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八股 - 最后一科乡试(3)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优美的八股 - 最后一科乡试(3)

中国科考史上最后一次乡试,也称光绪恩科,癸卯科江南乡试,于1903年9月28日至30日在江南贡院举办。本篇是第三天考题,只有七个字,解释一个成语“言忠信,行笃敬”,论述言行诚信,典型的八股。晚清科举试题已经开始体现现代国家管理题材,不再拘泥于纯八股文,希望借此识别人才(如光绪恩科第一天考题第二天考题),但最后一次科考乡试最后一篇仍保留为八股,为科考制度钉上最后一颗墓钉。以下为考生王守诚(光绪癸卯科举人,字介卿,江苏上元县人)答卷及译文,原文见附图。虽然八股,读起来仍感文字优美,把做人的道理论述得透彻明了。平心而论,当代的华夏后人,有多少能达到言忠信,行笃敬的境界?

癸卯科江南乡试第三天考题:
《言忠信行笃敬义》

(译文: 《论“言忠信,行笃敬“的意义》)

(附注: "言忠信,行笃敬"一 言语忠诚老实,行为厚道严肃认真。形容言行举止值得信任,待人处世受到尊敬。)

王守诚1903年9月30日,写于南京江南贡院

天下之理。一诚之所积。诚则存于中者有主。故一樞机之发无矫饰。无做作无强自支厉出于口者。

(译文: 社会上的为人处事,可以用诚实二字来盖括。以诚实立身者,出口实事求事、不矫饰夸大、不做作、不勉为其強。)

发挥乎诚之素蕴。体于身者。表彰乎诚之内容。莫之致而至。不期然而然。所谓根乎天则。从容中道者是也。

(译文: 这都出于诚实的素养,表现在行为举止上,也都体现诚恳实在的内含。不用特意表现就能显现出来,不做作却自然而然的流露。正所谓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的细节,不必思索言语的得当,就能从容不迫地达到中庸之道。)

然使不有诚以为之根柢。遽期其言满天下无日过。行满天下无怨恶。恐有不若是之易易者。

(译文: 然而以诚实做为为人的底线,则其言语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出错,而行为举止走到哪里也不会结怨成恶。做到这样,恐怕不像想像中的那么容易。)

何则吐茹之际。稍有不慎。则出以欺伪而不知。履动之余。一或不谨。则流为轻慢而罔觉。豈好为。是诈。虞之与浮薄哉。

(译文: 言辞之间的持强好胜,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凌霸,而自己还不知晓;行为上不够谨慎,很容易让别人感到轻慢,自己却仍岡然无知。这种待人处世,虽说不上欺诈,也算是轻浮和浅薄。)

质实者必矢以真意。不若肆意而言者之便。矜持者必懔以小心。不若任心而行者之安。此无他。无敬慎不败之诚。以为之主。欲其于一言一行间。

(译文: 诚实者表达的是真情实意,不像随意夸夸其谈的人那样肆意而言。浮夸的人,不得不多加小心自圆其说,不像发自内心诚实之士那样内心安定。这些没有其它原因,都在于缺少尊敬谨慎仍至诚实。诚实的主要内容,都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之中。)

而胥无失当。胡可得乎。夫惟诚以裕乎言行之先。而言惟恐其失实。务使内不欺已。外不欺人。行惟恐其偶疏。既不刻以待人。亦不忽以处事。

(译文: 怎么在小节上不失当呢?应将诚信置于言行之上。为了防止言语上的失实,务必对内不欺骗自己、对外不欺骗旁人。为了顾及到行为举止上偶然的疏忽,应即不以固执刻板待人、也不以忽略轻视处事。)

信必本夫忠。忠必实以信。而后忠信之见于言者真。笃不离乎敬。敬以昭其笃。而后笃敬之验于行者切。

(译文: 诚信必与忠诚联系在一起,而忠诚必以诚言为基础。这样忠信才能体现于言语的真实之中。坚持不懈离不开尊敬,而尊敬贵在持之以恒。最后尊敬才能反应于实实在在的行为之中。)

忠也。信也。笃也。敬也。惟诚故也。言行之不可不诚顾如此。虽然理必求其极。德必积其全。表里如一。始终不能无渝。

(译文: 无论是忠,是信,是笃,是敬,都与诚实有关。这就是言行不可不诚实的原因。讲道理一定要充足、尊守道德必须完整、言行要一致、表里要如一,这些都是为人处世始终不能更改的原则。)

则言犹有玷。矜躁虽平。放肆仍不能免。则行尚多亏。为坊矣未能为表。有物矣未克有恒。言与行不相顾。得犹有失。

(译文: 语言上的污点,除了浮躁之外,还有放肆轻浮。则行为举止上也会吃亏。为了防备他人不能成为师表,做事不能持之以恒,言行不能顾及彼此,好象得到了一些,但同时也失去了更多。)

偏而不全。诚未至也。诚之至者。忠而且信。笃而且敬。言既忠信。行复笃敬。语有之。

(译文: 以偏盖全,是未达诚意。真正有诚意者,忠而有信,且尊敬持之以恒。言语充满了忠信,则行为上也能达到笃敬,又再体现在语言之中。)

言行可以欺于人。而不可以欺于家。以家之环而相伺者密以近。不若遥观逖听者疎而远也然而一室而干里应。寸心而四海准。言行之推。无远弗届言行之徵。无微不显。人又何可欺耶。

(译文: 即使言行可以欺于外客,也切不可欺于家人。以家人朝夕亲密相处,不像旁人那样虽见多识广但疏而远之。也就是为什么离别干里还心里牵挂,走到哪里都一样,没有什么细微之处能被忽略,又怎能欺瞒过去。)

故积诚者之立言与其致行。不必有意于人之知。而闻其言者。以为足为天下法。见其行者。以为足为天下则。而且此以诚感。彼以诚应。

(译文: 因此诚实的人,言语和行为一致,不特意做给别人看。使听其言者,定会把他的语言当做准则;使观其行者,也会把其当成行为规范。这就是诚实给别人带来的感观,必能影响身边其他人、仍至社会风气。)

虽复犷悍为俗。驲诈成风。浮伪纵恣。由其天性。亦将因其言之忠信。行之笃敬。改革变易其俗尚。相率而归于尚忠尚信尚笃敬之一途。则甚矣至诚之道之足以动物。言行其明验矣。

(译文: 虽然社会上盛行以粗鲁无礼的恶俗、欺诈成风、浮夸纵横等现象,诚实由其天性,必将因其言语中表达出的忠诚信任、行为上持之以恒的尊敬,而帮助社会改制积习恶俗。在浅移默化中,使大家慢慢归向崇尚守信忠诚的方向。君子不但要自我至诚,还要带动其他人,以言行来证明自己的至诚之道。)

 

原文

《言忠信行笃敬义》

王守诚

天下之理。一诚之所积。诚则存于中者有主。故一樞机之发无矫饰。无做作无强自支厉出于口者。发挥乎诚之素蕴。体于身者。表彰乎诚之内容。莫之致而至。不期然而然。所谓根乎天则。从容中道者是也。然使不有诚以为之根柢。遽期其言满天下无日过。行满天下无怨恶。恐有不若是之易易者。何则吐茹之际。稍有不慎。则出以欺伪而不知。履动之余。一或不谨。则流为轻慢而罔觉。豈好为。是诈。虞之与浮薄哉。质实者必矢以真意。不若肆意而言者之便。矜持者必懔以小心。不若任心而行者之安。此无他。无敬慎不败之诚。以为之主。欲其于一言一行间。而胥无失当。胡可得乎。夫惟诚以裕乎言行之先。而言惟恐其失实。务使内不欺已。外不欺人。行惟恐其偶疏。既不刻以待人。亦不忽以处事。信必本夫忠。忠必实以信。而后忠信之见于言者真。笃不离乎敬。敬以昭其笃。而后笃敬之验于行者切。忠也。信也。笃也。敬也。惟诚故也。言行之不可不诚顾如此。虽然理必求其极。德必积其全。表里如一。始终不能无渝。则言犹有玷。矜躁虽平。放肆仍不能免。则行尚多亏。为坊矣未能为表。有物矣未克有恒。言与行不相顾。得犹有失。偏而不全。诚未至也。诚之至者。忠而且信。笃而且敬。言既忠信。行复笃敬。语有之。言行可以欺于人。而不可以欺于家。以家之环而相伺者密以近。不若遥观逖听者疎而远也然而一室而干里应。寸心而四海准。言行之推。无远弗届言行之徵。无微不显。人又何可欺耶。故积诚者之立言与其致行。不必有意于人之知。而闻其言者。以为足为天下法。见其行者。以为足为天下则。而且此以诚感。彼以诚应。虽复犷悍为俗。驲(?)诈成风。浮伪纵恣。由其天性。亦将因其言之忠信。行之笃敬。改革变易其俗尚。相率而归于尚忠尚信尚笃敬之一途。则甚矣至诚之道之足以动物。言行其明验矣。

主考官一:头品顶戴侍郎衔、国史馆总纂外务部左丞绍某
主考官二: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署兵部右侍郎杨某 (佩璋)

考官评语: 理境渊深,词采遒茂。
本房薦批: 顾视清高,词旨圆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