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夏回族 2 银川,旧貌换新颜

2017年的夏天全国一片火炉,内地的高温跟着我们的脚步从北到南。先是北方酷热,我们六月底抵达时,北京的气温已经高达37oC。好在我们在北京的日子不长,几天后便躲到凉爽的拉萨。从西藏回到武汉,热空气已转到了南方,我只能躲在家中足不出户。武汉素有火炉之称,每年夏天38oC以上的气温可持续一两个星期。关键是武汉的热是全天24小时的热,气温不会因为太阳下山而减少。闷热的夜晚,天空一丝风也没有,燥热可使人抓狂,因此武汉人也有了在外面乘凉睡觉的习惯。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闷热的晚上大街小巷整整齐齐摆满了竹床,不分男女老少大家都在外面乘凉睡觉是武汉的一大奇观。后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渐渐的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空调,武汉人在街上过夜的奇景才逐渐消失。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异常,到处都出现多年不遇的高温。相比之下武汉的情况却大有好转,反而是上海、杭州等地热度高涨,大有取代武汉,争夺火炉桂冠之势。这不,武汉37oC ,上海早已过40oC 好几天了。武汉的气温也在一天天上升,今天的天气预报气温会上升到四十度,好在清晨我们就已启程,离开武汉前往银川。几个钟头的飞行后,飞机按下云头下降高度,我从窗口向外看去,只见地面一片荒芜, 贫脊的荒原一望无际,地面豁裂着长长的大缝。虽说也曾在飞机上见过地面寸草不生的景象,可是眼前的荒凉令人惊心动魄。我收回目光不忍再看,这是我第一次从天上俯瞰大西北,不料却是如此恶劣、惨烈景象。心中一阵奇怪:银川不是素有塞上江南的称号吗,为啥如此荒凉?一会儿我又将目光投向窗外,仅仅过了短短一两分钟,脚下的风光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面一片茵绿,一条大河蜿蜒在绿色的田野中,沿着河水一座座高楼整整齐齐,原来“千里黄河富银川”就是眼前这样一幅画面。我立刻意识到脚下大概就是黄河,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有水的黄河。以前坐火车在京汉线上来来回回不知走了多少趟,车过位于河南的黄河大桥,桥下一片干涸。在我的印象中,黄河没有水!今天终于见到了有水的黄河,不由拿出手机左一张右一张地拍摄起来。

走出机场顿时感觉和武汉是两重天。银川刚下过雨,湿润的空气里透出一丝丝凉意,令人十分凉爽惬意:我们从40 oC 的火炉里逃到20 oC最舒适的环境,实在太幸福了。接机的朋友将我们顺利送到下榻的酒店,迎面走来接待的竟是一个智能机器人!重复一遍,这是2017年的夏天,那时智能机器人还非常少见,更别说作为酒店的领班了。北京、上海5星级大酒店都不曾见,没想到西北小城倒是如此先进。我和她交谈起来,她自我介绍名叫小微。小微很聪明有问必答,告诉我去前台办理入住该怎样走。与小微的交谈很有意思,后来我几次经过大堂,都会四下张望寻找小微的身影,可是不知为何小微再也没有出现。第二天终于又见到了小微,于是走上前去打招呼。我问她:小微你好,你还认得我吗?显然我的问题超出了小微的数据范围,她愣了一愣答不上来。我假装生气说:你看我都记得你,可你却不记得我了。小微倒是从容镇定,脸都不红一下(当然也没办法红)紧接着我的话说:我当然记得大美女你呀。哇,居然有这样拍马屁的,对着大妈叫美女。当然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明知此话不能当真,心里还是美滋滋的。一般的对话还真难不倒她,据说曾经有人调侃她,问:小微小微可否嫁给我?小微一点也不怵,似乎有些害羞地说:我才三岁呀。逗完小微我们出门,参观这座素有“塞上明珠”之誉的西北城市。

一. 老城兴庆区

银川是我国西北的历史文化名城。它西倚贺兰山,东靠鄂尔多斯高原。巍峨的群山挡住了甘肃方向吹来的风沙,以及北方的冷空气,黄河之水川流不息由南向北从中部穿过,带来了丰富的水源,灌溉出一片沃土 ,银川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银川古称兴庆府,是历史悠久的塞上古城,西夏王朝的古都。如今银川是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向西开放的窗口。城市分为旧城和新城,旧城兴庆区不大,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包括南熏门、鼓楼、玉皇阁、承天寺塔、海宝塔等。银川是回族人聚集的城市,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城内坐落着大大小小许多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是南关清真大寺。近年来政府还新修了中华回乡文化园,园内包括回族博物院、金色礼仪大殿、回族民俗村等景观。整个园区仿照印度的泰姬陵,纯白色的主建筑,左右各一条长廊,清澈见底的池水,整体建筑气势恢宏、庄严肃重。

银川鼓楼又被称为“十字鼓楼”,其整体结构严密紧凑,造型华丽,远看像一个小城堡。鼓楼位于老城区的中心,总高36米,由台基、楼阁、角坊组成。台基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为宁夏知府赵宜喧主持建造。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宁夏地方绅商捐资在台基上又建了三层楼梁架,后因款绌停辍。直到民国6年(1917年),才由宁夏县知事余鼎铭接续重建,并在四角增盖了券棚顶角坊。台基下为洞形十字通道,与解放东街、鼓楼南北街相通。1949年,银川和平解放,解放军十九兵团穿过鼓楼门洞,举行入城阅兵仪式。那条由军人扛枪走过的街道从此改名为“解放街”。

南薰门又称南门楼,为银川古城六大城门之一,是至今唯一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城门楼。南薰门始建年代不详。相传1020年西夏党项族首领夏王李德明(李元昊之父)将都城从灵州(灵武)迁至怀远(银川),大起宫室,扩建城池。明洪武年间重修宁夏卫城,有“南曰南薰,上建南薰城”之记载。清乾隆三年(1739年)发生大地震,府城尽毁,城门亦坍塌。乾隆五年重建,有“南楼秋色”一景。清宣统三年(1911年),南薰门毁于战火,民国初年再次修复。南薰门高27.5米,在高大的台座中央,建有歇山顶重檐二层楼阁。整座建筑结构严谨,廊檐彩绘,红墙碧瓦,气势宏大。1953年,宁夏政府拆除了南薰门东西两侧的城墙,开辟了南门广场, 是银川市举行重大庆典集会的场所。1979年又在门楼两侧修筑观礼台,使得其外形与天安门有几分相似,素有“小天安门”之誉。

除南熏门外,其余五座城门已经全部拆除,这里是原西门的位置树立的一座碑

银川南关清真大寺位于兴庆区玉皇阁南街,与西宁的东关清真大寺、兰州的西关清真大寺同样知名,是宁夏最大的清真寺。南关清真大寺始建于明朝末年,几经破坏,现在的大寺为1981年重建(位置已不是历史上的位置),是一座有着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和民族特色的建筑。南关清真大寺是银川回民举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每逢主麻日或回族传统节日时,成百上千的穆斯林聚集于此朝圣礼拜。它也是银川唯一可以接待游客的清真寺,允许在非礼拜时间进去参观。很多国家的领导人来这家清真寺参观过,一楼的陈列室内有许多穆斯林名人和国家首脑造访的照片。

新城金凤区

新城金凤区是银川的政治、经济、金融中心,我们下榻的宾馆就坐落在新城金凤区。银川湖泊湿地众多,有“七十二连湖”“三大湿地”之说。宾馆旁的阅湖便是银川最大的湿地公园,其水域广阔,生物种类丰富。信步走出宾馆极目远眺,公园风光旖旎,景色秀美,湿地内水草丰美,百鸟飞翔。这里有植物114种,鸟类107种,其中有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禽类二十多种。每年夏天数十万只飞鸟在这里繁衍栖息。

银川是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向西开放的窗口。在国际战略部署上,是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梁经济走廊的核心城市。这一点从新区的市容环境上,一眼就可瞧出。从机场到宾馆,沿路街道整齐道路宽广,满目的异域风情。途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伊斯兰风情的超大广场:中阿之轴。中阿之轴景观道路长2100米、宽58米,以伊斯兰长亭、景观水系、大型雕塑和绿化带组成。中阿之轴是为纪念中阿经贸论坛永久落户银川而修建,位于银川阅海湾CBD,是银川的特色景观。被中阿之轴的异域景观吸引,尽管天上下着小雨,我还是请司机停下车,拍了几张照片。

后来我又几次来到这里。中阿之轴文化景观设计宗旨在于延续丝绸之路平等贸易精神,打造银川和中阿交流的城市中轴。景区分为3个相对独立的人文景观区,由伊斯兰长亭、景观水系、大型雕塑和绿化带组成。整体设计传承传统阿拉伯文化的几何对称形式,伊斯兰长亭、新月形的雕塑、高高的宣礼塔、还有到处可见的阿拉伯文字,整个景观充满阿拉伯风情。

近年来中阿之轴的阿拉伯风格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认为是“去中国化”“鸠占鹊巢”。有人评论:“中阿之轴最大的险恶用心,就是将在华夏大地上将阿拉伯文明同中华文明抬升到同等位置,为鸠占鹊巢做铺陈准备”。因而据说2018年开始,银川对中阿之轴做了大量的改造,将弯月改成了富有中华文明特征的玉璧。除此之外,阿拉伯式石雕将改造成中华民族的走马灯式样、阿拉伯宣礼塔式灯柱改为华表式样、阿拉伯式穹拱亭改为中华式凉亭。原有的阿拉伯风格景观改造为中华玉璧、团结亭、中国结等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景观,连年耗巨资修建的中阿之轴中的阿拉伯风格元素全部清除,一律恢复为中华民族传统风格。改造后的中阿之轴连名字都不复存在,将会改名为团结路。看到这个报道后我有些哭笑不得,这大概就是政治吧。一切为了政治需要,浪费再多钱又算得了什么?不知道如今的中阿之轴是个什么样子。

据说原先宗教风格极其浓郁的中阿之轴正在改建以突出中国化。所有异域风情建筑均以围栏挡住,从工地上的改造海报来看,所有阿拉伯风格建筑都会被取代       

2019年网上看到的照片,新月已经被玉璧所代替

改造前(左)后(右)

宁夏博物馆 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最好的去处便是博物馆。宁夏博物馆位于金凤区,和银川大剧院、宁夏图书馆,共同构成了市民学习、活动的中心区域。博物馆平面呈“回”字型布局,与回族的“回”相呼应。博物馆2008年建成,建筑恢宏大气,外墙上还有很多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浮雕,反映出宁夏历史文化的遗存。博物馆馆藏文物共4万多件,一级文物157件,其中胡旋舞石刻墓门、鎏金铜牛、力士志文支座为镇馆之宝,被鉴定确认为国宝级文物。博物馆为三层,一层有《石刻史书》展厅,主要展出贺兰山壁画。二楼是主要展厅所在,《朔色长天》是宁夏通史展厅,展出宁夏出土的从史前古人类遗址到清朝的文物,讲述了宁夏文明传承。《大夏寻踪》馆,展览西夏文物300多件,包括西夏王陵出土的鎏金铜牛等国家极珍品。三楼是《回乡风情展》 展出穆斯林文化和伊斯兰历史文献,包括各种《古兰经》。。

具有回族特色的宁夏博物馆

宁夏大剧院              

一楼是《石刻史书》展厅,主要展出贺兰山壁画

兽头銮铃(西周)宁夏固原出土。銮铃是装在马车车厢上的铃铛,用来提醒往来人车避让,作用相当于今天的喇叭

回首卧式错金银铜羊(西汉) 宁夏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宁夏彭阳县汉代古城出土。铜羊卧姿,脖颈弯曲,回首张望,双目凝视,表情祥和。通体采用传统的错金银工艺,从鼻梁过脊至尾端纵贯一条金线,身体两侧则用细如发丝的金银线镶嵌出卷曲羊毛图案。铜羊做工精良、生趣盎然,显示了汉代镶嵌技艺和制作水平,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射猎图金方奇(隋) 宁夏盐池县青山乡古峰庄出土。金质,长方形,牌饰正中铸刻射猎图,中心上方刻一位头戴插羽宝冠、身着铠甲、足蹬靴、腰插箭袋、满弓待发的武将形象,胯下坐骑鞍鞯俱全,健步奔驰;武将左右下方各有一位戴胄着甲、挽弓跪射的勇士,三组人物与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虎、豹、猿等猛兽构成一幅生动激烈的追捕画面。器物左下右三边还刻有56字铭文和26字落款。铭文中有良工刻苟,遗兹方奇的字样,是一件罕见的珍贵文物。

胡旋舞石刻墓门(唐) 宁夏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宁夏盐池苏步井乡出土。胡旋舞石刻门是一座唐代墓葬的墓门,出土时为成套的两扇紧闭的石门。这类题材的石刻作品,是我国唐代墓葬中首次发现胡旋舞是唐代非常流行的一种乐舞,出自于西域小国康国,对其只有一些史书记载,并没有实物佐证。胡旋舞石刻墓门填补了这一空白,其正面凿磨光滑,镌刻非常清晰、典型的胡旋舞图案。两扇墓门上,各浅浮雕于一个跳胡旋舞的男性。舞者深目高鼻,虬须鬈发,胸宽腰窄,上着窄袖衫,下身穿贴腿紧裙。两人舞姿热烈奔放,略有不同。周围阴刻出卷云纹的图案,营造出舞者腾云之上的意境。胡旋舞石刻墓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研究唐代乐舞的珍贵资料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

镇墓兽(唐) 一般是外形可怕的怪兽,被用来辟邪,守护墓室,防止鬼怪进入

鎏金铜牛(西夏) 宁夏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宁夏西夏陵出土。这件青铜铸造的牛屈肢而卧,牛角竖立,两耳竖起,双眸远眺,体态健壮,比例匀称,牛颈有皱纹,造型逼真,个体硕大。铜牛中空,外表通体鎏金。制作时需要将冶炼、模具雕塑、浇铸、抛光和姿鎏金等工艺集于一体,反映出西夏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是西夏艺术品中的珍品。

石马(西夏) 西夏陵出土。西夏陵月殿中的石生相,石马和石牛。考古者发现石生相的排列是马头朝外,牛头朝内,寓意马出牛进,骑马打仗,耕牛种田,西夏已从游牧民族转化成农耕文化。

琉璃鸱吻(西夏) 鸱吻也叫螭吻,为古代宫殿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之意。这件绿釉鸱吻为龙首鱼尾造型,遍饰磷纹。民间相传鸱吻是龙的第九子,平生好吞火,所以民间将其用于宫殿的屋脊两端,象征为辟除火患灾害。绿釉鸱吻出土于西夏王陵3号陵,是西夏王陵建筑屋顶上的构件。其形体硕大,可推测当年王陵宫殿之宏大。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西夏) 宁夏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宁夏西夏陵出土。支座为白砂石质正方体圆雕,男性人像,面部浑圆,颧骨高突,粗眉上翘,双目圆睁且外凸,鼻梁短粗,獠牙外露,下颚置于胸前。裸体,腹有肚兜,肩与头齐,肘部后屈,双手撑膝,下肢屈跪,背部平直。座顶左上角阴刻西夏文三行,计15个字,背部刻有汉文为石雕工匠的姓名。雕像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负重者的神态,反映出西夏时期石雕艺术的独特风格。迄今在西夏陵区多座帝陵的碑亭遗址中,他们是驮碑的碑座,取代汉族驮碑的赑屃,是党项特有的碑座。已出土这类支座11件,但刻有西夏文字的仅此一件,弥足珍贵。

柳毅传书故事铜镜(元) 铜镜纹饰内容反映的是“柳毅传书”故事中“泾水托书”的情景。柳毅传书故事源于宋代《太平广记》,宋金元时期在民间流传广泛,反映故事情节的画面也大量出现在各种生活用品上。此铜镜画面清雅空灵、精致谨严、意境深邃悠远,颇具宋金山水画之妙。

长方形镂空铜牌饰(元末明初)

银川地图(明)

豆青梅枝纹瓶(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