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期间老毛有指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所以那个年代群众体育虽然单调,却极为普及。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上面提倡,下面自然追随。另外也有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没有多少发展自身爱好的机会,只能随大流。再说在那个年代,独立特行可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那个年代我觉得最普及的是足球及乒乓。篮球也算普及,但好像就差远了。乒乓球虽然玩的人多,但我印象中似乎并没有广泛的比赛,并且也找不到多少球台。所以虽然号称国球,但作为群众运动,似乎普及不够。我有一个远亲,乒乓球玩出了点名堂,进了四川队,还短暂入选过国家队。后来作为中国援外教练还去过几个国家。所以从参与程度,足球则毫无疑问是当时的第一运动。我印象很清楚,连我们一个只有十来万人的小城,居然有足球甲级联赛及乙级联赛。
那个时代我们小城还有不少工厂,我记得的就有通用机械厂,电池厂,皮鞋厂,味精厂等等。其中通用厂的足球队在我们小城可是大名鼎鼎。并且我还记得通用厂还有一队及二队,都是甲级队。那些主力队员大家都如数家珍,通常这些足球明星都有外号,比如铁头,钢门之类的。到了联赛季节,不仅本厂的工人积极参与,一般民众也是踊跃观看,并评头论足。某某表现好,某某表现失常等等。既然是联赛,肯定还有升降级。所以每年的关注焦点除了冠军之争外,还有升级降级之争。我印象似乎每年的冠军都是通用一队,几乎没有悬念。
我们小学里面也是足球最普及,其次是乒乓。我还记得我们排队等在石头的乒乓球台前轮流上台。因为当时一个小学里面总共也就几个乒乓球台,所以都得排长队,上去只能打一个球,输了就走人,赢的继续。这样除了个别受过训练的高手之外,别的人排半天,上去一下就下来了。显然绝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不高。而足球就不一样,可以参与的人多,并且不需要台子,找块空地,用两个书包一放就是球门,一群人就可以开踢了。一般而言,技术好的,能跑的,身体强壮的都受欢迎,通常在中前场,而没有特点的被安排当后卫。至于守门员,更是不被重视,一般都找最瘦弱,跑得也慢的人守门。我印象中小学足球很普遍,我经常踢中场比较多,因为我体力充沛,小时候在同学中也算高大。当然,我们就纯粹是娱乐了。
当时群众体育极其普及,就有点类似美国黑人孩子对篮球的兴趣一样。NBA在那里给了孩子们奋斗的动力。年轻人在当时基本上没有出路,就文体特长在那个年代很容易找到出路。文艺特长可以加入文工团,演出样板戏,那就算端上了铁饭碗。可是培养文艺特长不是一般家庭可以做的,但体育特长就是一般家庭都可以试一下的。如果孩子有天赋,很快就可以加入校队或者体校之类,至少可以得到一些补助。练出来的,可以去当兵,加入部队的体工队,或者进入专业体工队,就算抱上了金饭碗。差一点的,可以凭借体育特长被工厂招进工厂队,出路也算不错,至少不用下乡,还有工作。像通用厂之所以能够在我们市雄霸多年,其实就在于当时工厂算待遇好,可以招到最好的足球选手。我在美国认识的一个人,当年就曾经是省少年足球队的,说起当年父母送孩子训练的初衷就是想有一技之长以避免下乡。后来赶上改革开放了,出路多了,就放弃了小时候的体育,上大学后来出国了。其实我想起至少有两个高中同学小时候都是受过专门的乒乓球训练,并在省少年比赛拿过名次的,后来都放弃了专业体育的路,在我们重点高中重点班要考大学了。
后来随着文革结束,大家有了更多的出路,可以赚钱,可以上大学。这种联赛就没人关注了,愿意练体育的人也越来越少。并且以前应该有政府或者企业拨款支持,现在都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所以群众体育就渐渐萎缩了。后来在市场经济竞争下,甚至连工厂本身都活不下去了,就像当年著名的通用机械早就不见了。我觉得当时的工厂还存活到现在的也许就只有一个榨菜厂了,我在美国还看见我们家乡榨菜厂的产品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