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颜宁,40岁的不婚清华女神
颜宁,40岁的不婚清华女神,让我知道如何把孩子培养得乖又独立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乖孩子不快乐”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定论。
在搜索引擎谷歌、百度里,跟乖孩子连在一起的标签不是"不幸",就是"悲剧"。
现实生活中,当年的叛逆孩子韩寒,依然活得风生水起。
而从小根儿正苗红的乖孩子吴谢宇,如今却因弑母锒铛入狱。
种种迹象似乎表明,“乖孩子”已经成为一种讽刺,一个不愿意孩子被贴上的标签。
可是作为妈妈,谁会打从心底里喜欢不听话、时常忤逆自己的孩子呢?
难道就没有孩子可以既“听话”,又有主见,同时又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吗?
庆幸,我从科学家颜宁身上,看到了不一样的可能。
1 23年,享受被“掌控”颜宁一路成长的经历,绝对可以称为让父母省心的“乖孩子”典范。
颜宁,《自然》“中国十大科学之星”之一、国际最出色的女科学家之一、塞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最年轻博导
她学习成绩好。
18岁,考入清华大学。
22岁,进入世界顶级名校普林斯顿大学,师从施一公。
26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
28岁,在普林斯顿大学修完博士后。
30岁,成为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并拥有独立实验室,可以带自己的博士生。
她听话。
小时候,父母严格禁止颜宁看电视,她就乖乖的不看,将精力投向夜晚的星空和各种书籍中。
高中时,颜宁喜欢文科。班主任却以一句:”学好物理化、走遍天下全不怕“,将颜宁”强留“在了理科班,她也不抱怨,仍然认真学习。
大学填志愿时,颜宁倾向于选择梦寐以求的北大中文系。
然而,母亲却觉得学医更有用,便主张她报医学专业,奈何颜宁实在不敢解剖,便退而求其次听从了父亲的建议,选择了清华的生物专业。
因为,父亲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她积极上进。
上了大学的颜宁,更是生动地演绎着“什么阶段做什么事儿”的优秀。
大二上学期觉得课太少,就和闺蜜李一诺去报考托福提高英语;大二暑假,早早地进入实验室;大四跑到知名公司诺和诺德研发总部做毕业设计......
她不止在学习上努力向前,在业余生活方面也在积极拓展着自己的 维度:武侠小说、唐诗宋词、画展话剧、国标舞蹈等一个都没落下,陶冶情操之余还去参选了学生会主席,锻炼自己的组织力、领导力。
在别人看来,她就是一个精力旺盛的“永动机”。
2 意外的“惊喜”一路走来,颜宁如果不出点意外,似乎都对不起舆论中的“乖孩子”人设。
她,确实出了意外,而且是四重。
直率,是颜宁在“乖孩子”的标签下带给人的第一重意外。
青年作家蒋方舟,曾在某档节目中大声呼吁“饶了乖孩子吧”。在她眼里,普遍来说“乖孩子”很容易养成讨好型人格,在人群中左右逢源,不敢表达真实想法。
然而,颜宁却成了蒋方舟口中“普遍的乖孩子”中的特例。
在生活中,颜宁常常“口无遮拦”。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俞立是颜宁的好朋友,在一次去滑雪的路上,颜宁直接批评俞立当时的研究目标”有什么了不起“。
”如果你一直做这个,我肯定看不起你的science。“
虽然话难听,但俞立并没有不高兴。因为他知道那就是颜宁,惯于戳破皇帝的新衣。
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更是显得“不留情面”。
2016年,在整个社会都在位韩春雨教授的NgAgo技术叫好,并盛赞为“诺奖级的科研成果”时,
颜宁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这个研究如果所有数据solid,前景巨大,好极了”。但她同时写道,“不属于创新型研究,是跟风型,没必要神话,原创在2014年”。
后来事实证明,韩春雨教授的实验结果确实不可重复。
有主见,是颜宁在“乖孩子”的标签下带给人的第二重意外。
她听话,却没有变成一只应声虫,在许多人生岔路口都表现得十分果敢。
这一点,在她从普林斯顿大学到清华大学的来回转身可得到清晰的印证。
2000年,从清华到普林斯顿。大四毕业那年虽接到许多知名企业offer,但比起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颜宁更喜欢在实验室做研究,于是选择去普林斯顿读研。
2007年,回清华。博士后课题告一段落后,因清华生物系老主任的一句:“国家需要她这样优秀的科研人”,本来只是回国度假的她毅然选择回国。
2017年,再去普林斯顿。在清华待了十年的颜宁,在名望、成果双双在手时,却选择接受了普林斯顿终身教职的身份,从头开始只是因为在清华过得太安逸了......
有趣,是颜宁在“乖孩子”的标签下带给人的第三重意外。
她,醉心科研,却不严肃呆板。
不惑之年,却活得和时下最in的年轻人没有距离。
摘自颜宁微博
她,追剧、时评、游戏样样都迷,《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欢乐颂》《我的前半生》……几季的《爸爸去哪儿》也是一集不落。而且颜宁还是胡歌、李健、朱一龙的小迷妹,热衷于各种明星八卦,甚至曾经还一度想去当“娱记”。
快乐,是颜宁在“乖孩子”的标签下带给人的最大意外。
焦虑,这种情绪似瘟疫一般裹挟着现代社会的人。
“996”工作制令人焦虑,颜宁却可以从高时长的工作中找到快乐。
她可以连续工作48个小时而不觉疲惫。科研攻关期间,从上午开始,除去用餐,她能一直连续工作到次日凌晨五六点,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眯一会儿又爬起来继续工作。
因为,在她看来,科学发现犹如上帝打开了一扇窗,是神迹,也是独一份的奖励。
“大龄剩女”令人焦虑,被科研挤占的没时间谈恋爱的颜宁却不恐慌。
爱情没来的时候,就安心地待在身边享受父母的宠爱,一有时间就回家陪父母吃饭,晚饭后在父母的陪伴下溜溜达达地回实验室继续忙叨自己的工作......
但也从不避讳对爱情的渴望,她说:“我平时工作太忙了,需要一个人来平衡生活。我并不介意女主外,男主内。”
在闺蜜李一诺眼里,颜宁能如此快是因为她的纯粹:”她是一个内在很光明的人,很pure。不大受外界东西的干扰。“
学生潘孝敬则将颜宁快乐归结于她的简单:“颜老师,到现在都是很少女的感觉。走路都哼着歌,一点小事就可以提升她的幸福感,譬如一顿好吃的肉夹馍。”
3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为什么谷歌、百度中不快乐的乖孩子比比皆是,颜宁却可以“意外”地成长为一个快乐的“乖孩子”?
要解开这个谜题,还得回到教养中的两个关键主体:孩子和父母。
首先,孩子要明白自己究竟是“乖”还是“怂”。
虽然,二者在外在行为上都表现为”听话“。可内在心理却有本质的区别:”乖“孩子往往遵循的是”理“与规则,而"怂”孩子却往往顺从的是内心的安全感。
简而言之,“乖”孩子做的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但“怂”孩子则会为了不被责备做自己认为不正确的事。
因此,遇到不合理的要求不敢反抗,遇见喜欢的东西不敢争取的孩子往往是“怂”,而不是“乖”。
颜宁,曾在自己的博客中提及为什么会那么听从父母的安排。那是她自己经过思考所做的决定。
她在很小的时候就思考过人活着的意义,但始终没想明白为什么,她干脆就给自己设立了个目标:让父母高兴。于是,她十分刻苦地学习,争取每次考试都考第一。
《爸爸去哪儿》里的Jasper,也是一个“乖”但不“怂”的典型例子。
他平时待人温顺、有礼貌,处处展现着一个小绅士的风度,但是在认为陈小春对自己的态度有问题时,也会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立场。
其次,父母要弄清楚自己对孩子的严厉是“权威”还是“专制”。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鲍姆令德经过10年的研究,得出:权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培养和发展是最有利的。
在研究过程中,他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成了四种:忽视型、放任型、专制型和权威型。
”忽视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的问题显而易见,这里不多说。
”忽视型“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行为标准,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爱。这类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典型的表现就是自控能力差、缺乏安全感。
”放任型“父母: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却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种教养方式很容易养出许多”小皇帝“、“小公主”。
“专制型“和“权威型”两种教养方式却很容易让人混淆,以至于生活种会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同是严格的父母,为什么别人却能养出快乐的”乖孩子“?
如果有这个问题,请仔细比对下面两种教养方式的差异。
“专制型”父母:拿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却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乏鼓励和表扬。在这种“专制”下,孩子极容易变得对抗、自卑、退缩、依赖等。
“权威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适当的”高“和”严“。有明确合理的要求,对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为做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同时,可以耐心的倾听孩子的述说,对孩子不乏温情,激励孩子自我成长。在这种父母的教导下,孩子往往会自信、独立、积极乐观、善社交。
颜宁父母对她要求确实严格,但同时对她的爱也没有半分懈怠。
譬如,她在大学一年级时,高数只考了67分,难过得茶饭不思。以至于放假回家时人都瘦了一圈。她妈妈得知原因后,只为女儿过得不开心而满眼心疼,只字未提成绩。
颜宁如今40岁还单身,被外界催婚催得紧,她的父母却表现出相当的理解。起初也担心女儿老了没人陪,但看着女儿从教学和工作种获得的充实感,她们也就坦然接受了现实。
4看见,不一样的可能标签式的报道,往往会让我们陷入一个“一窝蜂”的盲区。
在哈佛女孩刘亦婷励志的故事席卷大街小巷时,“叛逆孩子”韩寒被“请”到央视的《对话》节目,接受家长的轮番轰炸。
如今,当年的“叛逆孩子”用风生水起的事业证明自己可以为叛逆买单时,“乖孩子”又被钉上了”不会快乐“的耻辱柱。
讲颜宁的故事,只是想提醒我们自己,在这循而往复的”一刀切“漩涡中,看到不一样的可能。
固然,教养孩子总有一些基本原则和常识,就像前文说的,普遍情况下,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优于专制型。
但终究每个孩子都是“薛定谔的猫”,有属于自己的成长轨迹,然后达到各自的目的地。
颜宁是一个快乐的“乖孩子”,挺好,我甚至有些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这样。
但也清楚地知道,即使学习和采纳了她父母所有的方法和经验,注定也养不出第二个“颜宁”。
所以,会觉得张国荣的《我》中,那句歌词说的特别好: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川妈说说养育孩子这条路上,看的越多、想的越多,越发现自己需要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不问西东,勇往直前”。
为了小川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但又不想他去那些只为提前学习的幼小衔接班,千挑万选找到了现在的学前班。
离我家很远,于是一大家人为了陪他,租了一套小小的房子。很多人说我们太有魄力,问我们“这样拼值得吗?”
说真的,我也不知道,短短半年的学前班,在他的漫长的人生中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只是觉得现在应该这样做,就做了。
好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很多这样的“牺牲”,都是小事。川爸带队科考营,尽可能都带着小川;再忙,周末要带他去一个新地方;再累,每天我都要陪他看书。
少干一点,也许对孩子没什么影响。但总是忍不住,多做一些,就多做一些。还是那句话,不问前程如何,但求落幕无悔。不过也正因为此,反而焦虑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