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记忆之四,我的姑姑

一位爱好艺术、文学、摄影和旅游的海外游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的童年记忆之四,我的姑姑

 

在我的童年,陪伴我最多的除了奶奶就是两位姑姑和二叔,由于二叔和二姑早早就进工厂上班了,因此三姑陪伴我的更多,对我的影响也最大。

 

形影不离

三姑出生在1949年前后,大概只比我大六七岁的样子,当时还在上小学。她周围的一大群女孩子基本与她同龄同辈,我被要求一律喊她们“姑姑”或者“小姨”,于是我就拥有了“七大姑,八大姨”。除了跟自己的一帮狐群狗党瞎闹之外,我就跟着这群“姑姑和小姨”玩。她们跳绳我帮着抡绳,她们跳皮筋我帮着扯皮筋,她们“跳房”我一边观战,她们捉迷藏我也加入其中。我那时比较腼胼和听话,因此“姑姨”们都比较喜欢我。

有一次也许奶奶临时出门没人照看我,三姑只好把我带到了学校。课间休息就在外面跟她的同学们一起玩,上课的时候怕我走丢了就把我塞到她的课桌底下。她是嘱咐我不要出声的,可我实在憋坏了,忍不住咳嗽了起来,引起了全班哄堂大笑。老师问三姑怎么回事儿?三姑以实情相告,老师让她把我送回家再回来上课,于是我只好乖乖地跟她回了家。

那时候她们经常玩一种叫作“拾饽勾儿”的游戏,我的手小想学也学不会。这种游戏现在已经没人玩了,因此需要“科普”一下:用布缝成三公分左右的四方体布袋,填入豆类或沙子,形成一个个松软的小布球,她们称其为“饽勾儿”,每套大约五六个的样子,玩的方式大概是这样的:先把一个小布袋轻轻抛起来,用手背接住,再轻轻晃动,把这个小布袋移到手的前端,用五指中的任意两个手指夹住,第一轮就胜了。第二轮与前面一样,还是用同一只手把一个小布袋抛起来,用手背接住,再用五指中剩余的其他手指夹住,第二轮又胜了。这种游戏的难点在于夹住第一个小布袋要用手指夹紧,不能脱落,然后抛接其他的小布袋,当五个手指夹住四个小布袋后,再把它们一起抛起来,用手接住,就赢得了全盘。

这种游戏锻炼的是手疾眼快和五指的灵巧配合,所有的小布袋(饽勾)都是女孩子们自己动手缝制的,不需要花一分钱。缺点就是玩的时候往往是在路边或者门前的石阶上,尘土飞扬,女孩子们往往玩的满手是土,满脸是灰,真的是“灰头土脸”。不过她们乐此不彼,百玩不厌,一边玩还一边哼着歌谣:“一个一呀,一个一个俩呀;俩呀俩呀,俩呀俩呀仨呀。。。。

 

看电影

在中国的五六十年代,文化艺术事业取得了空前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电影和戏剧作品,比如《红珊瑚》,《红色娘子军》,《雷锋》,《英雄小八路》,《小铃铛》,《枯木逢春》,《槐树庄》,戏剧片《穆桂英挂帅》等。那时候整个潍坊市大概仅有四五座可以放映电影的场所,因此每当新电影上市的时候,这些电影院都是人潮汹涌,场场爆满。

 

三姑所在的小学经常集体排着队去看电影,她每次都把我带上。我虽然年纪小可以免票,但却需要跟她挤一个座位。她们常去的地方是“潍坊工人文化宫”,那里离南关最近。不仅去电影院,有的地方放露天电影,三姑也总是带着我去看。在那几年里,我跟着三姑看了很多的电影和戏剧。虽然当时对那些电影理解不了多少,也记不住具体的情节,但多少年后重温那些老电影时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对其中出现的一些插曲更是印象深刻,随口哼出。比如《红色娘子军》里的“娘子军连歌”,《红珊瑚》里的“一盏红灯照碧海”。可以说,自己是在那些优秀歌曲的熏陶中长大的。

 

蹭戏

也不止是电影,还有戏剧。吕剧是流行于山东地区的地方戏曲,当时的表叔和表婶是潍坊吕剧团的演员,吕剧团驻地就在南门外不远的地方,两个姑姑经常带着我去吕剧团演出厅蹭戏。除了著名的《李二嫂改嫁》,还看过《武松打虎》,《墙头记》,《槐树庄》等。回到家里,我还模仿戏中的一些角色;比如手举着一只碗,学着《槐树庄》里的台词高喊着:“贺书记,吃元宵了--”,在院里乱转;为了模仿武松,把一只长袜子别在腰里充当腰带,在炕上按着枕头当老虎打。吕剧悠扬的曲调,也是那时候深深印在脑子里的,至今不忘。

 

蹭马戏

南门外当年是潍坊市最热闹的地方,不仅因为那里有“逢五逢十”的潍坊大集,还有各种杂耍和经常性的马戏团演出。外地的马戏团来到潍坊,总是在南门外扎一个很大的帐篷,四周用绳网圈起来,红旗招展,喇叭震天,吸引着四面八方的观众。

那时的入场券估计也不会太贵,但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几毛钱也是有点奢侈了,于是想方设法蹭票就成为一个选择。当时马戏团的把守的也不太严,混进去还是很容易的,三姑就带着我看过好几回“不花钱的马戏”。

入夜后,马戏团的大帐篷内外都亮起了灯,喇叭里传出《步步高》,《喜洋洋》等欢快的音乐,观众们从入口处鱼贯入场,三姑则带着我早早就来到了马戏团外,站在绳网圈外等待着机会。那绳子结成的栏网很松,底部离地面一尺来高,很容易钻进去。用来演出的大帐篷距离绳网不到两米,底部离地面也有几十公分,可以看到里面晃动的人影。瞅着巡逻的叔叔走过之后,三姑给我使一个眼色,说一声“快!”,我立刻像兔子一般,把绳网一掀就钻到了里面,再就地一滚,刷地一下就钻到了大帐篷里。整个过程也不过两三秒钟,即使巡逻的叔叔看到了也来不及抓。

 

然后我回过头来,掀起帐篷的边,拍拍手上的土,向外面的三姑致意,希望她快进来。三姑当然不会像我一样满地打滚,她进来的方式会文雅的多。我们俩进去后往往马戏都开演了一会了,前面的节目错过了几个,不过最精彩的小丑表演和马术都是在结尾处。记得在激烈的锣鼓声中,场地里面跑着几匹骏马,有几个身着彩色服装的男女演员蹦来跳去,一回儿跃上这匹马,一回儿窜上那匹马,一回儿在马上站着,一回儿在马上倒立,引来观众一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演出的压轴戏是一匹红马和一匹黑马,上面骑着两员身着古装的武将;一员红脸绿袍手持大刀,看样子是关公;另一员黑脸黑袍手持长枪,应该是张飞。他俩挥舞兵器在疾驰的马上做着各种令人眼花凌乱的动作,最终在观众们的欢呼声中跑下场去,我和三姑才随着人群散场回家。

夜深了,星斗满天,我虽然兴犹未尽却也精疲力尽,摇摇晃晃地跟着三姑往家走。看我实在困极了走不动了,三姑就拽着我走,或者背着我走,不一会儿我就在三姑的背上睡着了,记不得是怎样到家的,反正醒来的时候往往是在奶奶的炕上了。

 

那马戏,那奔马,还有三姑温暖的脊背,我的童年啊,比谁都幸福浪漫!

 

心灵手巧

也许受奶奶的影响,二姑三姑从小都心灵手巧,我记得她俩经常在一起编制手套啊,围巾啊之类的小玩意,连织东西的针也是自己动手用竹子刮或者用铁条磨成的。在周家车门那个小院墙壁的砖石上,留下了许多磨针的痕迹,那深深的磨痕,浸透着她们的许多艰辛!

过年的时候,二姑和三姑往往做个大红灯笼挂在门外,里面点上蜡烛,给新年带来红红的喜庆。正月十五元宵节,她们还会做两个带提把的大花篮。提把上贴着用纸剪成的花穗,花篮上密密地贴满花瓣。那些花瓣是用红纸剪出叶子的形状,再放到毛巾里面挤压出褶皱,展开就跟真的似的。花篮中间插一枝蜡烛,红光四射,就像年画“天女撒花”中仙女们提的花篮。十五的那天挑着花篮到街上走一走,光彩夺目,令人心旷神怡。

最堪称神奇的是两个姑姑还会用蜡做玫瑰花;她们先把红色的蜡烛融化在一小碗里,拿一个鸡蛋,蘸上一层融蜡,用小刀先在蛋壳上把粘上的蜡刻成花瓣的形状,然后往冷水里一蘸,一片花瓣就从蛋壳上脱落下来。把一片片花瓣错落有致地组合粘贴到一起,一朵以假乱真的玫瑰花就形成了。

最后她们取几枝冬青来,把一朵朵花粘在冬青的顶部,红花配以绿叶,晶莹剔透巧夺天工,若不说破,即使很近的距离谁也辨不出真假来。这样的花束插在花瓶里可以放很久,人见人爱,让人赞叹不已!

好多年后,才在市面上见到用塑料制作的花束,若论鲜艳程度和造型,都比不上当年两位姑姑手工制作的蜡花!

 

能歌善舞

两位姑姑从小就喜欢文艺,整天唱呀跳呀,凡是广播喇叭中播放的歌没有不会唱的,翻来覆去也不厌烦,像《毛主席呀派人来》、《一盏红灯照碧海》、《马儿啊,你慢些走》、《八月桂花遍地开》、《解放军同志你去向何方》,还有京剧和吕剧选段,唱不完的歌,哼不完的调,奶奶的那个小院,整天荡漾着欢快的歌声,冲淡了清贫的生活。

她们不仅在家里唱,还在单位和学校里表演,三姑是学校演出队的,二姑也是工厂演出队的,三姑后来还学会了柳琴,二姑成了所在单位的文艺骨干,参加了无数的演出活动。她们的文艺爱好一致持续至今,调剂了生活,陶冶了情操,升华了人生。

可以说正是受了她们的影响,我从小也喜欢上了艺术,从简单的哼唱和模仿,到摆弄姑姑的娱乐琴并喜欢上了手风琴并坚持到今。后来我们家里先后走出了好几位专业音乐人士,与老一代的影响有着极大的关系。

 

姑姑送我上学堂

在奶奶,姑姑和叔叔的悉心照料下我渐渐长大了,到了该上学的年龄。那年夏天,蓝天白云,二位姑姑穿着花裙子兴高采烈地领着我来到南关小学报名,顺利地通过了简单的入学测试。当时我只有乳名,没有正式的名字,该叫什么呢?爷爷和爸爸事先都没有交代,这可给两位姑姑出了难题。最后,她们俩一商量,既然我是春天出生的,那就叫“春生”吧。这名字既新颖又响亮,就这么定了。于是乎,我以“春生”的名字注册进入了那所小学。

 

我上小学的那年三姑也上了中学。中学离家较远,照顾我也不那么方便了。还好,我刚入学时候的教室离奶奶家很近,大约五六十米远的样子。不过,当时那所小学的条件太艰苦了,上课的桌椅不够,一年级的新生不得不从家里搬来椅子当课桌,拿来小凳子自己坐。一年级没有练习本,用的是石板和石笔,再用布条卷成一个布团作为板擦。晚上写完作业后要十分小心,免得第二天早晨到学校后弄模糊了或擦掉了,这种状态大约持续了半年左右才由正规的演草本代替。

在那所学校上完了一年级,二年级的时候,爸爸把我带回了家,并给我转了学。说真的,奶奶和姑姑二叔都不舍得我走,我也依依不舍。可是,我已经长大了,不能总住在奶奶家呀。从那以后,我就像一只雏鸟,离巢飞向更加广阔的蓝天。

 

2017 28 整理于多伦多

登录后才可评论.
Logo

Looks like your ad blocker is on.

×

We rely on ads to keep creating quality content for you to enjoy for free.

Please support our site by disabling your ad blocker.

Continue without supporting us

Choose your Ad Blocker

  • Adblock Plus
  • Adblock
  • Adguard
  • Ad Remover
  • Brave
  • Ghostery
  • uBlock Origin
  • uBlock
  • UltraBlock
  • Other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Plus icon
  2. Click the large blue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3. Click refresh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icon
  2. Under "Pause on this site" click "Always"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guard icon
  2. Click on the large green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 Remover icon
  2. Click "Disable on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orange lion icon
  2. Click the toggle on the top right, shifting from "Up" to "Down"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Ghostery icon
  2. Click the "Anti-Tracking" shield so it says "Off"
  3. Click the "Ad-Blocking" stop sign so it says "Off"
  4.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Origin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ltraBlock icon
  2. Check the "Disable UltraBlock" checkbox
  1. Please disable your Ad Blocker
  2. Disable any DNS blocking tools such as AdGuardDNS or NextDNS

If the prompt is still appearing, please disable any tools or services you are using that block internet ads (e.g. DNS Servers).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