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卷第二

佛说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卷第二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

尔时,世尊告尊者护国言:「有四种法,于诸菩萨而为缚法。


「何等四法?一者、轻慢他人,二者、于世间事方便趣求,三者、散乱用心如行嶮难,四者、于其眷属一心贪着。如是四法为菩萨缚。」

复说颂曰:

若行轻慢于他人、  方便唯求世间事、

散乱如行嶮道中,  如象陷身深泥里;

于自眷属生爱着,  常怀贪恋如迷醉,


如是种种被缠缚,  增长愚痴覆大智。

若人怖苦厌生死,  求出沉沦趣解脱,

捨于轻慢世间等,  是名菩萨所行道。

灭尽无边诸苦已、  及彼烦恼诸眷属,

究竟安乐无所求,  圆满菩提寂静道。


所行六种波罗蜜、  三身、五智、十力等,

一切功德悉具足,  如是永离无边苦。

过去修行无量劫,  为众生故求菩提,

一切众善悉皆修,  远离诸恶眷属等。

恒乐深山寂静处,  远离声色想真空,


如是精进不间修,  获大丈夫圆满慧。

见彼世间众生行,  五趣轮迴无有穷,

我于过去发慈心,  捨自身命及妻子、

国城、大地及珍宝, 如是求佛无数劫。

我昔居山行忍辱,  花菓池沼悉清淨,


歌利王来截手足,  心生慈忍无瞋恚。

昔住深山名闍摩,  我为仙人婆囉多,

时有天子射我身,  亦无瞋恨生其恶,

不惜身命如顽石,  志求菩提心不退。

我昔曾为萨埵时,  见彼饿虎欲食子,


投崖捨命济彼飢,  天人称讚大精进,

常乐布施救众生,  不悋身命及财宝。

我昔曾为摩曩缚,  广行布施尽宝海,

捨大摩尼令富他,  如是求证菩提果。

往昔作大苏摩王,  名称普闻我修行,


尔时入缚为他人,  于彼百王得解脱。

我昔曾为能捨王,  一切所求皆充足,

乃至身命及珍财,  令他大富离贫苦。

昔有飞鸽来投我,  即割身肉济彼命,

如是持刀割肉时,  无惊无怖心安隐。


亦于过去捨王位,  尽世行彼波罗蜜,

复自化身为妙药,  捨己身命济群品。

又昔曾为师子王,  常为世间行利乐,

弃捨王位及眷属,  一心志求无上道。

又昔曾为妙牙王,  当时获寿于千岁,


八十四年修苦行,  发大精进施珍财,

于佛塔前燃己身,  志心恭敬作供养。

又昔曾为无垢王,  时有恶眼婆罗门,

来诣深宫乞我头,  即便捨头而施与。

又昔曾为月光王,  普救众生作善利,


一切城隍聚落中,  四衢道路施良药。

千女端严妙色相,  金宝、真珠广庄严,

捨彼千女自修行,  如是所作福无等。

又昔曾为输婆王,  所戴宝冠世希有,

香花、众宝共庄严,  捨施他人无所悋。


又昔曾为宝髻王,  手足柔软如兜罗,

细滑微妙色如莲,  捨自手足利众生。

又昔曾为安意王,  时有商主名星贺,

领诸商客泛海中,  忽然漂堕罗刹国。

彼有百千夜叉女,  无惭大恶唯食人,


商客不识夜叉女,  见此端正生爱心,

五百商旅将被食,  我亲救度俱脱难。

又昔曾为妙眼王,  四兆女人常围绕,

端正殊妙如天女,  捨彼出家求佛道。

又昔曾为福光王,  无垢清淨黄金色,


手指纤长世所希,  捨此手指利群品。

又昔曾为法财王,  绀目清淨如青莲,

于身所爱最难捨,  人来求者亦与之。

又昔曾为莲目王,  愍见众生在苦恼,

时有女人怀忧病,  我行悲愍令解脱。


又昔曾为大医王,  常救病苦诸众生,

或出身血、及髓、脑,救疗疾病令除愈,

如是勇勐精进心,  未曾暂捨于情物。

又昔曾为成利王,  以自所爱如莲目,

施诸众生疗彼疾,  一心为求无上道。


又昔为王名普现,  慈愍有情行救度,

尔时捨彼四大洲、  国土、人民及众宝、

乃至割身血肉等,  施与众生心欢喜。

又为王女称大智,  身严金色体柔软,

时有一女名色相,  此是商人所生女,


飢羸困苦无饮食,  我捨双乳济彼命。

又昔为王号多闻,  所有珍宝、妙衣服、

象、马、车乘、财帛等,如是布施无有数。

复见商人漂海浪,  我于海内救得彼,

背恩复乞我眼睛,  我亦施之无瞋恚。


弃捨大地诸眷属,  观彼不着如蚁子,

如是往昔济群生,  心无退动生疲苦。

复覩孤老贫穷人,  给足所须而承事,

恒行敬爱无慢心,  亦无惭赧、无人我。

又昔曾作猿猴身,  与彼同类共游行,


时遇猎师缚彼身,  我即替他令脱命。

如是以我奉国王,  王令后宫縻繫我,

思念父母年孤老,  所有饮馔无心食,

如是忍苦怀慈孝,  是故得脱王宫难。

又昔曾作大熊身,  常处深山行慈忍,


忽逢樵士遭大雨,  引彼山岩令迴避。

过是七日至天晴,  告彼樵人:『莫说我。』

尔时樵士安隐归,  招引猎师来杀害,

如是背恩杀我身,  亦无瞋恨生慈忍。

又昔曾为白象王,  求佛菩提行十善,


时有猎师射我身,  我即捨牙心欢喜。

昔有恶人帝哩子,  以火焚烧大山野,

我见此火运慈心,  天雨香花火自灭。

又昔曾为大鹿王,  金宝庄严体殊妙,

入彼河中救溺人,  令得安隐全身命。


告言:『勿说我居山,恐彼恶人来猎我。』

时彼溺人背其恩,  指告国王令採捕,

指已两手俱堕地,  我时无有少瞋恚。

昔有五百商人众,  为求珍宝泛海中,

商主所有资粮竭,  商众飢羸无饮食。


是时我作大龟王,  捨身济彼商人命,

以我慈心利他故,  俱得安然到海岸。

我昔变身为药虫,  此虫名曰俱苏摩,

一切疾病食我身,  俱获安隐无诸患。

我昔复为师子王,  大力无畏行慈愍,


有大猎师射我身,  亦无瞋恨、无忿怒。

我昔亦作白马王,  常行菩萨慈悲行,

救彼商人罗刹难,  担负众人出海中。

昔作飞鸟军拏罗,  远离色欲无散乱,

令彼同类众飞禽,  亦复而行清淨行。


又昔因中作兔王,  与诸群兔宣法行,

见一仙人飢无食,  即捨自身济彼命。

又昔曾作鹦鹉身,  常居花菓树林中,

时有恶人毁此林,  以我力故复繁盛。

又昔复作猕猴王,  与众猕猴而游行,


时有国王来採捕,  我救彼难现王前。

又昔复为鹦鹉身,  父母俱老无力飞,

我于田中衔稻穀,  养育二亲行孝敬。

于是田主怀瞋怒,  捉彼鹦鹉而诃责:

『云何偷于我稻穀? 此时须见汝捨命。』


鹦鹉告彼田主言:  『汝所种田济一切,

我持少分供二亲。  汝何言我为偷盗?』

尔时田主闻是语,  倍与稻穀生欢喜:

『我作禽类汝为人, 如是孝养未曾有。』

往昔所行菩萨行,  经历无数微尘劫,


求趣佛果大菩提,  未有少时生疲倦。

如是捨施内外财、  国城、妻子及珠珍、

头、目、髓、脑及身命,持戒、忍辱、精进、禅、

智慧方便愿力等,  如是诸度广修习,

未曾暂废菩萨行,  一切众善悉无遗。


如佛所说头陀行,  彼行亦为趣佛因,

如是一一尽修习,  精进而行无缺犯。

于后末世诸众生,  虽作苾刍无僧行,

常生我慢、懈怠心, 贪着声色及财利,

闻此大行胜妙因,  返生诽谤不信受,


轻笑言教告诸人:  『此之所说非佛教。』

我闻过去有一人,  多闻学识立名海,

闻佛所说不信受,  以此法言问本师。

彼师耆年亦多闻,  于此佛言亦不信,

展转如是告他人:  『无我、无人、无众生,


此法非为真实教。  虚受勤劳求出离,

设尔持戒学威仪,  如是修习何所为?

既无众生、无我、人,父母、宗亲亦不有,

此是邪见外道言,  非是真实解脱法。』

复次末世诸苾刍,  而造诸过无惭愧,


我慢、贡高心散乱, 憎嫉、贪爱如火烧。

三衣不整垂手行,  拖拽袈裟入聚落,

纵情放逸而饮酒,  种种而行麁恶行。

身被法服为佛使,  不依戒律近王侯,

驰骋书信往四方,  恃官势力求财利,


退失如来功德林,  堕彼三涂诸恶趣。

或有经营于市肆、  或有耕种住村坊,

佛言:『此类非沙门,清淨苾刍勿同事。』

常住供养财物等,  如己所有非法用,

见有具德诸苾刍,  而起慢心行诽谤,


罔昧贤善破律仪,  密于俗舍染邪行,

畜养妻男种种为,  恣行麁恶俗无异。

如是广造恶业因,  非是沙门出家行,

当堕三涂恶趣中,  永劫沉沦受众苦。

于自诸根不调伏,  贪着饮食及色欲,


当被他人生轻贱,  所学徒弟亦复然。

未曾诲示修行法,  亦无师资恭敬心,

人前谈己为慈悲,  非要学徒行承事。

或有风瘨及癞病、  六根不具丑恶人,

如是摄受令出家,  亦非沙门佛弟子。


无戒、无行、无其德,彼等非俗、非沙门,

譬如负柴烧臭尸,  清淨之者宜远离。

性本嚣浮多散乱,  亦如狂象失调伏,

设处深山心不宁,  贪火焚烧无暂住。

忘失一切佛功德、  方便、智慧、头陀行,


如是诸善悉不行,  堕大阿鼻无有出。

常谈国城聚落中,  官事、贼事、眷属事,

如是昼夜恒思惟,  未曾时暂行三昧。

复于精舍起贪心,  广修院宇及房屋,

全无持诵及焚修,  但为眷属兼徒弟。


若有苾刍依附我,  我即与汝同居止;

若欲持戒奉律仪,  非我所为须远离。

所有卧具、床榻等、  什物受用及饮食,

藏隐深房映蔽之,  言:『无所有。』令他去,

如是末世愚痴人,  令佛教法不久灭。


贪求利养断善根,  此等苾刍极甚多,

若有清淨智慧者,  远离彼等住深山。

末法苾刍无戒德,  不乐深山寂静居,

常处王城聚落中,  唯务是非及鬪诤,

反为王法所禁制、  叱诃、驱摈、受惭耻;


诸佛法教功德海,  因此破戒悉枯竭。

譬如宝海水清淨,  或被淤泥而浑浊;

亦如莲花满池开,  或被狂风而摧坏;

如是末法破戒人,  损灭佛教亦如是。

若有淨修梵行者,  逢斯恶友常远离,


彼人命尽堕阿鼻,  受苦百千无数劫。

从此地狱受罪已,  或生畜趣或为人,

贫穷、下贱及聋、哑、眇目、矬陋、多疾病、

手足诸根不完具,  见者悉皆生惊怖。

无信、无行、无善根,昼夜飢寒常忧苦,


复被众人生瞋恨,  以其瓦石而捶打。

如是三苦常缠缚,  一切罪业应远离,

常须亲近佛、法、僧,淨持戒律、头陀行。

如是名利并眷属,  如幻、如化、如影像,

有为之法暂时间,  不久乖离即散坏。


唯有无上佛菩提,  妙地十力波罗蜜,

坚固修习勿生疑,  未来究竟大安乐。


尔时,世尊说此颂已,告尊者护国言:「若有补特伽罗于菩萨乘不依法行,有是过失者当得不依法者而来敬爱,懈怠者得懈怠人敬爱、无智者得无智人敬爱。如是,互相敬爱、贪着利养、嫉妬贵族、懈怠狂乱、绮语两舌、谄佞他人、虚诳父母及自师长。

「或入王城及诸聚落,不为利益众生化诸群品,一向妄言:『我是大智,多闻博识。』诳惑有情,唯求财利,轻弃善法都无所获,犹如破器无堪贮用。于彼众人多生怨恶,听信邪言,虚妄推度,是法说非、非法说是,于佛正法无心爱乐。生于下族贫贱之家,为见少利来投佛法,希求出家及得为僧,行非梵行,于佛法教全无所成,何况大智?」

佛告尊者:「如是补特伽罗不应说法。人天之善尚不能续,何况菩提而得成就?」


尔时,世尊复告尊者护国言:「有八种补特伽罗远离菩提,不得为说殊妙之法。」

护国白言:「何等八种补特伽罗?唯愿说之。」

佛言:「一者、蔑戾车处于彼受生;二者、贫穷之家于彼受生;三者、下贱之家于彼受生;四者、纵得人身,丑陋、痴钝;五者、具足盖缠,身心忧慼;六者、弃背贤善、亲近恶友;七者、长有疾病,身体尫羸;八者、众苦逼迫,直至命终。如是八种补特伽罗远离菩提,不得说法。」

于是护国复白佛言:「不应说法更有何义?」

佛言:「护国!若有补特伽罗无决定者,我不说菩提;于虚妄者,我不说清淨行;于懈怠者,我不说菩萨行;于悭悋者,我不说供佛行;于我慢者,我不说波罗蜜清淨;于无慧者,我不说断疑法;于嫉妬者,我不说心清淨;于无信根者,我不说总持法;于无德者,我不说善逝法;于贪亲爱者,我不说身清淨;于不善律仪者,我不说谤佛有过失法;于妄言者,我不说语清淨;于我慢者,我不说恭敬法;于无识者,我不说修学法;于为身命者,我不说求于道法。如是补特伽罗不应说法。」


时护国白言:「于意云何?」

佛言:「护国!为此有情愚痴迷惑、心识颠倒、虚妄分别、不依法教,乃至天上人间不应为说。」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不定诸有情,  补特伽罗等,

我慢自贡高,  贪着于利养,


恒行不律仪,  深着于五欲,

增长诸烦恼,  远离佛菩提。

退失于善法,  懈怠不修习,

犹豫多散乱,  于其戒法言,

而不生信受。  因为贫穷逼,


方便求出家,  设得作苾刍,

轻捨于道法,  如弃金宝担,

荷负于麻担。  虽欲入深山,

到彼寂静处,  无意乐修禅,

邪思而散乱,  障碍于辩才,


沉没大智慧,  坠堕恶趣中。

设复得人身,  丑陋不具足,

懈怠性愚痴,  不行众善法。

诸根常暗钝,  堕大嶮难中,

经彼俱胝劫,  迷没不解脱。


若行邪利济,  得证佛菩提,

调达不正知,  应成善逝果。

若人贪利养,  坠堕于众生,

如空大风力,  能堕诸飞鸟,

邪福势尽时,  其义亦如是。


无信破戒者,  见善如盲人,

譬如焚尸柴,  不吉人嫌弃。

虽复发善心,  无彼广大智,

谤法不信故,  解脱非究竟。

譬如画无胶,  庄严色不久,


我慢自贡高,  其义亦如是。

若求佛菩提,  不惜于身命,

于法甚深言,  勇勐勤习学。

捨善行非法,  所行增过失,

堕于大火坑。  若闻如是法,


依法而受行、  断除贪爱心、

修植众德本,  乃至于一句,

通达悉明了,  如是积功德,

成就最上道,  永离于愚盲。


尔时,世尊说此颂已,告尊者护国言:「我于过去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阿僧祇劫,时有佛出世,号曰成义意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尔时,有大国王名曰发光,主阎浮提,其地广阔一万六千由旬,其中州城数满二万。其发光王所居城邑名曰宝光,其城东西长十二由旬,南北阔七由旬,城有七重七宝所作。彼王善行八正之道,种族豪盛有千俱胝,其国人民寿十俱胝岁。

王有太子名曰福光,诸根具足,色相端严,殊妙第一。太子生时,有千宝藏从地涌出--内有一藏现王殿前,满中七宝,高七人量--复令一切众生所作如意,乃至禁缚之者俱得解脱。又,彼大子生得七日,一切伎艺、工巧、算术皆悉明了,乃至世、出世间一切事业无不通解。

于夜分中有淨光天子来为说法,告太子言:『福光谛听!汝须息心,不应散乱,于诸尘境常当远离。昼夜思惟有为之法,当观无常、寿命尽时谁是救者,于诸非法而生怖畏。』

佛说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卷第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