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看了《养儿育女:校园霸凌 - Bullying & 被 Bully》问,是不是校园里有朋友的孩子不容易被霸凌?这个我还真说不好,不过想借着这个话题,聊聊孩子们的朋友圈。
从我家俩娃来看,孩子们的朋友圈一直在变。不同年龄阶段朋友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孩子对朋友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兄弟姐妹圈
想当年,我决定要孩子时就想好了:我要两个孩子,之间差两岁。小的时候可以一起玩儿,大了以后可以相互照应,遇事儿也有个商量。数量和年龄差好控制,但后面的愿望就没有那么容易实现了。
儿子出生时,女儿还是很喜欢弟弟的。不过恰好这个时候开始送女儿去幼儿园。这个阶段太痛苦啦!我和老公在家里都是尽量多安慰和陪伴女儿,儿子由姥姥照顾着。
儿子大约两岁半,俩娃就可以在一起玩半个小时啦。儿子6、7岁,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两个人便吵吵打打,时常让我把对方送到月亮上去。我也曾后悔为什么要生俩,麻烦多多啊!
再大些,吵闹加剧,我更烦了,便和他们唠叨我最初的设想:“本来我是希望你们俩是个伴,能够相互帮助。可现在看你俩这个状况,我开始疑惑自己的愿望是不是能实现。” 女儿安慰我说:“兄弟姐妹之间,就是应该相互玩耍戏弄(teasing each other)的呀!同学、朋友,每家都这样!” 弟弟还跟着应和:“是呀!是呀!” 看来是我自己多虑了,人家姐弟才真正走在正道上!
随着时间推移(还有我的苦口婆心),孩子们逐渐成熟,慢慢学会接受,有时还用点小恩小惠哄哄对方。当然,大多数情况都是姐姐照应着弟弟,尤其是跟学校有关的,时常提醒弟弟该做什么啦、在哪里查信息啦。弟弟也就帮姐姐打打游戏,过过关卡。
儿子的朋友圈
儿子两岁左右,有个妈妈给自己的娃找伴儿,主动找到了我们,此次,陌路人成为十多年的朋友。在这段时间里,又有朋友陆续加进来,儿子的朋友一下子有四、五个。(猴年效应啊!)
孩子小,不挑人,朋友圈基本上都是父母定的,能一起玩,有吃有喝就行。上两年学以后,就开始挑朋友了,我注意到这个现象是因为儿子的生日聚会。
儿子8、9岁的生日聚会,去打室内迷你高尔夫。10个人起价收费,儿子只请了6、7个朋友(已经算上姐姐了)。我让他再多请几个,别白白浪费名额呀!结果他给我各种各样的理由:这个不好,那个不行,谁和谁不能在一起请,他俩一起玩得太疯......一周前,他刚刚去了一个同学的生日聚会,结果他也不回请。好在我和那孩子的父母不熟,否则真不知道怎么见人家。
聚会那天,有两家父母送孩子时,各有个6、7岁的弟弟不想走。我就邀请他们一起留下来,反正名额还有,加上这俩也不到十个人。
玩到一半,这两个弟弟便开始生事儿,一会儿跑到别的地方,一会儿要插到别人前面,别人不让,就生气发脾气。我是哄完了这个追那个,心里难免有些后悔收留他们。而儿子自己挑的朋友,一个个都很乖,很守规矩,从头到尾,没有一个闹事。从这以后,儿子的朋友圈,我就旁观了,他挑的朋友比我挑的靠谱。
如果说上小学的时候,我还可以安排孩子们一起玩,到了初中,青春期发育开始,我真的管不动了。和朋友父母安排得好好的,有吃有喝有玩儿,结果人家淡定地说:“不去。” 后来再有人约,我都先请示,免得搞得我总失信。
儿子其实是比较随和的,和谁都“可以”聊聊玩玩,只是关系淡淡的,即使是非常喜欢的朋友,他也从来不主动联系。三年前认识一个孩子,他非常喜欢,关系一下超过了从两岁就开始玩的那几个朋友。但去年俩人在不同的足球队,学校接触也不是很频繁,整个暑假双方谁也不主动联系对方,绝对沉得住气。不过现在一开学,俩人仍旧是好朋友。
还有儿子上学前班时,认识了邻居 R,两个人到现在为止,仍旧相当不错。去年又通过 R的介绍加进来T。而另一个邻居男孩 L,离我家最近,我和 L的妈妈也非常要好,两家来往相当密切,但儿子和 L就是不来电,尽管 L和 R、T也很要好。
不过,我家儿子是属于非常有主见的那种(绝对亲生的!)。用我小的时候姥姥对我的评价来说他,一点不为过:“别看蔫不出溜地不说话,心里主意正着呢!谁的话也不会听!” 如果没有足够强的逻辑来说服我、足够好的利益来诱惑我,我的确不听别人的意见,包括所谓权威人士。儿子把这个特点更极端化了,所以他的朋友圈经历可能并不普遍。
女儿的朋友圈
女儿在中国孩子当中没有同龄的朋友,一个大两年,一个大一年,后来又有一个小一年。小中女一旦到了中学,就都开始认真学习,大她的朋友很快就没有时间一起玩了。所以女儿大多数就跟着弟弟的朋友们一起闹,只要有共同兴趣,比如读书、打游戏,看卡通,她可以和小她5、6 岁的弟弟们聊得很High。
女儿在学校里,尤其低年级时,好像并不怎么在乎什么朋友,至少没有怎么提过这事。四、五年级时,她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俩人都酷爱读书。周末约来一起玩,就是趴在床上共同读一本书。一个快,一个慢,中间的书页挡着俩人的脸,一趴就是几个小时。后来在这个朋友的生日聚会上,又认识了两三个亚裔女孩儿。
女儿不像儿子那么淡定,她蛮希望有自己的朋友。刚上初中时,时常和我抱怨没有朋友和她上同一节的课。学校大,音乐、美术、外语都有不同的选择,每个学生进度也不一样,即使相同进度,也有并行班。女儿朋友又少,有时候,一天都见不上朋友的面。我说,“你上了这么多年的学,每年换同学,基本上年级里的孩子都认识了吧!怎么会没有朋友?” 女儿表示,一起上课,如果没有一起的课外活动,同学之间不大容易建立密切的朋友关系。而且一旦别人已经建立好的朋友圈,外人也很难再加进去。
七年级,班上新来了一个女生,锁柜正好和她挨着,女儿赶紧主动打招呼,一下子熟络成好朋友,再加上原来的朋友和连带,渐渐形成了一个十来个人的朋友圈。里面有白人、黑人、日本人、印度人、马来西亚人,信仰上有基督教、穆斯林,也有不信教的,但她们都热爱学习,喜欢读书。九年级的毕业舞会上,女儿说她们成为舞会上最热闹、最受关注的一群孩子。
十年级,女儿的朋友圈基本上就散了。不光是学习进度不同,学习方向和就业兴趣都开始影响课程选择,再加上有人谈恋爱,大家都各忙各的。不过,到了这个年龄,女儿的这些朋友们似乎都比较成熟了,朋友之间的亲密悄悄话之类的,也没有那么重要了。大家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交流方式更接近成年人啦。有人张罗活动,就一起聚一下;没有活动,就各忙各的。
参加学校的各种运动队对建立朋友圈也有帮助,女儿现在和几个花旗兵队友走得比较近。我觉得和队友里高年级的学生来往,有助于孩子成熟。孩子只要不是太偏激,大孩子还是蛮愿意帮助学妹们成长的。
校园朋友圈
关于校园朋友圈,我特地问了俩娃的观察和体会。
儿子把学校里的孩子分成几类。
1、Popular kid
这类孩子一般在某些方面有让人喜欢、欣赏、羡慕、崇拜、或害怕的东西。孩子周围一般都会有一些追随者。
对这个,我也有所观察和了解。儿子小学运动会,我去运动场帮忙,见到一个高个子的男生,第一名跑到终点时,十来个孩子围过去,一个个仰视着他。高个子孩子也挺友好,不时拍拍小个子们的肩膀和后背。这不是popular kid,啥是?
儿子的一个朋友,成绩好、体育好、个头高。平时话不多,但说起来头头是道,老师、同学都喜欢,绝对的全方位 popular kid。(不过儿子在学校里,从来不主动和这个朋友有过多的交流,儿子不喜欢被人注意。)
一个活跃的家长,认识不少的校长和老师,在学区里有不小的影响力。孩子仰仗着家长的知名度,在学校里有点儿跋扈,也有不少的同学围着。
2、想要成为Popular kid 的孩子
自己想要成为Popular kid,不愿意随便迎合别人,但又还没有达到那个popular的程度。
他们有的比较讲究穿戴,有的会模仿popular kids的行为活动,寻找机会建立自己的圈子。这个现象在初中似乎比较明显,可能是因为青春期发育,孩子们想要建立自我。
儿子说,想要成为Popular kid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发展自己的一技之长,一个是等现有的Popular kid 提携一下。这个说法是否有道理,我就不知道了。
3、有时候想要成为Popular kid 的孩子
有些孩子,大多数时候不怎么在意自己是否popular,但有的时候也想要建立一定的知名度。儿子说他的朋友里面就有这样的,只是程度不同。
4、独行侠
儿子属于这类的,他对自己的描述是:“I am just the nerd who sits quite at the corner and gets 100.” 只是上学这么多年来,我还没有见到过几个100。儿子有比较固定的想法,不容易被人左右,安静地过自己的日子。
关于校园霸凌,儿子说中学里基本上见不到,但朋友之间时常会有相互捉弄、开开玩笑的情形。一旦有人真的不高兴,大家也都适可而止。
女儿把校园里的人只分为两类。
朋友:她在乎的,可以滔滔不绝聊好多。
非朋友:在她脑子里没有什么空间,抱歉,无可奉告。
关于校园霸凌,女儿说:“没有啊!”
====================
啰嗦了半天,大家不难看出,孩子真的各自不同,有些方面相差甚远。孩子有什么样的朋友,完全取决于孩子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道理对成年人也适用,人以群分嘛!
儿子选的朋友,都比较安静,做事靠谱不出格,成绩不是最好,但也不差。女儿的朋友的共同特点是:喜欢读书,私下里狂聊,但公共场合比较安静,非常注重学习成绩。六、七、八,三次年级第一,都出自女儿的这个朋友圈。
很早就听大娃妈介绍说:“将孩子推到一个好的朋友圈里,父母就不用操心了。” 我现在非常认可这个说法。但这里的“推”,绝对不是父母挑几个这样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来几次play dates 就完事大吉。这个“推”,是教育、引导自己的孩子走在正道上,“好孩子”才有“好朋友”!
大家共勉!
点点滴滴的个人体会。
任何观点都只有一半是对的!我写写、你看看、挑着信、试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