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杂思录 第十一章 理想中国

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评论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第十一章《理想中国》,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是建设一个理想的中国,思想是一切人类文明的基石,文明与文化的核心。中国的复兴不仅是文化大国科技大国,更是一个思想大国。然而思想是中华文化之短板,中华文明之痛,中华民族历史的周期性颠覆与近代之悲惨遭遇就是思想缺失之必然。实现工业化并站上世界舞台成为焦点,既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也是吸收消化西方人文思想的成果,认为中国人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今日之成就是不客观与危险的,如果没有西方工业文明与社会思想之引导,中华文明可能仍然在周期性的怪圈中徘徊。中国不能依靠现有思想一蹴而就,思想是中华民族复兴必须补上的一课,没有思想的大国充其量就是一个土豪,与历史上的皇朝盛世并无本质不同。思想大国的基础首先是思想的自由,解脱旧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思想理论的束缚,然而自由思想同样需要底线,这个底线就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最大利益。自由思想需要健康的思想批判文化,宽容的社会环境,这些都是中国社会与文化所欠缺的,中国社会需要培养健康的思想批判文化。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与后工业时代,所有社会都需要强有力的政府进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协作与利益,而中国得天独厚,无论是社会现实与历史文化,集体主义是中国社会宝贵的文化资产,将使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全球化进程中处于有利地位。
 
第十一章  理想中国
 
理想的社会是所有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天堂就是基于宗教信仰的理想社会,而不同的世俗意识形态都有以其理论为基础的理想社会。随着改革开放实现工业化与社会经济长足发展的中国,一扫近代受列强欺侮的阴晦之气,也渴望中国从此走向繁荣强盛之路,复兴历史上中国曾有的文化与历史地位,一个统一富庶平等公平公正的中国,一个理想的中国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愿望。然而一个理想社会,理想国家的基础是什么,中国为什么从曾经的文化与经济大国跌入灾难的深渊,中华民族又为什么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充满曲折,也最终能够在深渊中再次崛起,简而言之,什么是奠定一个国家与民族富强根本基础的关键。
 
11.1  思想 文明与文化的核心
思想是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灯塔,也可能是社会的桎梏,而突破社会文化思想瓶颈的只能是新思想。现代文明是人类不断进步与演化的结果,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随着经验与知识不断积累,在积累中不断激发产生新的思想,新文化也随新思想而产生。任何人类社会不仅是相应物质生产的产物,也是思想的产物,社会物质生产与思想对相应社会的发展与成熟都是不可或缺的,不同的是,在相对原始落后的社会,社会的发展主要受生存与物质环境的制约,带有明显的物质利益与显而易见的功利性。在这样的人类历史时期,基本物质生产对社会文化的形成与特征起着根本或基础性的作用。这也能说明,为什么人类几大文明区域在大约基本同一时期进入轴心时代,各自出现代表其文明的思想大师,奠定相应文明的基本思想基础,中国的诸子百家及老子孔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与众多的学术流派,以及相应的宗教,犹太的一神教,而印度的释迦牟尼。然而两千多年后这些不同的文明却处在不同的文明历史时期,中国与印度仍处于农耕文明,融合古希腊与犹太一神教的欧洲进入工业化文明。相对于进入轴心时代之前的人类社会无疑是一个漫长而缓慢进化的社会,而进入轴心时代之后至今的两千多年是一个及其短暂而演化迅速的时期,人类在漫长的前一时期进入了同质的轴心时代,却在短暂的后一时期处在不同质的历史时期,其根本原因就是前期是以人类生存本能感觉意识与原始简单知识积累为引导的社会演化,演化手段的原始与生产手段的简单原始或雷同也致使演化步伐的相对一致,结果漫长的进化在同一时期进入轴心时代。而后期在物质生产手段之外,社会思想对社会的演化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或加速催化社会进步,或阻碍社会演化,不同文明产生不同的社会思想,社会思想本质与内涵不同,演化的速度与方向就必然有很大区别。
随着社会物质生产技术与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财富的分配与拥有不仅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与文化,也成为社会贵族阶层与不同社会群体的基础。而社会财富愈丰富,物质财富对不同文明演化的引导应该基本相近,即积累与投入在再生产,不应该是不同文明演化的制约或驱动力,而社会文化思想对社会文明的演化与引导就愈来愈明显。宗教社会以及现代社会都是人文思想有意识引导与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相应社会坚实的思想基础,社会环境愈自由,社会思想就愈活跃,社会演化的速度也就愈快。在社会生产手段相对原始落后,社会文化思想相对简单的的前轴心时代,社会物质生产环境与手段必然是群体或社会凝聚与稳定的共同基础,在此之后社会文化思想随着物质生产的进步与丰富,必然超越物质生产成为人类社会群体凝聚与稳定,以及社会文化的共同基础,社会的共同基础由物质逐渐转化为社会文化与思想。一神教宗教思想与宗教社会的建立,就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也预示着以社会共同思想意识为基础的人类世俗意识形态社会的到来,而思想就是慢慢黑夜不可或缺的灯塔。‘天不生中尼,万古如长夜’,也是对思想作用的点睛之语。从人类发展的历程中,证明这样的结论,一个停滞的社会,必然是新思想枯萎,甚至没有新思想的社会,社会文明进化随之停滞,而一个发展的社会必然是新思想彭发活跃,充满活力与新思想的社会。思想特别是新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以及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有如源头与活水之关键与重要。
 
11.2  思想贫乏 中华文明之痛
人类与动物的本质不同就在于人类具有复杂的记忆,这是意识与思想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人类能够建立复杂的社会文明,也以此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根基。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也都是思想发展的成果,而改革开放前发展的不尽人意,受意识形态理论的掣肘,以至思想的窒息停滞是重要原因。回溯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历史,与古希腊文明为源头的西方文明相比较,中华文化与文明由相对超前却落入周期性颠覆与震荡,甚至停滞不前,当西方挟社会工业化之物质力量涉重洋而来,中华民族全无应对之策,落入生死存亡之关头。中华民族与文化到底缺失什么,丢掉什么,竟落入如此存亡未卜之悲惨境地。比较东西方文明历程,表面上看,是中华文化文明未能建立起自然科学的文化基础与形成技术知识的累积,也就是无所谓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能力的发展,然而究其根本缺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社会文化思想的窒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将思想学说当成死的教条,并仅局限于人文道德伦理,而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则落入道教虚无缥缈不可言说的认识观,与社会物质生产相关知识并未形成完整学说体系,或成为社会知识精英关注的知识与学说,死的教条与被视为低俗技能的生产知识,社会文化思想流于庙堂空谈,乏新乏善可陈。儒家思想的天不变道亦不变,佛与道的修悟,玄虚与无为,社会思想窒息也自然成为正常的社会文化状态。
思想成为数千年中华文化文明的短板,中华文化缺乏创造力创新力也成为不争的事实。如果将社会革命定义为基于一定社会思想理论的社会变革,则中国历史至辛亥革命前也未曾发生过真正的社会革命,有的只是农民反抗社会压迫的战争或社会动乱,所有这些社会事件都没有任何思想理论的引导,也许有某些秘密社团或宗教教义的鼓动,或以某些口号为旗帜,如均贫富,耕者有其田等等,甚至乡野破庙的鬼哭狼嚎,‘大楚兴,陈胜王’,都可成为社会革命,准确的说是社会暴动的依据,起事与起爆点,但基本都不存在严谨与具有理论框架的思想理论。社会动荡与农民战争都是对压迫的反抗或社会失序的结果,无论结果成败如何,由于缺乏相应思想理论,社会仅能停留在动荡的状态,而不会产生任何变革的成果,都不会带来任何社会进步,这也是为什么明清相较于唐宋,在社会文化与思想保守进步,而是更加保守僵化,皇权暴力更加残忍,社会人性更加萎缩。中华文明经历数千年至十九世纪中下叶,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只要将任何一皇朝末期之社会思想与前一皇朝之相比较,就不难得出社会的文化思想并无改变或已基本停滞的结论。也许历史学家或哲学家会以佛学进入中国,带来中国哲学思想的改变与某些思想方面的提升,将这些变化作为社会文化思想的进步,然而这些改变与提升似乎多属于及其抽象的思维观念或心学的范畴,甚至概念的游戏,也许适合于社会精英个体的思想修为,却不可能作为凝聚社会大众的思想基础,也就无法产生一种新的社会人文思想,更不可能产生社会共识或凝聚力,也即是无法产生作为社会新文化新秩序的思想基础,没有新思想新文化,中华文明就没有一个坚实的台阶作为向前向上拓展的根基,传统中国的历史也就无法走出周期性颠覆的怪圈。
 
在社会现实中,思想的表现就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思与批判。中国社会思想缺乏反思与批判,既有社会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思想的贫乏也表现在现实社会舆论之中。二十世纪末已降,社会改革浪潮让人目不暇给,多以自由民主普世价值为社会变革或革命之驱动力,然而对其未能达到变革之目的,社会舆论却少有思想理论之剖析。中东茉莉花革命或民主浪潮带来社会动荡,舆论往往注重于事件破坏性结果的渲染,以此为社会稳定的重要之宣传与教育,很少有对原因与本质的分析,而以中东社会变革以至动荡,预测中国也会有同样结果是否过于武断。中国社会结构与传统文化与中东地区有着根本不同,发生在中东地区的民主改革带来的乱象未必就一定发生在中国,中华文化与特有的社会结构在同样的冲击下是否会产生不同结果。印度发展不如中国,与其社会特有结构与文化有着必然关系,不施行民主体制的印度或许会不如现在的印度,中国社会与印度社会存在有许多文化差异,印度历史与文化的割裂分治,社会的碎片化,与中国传统的大一统与互助合作有着天壤之别,这些差异会带来社会改革效果的不同,其中的本质是什么。而苏联社会的政治与经济体制在改革前与中国有相似性,社会意识形态思想有共同之处,苏联的解体对中国更具有借鉴与比较性,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可比性与警示是什么,中国与苏联在宗教历史与社会文化有许多不同,中国与苏联的比较是否过于简单粗暴。中国崇尚自由民主价值的人士,推行自由民主理想不遗余力,然而对中东印度的问题与苏联的解体,采取选择性失明,视而不见,是思想盲点,还是意识形态思想遮蔽。对中国是否也会遭遇同样问题,或中国社会是否有可能解决这些问题避而不答,对中国社会所取得的进步顾左右而言它,对社会存在的弊病却紧抓不放,攻击不遗余力,使公知这样一个代表社会良知与正义的符号竟成为社会笑柄。凡此种种,都是社会思想贫乏的表现。而思想是解答这些问题的唯一钥匙,思想再次成为中国社会与文化之短之疼,然而中国社会对此似乎并无感觉,麻木茫然依旧。
思想批判是社会思想与进步的动力,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儒释道都不具有文化与思想批判之社会功能与人文精神。没有社会思想的批判与反思,历史周期兴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征伐攻略,生灵涂炭,在传统文化思想观念中竟成为如同日月交辉,四季相替,周而复始的轮回与必然,知识精英与社会大众都欣然以为然,而皇权对社会文化与思想的压迫,更使知识界失去文化反思的意愿。凡此种种,数千年中国文化思想乏新可陈,也就无所谓继承革新之反省与进步,中华传统文化是活文化却是死思想,作为社会文化它仍然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群体记忆,然而已难以靠自身内在文化因素激发新的思想。而思想是文明的基础,新思想更是引领新文明的灯塔,新思想的窒息就是文明的停滞,文明的停滞与窒息根本原因就是社会失去产生新思想的活水源头。
...
 
 
第十一章 理想中国
11.1 思想 文明与文化的核心
11.2 思想贫乏 中华文明之痛
11.3 西方近代的进步 思想的不断开拓
11.4 中国现代化 学习西方思想的成果
11.5 旧文化旧思想无法承载新时代
11.6 理想中国 思想中国
11.7 思想 中华复兴必须克服的瓶颈
11.8 思想解放与批判 自由思想的根本
11.9 意识形态存在对思想的误导
11.10 意识形态存在思想与时代局限
11.11 坚持意识形态终极目标的利与弊
11.12 走出意识形态 思想解放的根本
11.13 自由民主 马克思主义 第三选择
11.14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都是资本生产
11.15 解除妨害自由思想的思想禁锢
11.16 摒弃不切实际思想观念
11.17 中国社会的思想弊端
11.18 培养健康的社会思想批判文化
11.19 自由思想需要思想底线  
11.20 大一统政治集团 理想中国的根基
11.21 后工业化需要强有力的政府体制
11.22 集体主义 中华人文优秀基因
11.23 中国 走自己的路
 
大鱼 谷歌博客
大鱼 - YouTube
中国文化与社会的过去,今生与未来, 电子书 中国道路.杂思录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