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管弦乐组曲第三组 BWV1068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巴赫管弦乐组曲BWV1066~1069

 

J. S. 巴赫为乐队所作的4首管弦乐组曲,BWV1066-1069,写于1717年至1723年巴赫在科滕时期。这种乐曲以歌剧序曲的范例写成,这类歌剧序曲原为路易十四的宫廷制定步态而作,后来成为流行的一种独立乐队作品。是古典交响乐的前身。 因为它与凡尔赛宫有关,人们把这种序曲看成“太阳神”的权力及华贵的象征,它代表着王室的尊严与权力。巴赫的这一套组曲表达的是至高无上的神的尊严。

巴赫生前其实一定不止只创作了这4首管弦乐组曲,但因巴赫生前不被重视,所以作品散失极多,目前留下的只有这4首。 其中第二组的谐谑曲十分的脍炙人口,第三组的慢板更被改编成G弦上的咏叹调,成为人们心中的巴赫代表作。

 

 

巴赫 管弦乐组曲 第三组 BWV1068

演奏:The Amsterdam Baroque Orchestra
指挥兼古钢琴演奏:Ton Koopman
00:00 Ouverture
07:40 Air
12:38 Gavotte I&II
16:14 Bouree
17:29 Gigue
 

BWV1068,D大调,大约作于1727年,这一首在4首中最为重要。这首作品的乐器配置为双簧管3、小号3、定音鼓及通常的弦乐组和大键琴。这部作品由以下五个乐章组成:
1.法国式序曲。德国诗人歌德听后曾说:“乐曲的开头部分实在大壮丽了,就好象有一大群富丽堂皇的人们正沿着宽大的台阶庄严地迈步而下。” 确实是气质威严、雄壮,象征王室的尊贵和无上的权力。
2.咏叹调,用弦乐合奏的方式,这个缓慢的乐章后由德国小提琴家威廉改编成为小提琴曲,就是著名的《G弦上的咏叹调》,成为人们心中的巴赫代表作。
3.加沃特舞曲。
4.布列舞曲。
5.吉格舞曲。

需要重点提一下第二乐章,19世纪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将这段充满诗意的旋律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

《G弦上的咏叹调》最最动人之处在于它的纯净的、诗意的、神圣般的旋律与曲调。从第一段落起初开始,旋律庄重悠长,起伏平缓,如行云流水,并几经反复。大、中、小提琴共同营造了一种悲天悯人的神曲一般的意境和氛围。

(根据网络资料编辑而成)
 


由此我理解了电影《七宗罪》中用《G弦上的咏叹调》作为配乐的用意深长,这么暴力的一部电影却选用如此虔诚的乐曲做配乐,我的感觉是通过乐曲把上帝、悲悯、罪恶、忏悔、救赎等等这些线索联系在一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