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91”'野孩子“悼念婆

本人近期完成了历史记实故事,以我家四代为中心,在中国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甚至世界所发生的真实故事。希望让后人知到也可作为历史的侧影,供写这段历史的人参考。也是一为老人在离开世界之前想说出的话。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写文纪念婆

外婆眼中的野孩子在外婆去世、大专毕业、有工作后,明显地看到她在逐渐成熟、长大。主动学习,吸取和继承长辈留下来的珍贵财产,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曾写过纪念文章,现转载这里。

          老照片随想                         

一位燕京第三代人手记(写于1997年)

家里明显位置一直摆放一张12寸黑白标准像,略显深陷的眼眶里射出平和的目光,一丝不乱的头发向后梳去,深色条纹西服极其平整合身。在我的记忆里,它一直与其它老照片放在书架上端。从小到大,我的同学、朋友一进门就指着相片问“那个长得很帅的男子是谁?”

“我外公”,

“真年轻”。

岁月轮回,曾几何时,四十年代外公相片上的着装又成为当今雅皮士追求的时尚。我对外公及那个年代的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有了更多地认识。

我从未见过外公赵承信,甚至于我的父亲也无缘见到。因为他过早地去世,那时才52岁。但记事后翻看的相册里一直有他的影子,早年外婆与姨妈和他们的老朋友传讲的故事中一直离不开与他有关的情节。燕京大学-------- 是联系中的纽带。外公毕业于燕大、留美获博士学位,回国受聘于燕京大学。外婆林培志燕大毕业和外公婚后生活在燕大校园,我母亲和两位姨妈出生于燕园、早年是燕大附小、附中的学生,他们身边发生的许多事情发生在燕京,燕京像是他们大家共同的家 ,直到今天还被无数次提到,被无数次回忆。尽管燕京大学早已没有了校园和师生,可燕京大学校友通讯联系着从第一代到他们子女不论在海内外的各方人士。每年校庆仍有众多校友柱着拐杖率子女孙辈前行,场面动人。虽然外公、外婆不在了,姨妈仍按时参加,母亲在海外也遥祝平安,这代表燕大精神的延续。

读过很多篇纪念外公的文章后知道他是一位有名的社会学家。在我读小学二年级时,作为家中第三代的代表参加了外公的平反追悼会。外婆、母亲、和两位姨妈悲伤落泪和握着上前慰问的一双双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不了解社会学,更无法想象那么久远社会学的样子,直到1987年外婆在我家去世,清理遗物时拜读了外公的“狱中杂记”,了解了外公的乐观、坚持、幽默。四十年代被囚于日本陆军监狱 他还能以社会学家的眼光观察狱中社会,揭露日军的暴行。

1997年我家从北航搬到西三旗高教住宅区,我又有幸见到部分文稿,其中对“平郊村研究的进程”记忆最深。他的“在实习中求改进”的主张和借鉴英美专家的研究与中国农村实情的结合的工作方法贯穿始终。其中对清河镇周边的描写把我带到四十年代,与今日所住地区可谓天壤之别。

外婆是搞文学的,记忆里她每天都用大部分时间读书、看报。不仅订阅和关注文坛新作、书评、文学理论研究的刊物,还特别关心国家大事。每天晚饭时都要简述当天新闻大事,给工作繁忙、无暇看报的父母听。失眠、精神衰弱及疝气一直折磨着她,可她还帮助翻译了不少文章。

视力减退和复视,使她必须遮住一只眼,用老花眼镜和放大镜来读书报,她仍然坚持做剪报,摘录有用的资料。

我开始写作文后她教我如何做摘要,用成语。她收藏刊物和书籍的习惯也传给了我。使我看到读书人首先要爱书的好习惯。

外婆还是个营养学家,在物质生活还不丰富的年代,她强调营养配餐,合理搭配,保证上班人有精神,上课人健康成长。这一理论根深蒂固在她的三个女儿家中。不知是否成为表妹学营养食品专业的原因。

外婆是我见过最讲卫生的人,严格消毒厨具、餐具、洗漱用具甚至衣物。在我眼里她比医生还要讲卫生。她的良好家风,和生活习惯也可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表率。

1987年我上高二时外婆不幸去世,起初我没体会到外公、外婆的影响力。高考的疯狂准备使我无暇阅读外婆留给我的成箱书籍,直到近几年工作稳定后才逐步翻看,理解部分作品。我翻阅了外公、外婆早年制作的上万张小卡片,深刻理解了何谓积累,成功是如何实现的。看到外婆当年的讲义,对古文的出处、背景、人物分析及众多小註,感受当教师的不易;外婆看过的书中夹有各色纸签的加注,有问号、评论、甚至引证,看后更是感慨。再看看身边的父母、小姨、大姨及大、小姨父每个人都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踏踏实实地研究,严格要求自己、努力进取。他们的行动感动着子女。榜样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没有让你们失望,虽然您的后人未能作得轰轰烈烈,但他们在各自的行业都有突出的、甚至是骄人的成绩。小姨是主要负责人之一的国际工作组和美国前副总统高尔获得诺贝尔环境保护奖就是一例。过着各自理想的生活,追求生活的更高目标。我们的父母都是教授或高级研究员,更有被列入世界名人录的,有的是大学院、系负责人。随着他们的成绩、论文被认可,在很多国家留下了足迹。第三代中更有博士、双硕士、硕士学位。不论是已退休的第二代还是正当年的第三代,及已经出世上中学或大学的第四代都将沿着前辈的足迹,发扬燕京大学的精神不负“父名”。                    

这就是我女儿对外婆的动人的怀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