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的 , 又知道有写好汉语文章意思的 , 碰上又扯到了 ,就会说 " 当读《 左传》"。中国话 , 怎样说得好听 , 读过《 世说新语》 , 觉得找到了范本。长在大陆的49 后 , 却把个话说得像个话的 , 就周迅吧。
49后的 , 落笔不江湖体 , 出口不广播腔 , 行文不延安白话的 , 几乎不可能。今天见到徐静蕾的字画帖 , 算多了一例吧。
看还没看准 , 就下笔了 ; 尚未横平竖直 ,就裱上墙了 ;就那点墨水 , 偏临摹 《 兰亭序 》 。没得数 , 蛮当下人共性的。周迅却在其外。昨天看《 鸳鸯咖啡 》 , 听迷了她的道白。她知道怎么说话。和她一个屏里的 , 像是不会说话。
这真是难死人的事情 , 周迅做到了。今天和外甥议论起。 " 导演不好。他应该听得出 。" 他说。觉得是。可又想到 , 这仅是导和演的事儿 ?自己在恨自己的腔调 , 可开口就是。
周迅有天赋。只能这么说 。
民国的电台 , 49前的 , 那个好听 ! 延安电台开始时脱不掉民国味 , 好听。后来就 " 凡是敌人拥护的 , 就反对 "了 , 演变成大陆腔 : 说话像吵架。广播电视里的 , 听多不躁才怪。
周迅说话 , 并不民国腔 , 也不港台味。灵啊 , 就是说出了好听的另一味。轻重拿捏 ,比素日里听到的多好多细节 ; 语速 ,弦拨样的 ,哪儿急哪儿缓 , 调试过似的 ; 许多话尾那词 , 吃掉了 , 却又露出个尾; 抑扬顿挫的稜角 , 磨其粗 , 去其糙 , 就让它向苏杭话靠。
看周迅的片 , 不枉其目 , 其思 , 还有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