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长花,笔下生花

对于她来说,无论是异乡或者故乡,她只要它的心----爱,安稳,宁静和信赖。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從三月到五月,自然時序如詩如畫,桃花開過杏花又落,不覺間,已是滿目的玫瑰搖曳於風中。五月,人若花,花若人。爾雅也是五月的花開一朵,年年歲歲,歲歲安閒靜放。

跟讀爾雅的日記,如同跟讀當世的人情世故的畫卷,其情其景其人,都是那麼樸素無華卻自有風情萬種。

不論是世界各地的疫情怎樣肆虐,爾雅都一如既往,用文字,展懷人世的萬千暖意。人是萬物之靈,也是自然之子。爾雅的筆觸,飽含熱愛,緩緩推近天地間的美好事物。湖居木房的窗外,有水上的蓮隊,水岸草地上有花陣,有鴨群,有金色的光……

爾雅說:“在一个看得见湖水与水鸟的厨房做晚餐。不经意间抬头,从西方日落处反射到东方的夕照:湖光山色,棕榈杨柳,木屋小桥,沉浸在金色光芒中。”

爾雅站在屬於自己的生活裡,守望自己的日子,靜觀世界其變。沒有大悲大喜,只有我知我覺的禪悟。她用她的文字,我手寫我心。時間的水上,她和她的夢想,正被文學的和風吹著,一路向海,回首,已是三千里路雲和月。”===郁乃读尔雅日记(十三)有感。

(尔雅在自家露台读书闲坐喝咖啡)

凌晨,梦见自己头上长出一枝花,像发簪样且旁逸斜出,色彩鲜艳姿意开放。又切到美发店,理发师把我长发剪至齐肩,我打算烫发,环顾周遭,除我之外,竟无一人头上长花。自我感觉欣欣然……

迷糊中说出此梦,他解析:人家说笔下生花,你却是头上长花!

灵感突发:以此为题,甚好。

写完“尔雅日记”(十三),困惑是否继续?

与文友网上聊及,她道:

“我之愚见,对人对事对物,凡有困惑时,便可暂缓顿悟。携惑而行,必被其累。”

“笔随心动,心若欲静,笔便休。”

答曰:“言之有理,茅塞顿开。”

想把之前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完善,但未动笔已觉畏惧。就像要爬一座高山,望上去便气馁。

好久未读古文,拣拾起来。这些天开始读《左传》《论语》《礼记》……

《礼记》中诸多礼节,行为规范虽早已过时,弃之不用,但从中可见春秋战国先秦之古人,怎样生活怎样待人接物与思考。

不仅如此,许多内容早已潜移默化于我们日常与行为举止之中。比如:

“毋流歠。毋咤食。…毋固獲。毋揚飯。…毋刺齒。…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不要大口喝汤如流。吃饭时不要发出“咤咤”的声音。…不要专挑一样好吃的吃。不要为使饭快点凉而簸扬饭。…不要在正吃饭时剔牙。…湿软的肉要用牙咬开来吃,乾肉不用牙咬[而用手撕开来吃]。吃烤肉不要一口就吃下一大块。…)

想起小时候,外祖父母就是诸如此类这样教的。怪不得去小甦家,她学富五车的爸爸总是夸赞我家家教好。

教人气质修为:“博闻强识而讓,敦善行而不殆,唯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见闻广博、记忆力强而又谦让,多做好事而不懈怠,称之为君子。君子不要求人全心喜欢自己,也不要求人全力为自己尽忠,以使交情得以完美地保留下去。)

常常,以泱泱大国,五千年悠久文明自居,按理说,先人教诲早已应渗透于中华民族之骨髓:

“行脩,言道,禮之質也。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行为有修养,言谈符合道理,就体现了礼的本质。关于礼的学问,只听说被人取法学习,没听说主动要别人来学习;只听说前来投师学习,没听说主动上门去教授的。)

儿子终于在网上买到了酵母,令我“白案”积极性高涨。这一连三天,每天早起便发面。第一天做了馒头;第二天做了鲜肉大包;第三天做了芝麻红糖包。

儿子进厨房看见,说:“妈妈,您做这些肯定觉得很好玩?”

“如此没良心?我是为你呀。快做好了,新出笼的芝麻红糖包可好吃了!”

“可我现在还不想吃,我去买麦当劳。”

结果他就去买了麦当劳,气得我自己一口气连吃了三个,甜香可口,喧软蓬松,圆润弹性,太好吃了。

细想,儿子所言,不是全无道理。昨天与前天做好的馒头包子,只吃掉几个,大都冻入冰箱。之所以天天发面,是我好喜欢看一小团面,经过酵母与时间的合作,膨胀成满满一大钵的感觉。撕开来,蜂窝状里麦香袭面而来,闭眼深吸一口气,脑海中自成画卷:广袤原野,金黄麦浪,阳光如灸。生活的美好,如此简单直白。

另外,不愿承认的潜意识:做好一笼面点,相较写作,有种最直接成就感。特别是坐书桌前,面对电脑,一个字都写不出的时候。

看网上时事视频,世界风起云涌,动荡不堪,黑云压城城欲摧。读“艾米丽.迪金森”:

“我本可以容忍黑暗

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

成为更新的荒凉”。

 

尔雅的花园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文取心' 的评论 :
这个容易些。要捏摺子的做不好。
文取心 发表评论于
包子做得像艺术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