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哲学?
哲学(英语:Philosophy,源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α),按照词源有“爱智慧”的意思。在学术界里,对于哲学一词并 无普遍接受的定义,也预见不到有达成一致定义的可能。单就西方学术史来说,哲学是对一些问题的研究,涉及等概念。哲学是 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
哲学就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哲学可以看作一种尺度。这种尺度的作用在于,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 性的本质(本源)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哲学的定义一直存有争议,这个领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且根据不同 的时代对不同的问题兴趣而改变着。一般认同哲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张、命题或理论。哲学的研究是基于理性的思考, 寻求能做出经过审视的假设且不跳脱信念或者只是纯粹的类推。不同的哲学家对推理的本质有不同的想法。
在当代,由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意识科学的独立和迅速发展,哲学的研究对象又发生了变化。哲学不再研究世界某一范围、 领域的问题了,而是研究整个世界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普遍的规律,如世界的本源,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世界的基本状 态等问题。哲学根本问题又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罗素说,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 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论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 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 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2,中国的哲学
中国的哲学起源,无疑是《易经》。《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时候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 ,一切中国的文化,都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 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当然,事实上还有两种《易经》,一种叫《连山易》,一种叫《归藏易》,加上《周易》,总称为“三 易”。《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所画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样的。黄帝时代的《易》为《归藏易》 。
《周易》具有本体意义的范畴是太极。太极是什么?各家说不同。汉懦说太极元气,函三为一,产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 产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朱熹说易者阴阳之变,太极者其理也。宋儒说太极,大多与朱熹同。汉儒谓太极 是气,是天地万物之根,是对的。宋懦以理释太极,不足取。张岱年先生说太极是天地未分的原始统一体。如果说《周易》有本 体论的话,那么太极就是。但是太极不像西方哲学所谓与现象对立的、是现象背后的唯一实在的本体。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 其中蕴含的道理倍受推崇,在很多的领域与学科都渗透着其思想内涵。尤其对于中医学科 来说,无处不体现了其思想内涵对于医学态度、医学方式、医学理念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想使得中医发扬光大,就有必 要从《周易》理论视角去审视,去探析,争取找到两者的切合点,发挥《周易》对于中医的指导作用。而且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 联系:其一,“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在中医中提出“四气提神”;其二,以“居安思危”为指导思想,在中医中提出了“ 防微杜渐”;其三,以“潜龙勿用”为指导思想,在中医中提出了“不妄作劳”。
3,中医的哲学究竟是什么?
(1)中医的能量哲学
从中医的解剖学来看,似乎没有西医解剖学那么详细,但我们不可以仅仅看到可见的组织器官,这是西医解剖学(或者说是机械 解剖学),更应该看到,或者理解到无形的、不可见的能量,那就是经络与脉象等等,我们称之为信息解剖学。
中医的哲学源自《易经》,当然也是道家理论,所以有些学者称中医是道医,实际上中医与道医只是起源相同,也是有区别的。 中医的理论中,包括了能量与时序(或者说是经络与时间),这两属于无形的、不可见的能量,是本人在2018年阐述人体10大营 养素理论的精华,也是现代医学中中西方医学的结合点。
中医讲人体的能量从高到低分别是:道、虚、精、神、气,而且道生虚、虚生精、精生神、神生气、气生形。从高到低,最后是 肉眼可见的(可见光波)组织器官,就是形,这才到达西医解剖学的10大系统,而前面的5级能量形式,西医是没有的。当然, 现代一些民间的能量医学(替代医学)也在研究能量,比如说人的意识与灵魂问题,并且认为人死后的意识与灵魂一直存在,只 是进入到另一个平行宇宙(基督徒说的天堂或地狱)。在这一点上,与中医的能量理论有些类似,但区别很大。
说到基督徒与《圣经》,也可以联想到西方哲学。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圣经》,以及西医和西医解剖学,都是一贯的理论,也 就是征服、战争、分裂,在医学医疗上就是与疾病对抗、杀灭、割除。这也影响到现代医学的某些方面,比如靶向医学、对抗模 式、对抗性思维,这些也体现在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
相比之下,中医以及中医解剖学是人与自然的统一。用阴阳区分气的性质,用三阴三阳区分气的量变,用五行区分气的运动趋向 。强调的是人体从可见的组织器官的形态,气化上一步一步升而进入高级别的能量场,人是形气神的统一体,具有灵魂的个体, 而且每个人不一样。因此,西医的处方权是可以大众化的,不同医生的处方可以是一样的,每个人的体检指标可以是标准化的数 据,人体就是一组数据。
(2)中医的结构哲学
西医的基础来自生物学。西医认为,人体就是由细胞组成;再继续分,就是分子结构:DNA、蛋白质、脂肪酸等等,只是能看得 见的物质,没有意识、灵魂、思想等无形元素(虽然细胞里面也有ATP的能量转化,但还是物理和化学上的)。而中医认为,意 识、灵魂、思想等无形元素,对身体有具主导作用。因此,西医是结构医学,是机械解剖学,人体是一种静态的机器,可以分离 的单独器官,没有思维、没有信息、没有生命的细胞团。在继续分,到达微观之后,比如进入夸克层面,里面还是一个无限的空 间,这又回到起点,已经不是人了,只是物质结构。
有些人无法理解了,我们再解释一下:在夸克粒子世界,基本粒子没有严格体积了,只有光子,其质能可以无限小,但如果一定 要考虑其“大小”的话,它的大小与质能成反比。就是说,无限小质能的光子,其“体积”无限大。普朗克尺度是最小的,已经 不能再小,因为你如果分割普朗克尺度,无论你怎么切割,得到都是一模一样,无论你再怎么深入看到都是一模一样的,也就是 说你相当于在原地踏步。因此,西医是创新理念与精密仪器的合象,从宏观走向微观。相比之下,中医是脏象学说,又称藏象学 说、脏腑学说,是通过对大自然的变化与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来研究人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 学说,而不是西医的脏器学说,这个是指通过仪器观察或仪器分析人体的组织器官的病变,来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却与大自然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无关。
附:长度的自然单位,以作为标记。有意义的最小可测长度。普朗克长度由引力常数、光速和普朗克常数的相对数值决定,它大 致等于1.6x10的-35次方米,即1.6x10-33厘米,是一个质子大小的1022分之一。经典的引力和时空开始失效、量子效应起支配作 用的长度标度。它是"长度的量子",也代表着物理极限。
我们回到中医。西医是辨病论症的医学(辨病论治、对病下药),中医是辩症论症的医学(辩症施治、对症下药)。因为中医是 信息解剖学、信息病理学、天人合一、整体医学。中医源自道家,所以庄子的思想“至小无内,至大无外”,也可以完美解释西 医的结构理论。但是,中医更加关注的结构,是大宇宙与小宇宙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三大平衡:人与自然的平衡,人 与社会的平衡,人类肌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平衡。而且,人体内部有一套自我调整平衡的机制,不同病症的同一症状,或同一病症 的不同症状;这种自我调节能力,就是自愈力。
中医三大平衡的思想,与现代营养医学比较相似。比如,春天万物复苏,人们也会出门踏春、开始一年的工作。所谓一年之计在 于春。借助大自然的季节与人体的关系,提升阳气、驱走寒气。而所谓的邪气,只是比喻,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其中就包含季节 因素,比如寒气、体虚等等。中医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实际上是《中医诊断学》里面讲的八纲,比如上阳下阴,体内有热, 就是男士的肾阴虚,阴阳失调;又比如女性的月经紊乱,血液下行不利,阴阳失调,导致乳腺增生、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等。 人体的平衡,还讲求相生相克(相成相毁)的关系,也就是互相生发(互相依托)以及互相克制(相互抑制)。五行相生相克里 面,讲的也不是我们生活中的物种物体(金木水火土),而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就好比物理学中的导电体或绝缘体。
总体来讲,中医是《易经》的具体应用:
1)阴阳共生共存:
六腑为阳,五脏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热为阳 ,寒为阴;…。
2)阴阳互相转化,此消彼长:
六腑的病可以转化成五脏的病,或相反;表与里、虚与实、热与寒…都是可以转 化的。
3)物极必反,盛极而衰: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实则虚,虚则实…
身体的最佳状态:
阴平阳秘,形与神俱。
中医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官:目、舌、口、鼻、 耳;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华:爪、面、唇、毛、发;五志:怒、喜、悲、恐、惊;五液:泪、汗、涎、涕、唾;五声 :呼、笑、歌、哭、呻;五音:角、徵、宫、商、羽;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化:生、长 、化、收、藏;五气:风、暑、湿、燥、寒;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等等,都是相辅相成 的。古代只讲求平面结构,而现代则提升到了立体结构,包括太极也是立体的,彩色的,这就是中医的进步。
从物理学来讲结构,紫外线是比紫色光波长更短的电磁波,其主要作用是化学作用;红外线是比红色光波长更长的电磁波,其主 要作用是热作用,他们的频谱都较宽,不是单一频率,而是在一段频率范围内。中间部分才是可见光,也就是西医解剖学的范围 。但中医解剖学超出了西医解剖学的范围,还包括不可见的紫外和红外,尤其是能量和时序元素,前者是意识与思维,或者说是 小宇宙的灵魂,后者是指大宇宙的时序存在。
说起大宇宙与小宇宙,这的确是中医哲学的核心。中医认为所谓的大宇宙就是自然,小宇宙就是我们人体,而且相互之间是有关 联的。作为小宇宙的人体,只有与天地自然这个大宇宙,行为上一致时,也就是天人合一,才会让生存与发展的效应最大化。这 才是中医的诊断学与药物药性的基本观。
(3)中医的遁甲思维
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就是病毒、细菌。中医已经应用中医护佑了中华民族5000年甚至一万年,经验十分丰富。而西医只是出现在 近几百年,各种流行病都没有控制住。比如,1348年欧洲有一半人死于黑死病、1803年路易斯安那州事件29000人感染黄热病死 亡、1831年欧洲就因霍乱死亡90万人、1906年仅美国南北战争中就有1316000人感染疟疾一万人死亡、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4000 万人死亡、1976年天花造成了2万人死亡、1981年至今大约2500万人因艾滋病丧生、1991年30万人感染了新型霍乱4000人被夺去 生命、2002-2003年SARS全球29个国家报告临床诊断病例8422例死亡近千人、2009年美国墨西哥H1N1流感导致2万人死亡、2020年 全球新冠肺炎病毒感染1000多万人等等。
世界上还没有哪一场流行病,人们能够说出它的来龙去脉,尤其是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病毒是世界的病毒,各个国家不同水平的 科研团队都要参上一脚,再加上有政治掺杂,调查起来根本就是群魔乱舞。好比此次新冠,蝙蝠、果子狸、穿山甲、蛇、竹鼠、 麂子,谁都想出个镜,结果到最后都不能确定是不是动物身上来的。
因此,研究流行病,就是溯源,只是科学,并不能解决流行 病。即使解决了这一期的流行病疫苗,还是无法避免下一期的流行病,而且疫苗也是具有有效率和有效期的,病毒一直在变异。
中医是理论医学,是经验医学,不是实验医学,也不是验证医学。用现代西医理论的双盲试验来验证中草药,在方法上就错了; 即使是可以采用双盲试验,但条件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医讲求生命的功能与生命的状态,可以不用解剖,自外传内,感知人体内 部的变化(比如脉象学),是一种格物致知的过程。所以,面对2020新冠病毒疫情,中医的方法还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办法来 对待瘟疫,短时间内,西药和疫苗根本上无法得到,效果也不一定有。
格物致知,表面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看似简单,却被称为儒学史上的千古之谜。到底什么才是“格 物致知”?这四个字原本没那么复杂,“格”的原本含义,就是阴盘遁甲的九宫格!其实远古时期的人很实在,他们定下一个目 标后,以目标为“物”,再起遁甲局来“格”这个“物”,之后解读遁甲局,得知吉凶祸福,便是所谓的“格物致知”!简单讲 ,“格物致知”,即用遁甲对事物进行探究,明了事物的发展,并为实现修齐治平打下基础。“格物”不是随意“格”的,而是要用遁甲的九宫格。
为什么遁甲中的九宫格能够格物?之所以能格物,因其来源于洛书,内含天地造化,包罗万有。九宫也是一个太极,其大无外, 其小无内。通过遁甲的模式,将九宫套在某一事物上,便可得知该物的机理、特性、破缺,甚至是发展轨迹。一物原来有一身, 一身还有一乾坤。九宫是方的吗?其实,九宫本没有形状,我们要格什么,它就变成什么。我们要格茶杯,整个九宫都是茶杯; 我们要格一个人,整个九宫都是这个人。说到底,“格物致知”并不是在格外在之物。遁甲就是一面照心的镜子。你认为是在用 遁甲格外物,实则格的是自己内心。心中有什么,遁甲局中才能读出什么。“格物致知”之后,便是“诚意正心”。遁甲格出事 物的不足、内心的破缺,下一步便是修补心中的不足和破缺。之后再用遁甲进行新一轮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不断重复向内求 ,提升自我。应用到中医的生理学和病理学中,那就是基于人体结构不变的“格”(解剖学),观察表面的病症,而知道原本的缘由所在,即可对症下药,因为几千年来无数患者都是这样的意与形,没有例外,或者例外非常少。当临床统计数据达到十分可观的数值时,例外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有人说遁甲思维是一种唯心主义,是主观臆断,主观推测。其实,如果没有几千年的实战经验与结果验证,中医的确就是如此, 事实上,中医是验证医学。中医从外部就可以看到内在的状态,这就是上工治未病;得其意忘其形,不必了解内部结构。但西医 就不同了,主观就很多了。比如,西医的外科手术,医生常常弄不清楚,就用内窥镜插进去,或者直接解剖看看里面的情况;先 进仪器用于检测,是已病,把人体当做无生命的机器一样看待。如果没有紧急情况,就随意打开脏腑,就破坏了脏腑系统的完整 性,漏掉了真气。当然,外伤手术是另一回事,比如车祸,则是止血救命第一。
中医里面,经络是真气的通道,将脏腑各方面衔接起来,所谓一脉相承,就是按照血脉的走向,可以联系一系列相关脏腑的脉象 和症状。只有真人,才可以看到真气。现在很多人不相信中医,原因主要是中医里面的真人太少,大多数是庸医,很多人就认为 中医都是庸医。所谓真人,是指古代道家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觉醒,觉悟的人称之为真人。中医里面的真人,就是大 师。所以,中医中药是永久性的,黄帝内经有上万年,看上去就一直没有变化。怎么可能有变化呢?一万年,地球太阳宇宙,有 多大变化?人体内部又有多大变化?而西医的仪器和药物,一直就在不断地更新,西医解剖学也在不断修正,指导西医的物理、 化学、生物学等等理论,也在不断地更新、修正。
3,中医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讲究的是“合适”,就是“刚刚好”,符合天理大道。而不是有些人说的不偏不倚,折中主义。比如中医的毒,不是 西医说的毒素、有毒物质,而中医的毒是指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包含可见的和不可见的。这就很容易理解,中医的砒霜也可以治 疗疾病了,以毒攻毒,关键就在剂量上。现代医学鼻祖、希腊医生巴拉塞尔萨斯有一句名言:“万物皆有毒,关键在剂量”。这 里讲的,还是可见的毒素,可以测量的。
在治疗方式上,如果没有纠正,反而助长,也是毒;自然物质对人类的影响,可能对化学物质影响更大;自然的物质,身体自己 可以选择。这就是道:智慧更大。身体的道,自己完成平衡。这里讲的,是不可见的毒素,不可以测量的。中医讲:百病从口入 ,是药三分毒。里面其实也包含恶语伤人。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毒也可以是意识或心态。这个就是中医哲学的高深之处。
中医讲求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 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1)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 性。正如《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2)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 形全神”。
(3)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但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4)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此外,也要因人、 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而“养生之术”则是要求在养生之道的指导下,方能实施。其内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 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 生活起居行为调养。(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4)形养 :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健身活动。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5)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 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 及民俗等文化。(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 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 、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由此可见,上层的养生是养心,中层是养气补气,下层才是养身体。中医的治疗方法,是身心医学的治疗方法;治疗的结果,是 个体与医生之间的合象。无形的更可以影响有形的东西,也就是现代医学里面讲的,心理健康更加重要。面对新冠病毒肺炎,自 己的情绪和心态,会极大地影响人体的免疫力。这一切,都体现了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
中医的中庸之道,还体现在哲学思想的统一。比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社会)、道家的天人合一(自然)、佛家的内心修行(自 我)。三大平衡、三大思想文化的载体,用中医来统一于一体。体现了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理念。中医就是中庸、 中正、平衡、和谐、致中和。致中和是充分达到中与和的境界。从而在几千年上万年的实践中,总结出生命精气神的本质。当然 ,我们并不否定西方哲学和西医的伟大。西方哲学可以揭示物质层面的奥秘,东方哲学则是揭示生命的精神层面。两者互补,才 是未来世界的大同。
从东西方文化接触的角度来看,中西医的差异,确实是不同话语之间的冲突。中西医各有不同的学理,只是,在这样的不同话语 系统的对话或冲突中,要保持对话的有效性,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一基础就是所谓的“共享知识”,或称为共同的知识结 构。好在现代医学出现了营养医学,让中庸之道展示了统一“共同知识结构”的哲学思想。
为什么这样讲?
营养医学是一门比较新的学问,整合了中医学、西医学及临床营养学,并致力于研究营养素与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的关系。营养医学是现代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营养学、中医学中的养生学等学科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所产生的一个交叉学术领域的综合学科。它不但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与医疗实践结合非常紧密。西医要想走正确的方向,就要回到营养医学的轨道上;中医要想大发展,也要走营养医学的路。这样,中西医才能结合,而它们的结合点就是营养医学。在这一领域,药物和营养得到高度的辩证的统一,营养医学是现在乃至将来疾病治疗的非常重要的一门新兴学科,必将会迎来医学界一场革命。
从中医的哲学角度出发,无论是能量哲学、结构哲学,还是遁甲思维、中庸之道,都讲求的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统一,而营养是人体健康与生命的根本,这个营养不仅包含了可见的营养素,也包含了不可见的营养素,比如能量与时序。从西医的哲学角度出发,更加注重事物的微观要素、物质实体、层次结构、具体形态、静止质量和机械运动等等,从西医的解剖学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因此,西医看中检测数据,以及标准化、精准化。然而,营养医学中的模糊医学可以与中医结合,而营养医学中的精准医学又可以与西医结合,而且精准医学的精准营养学与西医的药物剂量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前者主张来自自然的天然提取物,后者主张人工合成的化学制剂。
由此看来,中医的哲学的确是万能的,即使在现代医学中,也可以拥有立足之地,这也是中医可以经久不衰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