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学记忆录之二,运石头

一位爱好艺术、文学、摄影和旅游的海外游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970年前后,全国各地遵循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掀起了一股大挖地下防空设施的热潮。我们一中也不例外,校内挖了几百米的地道,水泥垒成的入口就设在教室之间的空地上,面向西,还加盖上了木板,我们高中班的北面不远就有一个。

1971年初一下半年我转到一中时,地道的地下部分虽已完成,但多是一些土洞,塌方时有发生,不用说防空了,连人都不敢下去,因此需要加固。怎么加固呢?那个时代学校里一穷二白,没有资金去做这些事,只好因陋就简,土法上马,采用古时候老祖宗的方法--“三合土”夯实,那也是当时社会各单位普遍采用的最简便的方法。

所谓“三合土”就是沙子、石灰和粘土按一定比例,加水搅拌成半干不湿的土。这种材料看起来很廉价,但夯实后异常结实。老潍县城墙的表面都是用这种“三合土”夯成,然后中间填上土建成的。“三合土”干燥后跟石头一般结实,子弹打上去一个白点,小钢炮打上去只炸掉一层皮,当年山东野战军九纵在攻打潍县城时,为炸开潍县城墙可是伤透了脑筋。

因此,如果防空洞用这种方法加固的话,无疑是一种好方法。但是,三合土需要大量的石灰。那时候社会上有一句口号,叫做“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还有“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学校里准备自己去运石头,烧窑生产石灰。

那是1972年的夏天,全校统一去运石头。我们初二每班一辆地排车,全体男生集体上阵,外加一位男教师带领(我们班好像是杨国斗老师带领),跟高中的大哥哥们一起去昌乐石料场。其实到如今我也没弄清楚当时的具体地点是哪里,反正是跟着队伍走呗。

说起来还是一些十五六岁的孩子,嘻嘻哈哈的,赶集一般地上路了。从一中启程,穿过东风大街,浩浩荡荡地奔向正西。出了市区也不知走了多远,反正是好几个小时的样子。渴了就喝自己水壶带的水,饿了就啃自己带的饭,累了就停下稍息一会儿。有道是“远路无轻载”,即便是拉着一辆空车,走到那里就已经累的不行了。

傍晚前好象是进了一个山沟的样子,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碎石头,哪一脚踩不到石头都不可能。空车走进去都很不容易。装车还有讲究,不能装太碎或者太大的石头,太碎的石头等烧成了石灰就成粉末了,太大的也不成,太大了我们也搬不动,大约甜瓜到西瓜大的最好。因此,装车就费了老半天功夫。等装满了车,那车几乎就拽不动了。幸亏人多啊,喊着号子,连拉带推加抬,真的是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车子及石头完整地弄出了那山沟。天也黑下来了,所有的同学,都累的几乎要趴在地上了,还有几十里路要走呢。现在想想,学校也太可恶了,弄着一帮孩子当整劳力用呢。拿现在的话来说,那是大量使用童工!可当时,我们还觉得很光荣呢。

上了大路车子反而好走多了。几个大个的同学轮流驾辕,其他的则分别在两边拉着边绳,谁也不能偷懒,谁都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因为每一步都必须用力,否则那车就走不了。车上可是载满了石头啊,大家估计至少要千斤以上,长那么大的城市孩子谁出过那么大的力?

回校的路好象特别漫长,又加上已经是夜间了,总也看不到路的尽头。实在累坏了,就停下来歇会儿,可停下就不想走了。就这样,走走停停,咬着要往前走,等回到一中估计都下半夜了。

石头卸在了运动场的北头,原来小农场的附近。等完事了,大家才摇摇晃晃,精疲力尽地回家去。那天我回家后洗了洗脸,母亲还递给我一个苹果,嘱咐我吃完了再睡,可我倒在床上就立即睡过去了。醒来时,见手里的苹果只咬了一口,可见当时累成什么样了!

第二天,我二哥问我带的饭够不够?原来,出发前在国营饭店工作的二哥买了一大块潍坊锅饼让我带在书包里路上吃。一路上我逮着空就啃锅饼,休息时吃,走路也吃,渴了就灌一口水。潍坊锅饼很硬,嚼起来特别香,尤其是饿了的时候,简直就吃不够。因此,回来后那锅饼一点都没剩下。二哥说:“天哪,那可是三斤多哪,你一夜都吃完了?!”  可不是吗,若不是那三斤锅饼,也许我走不回来了呢!

后来,据说学校就用那些石头烧石灰了。可究竟解决了石灰短缺的问题没有呢?咱们学生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地道的加固工程一直在继续,我们初中各班都参加过。

 

2016年11月28日  整理于多伦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