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的第一个周未,悉尼迎来了疫情逐渐解封的第一步--2个成年人可以带自己的孩子走亲访友,这是新冠疫情向好发展的趋势。
今天我和太太一起去女儿家吃饭。自从3月13日与女儿暂别后,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见到她了。3月初,女儿和未婚夫一起去了欧洲,计划游玩荷兰、冰岛、挪威、瑞典、比利时、德国等国,历时一个多月。当他们抵达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之后,欧洲的新冠疫情直转之下,为了控制疫情,欧盟成员国之间开始相互实行旅行限制,这样一来女儿被困在阿姆斯特丹动弹不得,整整六天什么地方都不能去,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提前返回澳洲。
13日夜晚,我们去机场接他们回家,飞机是夜晚11点抵达。我们到达悉尼国际机场时,空中、飞行跑道、停机坪都笼罩在漆黑的夜色中,四周静悄悄的,以前机场上那种飞机轰鸣。灯光闪烁,人声鼎沸的情景已经不复存在。机场停车场上停着一些接载旅客的汽车,昏暗的路灯,孤独的车灯,三三两两回家的旅客,整个机场显得异乎寻常的冷清,这是我无数次迎来送往于机场中遇到的最凄冷的一幕。这也好理解,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快乐的旅行已经变成了人人惧怕的危途,让人避之唯恐不及。
原来预计从欧洲回来的旅客要延迟很久才能出关,因为欧洲已经沦陷为疫情重灾区,机场一定会安排严格的检疫。女儿在迪拜转机时曾告诉我们:迪拜国际机场检查的很严格,整个过程要耽搁很长时间,他们预计抵达悉尼机场也会如此的安排,要我们也作好思想准备。谁知道他们抵达机场时一刻都没有被耽搁,很快都纷纷出了关。在全球疫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澳洲边防检疫还是那样的漫不经心,草草过场,入境如入无人之境,真让人捏一把汗。女儿出来时戴着口罩,看上去一脸的疲惫。她站的离我们远远的,无力的向我们挥挥手,也不过来同我们拥抱,以前每逢外出,无论是离别和归来都会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拥抱,现在都被病毒折腾得全都免了。她看我们并未戴口罩,便急切地要求我们戴上,看来欧洲的疫情确实十分的不妙。
我们送她回家,顺便给她带了很多的生活用品,按照3月12日发布的法律,从国外回来的澳洲人必须自我隔离14天,在这期间不准外出,违者将要受到罚款和检控,所以隔离期间的生活用品都必须给她准备妥当,让她安心在家,生活上无后顾之忧,这既是防疫的要求,也是我们做父母的责任。
人看上去都貌似很强大,其实未必,大多数情况下人都会被潮流所驱使,小的潮流你还可以特立独行,展现一下自己的个性,大的变故就由不得个人意志来支配,顺势才能而为,才能趋吉避凶,过分的强调自主性,个性的独立,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时甚至是生命的代价,这次疫情在西方国家的肆虐就是最好的明证。
女儿他们那代年青人,从未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环境,平时随性自由惯了,失去自由的自我隔离无疑像是一种"酷刑",要不是当下血淋淋的现实,要自我封闭这么多天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还好没过二天,女儿就开始在家上班,要是整天无所事事,还真的难以想象。
女儿大学毕业就离开了家,开始自己独立生活,但她与我们的情感联系还是象以前一样没有丝毫的疏离。很多家庭二代人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鸿沟,但我们之间似乎很少有这种现象,或许同我们彼此尊重,相互理解有关。女儿工作很忙,平常的日子我们不会去打扰她,让她专注于工作。她有空会抽时间打电话过来同我们聊聊天。周末时光,我们会和她相聚在一起吃饭、喝咖啡、聊天,齐乐融融地欢度周末。其实与儿女们即不能相隔太远,又不要朝夕相处,分开居住又保持彼此联系;保持独立又在情感上彼此牵挂;财务分开又能相互帮助,这是当代父母与子女的相处之道。朝朝暮暮的相处,再亲密的情感也会有隔阂和矛盾,距离产生美感的例子在生活中俯拾即是。这世上,或许有比这更好的相处模式,但这毕竟还是少数,没有多少参照价值。
如果在过去,女儿是不愿意我们来安排她的生活。她从小在澳洲接受教育,从不依赖于父母,有很強的独立生活能力,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现在的疫情发展让她不得不面对现实,接受父母的帮助和安排。
在她14天的隔离期间,我们送日常用品给她,通常把买的东西放在她家门口,然后打个电话,她出门来取。大家只能在相隔几米之外说着话,互致一下问候。挥手道别时,女儿的眼睛总泛着泪光,一副依依不舍的样子。她既想离我们近一些,又怕可能对我们带来感染风险,毕竟他们回来的时候,欧洲正陷入一场新冠肺炎的人道灾难。过去大家在一张桌上吃饭已经变得十分的奢侈,难以再现,即使可以也要冒着生命的代价,大家只有先忍耐一下,等"雨过天晴"之后再作打算。
2个星期的自我隔离很快过去了,本来期望可以重回过去常态生活,谁知道澳洲的情况每况日下,悉尼的居家隔离措施已经提升至三级,这也意味着家庭成员的一切非必要的活动都被暂停,走亲访友更被限制之列,连站在家门口看一眼女儿也成了不可实现的梦想。现在我们同女儿之间的唯一联系只剩下电话和视频联络,但无形的网络怎能替代有血有肉的情感呢?做父母的在这段艰难时期真的很无奈。
经过几个星期的三级疫情防控,悉尼的新冠疫情的控制终于见到了正面的效果,每天的检测的感染人数下降至个位数。有限的"解禁"对于禁足在家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喜讯,人们都渴望回归自由自在的正常生活,那怕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太太无疑是最高兴的,为了准备见上女儿一面,又是买这又是买那的,似乎等待的不是短短的六星期而是漫长的六年时间。
终于等到与女儿相聚的日子。一大清早,太太去了超市、蔬果店帮女儿买了一大堆东西,也不管这些东西女儿需要与否,反正东西代表了我们的心愿,今天用不着,过几天还是会有用的。虽然我们过去吃晚饭,太太还是早早地把一切都准备妥当,临去女儿家前还先去了一趟Eastwood(伊士活),在那儿的华人烧烤店买了一只烤鸭,女儿爱吃北京烤鸭,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紧紧围绕着女儿。
到达女儿家已经是晚上6点。1个多月未见面,大家都十分的兴奋,女儿一见到母亲就想过来拥抱她,只见她稍微迟疑了一下,打趣地说:"哦,现在还不能拥抱。"然后,举起右手使劲的摇晃,脸上充满了稚气和喜悦之情。不能握手,不能拥抱,肢体上的距离一点都不仿碍情感上的交流。照例还是一桌子的菜,母女俩还是那样的絮絮叨叨,还是充满了温馨和快乐。女儿对着太太说:"妈妈,你怎么又带这么多东西来,我需要什么自己会去买。"话语中似乎又回到了疫前不要我们操心的样子,她心疼我们,不希望看到我们既要忙于工作,又要分出心来照顾她。我忙插话:"你妈也是好意,今天她都没有消停过,心里一直想着你。"女儿一脸甜蜜地:"知道了,谢谢!过去情况特殊,以后你们再也不要给我买东西了。"太太说:"没有我帮你,哪来这么多你喜爱吃的东西。"
大家边吃边聊,你一句我一句里,要数太太和女儿的话最多,太太说:"你们在欧洲真的把我们急死了,每天都是不忍卒读的欧洲疫情,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的味道。"女儿急忙应辩:"我们在欧洲也一样,每天关心澳洲的疫情,生怕你们被客户感染。"其实现在大家能毫发无损的欢聚一堂实在是莫大的幸福,相互牵挂的日子也变成了一种快乐的回忆。时间像是被安上了一个巨大的马达,走的飞快。诺大的屋子里弥漫着浓浓的亲情,阵阵的欢笑,快乐又回到我们的身边,时光又重回往日的美好。女儿说:下周是母亲节,今年的节日不能像往常那样外出庆祝,只能在家里庆祝特别的母亲节。其实太太对在什么地方庆祝并不在意,她在乎的是有家人相伴,亲情环绕的日子。
这次疫情让这个世界改变了许多,有些改变是暂时的,有的甚至是永久的。其实疫情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会审视自己,珍视每一次与他人相遇,每一次亲友相聚。岁月悠悠,情感无价,珍惜当下,把握此刻,生命的脆弱在疫情肆虐中显露无疑,人性的美丽也在疫情中得到彰显发扬,我们不去专注于生活中的美好更待何时?有些失之交臂的人和事再也找不回来了。
在这段自我隔离的日子里,让我们回归过一种简单的生活。过去提倡崇尚消费,过度开发,漠视环境的重商主义,无限的欲望和消费一直挤压有限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它助长了贪婪人性,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生物灭绝。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必须加以改变。
限足在家的的时候,让我们一下子变得"富裕"了许多,没有了交际应酬,有这么多时间可以自行分配,犹如一个中了六合彩的富翁。一大笔时间财富怎么分配,全仰仗于个人的智慧。在我看来,多用点时间独处和静思尤为重要,保持平和的心境可以帮助我们认清世上许许多多的纷争,在迷惘中找到自我,提炼自己的思想品质,进而道德品格得到升华。
这次疫情也让我看到了恒常不变的东西。人性中的真善美总是在大灾大难面前熠熠生辉,它像璀璨的星光刺破黑夜中层层迷雾;它像一堆照彻古今的烽之永不熄灭,代代传承。不可违的天意可以击败人类,但永远夺不走人性中的光芒。
新冠疫情几乎波及到我们身边每一个人。个人在这个困境中选择并不多,少出家门,减少聚会,做好自我防护或许是对遏制疫情最大的贡献。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马上戛然而止,回归常态。疫苗和有效的治疗的出现,是疫情得以峰廻路转的最好结局,也有可能人类无法战胜病毒,被迫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但无论如何,坚守这份亲情,友情和人性的底线,我们就会无惧于未知的未来,就会创造生命永续的快乐。
期盼回到过往的岁月,相聚是人生最美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