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的绿茵场 (二)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十二岁时,保罗加入了镇上的少年足球队,青春联队 (Juventud Unida),它是这个人口七千的镇上,历史悠久的一支少年队。保罗的父亲小时候也曾是它的队员。他们的教练不是专职的,是镇上的拖拉机技师。教练也当司机,会拉着小队员们去附近的一些城市比赛。这段经历,让小保罗第一次认识到“逆境”。

他们去城里比赛,有时会遇到疯狂的客场球迷-- 当地那些孩子们的家长。当他们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们在场上拿球,对方家长们就在观众席上谩骂。保罗说那些污言秽语他听得都懵了。更过分的是,如果轮到谁掷边线球或发角球,身后观众的谩骂就会集中到这个孩子身上。保罗有一次发角球,谩骂声中居然有几个石块儿掷来,打中他的后背。他忍着痛发出球,跑回场内,不敢向后看一眼,觉得身后仿佛是一群恶魔。赛后,他看到,那是一群四十岁左右的家伙,他们毫不羞耻地欺负小镇来的孩子。怒火是最好的加油-- 马拉多纳这句话保罗很赞同,在体会逆境的同时,他也尝到过胜利那种宝贵的滋味。

很多年后,初到意大利踢球的保罗,在客场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他的队友发角球,身后看台上的上千球迷忽然节奏整齐地发出一阵呐喊:“我呸!我呸!”,让他在心底笑了起来。他想,这象又回到当年小孩子的比赛了。保罗后来总结说,八十年代在意大利和阿根廷打球最难,因为不少球迷素质差。

保罗在学校不踢球。 他一上中学就是田径队队员,是全校100米,200米和400米的冠军。十三岁就一路拿到省里的名次。保罗说其实那时他最喜欢练的是跳远,也跳得很好。但是省里的比赛项目每人只限报三项,所以学校从没有安排他参加过校外的跳远比赛。踢球的时候,他在跑动中就会适时地跳跃过人,而不常晃闪。他认为是跳远成就了他球场上奔跑的风格。

曾经有伙伴问他怎么练习才能跑得快。保罗说,你可以练怎么跑,怎么起跑,怎么冲刺,但是快是没法练的,你生下来快就是快了。他那时年龄小,教练说等15岁就可以送他参加全国的比赛。

然而, 15岁那年,保罗没有象学校田径队计划的那样参加全国比赛。他遇到了“石子”。

“石子”是当地俚语,指的是职业足球俱乐部的 “选手关系户”,即所谓的球探。他们分散于全国各地,有的是和俱乐部有个人关系的球迷,教练,有的是退役的老队员,过着不同的生活,从事不同的职业,发现有潜力的孩子就和俱乐部打个招呼,尽些个人义务,并非专职。人口七千的亨德森镇就住着著名的河床俱乐部投下的这样一个“石子”。“石子”叫卡洛斯,是保罗父亲打台球的球友。有天看到保罗和青春联队的队员们在家门口的大草坪踢球,就问孩子多大了,听说满15了,就告诉保罗父亲,让他到河床试训U队吧。“石子”给俱乐部打了电话,马上就约到了时间,带上父子二人奔赴布宜诺斯艾利斯。“石子”的差旅费河床给报销。

保罗后来回忆说,那个年代试训不是很复杂,就是要他直接去和U队的队员们一起练球,然后留他单独做了几个测试项目,其中包括保罗拿手的百米跑。 录取过程很顺利。因为开始让他试中锋,给他的是8号,但河床的教练看到他的奔跑速度,又给他换成7号,让他打前锋。保罗心里其实喜欢要8号。

1982年,保罗告别了田径运动,初踏职业足球之路。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