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

一年一度的报税季节又来了。对于多数纳税人来说,这是剥皮剜肉的季节。随着每个月的工资单,工薪阶层已被零刀割过,但到了春天算总账的时候,不少人还是免不了要横着挨一刀。资产阶级就更不在话下了。色目国个人所得税的算法如同剥皮,联邦剥一层,省里剥一层。以前年为例,对单身纳税人来说,

联邦是这样剥的: 安省是这样剥的:
收入 税率
$1 - $9,075 10%
$9,076 - $36,900 15%
$36,901 - $89,350 25%
$89,351 - $186,350 28%
$186,351 - $405,100 33%
$405,101 - $406,750 35%
超过 $406,750 39.6%
收入 税率
第一个 $40,922 5.05%
下一个 $40,925 9.15%
下一个 $68,153 11.16%
下一个 $70,000 12.16%
超过 $220,000 13.16%

 

以上只是概要,具体算法的复杂令人头晕目眩,很多人宁愿求助于金融专业人士,我就是其中之一。如此一来,在联邦和省里下刀之前,先要被算税的剜一刀。岂不痛哉! 税法的中心思想是,收入越高,税率越高。政府以法律的名义剥皮剜肉,广大中产以上阶级虽然肉疼,但还是心甘情愿地挨刀。

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 1910/07/04 - 2003/02/23),见右图,注意到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这一社会心理现象反映的是与名望和地位有关的累积优势。1968年,莫顿用一个形象的术语来概括这种现象,称之为馬太效应。这一术语遂被社会学界广泛接受,并扩散到其它领域。

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典出《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第29节中的一则寓言: For unto every one that hath shall be given, and he shall have abundance: but from him that hath not shall be taken even that which he hath. 意思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在学术领域里,馬太效应表现为,有名的越发有名,无名的很难出名。类似的效应也出现于艺人,政客,掮客等圏子里。在动物世界里,馬太效应表现为,强悍的狮王占有多个性交对象,羸弱的雄狮一个也没有。在教育领域里,馬太效应表现为,率先获得阅读能力的孩子越来越能读,不行的孩子越来越差。在社会经济领域里,馬太效应表现为,富的越富,穷的越穷。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里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用老子的语言,马太效应可概括为,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的意思是,马太效应是人之道,天之道是逆马太效应。

历史上,很多劫富济贫的草寇义匪都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原来他们是有理论依据的。据说,民国时期,山东临城抱犊崮一带的土匪曾流传如下歌谣,“上等人们欠我钱,中等人们莫管闲。下等人们快来吧,跟我上山去过年”。话糙理歪,但不能否认,其中含有逆马太效应的合理成分。

在制定税法的时候,色国立法人应该没有读过《道德经》,但他们订立的税法却与老子的思想吻合。这一巧合佐证,逆马太效应是天之道,或曰,普世价值,否认普世价值的人大概不至于连祖宗的道德也一并否认了吧? 抑制马太效应是一个健康社会必须采取的政策。色国中产以上阶级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虽遭剥皮剜肉而没有怨言。

一个放纵马太效应的社会,如同一个不断加温的压力容器,贫富两极化会以几何级数增长,到了一定的点,是要爆炸的,无论它多么富有。

7grizzly 发表评论于
> Matthew Side Effect?
That's a good one :-)
来罘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鲁钝' 的评论 :
梁不是我偷的,是莫教授。不过,莫教授说的马太效应,犹如现代人说的朝三暮四,与庄子的原意相去甚远。
来罘 发表评论于
回复 '7grizzly' 的评论 :
Robert C. Merton benefited from his father's reputation for sure.
Matthew Side Effect?
来罘 发表评论于
回复 'silverbug' 的评论 :
打土豪分田地,合作化公社化,包产到户联产承包,...,罗旋式窜登,波浪式折腾。

鲁钝 发表评论于
博主好像有偷梁换柱之嫌,圣经上说的是有关于信上帝的人的福分,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有及没有。不然的话,怎么理解耶稣说一个信的乞丐要比一个富翁更富有呢?
7grizzly 发表评论于
Very well written.

The Matthew Effect and its limits might explain 合久必分, but how about 分久必合?

It's interesting that Robert K. Merton's son, Robert C. Merton, a Nobel Economist, was responsible for 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s collapse due to his modeling errors.
silverbug 发表评论于
是啊,当贫富悬殊大到要威胁社会的稳定,社会主义是条出路,一定程度上的“均贫富”不可避免。
学习了,谢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