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水湘山盈笑语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渔荫密树,夜博然明灯。
打印 被阅读次数

2019夏秋季节行走故国,第一次来到黔湘两省,饱览壮美河山,探寻历史文化,大大地长了见识。两省比邻而居,人文自然既有关联又有不同。每到一地,旧友新朋古道热肠,相携同游,十分尽兴。潇湘友人题诗曰:"最是友朋远方来,寂静空山盈笑语"。世间所有的邂逅,都是久别重逢。

甲秀青岩

爽爽的贵阳,明山秀水,多彩本真。贵州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占全省总面积近62%,贵阳的山川也非常有特色。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王阳明谪贬至贵阳龙场,在黔三年修身悟道,认识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成就了"知行合一"的阳明心学和"黔中王门"学派。明末崇祯十一年 (1638)春末夏初,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游历贵州49天,行程1500余里,写下33000余字的《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记录了贵州的岩溶瀑布、山川地貌、风土人情,以及明末的自然经济社会。

贵阳地标性建筑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廿六年 (1598),矗立在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取"科甲挺秀,独占鳌头"之意。建楼之前,王阳明的再传弟子马廷锡曾在此建栖云亭讲学传道。主体建筑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楼阁,为中国古建史上独有,飞甍翘角,石柱托檐,烟窗水屿,如在画中。楼侧为石拱浮玉桥,如白龙卧波贯通两岸,桥上涵碧亭、桥下水月台、桥南翠微阁,遥相呼应。清同治十年 (1871) 贵阳翰林刘玉山所撰206字长联挂在楼门两侧,概括了山城贵阳的四方景物及历史变迁,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楹联还多26个字。甲秀楼旁一直是宿儒名贤聚集区,清代甲秀楼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宣统元年 (1909) 重建的。

贵州四大古镇之一青岩古镇,地处苗疆走廊中段,素有贵阳"南大门"之称。古镇原为明初屯堡,始建于洪武十一年 (1378),比贵州建省还要早22年。三年后朱元章派遣30万大军"调北征南",远征滇黔,驻扎青岩堡。青岩居高守险,一关突兀,城门上的穿斗式悬山顶城楼,是明清两朝威镇八番的军事要塞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青岩古镇扼守在贵州与广西之间的古驿道上,是茶马古道的重要分支,因此发展成为宗教、文化的聚集地。

整个小镇布局沿袭明清格局,青瓦石墙,古朴沧桑。朝门、窗雕、立柱工艺精湛,美轮美奂。左下图是青岩最具特色的一条石巷——背街的青石板路,在古镇内行走,砖石与木质结构的低矮房屋榆次鳞比。青岩古建中别具匠心的重檐悬山式门楼,就像人的眉毛和睫毛,能够抵御风吹雨打。徐霞客十分迷恋青岩古镇,他在游记中写道:"青岩其城新建,城中颇有瓦楼街市,是贵省南部要害。"

清光绪十二年 (1886) 青岩古镇出了云贵两省自科举以来第一个文状元赵以烔,赵家素以教子有方为荣,从光绪五年到十五年 (1879-1889年) 的十年间,赵家一门四喜,出了三个进士、一个经魁,而且还中了一个状元,是科举时代极其难得的殊荣。青岩古镇是著名的长寿之乡,左上图是状元的曾祖父赵理伦的百岁石牌坊,建于清道光廿三年 (1843),为四柱三间三楼阿顶式,牌坊上雕刻的“下山狮”作猛狮下山状。右上图是青岩老百姓出资为纪念状元之父、曾任贵州团务总理的赵国澍修建的"赵公专祠"。

清咸丰十年 (1860)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攻打青岩时,赵国澍变卖家产修缮城墙和定广门,太平军一个月内六次攻城不破,大败而去。左下图的两进歇山式四合院是状元故居,大门两旁的对联为"琴鹤谱志,论语传家"。光绪十四年 (1888) 在青岩成立了中国史上第一家私人代办信局,开中国邮政文化之先河,右下图的"状元邮局"不是古建。

青岩镇上佛、道、天主、基督四教合一的风景,被称为"中国宗教多样性的一大生态标本",在中国的古镇已很难见到。古镇内各教派和睦共处,初一十五寺庙香火不断,周日到教堂作礼拜的信众也络绎不绝。汉族、少数民族民俗信仰,及不同宗教一应俱全,寺庙楼台各有特色,形成多元的宗教文化氛围。

左上图的文昌阁和右上图的龙泉寺均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攒角重楼八角式的文昌阁是旧时文人读书、聚会、祭拜文昌帝的地方;龙泉寺曾经是青岩最大的佛寺,1940年浙江大学西迁时这里成为教学基地,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下方二图是建于明天启年间的迎祥寺,三重庙宇,山门挑檐枋的象鼻木雕和屋脊上的鸱吻雕花十分精美。迎祥寺最早是道观,后改为佛寺,有"黔山祖庙"的美称,是贵州至今唯一的一座没有断过香火的寺庙。

万寿宫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嘉庆三年重建,原为江西会馆,后改为道观。古代有江西人聚住的地方,就有万寿宫,供奉江西地方保护神 —— 俗称"福主"的许真君。万寿宫系穿斗式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正门是一座青砖砌成的牌楼 (左上图),正殿对面戏楼的木雕精美绝伦,戏台栏杆下的木雕是用整根木头雕刻出来的 (右上图)。天主教大约在1846-1851年间传入青岩,1862年赵国澍发动了震惊中外的"青岩教案",为当年清朝中兴之后第一案。左下图是青岩教案发生后用教案赔款重建的天主堂,据称院门两旁的楹联为康熙帝亲赐。1924年基督教开始传入青岩,一直没有固定场所,全靠租房传教,今天的基督教堂是1987年才修建的 (右下图)。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最早的汉人是明初朱元璋调北征南时留下的屯军及随后迁徙而来的。贵州山清水秀人美,苗、布依、土家、侗、彝等民族世居于此,素有"多彩贵州"之称。苗家女儿唱山歌打糌粑, 笑迎八方来客。到了黔地,自然不能错过茅台酒,还有辣辣的酸汤鱼、米豆腐、折耳根...... 。小杯品酒,大块吃肉,"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飞瀑龙潭

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黄果树大瀑布,位于贵州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境内的白水河上游,是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十分壮观。徐霞客盛赞大瀑布:"透陇隙南顾,则路左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 '珠帘沟不卷,飞练挂遥峰' 俱不足以拟其壮也。"

在徐霞客所见的瀑布中,"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 黄果树大瀑布一带号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三伏天大热天,貌似全国人民都来此避暑,People mountain fish sea。蛇形长队犹如漫漫远征路,"乌云磅礴走泥丸"。初次"享受"进出园刷脸待遇,共刷四次。

贵阳花溪天河潭景区,典型的喀斯特风光为主,历史名人隐士文化为辅。这里兼具黄果树瀑布之雄、龙宫之奇与花溪之秀,集飞瀑、清泉、深潭、奇石、怪洞与天生石桥于一身,被誉为"黔中一绝",有"贵州山水浓缩盆景"的美称。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中蕃晚年隐居天河潭,留下"豁然田舍见,疑是近仙家"的诗句。他的诗风似屈原而近杜甫,其诗集《敝帚集》"使天下知黔中有诗"。清兵入主中原后,吴中蕃自认为大明遗民,抱定"守节奉明"之志。

左上图是昭显民族风情的太阳广场大门,右上图是钙化滩的卧龙飞瀑。下方二图是崆灵水洞外的峭壁及入口,须乘小船游览,山中有水,水中有洞,洞中有潭,洞行山空。 天河潭是典型的薄层碳酸盐岩裸露地块,由于褶绉频繁,断裂交错,节理发育和岩溶作用明显,因而形成这一带的河谷拐曲,纵横深切。河床上堆积的二十多处钙化滩坝,串连着二十余个溶洞,在强烈的溶蚀作用下,经历千百万年的漫长岁月,形成明河、暗洞、桥中洞、洞中湖、天窗、竖井、绝壁、峡道等复杂纷纭、多姿多彩的岩溶洞景观。

龙潭旱洞内玲珑剔透、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组成天桥楼、鹊巢楼、月牙楼、海螺宫、潮夕潭、木鱼潭等地下暗湖溶潭。隐于山林,美不胜收,整个景区人少不刷脸。美中不足的是,溶洞中灯光色彩艳丽,光污染严重。

天河潭太阳广场的中央建筑是由篝火的"篝"字演变而来,细部也与贵州几大少数民族有关,这些民族大多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中央建筑暗含丰富的文化内蕴,充满仪式感。牛角代表苗族,牛是苗族的神灵,具有崇高地位。羊头代表羌族,羌族是最早使用羊图腾的民族,供奉羊为祖先,羌族的"羌"字及其族姓"姜"都来源于羊图腾。具有丰富纹饰的铜牌代表侗族,暗示其与古代越人的密切关系。祭台四周的烽火台上点缀了四大古典元素 ——土、水、火、风,象征着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古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有"三元素说",印度佛教有"四大种学说",古希腊自然哲学提出了"四元素说",古中国人则有"五行学说",世界上几大古代文明真是相通的。

峰林丹青

向往张家界已经很久了,己亥十月金秋,天时地利人和——重点是"人和",终于得以成行,实现多年心愿。耕读听雨处,品茗逍遥时,金木水火土,湘西禾田居。

张家界又称青岩山,传说西汉留侯张良曾隐居并安葬于此,故而得名。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方圆369平方公里,三千奇峰、八百秀水,其中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243座。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里蔚为壮观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风光。经过亿万年的山河变迁,在流水侵蚀、重力崩塌、物理风化、生物化学的作用下,形成了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峰林为主的地貌景观。岩壁峰石连绵万顷,峰林造型变幻万千。武陵源的奇俊秀美在世界山岳景观中十分罕见,可称独一无二,1992年列入UNESCO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入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也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百闻不如一见,身临其境的震撼不是用语言或图片能够表达的,看到最贴切的一句话,这是"跌落深山的一片丹青"。

沈从文有诗赞美张家界:"险极腰肢寨,幽深金鞭溪。更上黄石寨,一览众山低。" 左上图的"天下第一桥"是一座天生石桥,桥长20米、高350米,系张家界最高的石桥,桥下奇峰如笋、深渊万丈。右上图的"南天一柱"又名"乾坤柱",海拔高度1074米、垂直高度约150米,如刀劈斧削般拔地而起、巍然屹立。左下图是一座山峰顶端的石头,形似海龟,故得名"雾海神龟"。右下图的金鞭溪长十余公里,随山而修、蜿蜒曲折,两岸奇峰屏列、满目青葱,号称"十里画廊"。

千寻素壁,紫气腾绕,盈于洞开,溢于天合。张家界天门山主峰海拔1518.6米,巍峨高绝的喀斯特台型地貌,有"湘西第一神山"之称。公元263年形成的天门洞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穿山溶洞,南北对开悬空危立于海拔1300多米的峭壁之上,洞高131.5米、宽57米、深60余米,犹如一道通天之门。左上图是长60米、最高处海拔1430米的玻璃栈道,大概由于登山时云雾缭绕,走在上面并没有什么感觉。右上图可见通往洞口的999级步行上天梯,实在爬不动,只好乘电梯。乘坐号称世界最长的7455米长天门山索道上山,左下图是在索道轿厢中远观如梦似幻的天门洞。右下图是下山时巴士行走的天门山盘山公路,共有99道急弯,约10公里距离将海拔从200米急升至1300米,堪称天下第一公路奇观。

徐霞客对于喀斯克地貌和溶洞情有独钟,他在《粤西游记》中这样解释峰林和钟乳石的形成过程:"盖江流击山,山削成壁,流回沙转,云根迸出,或错立波心,或飞嵌水面," "崖间有悬干虬枝,为水所淋滴者,其外皆结肤为石,盖石膏日久凝胎而成"。秀色天下绝,大美武陵源。山水如画,画如山水。人生如梦,梦如人生。第一次听到"人生如梦"这句话,是从《红灯记》中的鸠山嘴里说出:"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正所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在湘博看画展,图片分别为97岁的画家戴泽和百岁老人周令钊的作品。

湘西植物:左上图的张家界市树珙桐是1000多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期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因其保留了其远古祖先的原始状态,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珙桐是国家八种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中的珍品,因其花形酷似展翅飞翔的白鸽而被西方植物学家命名为"中国鸽子树",可惜没遇到花期。图二至五分别为猕猴桃树、金桂、南天竹、八爪金盘。张家界山中猕猴成群,游客一不留神,就会被它们抢走手中的食物。

湖湘文脉

湖湘文化可上溯至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经历先秦、两汉荆楚文化的孕育和宋明中原儒学的洗练。相传长沙太傅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两位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屈原、贾谊居住过的地方,因此成为湖湘文化源头、屈贾之乡遗产,并有"屈贾祠"之名。清嘉庆年间另建屈子祠,太傅里从此专祀贾谊,称为贾谊祠。西汉初年贾谊当过长沙王太傅,故世称贾太傅、贾长沙,他在代表作《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中,提出一系列治国方略。

贾谊在太傅里完成了其现存四篇骚体赋中最出色的两篇:《吊屈原赋》和《鹏鸟赋》。贾谊的政论文既有战国纵横家的古文遗风,又受到法家韩非子等严谨风格的影响;他的辞赋是从楚辞发展到汉赋的重要桥梁。图片依次为:贾谊故居大门,祠匾是赵朴初最后的墨宝;供奉贾谊铜像及其著作的贾太傅祠;传说中贾谊亲手所凿的太傅井;文人墨客凭吊贾谊及吟诗作画之处——寻秋草堂。右下图石碑上刻有贾谊语录:"民之治乱在于吏,国之安危在于政",真是千古佳句。

1970年代出土的马王堆汉墓是西汉时期第一代长沙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包括利苍、其妻辛追及其子利豨的三座墓葬。马王堆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保存完好的利苍夫人辛追的遗体及大量陪葬品堪称国之瑰宝。湘博是几乎被利苍家族,特别是辛追夫人,承包的博物馆。这里展出了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精华,引领人们穿越历史时空,感悟汉初文明的神奇与瑰丽。图中漆器纹饰华丽、光亮如新,俑人制作精美、栩栩如生,帛书保存完整、种类繁多。

辛追夫人的素纱单衣薄如蝉翼、轻若云雾,兼具华贵与朦胧美感,衣料为没有染色的平纹方孔丝织物,是西汉纺织技术的巅峰之作。T形帛画是古人出丧作为"遣车"先导的铭旌,有引魂升天之意。马王堆T形帛画取自远古创世神话,自上而下分段描绘并揉和了仙界、人间、冥世的景象,展示了当时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及多维宇宙景观,其中景物有的出自"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有的出自汉代的现实社会。马王堆汉墓既是墓主的地下家园、又是灵魂的幻化场所,将逝者的种种臆想与祈求,寄托于墓葬设置及天象、祥瑞、升仙、辟邪等图像中,表现出强烈的永生期盼,可以说是辛追夫人的千年一梦,等比例复原的一号墓坑令人十分震撼。

两宋时期兴起了理学文化思潮及儒学地域化,在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明末大儒王夫之等人的推动下,湖湘文化得到建构和成熟。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元年 (976) ,位于湘江西岸、岳麓山下。岳麓书院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书院之名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荆蛮邹鲁"之誉,历经千年学脉绵延、弦歌不辍。南宋乾道三年 (1167),程朱理学家朱熹造访书院,与湖湘学派代表人物张栻坐而论道,举行了"朱张会讲" (右上图)。听众络绎不绝,"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事。

明正德二年 (1507),心学一代宗师王阳明携弟子来岳麓讲学,是继南宋朱张会讲之后,书院的又一次重要学术活动。中国古代书院的三大功能为讲学、藏书、祭祀,岳麓书院创始时即建有藏书楼,宋真宗赐书后更名为"御书阁" (左下图)。右下图是岳麓书院外的爱晚亭,亭顶重檐四披、攒尖宝顶,得名于杜牧诗句,只是枫叶还没红。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 (1015) 宋真宗亲书"岳麓书院"匾额,左上图书院大门的门额是宋真宗手迹,两旁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分别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和《论语·泰伯》。右上图书院二门的门额"名山坛席"撰者无考,1984年复制时集清代湘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两旁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分别出自《尚书·舜典》和《史记·太史公自序》。左下图是书院讲堂大厅中央悬挂的两块鎏金木匾:清康熙帝御赐"学达性天" (复制) 和乾隆帝御赐"道南正脉" (原物),后者显示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学正统。

右下图大厅檐前的"实事求是"匾,源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是民国初年书院转型为湖南高等学堂期间的校训,终于找到出处了。朱熹在岳麓书院颁布的《朱子书院教条》,规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湘学做学问的不二法门。湖湘文化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其精神一直延续到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才半国中"。

1926年岳麓书院转型为湖南大学,之后湖大建造了一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历史建筑:左上图是始建于1930年代的科学馆,西洋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风格,1945年抗战胜利后,该馆205教室即为长衡岳地区的日军受降点;右下图是建于1951-1953年间的大礼堂,大跨度木屋架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国传统坡屋顶,层层叠叠的屋檐下还开了一扇西式圆窗。

长沙仅存的四条麻石街中的两条千年老街,一条是古今交融的太平街,另一条是美食云集的坡子街。湖湘文化中的民风民俗、本土文化层面在这两条街上得到展示,当然街边的民居店铺大多是仿古建筑。右上图是太平街上的宜春园露天古戏台,贾谊祠就在附近。左下图是坡子街上的火宫店牌楼,火宫殿过去是一座祭祀火神的庙宇,又名"乾元宫",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 (1747),1826年重修,现在是小吃城。据说这里的红烧肉"健脑长寿",一款臭豆腐更是闻名天下,"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长沙的母亲河湘江不仅哺育了千万湖湘儿女,也孕育了灿烂的湖湘文化。江心的橘子洲生成于公元305年,为激流回旋、沙石堆积而成,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洲之一。长沙名称的来历中有一种说法,即因橘子洲形成之前是江中一道长长的沙滩而得名。唐朝洲上盛产南橘,栖居长沙的诗圣杜甫有诗曰:"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橘子洲头位于橘子洲的最南端,朱熹、张栻当年往来于湘江之上,就绕过橘子洲头。

我们这代人对于橘子洲头的认知,离不开那首作于1926年的《沁园春·长沙》以及随后整整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那一年也是岳麓书院华丽转身的同一年。作打油诗半首,有感而发:少年书生旧相知,同游江洲叹秋迟,"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原稿:2020-02-01                                    修改:2021-10-11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