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疫情至今仍不知道何时能把控何时消失,人们焦虑的同时都想搞清因何而起,各种猜测都有,有说是自主创建,有说来自飞禽走兽,不一而足,想到后者,也让咱反思了一下,这些年品尝过的"山珍海味".......
人离不开肉食,猪肉牛肉鸡肉常常是盘中餐,像咱一天无肉不行....这也许是我们成长的年代,肉类凭票限量供应,因而发现这把岁数的人对肉情有独中。刚出国时,去吃自助餐,满盘皆肉,有个师弟说,有次吃肉过量,居然醉了- :) 虽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康的考虑,人对肉类慢慢敬而远之,什么红肉少吃白肉多吃,可还是离不开肉,要不就进军海鲜..
日常生活中,猪牛鸡是主要的进食肉类,对于其它肉类的涉足,可能就因人而异了。想一想咱一路走来,品尝的种类还真不少。小时候在家乡农村时,有次收割水稻,舅妈抓到一只“巨大”的青蛙,烧着吃,柔嫩口滑,真香,她还把皮拔下来,做了个鼓,让我们敲着玩。后来吃过超市的田鸡,一比,根本就没什么味道。还有次舅舅抓了条大水蛇,烧汤喝,一个字“鲜”。在乡下,户户都有看家护院的狗和放养的猫,都是自生自养,在哪个缺肉的年代,它们自然也免不了成为人们的口福,这个不多说了,以免挨砖-:)
后来父母接我们回北京,就远离了香香的野生美味,只能靠着有限的猪肉过日子...。之前说过老爸不知哪搞来两只鸽子,在阳台上放养,小东西飞来飞去挺拉风,可家是在西钓鱼台对面的五层楼的最高层,咱家鸽子常常不请自去造访,估计还会鸟瞰八卦,老爸一想这不是长久之计,生怕出事,有天就偷偷杀了红烧摆到了桌面,那会咱人小与鸽子没建立啥情感,只知道味道不错。
出国后,可吃的肉类绝对受限制,过界了,动物保护协会回找上门,自于有法规等着。但也有例外,有次到老外朋友家做客,老哥是欧洲人后裔爱动枪,时不时地去打猎,常常扛着鹿回来,他就把鹿肉整出来做腊肠,那天送了我们一根,回来一品尝, 酸酸的口感一般,也许是加调料之过,不太符合咱的口味。
去年回国,外甥驾车带一大家子去张家口一带,去游草原天路和参观2020冬运会之主场崇礼,一路沿山行走,感觉周边村落人们的生活还是挺落后。半路我们转到一个景点,据说当年慈禧外逃曾于此休息一晚,地方到真没什么好看,肚子到饿了,于是走进了一家看着有些模样的餐馆,一进门,迎面看到一大锅烧着肉,全是大块头的,咱好奇问什么玩意,店家说是本地有名的酱烧驴肉,还拼命推荐,京城不易吃上滴,见人家如此热情, 不好扫兴,就随店主点了一盘,果不其然,口感味道不错,驴肉瘦亦入味,比之酱牛肉不差。
说来到去,人是肉食“动物”, 能吃的可吃的,都没拉下,就看你有没有口福和勇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