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乐名曲:琴和著名琴曲“碣石调 幽兰”,“流水”,“胡笳十八拍”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琴,由于历史悠久,又常被称为“古琴”,是一种古老的木制拨弦乐器,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周代的《诗经》等典籍。

考古发现最早的琴是2016年在湖北枣阳郭家庙出土的周朝曾国春秋早期的琴,距今2700年左右,比此前在曾侯乙墓发现的琴(不迟于公元前433年)还早300年左右(见每日头条“郭家庙曾国墓地出土春秋早期古琴”,

https://kknews.cc/zh-my/culture/v9qbja.html  )。

现存最早的世传的琴出自唐代。据百度百科“九霄环佩”条目记载:“目前全世界只有不到20张唐代古琴传世,其中名为‘九霄环佩’者四张 ……”见: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9%9D%E9%9C%84%E7%8E%AF%E4%BD%A9 )。

琴的形制在很多方面具有对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琴通常的形制如下图,琴体实际是个扁长中空的木盒,“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宽六寸,象征六合;厚二寸,富天地阴阳之气。琴面上有标示音位的十三个徽,象征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与四年一次的闰月。” “琴面拱圆,底板平坦,与古时天圆地方之说相应和。”琴面张七根弦,传统用丝弦,当代多用尼龙弦或金属尼龙缠弦。音域有四个八度多。琴有多种定弦法,通常是按五声音阶定弦。当代把常见的“正调”定弦的音高定为 C-D-F-G-A-c-d,音名为“下徵、下羽、宫、商、角、徵、羽”,如果用简谱唱名,就是“低音5,低音6,1,2,3,5,6”。

琴可以说是一种最具传统文人气质的乐器。过去琴的操弄者几乎都是文人,弹琴是他们提高自我修养的四种技艺“琴,棋,书,画”之首。文人弹琴的场所通常在自己的书斋或客厅,当然也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弹琴的。弹琴的听者主要是自己以及少数亲朋好友。弹琴从来不作为谋生的手段。这些奠定了琴及琴曲的一些特点,比如琴的音量不大,琴曲的表达比较细腻,篇幅往往比较长等等。

关于琴的更多信息见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A4%E7%90%B4/6153

历史上保存至今的各式琴谱有140余种,记载琴曲有3000余首,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宝库之一。

下面介绍著名琴曲“碣石调 幽兰”。之所以选择首先介绍这首乐曲,是因为该曲的曲谱是现存最早的琴谱,也是琴谱中唯一一本文字谱。所谓文字谱,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

《碣石调 幽兰》的曲谱为唐人手写,记谱年代大约在武则天时期(684-714)。原谱现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何年由何人传到日本不详。下面是《碣石调 幽兰》曲谱原件首页的照片。

《碣石调 幽兰》中的“碣石调”是指乐曲的调性,“幽兰”是指乐曲所描写的内容。《幽兰》相传是孔子所作,表现幽谷中兰花的高洁。根据《碣石调 幽兰》的“序”,该谱为南朝梁代隐士丘明(公元494—590年)所传。

明清时期多种琴谱中有《幽兰》一曲,谱式均为减字谱(即一种运用一些汉字的偏旁部首表示古琴指法的曲谱),与上述《碣石调 幽兰》为同名异曲。

清朝末年,《碣石调 幽兰》的影印本从日本传回中国,有多名琴家陆续为《碣石调 幽兰》打谱。“打谱”就是根据原谱研究,整理,并按现代谱式把乐曲写出并演奏。由于文字谱或减字谱都只记录一系列音高,打谱者需要定出这些音的长短。因此,不同的琴家为同一传统曲谱打出的现代乐谱不尽相同。打谱实际是在原谱的框架之内,进行再创作的过程。

下面是当代著名琴家,中国音乐学院吴文光教授打谱的《碣石调 幽兰》,由当代著名琴家黄梅女士演奏:

2017首届新加坡古琴艺术节,黄梅《碣石调·幽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7MKYtQtgBw&ab_channel=%E9%BE%A2%E6%A8%82%E6%96%8BHeYueZhai

 

下面再看另一首著名琴曲“流水”。“高山流水”的典故广为人知。实际琴曲的“高山”和“流水”原是两首乐曲。“流水”的琴谱最早见于明朱权的《神奇秘谱》(1425)。以后多种琴谱里都有“流水”一曲。当代流传较广的版本出自清代张孔山传谱的《天闻阁琴谱》(1867)。乐曲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特别是流水的动态。

再说几句关于“高山流水”的典故。据查其最早出现在《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期的御寇所辑),表述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的故事,很简明。后来在明代冯梦龙的小说集《警世通言》中,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一节,比较详细。从这个典故引申出“高山流水”象征友谊,以及音乐可以表现自然景物,欣赏者也能领会的理念。

那么我们如今听到的琴曲“流水”是不是战国时伯牙弹过的曲子呢?首先,伯牙只是传说中的人物,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还不一定;就算那时真有此人,他也弹过表现流水的曲子,而我们听到的是明清时的版本,差着一千多年呢,在明代之前没有记载此曲的曲谱,怎么能证明明清时的版本和战国时的是同一乐曲呢? 尽管如此,春秋战国时的琴已经是一件很重要的乐器应该是事实,至少孔子就是一位杰出的琴演奏家。

关于琴曲“流水”的更多信息见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5%81%E6%B0%B4/2809439

下面是琴曲“流水”的一个视频,由著名琴演奏家李祥霆先生用唐琴“九霄环佩”演奏:

古琴 流水 李祥霆 千年唐琴“九霄环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GvDYUc-aDI

 

关于琴曲“胡笳十八拍”,我以前曾有文章做了专门介绍,包括实际演奏的视频,这里就不重复了。如果感兴趣,可通过以下链接去阅读,欣赏: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39916/201910/27136.html

 

 

Chang_L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淡淡的日子' 的评论 : 谢谢评论和鼓励。我也很喜欢李祥霆先生用唐琴“九霄环佩”演奏“流水”的视频。确实,我们通过欣赏历史上的音乐,了解和学习音乐的历史。而音乐的历史又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人类社会和文化历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所以了解学习音乐史的同时,也了解学习与音乐史有关的人,从而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更好地认识人。
淡淡的日子 发表评论于
我们从小就学历史,为了应付考试每天死记硬背年代,人物,事件。。。但从来没有真正思考过什么是历史,也没有体会过什么是年代的久远。我看了您的介绍,再看李祥霆先生用唐琴“九霄环佩”演奏“流水”的视频,马上感到历史就在眼前。这张千年的古琴比任何书上,纸上写的历史都更有历史感,时间感。想一想它从唐代到现在无论流落到什么地方,经过何人之手,都一分一秒的见证了各种的历史画面,而我们现代人在它面前真是太渺小了。所以为什么人越有文化底蕴,越有历史知识就会越谦逊,会越虚怀若谷,大概就是因为他会越明白自己的成就再大,在时间长河里也不过只是一粒尘埃。李祥霆先生在演奏古琴时没有一丝一毫的表演之势,完全像一个谦卑的小学生。我想他一定是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在弹奏这曲“流水”。琴好,乐曲好,演奏家好,堪称完美!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中国人讲究的这种意境真是耐人寻味。谢谢您的介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