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脑大流行 1967年】

 

小学中学时,预防流脑,乙脑 等,学校里发药片,看着吃, 每个同学都吃;还有就是胳臂三角肌处皮肤上划针种牛痘。

同学里,没有谁得了流脑乙脑的, 没有哪个死了的(天花就更没有了)。

今见有说1967年中国流脑大流行,死了16万多人,很意外,根本没经历,也没听说,也许别的省市地方发生过。

将流脑与政治挂钩, 甚至牵强附会,就扯了。

1966年国庆之后,据说 毛泽东就提出不再接见外地来京的红卫兵(当然也包括北京当地的),停止串联。有文说,停止大串联与流脑有关,为了防控流脑而停止串联,觉得时间先后和因果来说,不搭嘎哒。大串联停止了几个月后才发生流脑流行的。

欢迎经历人指正。【鹅 注】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遍布全球,

过去我国也和非洲的情况相似,每隔8~10年出现一次全国性流脑大流行,1967年流行最严重,全国的发病率为403/10万 (4.03%)= 302.25万致死率5.5%,16.8万人死亡。

 

曾光,男,1946年出生,1970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今河北医科大学),1982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毕业。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WHO传染病监测和应急反应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执行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83年协和医科大学流行病学专业研究生毕业, 1985-1986年美国CDC访问学者

 

在我国90%以上的流脑病例是由A群脑膜炎奈瑟氏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引起的,因此从1984年起全国各地连年给儿童注射了大量的A群Nm荚膜多糖菌苗以后,如今流脑的流行得到了控制,全国的发病率还不到1/10万

我国流脑的病死率一直位于法定传染病的第5~6位。1967年为历史发病高峰,在1977年出现的另一个小高峰(60.1/10万)后,疫情持续下降,至90年代,疫情维持在1/10万以下的水平,至2000年,疫情维持则在0.2/10万以下的水平,2004年疫情略有上升,年报告发病率为0.2001/10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http://m.chinacdc.cn/jkzt/crb/yl/lxxnjsmy/zstd_8964/201301/t20130115_76025.html

---------

1966~1967年在我国出现了空前的人群大流动,导致发生了全国性流脑大流行,发病率为403/10万,死亡16万多人。

http://www.chinacdc.cn/jkzt/crb/zl/lxxnjsmy/zstd/200506/t20050608_24497.html

-------------

安徽日报2017年04月28日的一篇文章,有这样的内容:“以流脑为例,1967年我省报告病例有25万之多,约有一万多个孩子死于该病。而2016年,全省仅报告3例病例。 

http://m.xuanju.org/wap/article.aspx?id=253929

-----------------

新中国成立后,曾暴发四次全国性的"流脑"流行,其中1966~1967年的"流脑"疫情是最严重的一次。
红卫兵"大串连"导致的全国人口大规模无序流动,对社会单位结构的"打倒"导致防疫体系的破坏,以及其带来的衣、食、住、行四方面问题,是这次"流脑"疫情暴发的直接诱因。
为抑制疫情,中央及地方党政机构紧急叫停红卫兵"大串连",并组织领导机构,积极开展防治工作,于1968年后逐步控制了"流脑"疫情。
——《1966~1967年全国性“流脑”的暴发与防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建国以来党处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历史考察与经验研究”(项目号:2011BDJ01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filename=ZLLY201702008  

大串连使地方各级党政机构逐渐陷入瘫痪状态,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妨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通运输。1966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通知,决定从11月21日起到次年春暖季节,一律暂停来北京和到各地进行串连。并说毛泽东支持步行串连,先进行试点,取得经验,为来年徒步大串连作好准备。12月1日又发出补充通知,重申暂停乘坐交通工具进行串连,12月20日以前返回原地,12月21日起,不再实行免费。 

1967年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发出通知,要求外出步行串连的应当回到本地本学校去,全国停止长途步行串连。同年3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停止全国大串连的通知》,取消原定的当年春暖后进行大串连的计划,4月20日,再次重申停止串联。在其后的一些运动中,也规定不准串连。大串连便成为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名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