军队都会前来救援。

他要一只一只的跟这些增援的军队打,以自己兄弟的命为代价,让回回们能舒舒服服的趁机劫掠各地,开开心心的过好日子。

张宗禹忍不住拿来镜子照了一照,看看是不是由于最近老是吃不饱饭,把自己的脸饿变形了,让回回们觉得他有小儿痴呆症。

左看右看,他发现自己五官清秀,干的也是抢劫这个很有前途的职业,没有任何智力低下的迹象。

于是张宗禹默默的拿起桌子上的小刀,走到了那张上下翻动的嘴面前,在他的脖子上轻轻一画,这个世界终于安静了。

一分钟都不能再留,必须马上走。他看都不看西安城一眼,直接率兵就要离开陕西。但他突然发现,陕西就像一个笼子,你要进来很难,出去一样也很难。

左宗棠已经在去四川,湖北,河南的路上,扎起了口袋,而且还特别容易,因为每个地方就只有一条好走的路,而去山西那边,有黄河挡着,他出不去了。

现在,怎么看张宗禹都像是一个瓮中之鳖,除非有奇迹发生,否则他一定会被困死在陕西。

张宗禹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张总愚,所以别人总是觉得他有一点傻,以至于有时候,他们会忘记了他的另一个外号,叫做小阎王。

这小阎王可不是浪得虚名的,僧格林沁就是因为低估了他,追了他十天十夜,结果中了他的计,反而被他围在了高庄集,全军覆灭。而西安城下,还躺着一万多具湘军的尸体,余温尚存。

这样一个强劲的对手,左宗棠能不能拦得住他呢?小阎王会不会再次创造奇迹呢?

网上闲逛 发表评论于
很重要的历史细节。对于目前治理甘肃新疆都非常有意义。老兄大才。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政府在积极扶贫,另一方面,回民地区的人,将扶贫获得的钱物,大部分捐给了清真寺。往往是一个村庄,4~5个清真寺。地方官员不敢管,怕引起民族纠纷,上面怪罪。长此以往,必成大患。
dulphin 发表评论于
兄大才,文笔幽默生动。知道回乱的事,兄弟大作详实生动,赞。
狐鹄 发表评论于
写的很好
mikeOZ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alifornian' 的评论 : 和耀邦有关系? 李锐曾经说他政治 思想上幼稚 民族政策失败和他有很大关系 所谓志高才疏 当然他是个好人!
愚若智大 发表评论于
看图里那书名,应是“梵天”
后来在行文中也是“梵天”:还是根据《梵天庐丛录》里记载,果然不出慈禧所料...

不过不影响阅读好文章
~~
Californian 发表评论于
曾几何时,张承志关于马化龙的文章歪曲史实还能在广播中播出毒害人心。
哈瑞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愚若智大' 的评论 : 焚天庐丛录,柴萼写的清人笔记。野史。这类笔记非常非常多,是研究清史的重要资料。第三辑里有这本书的照片。柴萼的书里还讲了淮军每天傍晚都会把抢来的财物堆在桌子上,码得高高的,变卖以后换成钱,根本不在乎军饷的多少。
coach1960 发表评论于
幸苦,谢谢分享。
愚若智大 发表评论于
焚天 -- 梵天?
伊梵 发表评论于
http://mp.weixin.qq.com/s/L_T44fw0jmx5LjdIq3_cng
哈瑞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伊梵' 的评论 : 请给链接。
伊梵 发表评论于
到微信上搜公众号‘灼识有真知’,已经写到左宗棠平西捻回师西北了。
哈瑞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一线天际' 的评论 : 第4部尚未见。不愿猜测原因。
一线天际 发表评论于
还没看够就写完了,期待第4部,楼主辛苦了~~
一线天际 发表评论于
哪绿教一多哪里就完蛋,对待绿教只有硬碰硬不能讲道理。
Zucker 发表评论于
有道理,应该是洋人救了大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