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迁碑》一泐字考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昔太学同乡,近日飞鸿叙旧,方知其已官至翰林院直学士,自称冗政之余,有临摹汉碑之雅好,尤喜《张迁碑》。
《张迁碑》又名《张迁表颂》,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碑高292厘米,宽107厘米,厚20厘米。 碑阳文15行,满行42字,凡567字,字径3.5厘米。《张迁碑》篆额题“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额字独呈扁形,书意在篆隶之间;碑阳正文15行;碑阴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碑文,隶书。
《张迁碑》的最早记载,见于明代中期的金石学家都穆(1459—1525)在《金薤琳琅》一书中的著录。《张迁碑》原埋没在山东省东阿城南旧县村后的淤土中,于明代出土(《(泰安)府旧志》:“原碑明时掘地时得之,未祥其处,意必汉时谷城旧影也”)。当时东阿县属东平州管辖,故将此碑运往东平州学内,即今东平县 ( 东平县州城镇 ) 东北隅文庙旧址,并保存在东平州儒学明伦堂前。日军占据东平时,曾对《张迁碑》垂涎三尺,但未曾盗走。后因战乱天灾,文庙内一些房屋倒塌,《张迁碑》复被埋于土石之中。1965年,东平县政府拨专款,将《张迁碑》从废墟中挖出,泰山管理处把石碑运到泰安岱庙,立于炳灵门内左侧北面(《平阴志》:“此碑出土于明代旧县乡青龙山下,1965年迁至泰安岱庙内保存”),并外置玻璃罩保护。1982 年冬,泰安市博物馆将其移至岱庙修复的东廊房内,后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直至今日。
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张迁碑》,只有碑身,底座是赝制的水泥,高约20厘米。为找到原碑座,有从事研究的学者多次专门去考察其出土的具体位置,终仍无果而返。关于《张迁碑》的出土,并非无剩义可发,诸如立碑的具体位置,原碑是何时倒伏的,原始碑座何在,以及它确切的遭遇和变迁等,学界尚有继续探讨的空间。
《张迁碑》在明代出土后沉寂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其审美特质与艺术内涵的发掘被不断地丰富和深入,关于其艺术风格的评价也逐步明晰和多元。
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宁陵县己吾城)人,生于东汉灵帝时,自幼禀赋聪慧,多才多艺。他先为郡吏,继任谷城长(今山东平阴西南东阿镇的副县长),后任荡阴令,据《宁陵县志》记载,他勤政爱民,“勤劝课,恤罪人,贵高年,其下化之,道不拾遗”。《张迁碑》的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改任荡阴令后,由谷城故吏集资为其所立的功德碑,前人又称之为“去思碑”。碑文的文风特点是叙事笼统而遣词夸饰,句法整饬而涉笔成韵,明王世贞曾讥评:“文辞翩翩,有东京风,独叙事未详核耳(《弇州四部稿》之《跋汉隶张荡阴碑》)。"《张迁碑》既以“张君表颂”为名,可知其为刻于碑石之颂体文,当与班固《高祖颂》、傅毅《显宗颂》作同类观。"颂"者,源出诗《颂》,“美盛德形容”永远是这类文章的预设主题,若“言不足纪,事不足述,虚而为盈,亡而为有”(桓范《世要论》),于史书固然为秽史,于“颂”却司空见惯,《文心雕龙·诔碑》谓属碑之体“其序则传,其文则铭”,而《张迁碑》自“广通风俗”句以后,句式整齐,颇谐韵律,其内容仍是敷陈传主家世生平,不似序传亦不似颂铭,故后人尝贬其不中绳墨,皆缘自中晚唐文章辨体之学已臻完善,汉时碑文尚属大辂椎轮,故后人不可苛之先人以甚,但无论如何,作为一篇歌功颂德的作品,《张迁碑》的意义在其书法艺术,而非文学价值。
石刻为“庙堂书法”,隶书是中国书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而汉代是隶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张迁碑》作为汉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张迁碑》的拓片作为我国八件书法精品之一,被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精选院,并影印在故宫编印的《国宝》一书中。该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明初拓本,“东里润色”四字完好,有宝熙等题签,桂馥、郭绍高、汝兰、陆士等跋六段,有褚逢春、汪大燮、翁同龢、陈宝琛等观款,钤“吴门叶香氏藏”、“叶氏秘笈”、“翁斌孙印”、“邱康祚”等印29方。
当年《张迁碑》始立于东平儒学明伦堂前时,碑文尚完好可读,到明正德年间,全碑仅残缺5字,“东里润色”4字尚好。清乾隆年间,“东里润色”之“东”字已泐半边,“润”字泐半边,其水旁仅尚存中点,“色”字与“君”字泐大半。1965年移至岱庙炳灵门时已残泐65字,不可认读者36字。故宮所藏《张迁碑》拓本,竖方形,高314厘米,宽106厘米,竖有列,横无行,即竖看,字是成列的,整整齐齐,但横看,列与列之间的每个字,横向并未对齐,可见原碑即是如此。
在该拓本所泐诸字中,有一处"子贱孔蔑■道区别",此处缺一字漫漶,我推测为“其”字,即"子贱孔蔑其道区别尚书五教君崇其宽"。
此典应出自《孔子家语·子路初见第十九》:"孔子兄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偕仕,孔子往过孔蔑而问之曰:'自汝之仕,何得何亡?'对曰:'未有所得,而所亡者三:王事若龙,学焉得习,是学不得明也;俸禄少,饘粥不及亲戚,是以骨肉益疏也;公事多急,不得吊死问疾,是朋友之道缺也。其所亡者三,即谓此也。'孔子不悦。往过子贱,问如孔蔑,对曰:'自来仕者,无所亡,其有所得者三:始诵之,今得而行之,是学益明也;俸禄所供,被及亲戚,是骨肉益亲也;虽有公事,而兼以吊死问疾,是朋友笃也。'孔子喟然谓子贱曰:'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则子贱焉取此?'"
"宓不齐,鲁人,字子贱,少孔子四十九岁。仕为单父宰,有才智,仁爱百姓不忍欺,孔子大之(《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孔蔑,原名孔忠,字子蔑,史书中多称其为孔蔑,孔子兄孟皮之子,是孔子的侄子、门徒,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子家语·弟子解》)。
孔子一生不轻以“君子”二字许人,在众多的学生中,只有两人被他称为“君子”,一个是南宫适(孔蔑妹夫一一《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一书只提到南宫适一次,即孔子称许他“君子哉若人!(《宪问》)”;另一个人就是宓子贱。
从《论语》的内容来看,孔子的君子之说,几乎涵盖了儒家所提倡的全部道德范畴。君子的称呼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孔子用“君子”来称誉宓子贱,说明其具备了作为一位君子应当具备的德行才学。相传宓子贱曾有过著述《必子》十六篇传世,《汉书·艺文志》儒家类做了名录,可惜现已失传。宓子贱是孔门弟子中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自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起,开始配祭孔子,此后历代封祭不绝。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封宓子贱“单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又追封为“单父侯”。
有光的地方,就会有影子,光源来自的方向塑造了许多不同的变形,在早晨和傍晚,影子最长,而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甚至消失。同为孔子的得意弟子,宓子贱与孔蔑面对相同的生活境遇,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生命感悟。也许,在今人的眼里,孔蔑实话实说,更接地气,而宓子贱则太会装,且过于鸡汤。蔑粉们甚至可鼓动将孔蔑的抱怨言论结集成"日记",并送域外出版谋利,而反将宓子贱送上"假大空"的祭坛加以审判。
宋代米芾尝云:"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海岳名言》)",是说墨迹一经刻石就要失真,于《张迁碑》之"其"字考,笔者似乎领悟到了些许什么是真,什么是伪,什么是光,以及如何看待产生的影子。不知此刻看官是否感同身受?
老衲贫僧 发表评论于
先生、学生,妹夫、大舅哥全让山东人包了,咱们旁人也只能羡慕嫉妒恨地说说、看看。鲁人家事竟成中华文明史,对不起,我酸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