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无为”与“不争”:人生的手段还是目标

学习,思考,分享;历史,时事,人生
言虽简但求一语中的,力未逮仍望民智终开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道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不如儒家,最后非常可惜变成了养生修炼的道教,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老子》(也就是《道德经》)里写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四书五经比更加的玄幻),有太多解释的可能就等价于没有解释,以至于后世这一方面的研究很难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继续。老子估计也意识到自己没给出明确的定义,所以开始就先表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下子把后世人对此批评的路给堵了。但是从今天的科学研究方法来看,心里明白才能讲明白,讲不明白的人心里大都是不明白。

这并不是表明道家的思想没意义,而是很不幸对后世的影响大多和《老子》书中可能想要表达的真正意义相去甚远。道家的核心就是“无为”与“不争”,“无为”说的是做事,“不争”说的是对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无为”与“不争”是手段还是目标?在道家思想里这显然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但很不幸,《老子》并没有深入讨论“无为”与“不争”的定义是什么,于是现实的情况是绝大多数读道家的人把“无为”与“不争”读成了一种手段,比如说对“无为而无不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理解,人们常常认为这说明最终的目的还有有为,要争,“无为”与“不争”只是以退为进的手段。这种思想在各种宫斗剧中有广泛体现,主角往往是以退为进地战胜了咄咄逼人的其他对手。从这个角度看,道家非但不是教化道德,而是教人如何变得更有城府,更不动声色的恶毒。

那如果把“无为”与“不争”作为人生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就涉及到“无为”与“不争”的定义是什么的问题。把这个搞清楚,才能真正了解道家的意义。什么是“无为”?就是不做为了掩饰自我恐惧和软弱的事情。什么是“不争”?就是不做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这包括自己认为是在反击的行为,因为人最常给自己找的理由就是自己是在反击。而能够做到这两点的前提就是学会正确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和软弱(见Fear和Love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并不知道这样的定义是否老子的本意(是不是他的本意其实并不重要),但这是我觉得最有意义的解释。

如何理解“无为而无不为”?这说的是一个人如果能做到不掩饰自我恐惧和软弱(就是无为),就会最终找到克服的方法,而追求任何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就是无不为)。现实中的人就是常常做了过多了掩饰自我内心恐惧的事情,结果越有为,离自己的真正想要的越远。举个例子,有人犯了一个小错,害怕被发现而不断掩饰,结果就是要用越来越多的谎言和更严重的错误去掩饰,最后铸成了大错。如果最初能淡然面对和承认,也许一切很快就会过去,而且会收获一个人生学习提高的机会。

如何理解“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说的是一个人如果能做到不故意的伤害他人(就是夫唯不争),那表明他(她)追求的是自我内心的平静安宁,外界其他人是无法剥夺他(她)的这种内心的追求,于是也就伤害不到他(她)(就是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有时候,其他人说不定还会因此而心生敬意,反改变了态度。要注意一点的是,“不争”不等于老好人或者不会说不的人,那样的人其实是不能面对自己内心的害怕被别人不认可的恐惧。

为什么要把这些作为人生的目标?因为做到这些是一个人自我成就感的实现。世人看到的常常是一个人的表象(比如说名和利这样的结果),而看不到的是表象背后的这个人与自己恐惧斗争的过程。越是对这个过程的享受大于结果的人,往往的结果就越好。从这些角度说,道家的人生目标其实非常的积极入世,而且目标很高。好可惜这一学说在中国变成了高级黑斗争的手段,这就是定义不明确的不良后果。当然,我给出的定义从哲学逻辑的严谨性上还有很大漏洞,但至少对大众读者来说明确了很多。这就为未来提供了很多进一步讨论的空间。比如说,如何看清自己最深层的恐惧?当内心的恐惧有矛盾冲突的时候,应该如何选择?惩罚算不算不主动伤害他人?等等,这就有了思想讨论和科学研究的空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