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是圣谷(The Sacred Valley )一日游,这回聘请了导游,就陪我们五个。早上七点半,鬼子进村-- 琴切罗(Chinchero)
和库斯科一样,石头铺的坡路,排水渠在中间,到处都是狗,但路面很干净。Chinchero号称谷仓、面包篮,是包括库斯科在内的圣谷地区中,土地最肥沃的地方。
全是这个村的土特产。玉米长得跟狼牙棒似的。
Chinchero也是土著习惯风俗保存得最纯的地方。据介绍村民们不说西班牙语,依然说Quechua --生活在安第斯山的印地安人语言,也是印加帝国规定的官方语言。参观村里的印西合壁小教堂,由于太早没开门,旁边空场上的集市也没开张,教堂边有大片一年能收三季的梯田,导游Christ 指着梯田说,"为何这里如此肥沃?因为梯田里引入了灌溉水渠,"又一指对面山的梯田,"那里同样的梯田,就因为没有灌溉,一年只收获一次。"我哑然失笑:"那干嘛对面不修同样的渠?不也可以一年收获三次了么。"Christ很知足地说,"不需要。收成好的人家会自发给收成不好的人家送去粮食,平均分配,共产主义。"
秘鲁的村子的确给人一种原始的人民公社的感觉。到一个院子,当地妇女捧上热腾腾的Muña,甚合我意,就是杯太小。Christ 在身后露一小脸。
几名妇女演示纺织,负责解说的女子开场白是一段Quechua,接着用英语演说羊驼毛天然染色与手工纺织。她从仙人掌上取下来的白色小颗粒,我当时以为是仙人掌的籽(没听明白她的英语),后来上网查很多人说那竟是一种小虫子,总之她放在掌心中一碾,白颗粒立即化成一片紫红 --染毛线的天然染色剂。
在去下一个景点晒盐场的路上,我思念那杯Muña茶,和Christ聊起这里的饮品,我很得意地说我来之前做了功课,我知道你们最负盛名的饮料是CHICHA,我还知道它的酿造方法:一家子妇女围坐在一个大塑料桶前,人手一根玉米棒,使劲啃使劲嚼,嚼碎了吐到塑料桶里汇集在一起发酵…五大三粗的Christ吓得花容失色"你哪里听来的!绝对没有!"然后他给我介绍了各种CHICHA--玉米啤酒的制做方法。时至今日,chicha 也是秘鲁妇女自己在家里酿制,没有大规模生产。听起来很简单,工序都一样,只原材料不同,因此酿出的chicha品种也不同。Christ说了五六种,我就记住两个,也是最常见的两种,chicha de jora--黄的 ,和chicha morada--黑的。很快我就都尝到了,在Cusco那个著名的农贸市场里。我更喜欢酸酸的chicha de jora,让我想起我们老北京的豆汁。街面上卖chicha 的大多也同时卖苹果汁和Passion fruit汁,都放在简陋的大塑料桶里,chicha de jora一眼就能认出来,只有这个桶里漂浮着一层厚厚的沫,底层有玉米渣子沉淀。卖主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用大杯子舀那个桶。这卖相的确不敢恭维,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泔水桶,太象了,但还是不能阻止我去品尝。我也不相信这是人嚼出来的。一百年前也许可能,那时候没有这么大规模的买卖,自家酿了自家喝,最多来个朋友请客。象今日这样大量在市场上销售,还要供应各大中小饭馆,这得嚼到什么时候去啊。
晒盐场不包含在通票里,需要另付钱买票,十块,还行。
到之前在一个卖盐的商场停车,上厕所,购物。已经是第二个了,Chinchero那个院子里的羊毛制品是第一个,后面还有。跟旅行社就会有购物,不过他们人特别好,一点不强买强卖。在这个商店里见到一种很可爱很可爱的公仔--Roaring Alpaca,女儿连忙照下来:
不怒吼的Alpaca到处都是,这种就少见了。一共就见着三次。这个商场里的要价80soles,当天在Pisac 的集市见到同样大小的叫价40,还可以砍,第二天在Cusco自由市场里的,叫价60。个头不小,不好塞箱子里,没买。
晒盐场之后是形似麦田怪圈的Moray。这两个景点都是久负盛名的,网上巨多介绍和照片,在此就不多说了。我们当时也是走马观花,遵循到此一游原则: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点拍照,玩回来什么都不知道。
不过还是特地问了Christ为何Moray梯田修建成封闭的圆形,因为之前我们见的最多是半圆环,比如 Wiñay Wayna, Christ好象也没说清楚。只说原因是uncertain的, 但这个深度,设计,圆环形状,朝向,都是为了迎合风向和太阳照射,使最底部和最上层形成15摄氏度的温差,从而最大限度地出产农作物。这和wiki 的介绍一模一样。
这之后的景点就是大名鼎鼎的欧雁台。上回我们只是在那里的火车站稍作停留,没有参观这个镇和古迹,这次特地去欣赏。到了欧雁台已经是中午,饥肠辘辘,还要爬那么高的梯田。Christ说他特意这样安排的--要是吃饱了,更爬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