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与赫鲁晓夫是心犀相通的知己】

恩斯特·约瑟福维奇·内兹韦斯特尼

Ernst Iosifovich Neizvestny

(俄语:Эрнст Ио?сифович Неизве?стный,1925年4月9日6月22日)-2016年8月9日)

他是苏联著名的雕塑家,1976年申请了流放签证经瑞士移民美国,

He emigrated to the U.S. in 1976 and lived and worked in 

New York City. His last name in Russian literally means "unknown".

后来还是受赫鲁晓夫家庭的委托(也是赫鲁晓夫早年的要求)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墓创作了抽象派的墓碑 。

 

--------

 

雕塑家 | 恩斯特•涅伊兹韦斯内 —— 他早年作品遭赫鲁晓夫侮辱,后终成国际知名雕塑大家 

他是声名大噪的雕塑家,更是一个传奇

卫国战争中,他重伤被下达死亡通知单,父母以为他身亡,国家追封他为英雄,他依旧坚韧努力活着。

2015年,记者问91岁的他新年愿望,他说,继续活着。

早年,赫鲁晓夫说他是天使与魔鬼并存,作品还被他骂成狗屎,即便后来赫鲁晓夫多方邀请他做客,他都拒绝。

但赫鲁晓夫去世后,他还是为他设计了墓碑,一黑一白,正如并存的天使与魔鬼。

Ernst Neizvestny(恩斯特•涅伊兹韦斯内),1925年出生于叶卡捷琳堡,不过,当时的叶卡捷琳堡还叫做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在父母熏陶下,涅伊兹韦斯内对俄罗斯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苏联美术研究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读书。卫国战争爆发后,17岁的他怀着一腔热忱,自愿参了军。前线炮火连天,他为国几度出生入死。二战将要结束时,涅伊兹韦斯内却身负重伤,生死已悬于一线。不久,医生下达了死亡通知单,国家因其功勋追封他为英雄,并授予了他勋章,父母以为他已身亡,但他依旧没有放弃生的渴望。

1947年涅伊兹韦斯内被拉脱维亚里加艺术学院录取。在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他沉浸于艺术世界中;在莫斯科国立大学,他去旁听哲学。涅伊兹韦斯内在学习中表现出了非凡的艺术才华,三年级时,他创作的一件雕刻作品被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购买收藏,五年级时,他的一件作品获得了斯大林奖提名。美院的专业教育,使他掌握了良好的写实基础,在国内几次造型艺术作品大赛中,他屡次得奖,有一次甚至还包揽了一二三等奖,赢了个满贯。涅伊兹韦斯内早期作品大部分属于抽象派艺术,在苏联现代主义美术中占重要地位。

但苏联时期,包括在赫鲁晓夫执政的年代里,政府所倡导的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在当时,一切不属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创作都被称为“抽象主义”作品。也就是说,艺术服务于政治,一切非现实主义创作都是不合时宜的。1962年12月,莫斯科的练马场展览中心举办了一场美术展,以庆祝苏联美术家协会莫斯科分会成立30周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便是借鉴苏联的制度)。

赫鲁晓夫率众领导看展,他一看到 “抽象主义”艺术就说,“这么说来,你们就是那些低劣作品的炮制者喽。”美术家们大惊失色,三缄其口,只有涅伊兹韦斯内站了出来。赫鲁晓夫一边观看涅伊兹韦斯内的作品,一边骂他吃的是人民的血汗,拉的是狗屎,驴尾巴甩的玩艺儿也比这些东西强!涅伊兹韦斯内说赫鲁晓夫对艺术一窍不通,是美学领域的文盲!

十多天后,赫鲁晓夫与一批著名文艺工作者举行座谈,涅伊兹韦斯内也在其中。赫鲁晓夫对现代派艺术大加挞伐,对涅伊兹韦斯内大肆嘲讽。座谈会结束时,赫鲁晓夫说他:“您是一个有意思的人,不过,您身上既有天使也有魔鬼的特性。如果魔鬼占了上风,我们就把您消灭掉,要是天使获胜了,我们就来帮助您。”

赫鲁晓夫下台后,多次邀请涅伊兹韦斯内到自己家里做客,以便当面道歉,但涅伊兹韦斯内一直没有接受邀请。临终时,赫鲁晓夫对这事念念不忘,还嘱托家人请涅伊兹韦斯内为自己雕塑墓碑。这次,涅伊兹韦斯内答应了。

他设计了三米高、两米宽的墓碑,墓碑置于四块青铜板构成的墓基上,赫鲁晓夫的青铜头像夹在几何图形的黑白框架中。这黑白设计,有点像赫鲁晓夫对艺术家的戏谑之言——天使与魔鬼并存。

1975年8月,新处女公墓举行了落成典礼,这件雕塑也成为赫鲁晓夫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涅伊兹韦斯内解释说,“这就是彼此斗争、相互咬合的白与黑……其中包含着光明的进步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永恒矛盾和斗争。”

涅伊兹韦斯内的雕塑,通常基于人体的形式,且因雕塑的表现主义与可塑性而闻名于世。他首选的作品材质为青铜,超大尺寸、丰碑式的装置常被他安置于混凝土之上,最负盛名的作品当为《生命之树》。

1964年,涅伊兹韦斯内受普希金诗歌“先知”的影响,使他联想出心被撕裂,烈火熊熊燃烧的形象,这成为他“生命之树”的雏形,并使他以此为终生的题材。他成熟版的“生命之树”,为人类心脏的不对称的形状,不同元素成螺旋状环绕其上,而雕塑开放性的特征,使人们可以自由穿梭其中。

涅伊兹韦斯内说,“当参观者在雕塑中穿梭时,可以感受到自己是血液脉动至心脏的细胞”,他期望不论何种肤色,何种文化,人都可以和平相处。1976年,涅伊兹韦斯内移居美国。抵达美国的第二天,肯尼迪中心举行了他的作品——肖斯塔科维奇半身雕像的揭幕仪式。

1996年,涅伊兹韦斯内完成了《悲伤的面具》,这个高达15米的苏联大清洗下的受害者面具,在遥遥诉说着曾经那段历史。同年他被授予俄罗斯联邦国家奖。在移居国外期间,他获得了世界性声誉。

与叶利钦总统交谈

与普京总统交谈

除了大型雕塑外,涅伊兹韦斯内还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并从事微雕和珠宝雕刻,涉猎线条画创作,为《圣经》画过插图。

2015年记者采访涅伊兹韦斯内,问起2016年的愿望时,他说,“若上帝允许,我希望可以继续活下去。”

令人惋惜的是——不久前,涅伊兹韦斯内伊于在纽约南部的一所医院去世。

小结:涅伊兹韦斯内的作品,受结构主义影响,雕塑有着军人的刚硬。有人说,比才智更难能可贵的,是人格;比才智的神奇更能打动人心的,是人格的魅力。涅伊兹韦斯内不因赫鲁晓夫的辱骂而卑颜膝屈;也不因赫鲁晓夫的侮辱影响自己的艺术创作,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但小编觉得真正令人震撼的是——在涅伊兹韦斯内身上,我们可以读到人对生的渴望。

———— THE END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