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1) -认识自己
养娃(2) -养娃如种树
养娃(3) -孩子成长形式-台阶~斜坡
养娃(4) -人的硬件
养娃(5) -人的操作系统
下面这些我也搞不清楚该属于计算机的哪个部分,有点像操作系统的衍生软件,也有很强的天生成分,但又受环境、心态的影响。
向善倾向:
最近读易中天的《中华经典故事》儿童版《庄子的故事》,由于对老子《道德经》的崇拜,导致我对庄子的话也很重视。“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不是说人一出生就是善良的,而是说人在本性上有着“向善的倾向”。
书里讲,“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有向下流的趋势,但如果不留出口,水也可以往上走,漫过堤坝。同理,人有向善的倾向,但如果没有给人足够鼓励和支持,过度的禁锢强迫,人也有可能变坏。
这个“向善倾向”在人际关系上表现出来的是对人的同情和理解,在做事上表现出来的可能就是追求完美。现在仔细想想,这个应该是属于操作系统里面的。
同情理解:
我从小和姥姥住,经常陪她聊天,她讲的也就是些生活琐事,说了无数遍,可每次我都尽量表现出像是第一次听到样子。记得当时的出发点就是觉得姥姥白天一个人在家,挺寂寞的,我回来陪她说说话,应该的,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做个善人。不过家里人对我的确不错,记忆中,我没有挨过打。
我总是觉得儿子比较随和、好相处。我在他12岁时,问过他在求人做事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他说:“我求人帮忙做事,我会想对方会怎么想我?”权衡利弊之后,再决定要不要去做这个事、说这句话,或者应该怎么做、怎么说。看来他是为自己,但过程中会试图理解一下別人的感受。
女儿求人的时候似乎就没想这么多,“我就是要!” 女儿身上的这个特点,我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注意到了,一直在鼓励她为别人想想,至少也得多微笑、多应和吧。
不过万物都在变,现在娃大了,似乎反过来了。儿子天天在屏幕上,不理睬我们。女儿反而经常和我聊天谈心、相互鼓励。看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是理解的关键。
如何培养同情心,是一个同事告诉我的:“如果想要孩子长大以后有同情心,可能得让他们从小感受到被人同情。” 就是说我们做父母的,对孩子们要有同情心。这个观点我也不是很确定,毕竟这个同事到现在连女朋友都还没有,更别说子女教育了。但目前没有什么好的方法,也就先用这个了。而且我还把句子里的 “同情” 换成了 “理解”、“尊重”、“关心”、“爱”,全面应用,似乎效果还好。
完美主义:
据说,追求完美是处女座人的特点。我不是处女座,不怎么追求完美。饭能果腹就行;衣服保暖就可以;钱不必很多,够用就行了。不过我家先生也不是处女座的人,却比我讲究得多,衣着要得体,饭菜需要色香味俱全。
最近一年开始写博文,发现自己也挺认真的,突然醒悟,其实每个人天生都追求完美(向善倾向哟),只是每个人追求的东西不同。你在乎的恰好是我不在乎的,那在我的眼里,你就是个完美主义者;而在你的眼里,我可能就是不求上进。
有的父母抱怨孩子就知道玩游戏,缺乏“学习”主动力,其实孩子只是把对完美追求的主动力放在了“学习” 游戏上。现在还在读这篇文章的父母,是不是都在追求子女教育的完美呢?
追求完美不是个坏事,怕的是自己做不到,还用这个完美的高标准来衡量、比较和论断别人!我觉得如果父母持续这样对待孩子,孩子可能会逐渐失去追求完美的信心,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抑郁。
乐观:
以前我一直是认为乐观是人的一种心态,凡事往好的方向想,就是乐观啊!
最近,在一篇文章看到说,人的愉悦程度跟我们体内多巴胺分泌的多少有关系。通常状态下(我猜是睡觉的时候测的),每个人的体内多巴胺水平有高有低。水平高的人,会比较容易开心,遇到事情,可能会往好的方向想;低的人就容易打不起精神。不过,人的情绪也会影响多巴胺的分泌。开心的时候,的确可以测到人体内多巴胺的量值升高。所以我觉得凡事还是要尽量往好的方向想,关注事情的明亮面,实在不行,看看笑话可能也可以缓解郁闷的情绪。
佛教里说,执念是苦。“退一步海阔天空”,我觉得认识到自己能力的局限性,应该对建立乐观心态有所帮助吧。
毅力:
如果说追求完美是有毅力的动力,那乐观主义可能是有毅力的方法。
下面这个视频讲的是毅力。讲演者说,有毅力的人,一般都有“能够学会”、“能够实现”的信念。
我后来翻看她的其他视频时,见她还说,据他们的研究观察,有毅力的人一般比较乐观,遇到事情不急不气,积极想办法解决,实在不行就绕过去,可见乐观的重要性。推荐大家看视频。
https://www.ted.com/talks/angela_lee_duckworth_grit_the_power_of_passion_and_perseverance#t-351801
优选整编:
我说的“优选整编”就是Prioritize 和 Organize,不知道这么翻译是否准确。我觉得这个和前一篇里的“分析能力”密切相关的,是分析能力在物质世界的反映。脑子里权衡好利弊缓急,收拾起来就比较容易。
儿子小学毕业那年暑假,我让他收拾东西,见他分门别类,条例顺畅:要保留的收好,该丢弃的进垃圾桶,回收的进回收箱,还有一堆由妈妈自行处理。女儿的表现就不多说了,大家从反面脑补一下。
日常生活中这么多的琐碎,我们得先要优选分类-Prioritize,再整理-Organize。没有“优选”,“整理”可以免谈。即使整理好了,一般也不会坚持很久。我自己就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直到看了《The Life Changing Magic of Tidying Up》- 《怦然心动人生整理魔法》。
目前,我还在继续鼓励女儿自己做取舍,有些东西对我来说根本就不是事,到她那儿则是痛哭流涕的纠结。我可以帮她分析取舍利弊,但绝不帮她做决定。尽管两人都比较痛苦,不过的确可以看到她的进步。
细节观察:
对人的细节观察似乎和同情理解是一对儿,对事物的细节观察似乎和追求完美有关系。
在乎别人时,自然要小心观察别人的言谈举止,细节才会被注意到。当一个人观察仔细时,自然会注意到别人的反应,更好地理解别人。做事上的逻辑也是如此,好像有点“鸡生蛋-蛋生鸡”的感觉。
从两个孩子的身上观察,我觉得对细节观察的后天培养真的很难。我可以告诉他们我自己观察到的细节,但那还是我的,不是他们的,说多了,反而让他们觉得自己笨。目前我也只能是先接受着,然后慢慢等待了。
这么多方方面面,不可能说全,不过用来讲道理,应该是够用了。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可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是颜值高、身材好、做事能力强,并能够乐观、积极、向上,成为能够理解别人、做事靠谱、尽力追求完美的成功者!可渐渐的,发现孩子离我们的期望越来越远,自然会着急,一边猛推孩子,一边也有可能觉得自己的教育很失败。
大家是否想过,教育到底是什么?
我以前也不知道教育是什么,只好拿出名人的话来学习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 “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 school.”
意思是说,“教育就是把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所有东西忘了以后,残留下的内容。”
教育-education,最初来自拉丁语,意思是“领出来”-lead out,是要把孩子已有的天资发掘出来。
每个人的天赋都不一样,而且我们也不知道孩子到底有哪方面的天赋。如果我们做父母的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孩子身上,应该算是禁锢,不利于“领出来”吧。
我觉得真正应该做的是要接受孩子的不同,尽量在生活中给孩子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和自己基因相符的方面发展。大多技术、技巧上的潜能,除非恰好和父母的特长一样,否则做父母也就是多鼓励和支持。我觉得我们更需要在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下工夫。同样的化学提炼技术,用于制药就是造福人类;用于造毒,就是荼害生灵。
至于为什么要接受孩子的不同,可以观察一下这个世界:自然界的多样性才是稳定和谐的基础。设想二战时,如果世界各地有50个一模一样希特勒,现在可能就不是现在了。人人都造火箭、去火星,大家吃什么呢?到了火星也得吃饭呀!
写的时候又有新的想法,于是越写越长,条理也有点乱,佩服有耐心看完的朋友们!
还有五篇,下面不说计算机了,回去种树。
有兴趣关注我的微信号,请长按下面的二维码。
每个娃都不一样啊!加好友,可以单独细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