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军力对比: 海军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海军的地位

 

苏德两国海军在苏德战争中始终是处于次要地位的。两国海军在其武装力量的地位也很相似,都是处于第二位的,其重要性与陆军无法相比。原因很明显:德国和俄国(欧洲部分)都没有濒临大洋,传统上都是大陆(或陆权)国家。它们的海军自成立以来,在战略实施方面的作用一直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无法对战争结局起决定作用。

 

1940年6月德国陆军闪击法国逼其投降后,德国的海上战略形势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崭新的变化。法国比斯开湾沿岸港口被占领,德国海军第一次能够直接进入辽阔的大西洋作战。德国由此出动潜艇对英国海上运输线实施突击展开“吨位战”,几乎使完全依靠海外进口原料和粮食的英国屈服,终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海军作为一支战略军种的作用。然而在苏德战场上,德国海军始终扮演了辅助陆军沿海作战的角色,未能起到战略作用。德国海军在东线投入190艘舰艇,没有一艘战列舰或巡洋舰。盟国芬兰和罗马尼亚各自出动50余艘舰艇助战。轴心国海军目标仅仅是保障己方海岸线和海上交通线的安全,执行的是标准的近海(“黄水”)海军的任务,如护航,岸轰等。主动出击,巡歼敌舰,舰队决战这些远洋(“蓝水”)海军的传统任务在苏德战场上没出现过。

 

苏联海军被称为“红海军”,理论上讲与“红军”(陆军)并列。斯大林讲话经常以“红军和红海军 [Red Army and Red Navy] 将士们”开头(当时空军是陆军的一个兵种,不是一个独立的军种)。海军是苏联在开战时唯一有优势的军种,但一直未能找到能发挥战略作用的战场。俄国的地理位置给它造成很大困难,要求它在4个独立的,相距遥远而又很难相互支援的海上战区都设有能独立作战的舰队:(1)以喀琅施塔特为基地的波罗的海舰队,(2)以塞瓦斯托波尔为基地的黑海舰队,(3)以符拉迪沃斯托克为基地的太平洋舰队,(4)以摩尔曼斯克为基地的北方舰队。另外还有第聂伯河区舰队,多瑙河区舰队,阿穆尔河区舰队3支内河舰队。1941年红海军拥有战列舰3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54艘,鱼雷艇287艘,和潜艇184艘,航空兵有2580架飞机。尽管貌似强大,但重型主力舰缺乏而且分散在各舰队(战列舰2艘在波罗的海,1艘在黑海),无力发起海上会战。当时红海军对沿岸区域和封闭海区严重依赖,既无心也无力进入大洋作战。开战时海军有限的优势无法改变苏军在陆上和空中的劣势,反而成为陆,空作战失利的牺牲品。

 

开战之初,奉最高统帅部命令,苏军出动了残存的轰炸机对华沙,但泽,布加勒斯特,普洛耶什蒂等德占大城市进行报复性反空袭。作为这一行动的一部分,苏海军波罗的海舰队海军航空兵从里加湾萨列马岛基地于8月7日出动15架伊尔-4轰炸机夜航轰炸柏林,成为反空袭的高潮。但这种任务纯属政治行动,从军事角度来看,收效甚微。

 

战斗在北方

 

在北方,摩尔曼斯克成为苏联最重要的未被封闭的出海口。北方舰队担负了重任:保卫港口,出动战舰炮击德驻芬兰,挪威山地军的后方,出动潜艇攻击德军沿海船只,并运送小股特遣队登陆。但由于北方舰队是4个舰队中最弱的,兵力不足,技艺不精,从英美港口出发的援苏商船队的护航任务始终是由西方盟军担任,因而商船和军舰蒙受了巨大损失。德军在挪威北部投入了大量海空兵力,包括“蒂比茨”号战列舰,“舍尔海军上将”号和“希佩尔海军上将”号战列巡洋舰,以及大量驱逐舰,潜艇等辅助攻击力量,挪威海,巴伦支海等海域成为海战最激烈的战场。北方舰队虽竭尽全力(派了5艘驱逐舰参加护航),仍未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战斗在黑海

 

在南方,黑海舰队在初期十分强大,拥有决定性的制海权。它频频出击,轰击沿岸德,罗部队的阵地和设施,攻击罗马尼亚的海上运输线,从海上掩护和运送部队撤出奥德萨和克里米亚,运送外高加索方面军渡过刻赤海峡登陆等,取得一定战果。但随着1942年克里米亚半岛的失陷,黑海舰队失去了半岛上的海航基地,也不能使用塞瓦斯托波尔和诺沃罗西斯克等港口,不得不以高加索港口波蒂,巴统为基地,因而失去了海上优势。一直到1944年苏军反攻收复克里米亚之后,黑海舰队再次获得了海空优势,出动海军航空兵和潜艇攻击了从海上撤退的德,罗舰船。然而惊弓之鸟般的德,罗部队1944年6月从塞瓦斯托波尔上船以后最担心的苏军大型水面舰艇的海上拦截由于黑海舰队的实力不支没有出现,结果有13万德,罗部队侥幸撤离克里米亚。

 

战斗在波罗的海

 

在波罗的海,德北方集团军群兵临列宁格勒城下。苏波罗的海舰队很快丢失了它不久前通过占领波罗的海沿岸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诸国而获得的前进基地,退缩到了芬兰湾内,用舰炮轰击围困列宁格勒的德军。有些主力舰(包括因发动十月革命而闻名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的大口径舰炮被拆到岸上成为要塞炮。苏潜艇突破了德,芬两军在芬兰湾入口布设的雷障进入波罗的海攻击敌舰船,但仅击沉20余艘轻型舰船,收效不大。整个战争期间德海军在波罗的海一直拥有绝对制海权,基本上封锁了芬兰湾,保障了波罗的海运输线的畅通,尤其保护了对德国战争努力异常重要的瑞典铁矿砂的输入。德海军在但泽湾有潜艇制造厂和深水训练场,是大西洋战役装备和人员的大后方。

 

到了1944年8月形势骤变。巴格拉米扬的苏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前出到里加湾和东波罗的海。9月中立的瑞典在苏,美,英压力下停止了铁矿砂供应。在同一个月,德国的盟国芬兰投降,迫使德海军被逐至南波罗的海。同时苏海军航空兵加强了活动,威胁德海军的行动。但波罗的海舰队却因大量人员,装备支援了陆军而无法出海作战。到1945年苏军突入东普鲁士,但泽潜艇制造,训练基地的丢失使德海军后院起火,无法起到任何决定性作用。此时德海军在波罗的海的主要任务是跨海支援东线人员撤退。1月到5月间,德海军出动军舰和民船冒着空袭造成的巨大损失,成功地将总数达200万人的部队,伤员,和难民从库尔兰,东普鲁士,和波美拉尼亚运回了西方。象黑海舰队1944年在克里米亚一样,波罗的海舰队在1945年出动海航和潜艇对从海上撤退的德舰船进行了打击。但是其大型水面舰艇由于武功长期荒废,最后海上歼敌机会尽管来临但无力出海阻止德军海上撤退。

 

海军支援陆战

 

尽管苏德海军之间无一次海上大战,双方都尽了最大努力来支援陆军,为国家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两国海军都直接组成水兵部队支援陆战。德国有水兵师,1945年4月柏林危在旦夕之际,海军总司令邓尼茨元帅将一个水兵营空运到柏林助战。虽杯水车薪,但元首热泪盈眶。同时陆军屡战屡败不争气,空军司令戈林(原接班人)危难之际竟要元首授权来开始投降谈判,元首4月30日自尽以前立遗嘱将戈林解职而立邓尼茨为接班人。结果这场德国陆军唱主角的战争最后要靠一位海军将领来收场,率领全体德军向苏美英盟军投降。

 

苏联海军(尤其是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很长时间无用武之地,但有大量受过军事训练的人力资源。所以组建了30个海军陆战旅,总共有10多万红海军官兵投入陆战,为最后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参考书目】(1985-1986年写作原著时)

【德】卡尔·邓尼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

【苏】谢·格·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

【苏】国防部军事历史研究所,《苏联武装力量(建设史)》。

【英】艾伯特·西顿,《苏德战争》。

【中】《航空知识》杂志1985年3月,“世界航空航天大事记”。

 

【参考书目】(2020年打字整理补充原著时)

Seaton, Albert, 1971, The Russo-German War 1941-1945, Novato, CA: Presidio.

朱世蘶,2003,《东线1941-1945:国境交战18天》,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

朱世蘶,2008,《东线:从乌克兰到罗马尼亚》,重庆:重庆出版社。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