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读书改富贵内卷躲平变割喉
有人抱怨文化大革命初期停课了二年多影响了学习而不断控诉。那么在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到蒋介石几次发动内战剿杀共产党员及许多拥护共产党的老百姓时有能上学校读书吗? 即便这些控诉的人是地主资本家出生的孩子们在战乱期间能安心读书吗? 假如是低层劳动人民的孩子们问问你们的父辈祖父辈有钱上学读书吗? 民国战乱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中国有如文化大革命中的这么多中国人在读书吗? 在走资派邓小平篡权前的读书强调的是为中国的工业农业服务而读书, 为人民事业服务而读书, 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需要选拔那些已在工农业工作劳动了几年之后再去读书为提高生产率而去读书学习。学成后大部分都回本单位工作。不是为改变命运逃离体力劳动为自己谋取财富或成名的跳扳。况且即使学校关门了有志的学生们可以自学, 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很多成名成才的没有上过大学的。如比尔.盖茨、华罗庚、爱迪生(小学没毕业)、爱因斯坦、成龙小学文凭、李嘉诚 初中文凭、高尔基,莎士比亚,等等。许多名人根本就没上过大学, 所以不是大学就能教出名人的。再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新中国后才让大多数中国人识字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有多少文盲吗?说出来可能会吓您一跳:全国80%的人口都是文盲,10个人里有8个不识字。这世世代代几千年80%的老百姓不识字是谁的负资产? 受谁的洗礼?"在该受教育的时候,缺了教育"找谁去问责? 人口识字率从1949年的20%到2015年的96.4%是谁做到的?
新中国成立前,不要说基础教育,就连识字的人都很少,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在西北,除了少数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识字。文盲几乎达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在文化上,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与此同时,美国、苏联等国家的人口识字率都在90%以上。时过境迁,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截至2015年,中国人口的识字率达到了惊人的96.4%,堪称世界奇迹。
大量文盲制约着中国的发展,扫盲是六万万人民“睁开眼睛”的工作,非干好不可。为此,新中国成立后,发起了至少三次规模浩大的扫盲运动。当时扫盲班遍布各个角落,到处都能看到学文化的人。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文盲比率由1949年的80%以上,下降到2015年的3.6%,是中国教育史上最具标志性的成就,位列所有发展中国家榜首,创造了人类历史奇迹。到1965年,全国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有教职工555万人,较1949年以前增加了5倍;中等学校学生达到1432万,小学在校生达到1.16亿,分别比1946年增长了6.9倍和3.9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5%。
建国后,围绕着教育方针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争论的一方认为教育规范化、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尖端人才是当务之急,而另一方则坚持教育的目的是为工农大众的实际需要服务、是培养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接地气的接班人,因而主张在教育的问题上应当继承延安“抗大”的办学精神,走降低入学门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大纲与当地实际需要相结合的道路。争论背后自然各有其在中央高层的支持者,因而教育方针之争不免演变成了走什么路线之争。
76年后的教育形势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逆转,那种延安“抗大”式的试验性的办学思路完全被抛弃了。也就是说,76年后的教育政策是对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尝试的“反动”。如果说,“抗大”式教育对由“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所掌控的教育话语权的决裂的话,那么,76年以后的教育政策就是后者对前者的彻底决裂。也就是说正是76年以后所全盘肯定的。
四十年多过去了,忽然间,人们发现,76年之后复辟的高考虽然给了许多人通过上大学而获得个人成功的机遇,但随着这一政策的持续,唯升学率、唯分数主义的教育观却为社会制造了一大批对追逐名利的兴趣远远高于求知的兴趣的人;将自我实现看的远远高于社会责任的人。当然,这样被制造出来的人一定是当不了“全心全意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接班人”的。他们倒是为自己谋得了许多加官进爵和出国、发财的机会,至于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服务事业有没有哪怕一丝的承担的意识就很难说了。不过毕竟,他们是76年后教育转型的受益者。
既然有了许多现行教育制度的受益者做榜样,则难免不激发起一种巨大的社会追求,也就是所有想用上大学来改变命运的人都把自己的前途寄托在进大学的身上。由于这种巨大的社会需求,所谓“教育产业化”以及伴随之而来的“扩招”则成了大势所趋,再也阻挡不了了。中国大学培养了大批的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中国培养了众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有知识,缺的是良知。现代的教育不管是小学还是大学,都不缺知识、技术和专业,缺的是文化,中国学校培养出来的许多人才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身上缺少的是文化的温情,甚至是作为人的良知。当今社会许多人都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无用、无趣的知识上,自己却还沾沾自喜,认为掌握了别人不知道的“冷知识”,其实是在浪费人生。当今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文化素养的培养,而其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未来的中国社会将严重缺乏价值判断的能力。一个人只有建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才能有别于动物,称而为人。然后,中国之教育就合乎逻辑地演变成了所谓新三座大山之一,而给极力为孩子谋出路的家长们带来无尽之负担与痛苦焉。
如同"中国知名高等学府上海复旦大学发生命案,数学学院教师姜文华因不忿遭解聘,杀害上司。"这样的恶果将会源源不断地发生。国人固有的成长规律:十二年寒窗,高考,进入大学,拿到大学文凭(硕士、博士),参加工作,走上职业之路。很多人参加工作后做了领导,掌握了权力,得到高额的财富。于是乎读书改变命运看似成为了世人公认的活生生的唯一的“正确”途径。如有不顺就走极端。这就是走资派邓小平在复辟旧教育制度后埋下的地雷。
比如有些需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争取公派留学的机会时表现得"品学兼优",无可挑剔。在确定自己已经去到美国,利益没有损害的情况下,就暴露出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在美国拿着公派公费几万美元的生活费到处逍遥。这些人,甚至可以为了利益攻击自己的同胞,侮辱自己的祖国,他们一边享受着国家给的资源,一边又干着过河拆桥的事情。精致利己主义者最令人不齿的地方,就是藏在精致之后,一切都是伪装,而一旦他们将来走向社会,走到重要岗位,会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有人说,中国的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绝对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这样的学生: 读书明理却无家国情怀,熟谙人情却唯谋私利,举止有礼却内心冷漠,貌似善良却天性凉薄。在《少年的你》中那个优等生模样姣好,成绩出众,高考目标是北大,在父母和老师面前维持自己乖乖女的形象。可是真实情况呢?她内心阴暗狠毒,实施校园暴力,同学不堪受辱而自杀,心里没有半点内疚。在她的价值观里,只有钱,只有利益,觉得钱可以买来一切。
上大学只为改变命运的事实证明,学校培养了大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处心积虑地为自己盘算,最后也只能是少数人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如无意外这些人凭借高明的伪装伎俩,可以继续隐匿在人群中,维持自己的“精英”人设,一步步实现龌龊的人生命运由工农改变为富贵高人一等的目的。虽说是“成功”了,可社会却因此多了无数隐形的毒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能最后是“自掘坟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终有一天会发现,他们为达目的所掘的土,全都是在给自己挖坑。那些机关算尽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不过是可耻的小丑,只会留下难堪的骂名。没有人能靠做空自己的祖国而发财,没有人能够靠贬低自己的国家而获得尊重,国家强大,自然而然感到自豪,国力衰弱,不管在哪里都会觉得抬不起头。海归博士姜文华因不忿遭解聘,杀害上司后, 据说这个上司也是海归博士。在走资派邓小平复辟高考、开放出国留学、鼓励上大学改变人生命运的恢复旧式教育下,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个话是从古代流传下来,要出人头地、要有钱、要有势。到了今天,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依旧是很多底层贫困人群的比较明确的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一旦学成就开始要钱要权剝削压迫老百姓, 以卖文章卖演讲而赚钱的、以迎合群众口味拍乱七八糟的电影赚钱的、以赚违背良心钱的胡乱添加添加剂的商人、枉顾人情枉顾正义的法官、执法部门枉顾人伦道德利用职位持强凌弱的、医生还过度医疗的枉顾良心赚钱的、等等如今中国的现状不値得反思吗?
参加高考了, 考上大学了, 书也读好了, 该是改变人生命运了。出国留学完成了, 博士证书拿到了, 该是收割回报了。找个能赚钱的好工作, 混个肥的政府官员, 应该一步步向着富贵阶级的命运稳定地转换了。然而大学生博士生海归生年年増加, 也没有办法让每一个大学生转变为新的富贵阶级中的一份子了。而只能不断地在大学生博士生海归生内部互相竞争, 弱内强食丛林法则之下的每一个大学生博士生海归生的生存都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时, 同行之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之间你死我活下“收益努力比”还是下降的现象。许多大学生博士生海归生不断地转岗跳槽流传、屡次出圈、越来越难找工作影响生存, 何谈改变人生命运成为富贵阶级的一员呢?
不行就躲平, 如今中国的年轻人在国内经济下滑、社会问题激化的大背景下出于对现实环境的失望而做出的“与其跟随社会期望坚持奋斗,不如选择‘躺平’”的处事态度。被视为是对抗社会“内卷化”的一种方式。其具体内涵包括“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不生娃、不消费”及“维持最低生存标准,拒绝成为他人赚钱的机器和被剥削的奴隶”。当人们无法追赶社会发展比如高涨的房价时,“躺平”不失为一种最为理性的选择,也是一个权利意识和身份意识的觉醒”。不当资本的奴隶了。《拒绝“内卷”,年轻人开始信奉“躺平学”了?》。官方媒体担心躺平主义会对生产力构成潜在威胁影响到资本家们赚钱, 《“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对「躺平主义」进行批判,谴责躺平主义有害,是“毒鸡汤” 。“认命可以,躺平不行”。这时候不说高考能改变人生命运, 而说命不好相信命运了。但说自然会产生一批“扶不上墙”的年轻人时, 名校复旦博士割喉博士, 死都不怕, 能说是“扶不上墙”的年轻人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