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为黛影,袭为钗副,是红学中的一个“术语”,最早来自甲戌本的脂批:“余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真真不假。”大意是说,在《红楼梦》中,袭人和宝钗是相像的,而晴雯具有林黛玉的影子。
“袭为钗副”,这句话大概没人有什么异议。袭人和薛宝钗,虽然一个是丫鬟奴仆,一个是主子小姐,但她们两人的价值内涵,及为人处世极为相像。论模样,自然都是好的,但都不会是那种妩媚、妖娆、惊艳类型;论处事,都为人豁达、圆滑,平时不甚言语(特别是在长辈或主子面前),但心里有数,关键时刻绝不口拙;论做人,她们的行为都是以传统为准则,小事上不小肚鸡肠,但在大事上,一定是以传统和自己的利益为先。
在《红楼梦》第八回,写宝玉梨香院探宝钗,这样写道: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就先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盘,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第三十六回,薛姨妈听到王夫人确立袭人的姨娘地位,这样夸袭人:“早就该如此。模样自然不用说,他的那一种行事大方,说话见人和气里头带着刚硬要强,这个实在难得。”
上面这几段话,如果除去谈话的前因后果背景,把描述宝钗的话移到袭人身上,或者反之,似乎都没有什么不妥,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毫无违和感。
宝钗袭人相像,自然也就惺惺相惜。在看到宝玉没日没夜地和黛玉、湘云嬉戏时,袭人对宝钗叹道:“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百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宝钗听了,心里暗忖道:“倒别错看了这丫头,听他说话,倒有些见识。”宝钗便在炕上坐了,慢慢的闲言中套问他的年纪家乡等语,留神窥察,其言语志量深可敬爱。
袭人对宝钗的敬重当然更不用说了,从文中的多次情景中可以看出,她是从心里佩服和敬重薛宝钗。在第三十二回,袭人谈到宝钗劝宝玉功名前程之事,宝玉拂袖而去时,她对湘云说:“提起这话来,真真的宝姑娘让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
所以,“袭为钗副”这一说法实在有据可查,也广泛被人们接受。
但是,提起“晴为黛影”这一说,便众说纷纭了。晴雯和黛玉有什么关系?有人说,她们两人长得相像,说话都爱损人,又都和宝玉关系亲近。也有人说,虽然王夫人说晴雯眉眼像林妹妹,但黛玉和晴雯毫无相像之处,几乎没有过交集,也似乎相互没有好感。更有欣赏黛玉但讨厌晴雯的人说,晴雯是什么东西,怎么能和黛玉比?
依我拙见,这些议论和“晴为黛影”都没有太大关系。如果晴雯和黛玉也如“袭乃钗副”的写法同出一辙,那《红楼梦》的作者恐怕就不是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的曹雪芹,而是我们的武侠神人金庸了(没有贬低金大师的意思哦)。
作者之所以用那样的手法写宝钗和袭人的相像,是因为她们两人是有共性的。宝钗和袭人,她们虽然是两个阶层的人,但其思维惯性、行为特点、美貌和美德都是符合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阶层的价值和审美规范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她们两人是各自阶层的时代楷模,所以她们的“好”,是当时社会公认的那种“好”,当然会是相似的。举个例子说,现在公众舆论觉得学习好就是好孩子,那么如果有人说:“这孩子真不错,将来会和某某家孩子一样有出息的。”听者一定会想象到这两个孩子都学习好。再者,如果我们都认为女孩子的漂亮标准是大眼睛、高鼻梁、白皮肤(再加上小尖脸、大长腿?),那么两个“漂亮”的女生多少会有些相像。
然而,与宝钗和袭人相比,黛玉和晴雯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黛玉和晴雯都是个性突出的人物,她们的行为、做法、谈吐只能符合她们本人的个性特征,而绝不会相互相像。从这个角度说,如果你拿黛玉使小性儿和晴雯骂小丫头当例子,来证明“晴为黛影”的对与错,就肤浅和可笑了。
再拿相貌为例,前面说了,漂亮的女孩,多少有些相像(特别是现在整容脸流行,不光女孩,男孩都分不出谁是谁了)。但是你有过这样的经验吗?一个人,虽然只是短暂相见,却给你印象非常深刻,他(她)的容貌,或表情,或动作让你回想起来为之心动。你绝不会把他(她)混淆成另一个人。但让你形容,你却说不清楚,是大眼睛还是大长腿?可能都不是,抓住你的是整体的,个性的东西,是一种感觉——这一点特别符合一见钟情的青年男女。而且,你的难以忘怀,对别人来说可能就是路人甲,路人乙,就是说你在他(她)身上感到的不凡和悸动,可能对别人来说无感,甚至反感。——这就是个体对个体的一种魅力。
在《红楼梦》第七十二回,晴雯被逐之前,王夫人用这样一句话形容晴雯:“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有些像你林妹妹的···。”——很多人用这句话来证明“晴为黛影”,但我觉得这句话的重要性根本不在字面上,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伏笔——这一点,下面我会提到。试想,从宝玉的角度,他深爱黛玉,并在丫鬟里最喜欢晴雯,但他会觉得她们相像吗?绝不会,因为他根本不会觉得晴雯是黛玉的替身,他喜爱的是她们每一个个体。
在《红楼梦》第三十六回,“绣鸳鸯”一节,书中写道:宝钗只顾看着活计,便不留心,一蹲身,刚刚地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所在,因又见那活计实在可爱,不由地拿起针来,替他代刺。我们看到这里,都会会心一笑——情景何其真实。但是,你能够想象黛玉去补雀金裘,晴雯去对着凋谢的花哭吗?
所以,我觉得与其说“晴为黛影”是形容她们的相像,毋宁说是她们的与生俱来的“不像”,在宝玉眼里,黛玉和晴雯都是独特的,无人可替代的。
那么,晴雯和黛玉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用一件事对比另一件事,一个人物影射另一个人物,这是《红楼梦》作者惯用的手法。而更为巧妙的是,曹公不会让这个写法漏出做作的痕迹,而且每一个对比、影射都不会雷同。
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众人占花名儿,作者有意使每人抽到的签都预示命运,黛玉抽到的是一枝芙蓉,诗题为:莫怨东风当自嗟。而当晴雯含冤逝去后,小丫头骗宝玉,偏偏说晴雯做了芙蓉花神,于是宝玉写了长长的一篇《芙蓉女儿诔》。黛玉听到后,在辞藻上和宝玉商榷,改来改去,宝玉竟然无意识地将最后一句改成‘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这分明就是说这篇芙蓉诔。表面上是祭晴雯,而实际上预示了黛玉的命运。所以,我个人认为,“晴为黛影”的根本意义在于晴雯之死预示着黛玉的悲惨结局。这一点比“袭为钗副”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关于这个题目,我发现越写越有话说,今天先就此打住,待下一篇接着写吧。——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关于闲话红楼的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