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藏】(10)扎叶巴寻天葬,色拉寺观辩经,再见布达拉

真正的自由,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前篇:(9)大昭寺,八廓街,玛吉阿米

此篇游记写于2010-12-30

天还没亮,我和财政部长就赶到八廓街附近的公共汽车站,打算搭乘从这里出发的车去36公里外的扎叶巴,希望在那里能有机会亲眼目睹一下天葬场面。

汽车站上黑压压的人群。前三辆车开过来时,我们都被后面涌上来的人群推到了最后面。当第四辆车开过来时,我们意识到再不主动往前冲,今天是走不掉了。于是随着人群一起挤进车内。

汽车里拥挤不堪,连司机身边的引擎盖上也坐满了人。车内阵阵羊膻味顶得我无法呼吸。汽车晃晃悠悠地在山路上盘旋,不一会身边的小女孩开始晕车呕吐,我和财政部长赶紧找出个塑料袋来给小女孩用。

当我们的车翻过纳金山口,到了达孜县境内时,天已大亮。

路旁的岩石上画着白色的天梯,那是藏人心中通往天堂的神之路。

汽车终于开到了终点站—扎叶巴沟。下得车来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经幡阵蔚为壮观。

顺着山沟爬上拉日宁布山的半山腰大约海拔4000米的地方, 就是吐蕃时期西藏四大隐修地之一的扎叶巴。藏族民谣中有唱:“西藏的灵地在拉萨,拉萨的灵地在叶巴;到拉萨不 到叶巴,等于做件新衣忘做领。”

扎叶巴离圣城拉萨不算远,但好像并不为大多数旅游者所熟悉。一路上我们遇见的都是来朝拜的信徒,没有见到一位旅游者。

扎叶巴寺是当年松赞干布为其三个爱妃中的芒萨赤尊公主所建的修行神庙之一,后来发展成为西藏四大隐修地之一。松赞干布为另外两个有名的王妃--大唐的文成公主,建了大昭寺;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建了小昭寺。

崖壁间的扎叶巴寺。

相传扎叶巴寺始建于公元7世纪,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

扎叶巴山势陡峭,半山以上几成60度。扎叶巴充满了自然之灵气,吸引了众多高僧大德来此修行,松赞干布、莲花生、阿底峡、还有刺杀吐蕃末代赞普的拉隆,白季多吉等等都曾在此苦修过

扎叶巴寺的殿堂大多都嵌于崖壁中,最大特色是“以洞立寺”,以岩洞和寺院一体而闻名,褐色的山崖上天然形成了众多大大小小的崖洞。有些山洞,外面是建了一层小佛殿,看着像庙宇,进去以后才发现,里面是个洞穴。

进入扎叶巴寺,向上攀登200米左右,即可看见一条向左的转山路。顺着转山路转过白塔,最早见到的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第一传人阿底峡尊者(982~1054)曾经修行过的“祖师洞”。

我们昨天跟酒店大堂经理确认过,扎叶巴有天葬台,如果巧的话,天亮前可以看到天葬场面。但现在天已大亮,天葬是肯定看不到了,不过还是希望能看看天葬台。

天葬也叫“鸟葬”。简言之就是把死者的尸体送到特定的地方处理后喂鹫鹰。我们在《走进西藏 8》参观藏医药文化陈列馆时,看到了许多医药唐卡,对天葬的刀法有了一些了解。其实天葬时天葬师的刀法是有讲究的。

我们在《走进西藏 1》参观林芝自然博物馆时,看到了鹫鹰的标本。鹫鹰的个头比我原来想像的要大得多,甚至比火鸡都要大得多。据讲解员介绍,鹫鹰只吃死人肉不吃活人,能够预测自己的死亡。当死亡来临时,它迎着太阳向西飞翔直至消失。在西藏从来没有人见过鹫鹰尸体,所以最后被认为进入了西天,当然被鹫鹰吃掉的死者肉体也一起跟着升入了西天。

我和财政部长满山遍野的寻找天葬台。

我们也尝试向当地藏民打听天葬台的方位,但因语言不通,大家互不得要领。

每一个看上去可能是天葬台的地方,我们都不放过。

当年第五世达赖喇嘛建立的四层楼的格鲁派僧院,现在只余下一段残垣破壁。

拉日宁布山上转经的人群、飘飞的风马旗、抛洒的隆达,还有袅袅升起的桑烟。。。

直到中午,我们并没有找到想像中的天葬台。渐渐地我们也意识到,天葬台不一定有明显的标志,就像我们在比日神山见到的古天葬台一样,当时如果不是导游特别指出,我们根本就不会意识到眼皮下的那小块地就是古天葬台。回来后上网做了一些搜索,发现情况的确如此。而且天葬结束后,天葬师会将天葬台收拾干净,不留一点遗漏,就像我们之前在《走进西藏 7》见到的水葬台一样,不会让人感觉到黎明前这里曾经进行过葬礼。

天葬在西藏曾经只是富裕人的丧葬方式,一般人以前只能享受水葬。如今西藏人普遍富裕起来了,可以承受¥8000~¥20000的天葬费,天葬也成为藏人最普遍采用的丧葬方式了。更多的天葬由来,葬礼的细节和图片,可以点击下面的联接。慎重提醒:胆小者千万勿入!

http://www.esafety.cn/blog/u/9490/archives/2008/16759.html

虽然这次西藏之行没能亲眼目睹天葬场面,但通过一路上对天葬的了解,不再觉得天葬神秘恐怖。与内地的传统葬礼相比,天葬不耗能源不占耕地。没有了墓地对死去的和活着的人都是彻底的解脱。

另外,在“百度图片”上,天葬的图片是不可打开的,只有用Google可以看天葬图片。看来中国造的百度要比Google更懂得尊重中国国情。按照天葬礼仪,天葬时除了天葬师所有人包括人家都不应在场观看,这应该是对死者的尊重吧。

下午一点左右,我们搭乘最后一班客车随全部信徒返回拉萨,扎叶巴重新回复了它惯有的宁静与祥和。

因为早就听说每个星期三下午3点到5点,在色拉寺的辩经园里都有辩经活动。我们一回到拉萨,就换上的士赶往色拉寺。

色拉寺是拉萨除哲蚌寺、甘丹寺之外的藏传佛教格鲁派三大寺之一。

走在通往色拉寺的路上。

这次在西藏,发现所有寺庙四周的地面上都干净整洁,比内地要好许多

色拉寺也有养老院。

色拉寺的吉札仓里供奉的主神是马头明王,而措钦大殿中人们主要是拜观世音菩萨。因为要赶时间去看辩经活动,我们没有进入寺庙内去。

走进辩经园,辩经还没有开始,但已经有僧人陆续来到辩经园。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僧人和游客来到辩经园,在树荫下或坐或站。我趁机靠近一位正在用英文讲解的藏族导游,听她介绍这一独具特色的佛事活动。

看了一会儿之后,也渐渐地发现了一些其中的门道。辩经是每两个人为一组,一座一站:站着的人提问,座着的人回答;站着的人情绪激昂,手舞足蹈,动作夸张,坐着的人不急不躁,沉着冷静,神情专注;他们辩论着佛经,是关于“大智大慧”的争论。对每一组辩论者来说,他们就是整个世界,其它的一切似乎都与他们无关。

当我们离开辩经园的时候,辩经活动还在继续。据说待辩经活动结束后,最后还有总结课,整个的辩经活动才算结束。    

辩经到底是怎么样的由来呢?回来后上网一查,呵,还挺有意思: 

辩经这种方式最早源自印度。公元792年,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莲花生、寂护等高僧,入藏宏法。当时在西藏也有不少汉僧,领头的叫大乘和尚。这两派本着“一山不能容二虎”的原则,摆开了一场论战擂台,誓要一见高低。结果汉僧不敌印僧,十分丢脸地败下阵来。落败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汉传佛教比印度佛教差劲,而是因为两家修炼的重点各有不同。汉僧习炼禅宗,讲究的是顿悟,是心领神会----从一堆狗屎中也能见出佛来,还有什么“幡动”、“心动”、“风动”、“当头棒喝”之类玄而又玄,谁也闹不明白的东西。这种注重性灵和感性思维的方法,一旦与人辩论起来,顿时变成锯了嘴的葫芦,敌不过擅长逻辑思维,强调正误推判----其实说白了也就是辩论和演说----的印度佛教,只好灰溜溜认栽走人。这次打擂,史称“拉萨论争”,并由此开创了藏传佛教辩经的先河。

我们的酒店就在布达拉宫后面,走过去不算远。从色拉寺回到酒店后,我们决定再去看一下布达拉宫的夜景。

明天上午我们就要离开拉萨,我想对和我一起进藏旅游的同学,热情招待我们的西藏主人,关注这次旅行的所有朋友再说一声谢谢!

西藏在流行
从那雅鲁藏布江的大峡谷
带着浪花的热望
追梦到海角天涯


西藏在流行
从那布达拉放飞的彩云间
带着阳光的温暖
撒一路吉祥如意
撒一路吉祥如意


悠扬的情歌在欢唱
欢唱罗布林卡的魔力
亲亲的佛殿在诉说
诉说八角街的古老神奇


西藏在流行
远远的珠穆朗玛
高高的垒起了擎天的柱
擎天的柱
西藏在流行
近近的羊卓雍措
轻轻的沐浴着天下的情
天下的情
天下的情


流行的西藏
仿佛阿妈慈祥的笑脸
她是手心里的念珠
守护着人间生生世世的天堂
流行的西藏
她让臧家姑娘的高原红
一次次笑开了满天的霞
流行的西藏
她是心灵的召唤
捧在天上人间
卧在精神家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