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交响曲:马勒的《第九交响曲》(1908-1909)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马勒的《第九交响曲》(以下简称“马勒第九”)于1908-1909年创作,1912年首演,是马勒的最后一部交响曲。

“马勒第九”全曲由以下四个乐章组成:

I:悠闲的行板(Andante comodo),D大调;

II:以缓慢的兰德勒舞曲速度(Im Tempo eines gemächlichen Ländlers. Etwas täppisch und sehr derb),C大调;

III:滑稽的回旋曲:很快的快板(Rondo-Burleske: Allegro assai. Sehr trotzig),a小调;

IV:广板,非常慢但仍有保留(Adagio. Sehr langsam und noch zurückhaltend),降D大调。

全曲用时约75-90分钟。

不同于他的“第二”和“第三”,“马勒第九”没有声乐部分,是一部纯器乐作品,其乐队包括短笛一支, 长笛四支,双簧管四支,单簧管四支,任低音单簧管一支,大管四支(其中一支兼任低音大管);圆号四支,小号三支,长号三支,大号一支;定音鼓四面,大鼓一面,小军鼓一面,镲一对,三角铁一个,锣一面,定音钟三枚,钢片琴一架,竖琴两架,和通常的弓弦乐器。

可以看出,“马勒第九”的乐队不如他的“第二”或“第三”庞大,结构上只有四个乐章,没有声乐部分。对照他以前的交响曲,我觉得“马勒第九”有一点返朴归真的意味。当然这里的四个乐章与传统交响曲的四个乐章的模式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传统的第一和第四乐章是快速度,而“马勒第九”的第一和第四乐章都是慢速度。

1907年,马勒心爱的女儿去世,他自己也被诊断有严重的心脏病。在这之后不久创作的“马勒第九”通常被认为与作曲家对死亡的认识有关;缓慢的第四乐章被认为是“平静地向世界告别”。当然这是超级概括,作品的实际表达与含意要丰富得多。马勒于1911年因病去世,没能听到这部作品在1912年的首演。

下面是“马勒第九” 的一个音像, 由巴伦伯伊姆(Barenboim)指挥柏林国家管弦乐团(Staatskapelle Berlin)于2009年演奏:

Mahler -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 Barenboi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lGe8bsdpB8&ab_channel=Cantus5

 

下面是“马勒第九”的另一个音像版本,由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于1972年演奏:

Mahler Symphony no. 9 -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Leonard Bernste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oNEeKJ2x44&ab_channel=MichaelLi

 

还有多种版本的马勒九部交响曲全集的唱片或录像。下面是伯恩斯坦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只有《第八交响曲》是由伦敦交响乐团演奏)于1960至1967年演奏马勒交响曲全集音频的链接。这部全集包括三个分集,每个分集依次包含三部交响曲:

G.Mahler Complete Symphonies Vol.1 [ L.Bernstein New-York-PO ] (1961~6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1SY_rv8By8&ab_channel=BATACHANDESU

G.Mahler Complete Symphonies Vol.2 [ L.Bernstein New-York-PO ] (1960~6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k8wwvduSJo&ab_channel=BATACHANDESU

G.Mahler Complete Symphonies Vol.3 [ L.Bernstein New-York-PO etc. ] (1965~6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69n5lylADA&ab_channel=BATACHANDESU

 

关于这部交响曲的更多概况,英文见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mphony_No._9_(Mahler)

中文见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9%AC%E5%8B%92%E7%AC%AC%E4%B9%9D%E4%BA%A4%E5%93%8D%E6%9B%B2

 

 

淡淡的日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hang_Le' 的评论 : 没关系,您这不算传谣。:-)开玩笑。
Chang_L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淡淡的日子' 的评论 : 是。钱钟书先生那个说法只是听说,不排除会有误传或误解的可能。
淡淡的日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hang_Le' 的评论 : 我同意您的想法,任何艺术或文学作品当然都直接和创作者的经历和理念有关系,所以了解作者一定会对理解他的作品有帮助。钱钟书的话,我觉得是他的一种高傲的自谦,有点儿低调的得瑟的感觉。:-)
Chang_L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谢谢评论。同意。文学艺术作品都是社会中的人创作的。她们与创作者的关联,大体有两种看法:
一种认为,作品之所以如此,是和其创作者的经历和理念分不开的,要充分感受作品,了解其创作者肯定是会有帮助的。
另一种看法是以据说钱锺书先生说的为代表:鸡蛋好吃就行了,不必认识下蛋的母鸡(大意)。
我更倾向于第一种看法。特别是对马勒交响曲这样的大型作品。
Chang_L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淡淡的日子' 的评论 : 谢谢评论。看到一些评论都认为,马勒这部交响曲与他对死亡的认识有关。
无法弄 发表评论于
感觉他的音乐比较厚重,光听的话比较费解,得了解他
淡淡的日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hang_Le' 的评论 : 谢谢您的讲解,刚听了一遍。这个交响乐的结尾太耐人寻味了,最后一把小提琴,最后一个音,指挥的最后一个手势,一切都归于寂静,归于空灵,这就是死亡吧.
Chang_L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lhy86' 的评论 : 别客气,欢迎来欣赏古典音乐。
Chang_L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淡淡的日子' 的评论 :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是最早加了声乐的交响曲。在那之前的交响曲都是纯器乐的;在那之后,多数交响曲仍是纯器乐的,少数加了声乐。加或者不加(有或没有)完全是由作曲家自己决定的。关于加声乐的作用(或为什么加),我觉得,是作曲家认为纯器乐已不足以表达作品的含义,加上声乐,以便借助歌词更明确地表达文学性的内容。至于所加的声乐一般放在交响曲的什么地方,没有一定之规,是因作品而异的;加进的声乐部分有的只在一个乐章,有的在多个乐章,也是因作品而异的。
lhy86 发表评论于
Thanks.
淡淡的日子 发表评论于
我之前听马勒第二,第三交响曲的时候,并没有特别注意到声乐这个部分。这里您提到了第九没有声乐这一部分,我才注意到这个特点。您能具体说说声乐部分在交响乐里的作用吗?为什么有的有,有的没有?一般都放在交响乐的什么部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