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之恋》连载之二十三:第十一章 秋狝惊梦 (下)

《宋城之恋》由作家出版社在中国发行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正如赵卓所言,宋朝的确曾同周边诸国,发生过不少次的军事摩擦。仅宋徽宗在位期间,宋朝就曾先后同吐蕃、西夏和辽朝进行过几次重大的战争。在这些对外战争中,宋朝军队的表现时好时坏,战争的结局也有输有赢。

要想说清楚宋徽宗年间北宋对外用兵的情况,就很难绕过童贯这个人。

童贯,乃北宋权宦,东京人。《宋史》中记载说:“贯状魁梧,伟观视,颐下生须十数,皮骨劲如铁,不类阉人。”又说他:“性巧媚,自给事宫掖,即善策人主微指,先事顺承。”就是说童贯的体貌魁梧,皮骨坚硬如铁,腮下还生有胡须,不像是个宦官。而且他性情乖巧,很善于揣度别人的心思。《水浒传》中将童贯描写成一个无能的草包,讲他率领大军征讨梁山泊时,被宋江带领的梁山好汉们打得丢盔卸甲,最后只身逃回了京师。其实,历史上真实的童贯,却从未征讨过梁山泊。

童贯虽是个宦官,却心志高远。他读过四年私塾,到了二十多岁时才净身入宫。早年他曾跟随宦官李宪前往边塞前线,但入宫后二十余年都没有崭露头角的机会。宋徽宗继位后,在杭州设置明金局。此时童贯已经四十多岁了。他以供奉官的身份,在明金局为宋徽宗搜罗书画珍玩,并结识了当时因被贬而闲居在杭州的蔡京。蔡京大肆讨好童贯,陪他恣情游乐,并提供了不少的字画、屏幛、扇带等,让他送给宋徽宗赏玩。童贯因此向宋徽宗大力举荐蔡京,使得蔡京重新受到宋徽宗的信任,并得以再次回京任职。

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蔡京就任宰相后,力主恢复同吐蕃在青唐一带的作战,并且竭力推荐童贯前去做监军。早在宋哲宗元祜二年(1087年),当吐蕃和西夏联合进攻北宋时,童贯就曾以陕西、河东、河西经略使的身份,前往陕右督导部队的作战。因此,他对西北的情况以及那里诸位将帅的才能,都非常熟悉。

童贯在带兵时不是一个磨磨唧唧的人。这从他对一件事情的处理上就能看出:当时,宋军合兵十万,以王厚为帅、童贯为监军,计划攻取吐蕃的青唐地区。当宋军开至湟州时,东京城的内宫里偏巧发生了火灾。宋徽宗觉得很不吉利,便下手谕由驿马传到前线,告诉童贯不要出兵。童贯拿到了那份御笔的诏令后只是看了看,便不动声色将它折起来塞进了靴筒里。王厚问童贯皇上的手谕上讲了些什么。童贯若无其事地说,皇上只是希望我等能一战成功。宋军抓住有利的时机与吐蕃军交战,果然大获全胜,收复了湟、鄯、廓三州。在庆功宴上,童贯才慢悠悠地取出了皇上的手谕传给大家看。众将看了都大吃一惊,忙问童贯万一宋军战败了,又该如何向皇上交代?童贯只是一笑说:如果败了,他自会去面见皇上承担罪责。

此后,童贯一路蹿升,在西北执掌兵权达二十年,主持对西夏的作战,并夺取了西夏的屏障横山一线,迫使西夏向宋朝求和。

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被封为检校太尉。不久,宋徽宗派他前往出使辽朝。有人笑话说:“怎么能用一个宦官为使臣,难道宋朝没人了吗?”宋徽宗听了却解释说:“契丹人听说童贯刚打败了羌人,因此很想见见他。而且让他为使臣,也便于观察和了解辽国,乃是一个上策。”可见,宋徽宗派童贯出使辽朝,有打探辽朝内部虚实的意图。

童贯在出使辽朝时,结识了居住在燕云地区的马植。马植出身于辽朝的望族,官至光禄卿。当时,他见辽朝的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便产生了归顺宋朝的念头。在同童贯的交谈中,他建议宋朝应该借辽朝没落的机遇,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因此,可以说马植是宋朝夺取燕云地区计划的始作俑者。

到了四年后的政和五年(1115年),金朝建国了。马植认为时机已到,便给宋朝的雄州知州发了一封密信,明确表达了自己想要归顺宋朝的打算。这封密信很快就被送到了宋徽宗的手里。宋徽宗看了信后觉得马植可用,便密令将把接入境内,并在东京亲自召见了他。

马植在觐见宋徽宗时,献上了“联金灭辽”之策。他恳求宋徽宗能“念旧民涂炭之苦,复中国往昔之疆”,建议宋朝遣使去结好金朝,与之相约,共图辽朝,乘机收复燕云十六州。马植断言,一旦宋朝出兵攻打辽朝,燕云地区的汉人一定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由于当时辽朝尚比金朝强大得多,宋徽宗对马植的建议持谨慎态度。不过,他还是十分高兴,赐马植姓赵,改名良嗣,让他秘藏于童贯府中,参与制定谋取燕云的计划。

又过了三、四年,到了重和元年(1118年),辽朝和金朝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辽朝日益衰落,金朝则日益强大。宋徽宗见时机成熟了,这才秘密派谴了武义大夫、登州防御使马政等一行几十人,渡海出使金朝。第一次同金朝提出希望联手夹攻辽朝,事成之后,宋朝收回燕云十六州的这项计划。

当时,由于宋金之间的相互了解不深,再加上两朝没有接壤,相距遥远,交通不便,因此刚开始双方谈判的进展非常缓慢。而且,对联金灭辽的计划,宋朝内部从一开始意见就很分歧。有一部分大臣们认为:宋辽之间在澶渊之盟后和平相处了一百多年,如今却要冒然毁约,恐怕会招致天怒人怨。而且如果贸然对辽朝用兵,胜负难料,因此他们觉得不可轻启战端。

在这种形势下,宋徽宗也十分犹豫,同金朝的谈判因此一直悬而未决。到了宣和二年(1120年),辽朝对金朝的颓势愈发明显。宋徽宗这才又命赵良嗣以卖马名义再次出使金朝,前去缔结联手攻辽的盟约。由于当时联金灭辽之策尚属机密,因此宋朝没有使用国书,而是由宋徽宗御笔书写了一封书信。宋人徐梦莘在《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宋徽宗在书信中说:“据燕京并所管州城,原是汉地,若许复旧,将自来与契丹银绢转交,可往计议,虽无国信,谅不妄言。”

在这封书信里,宋徽宗只提“燕京所管州城”,其实是一个严重的笔误。因为五代时燕云十六州的故地,如果按辽朝的行政区划,燕京路只包括了檀、顺、景、蓟、涿、易六州,西京则拥有另外的八州,平、营两州则与原契丹旧地滦州同属平州路。宋徽宗的这个笔误,其实并没有包括整个燕云十六州。这使得宋金两朝从一开始,就在领土划分的认知上出现了误解。

对于联宋灭辽的提议,金朝内部的意见相当分歧。有相当的一部分人认为,此时金朝对辽朝的战争已呈必胜之势,根本就没有必要同宋朝结盟。宋朝说要用币帛来换取燕云之地,可一旦金朝灭亡了辽朝,金朝一样可以从燕云地区征收币帛。况且,燕云地区乃是战略要地,如果还给了宋朝,金人便只能退守关内,从此处于战略的守势。

不过,当时金朝同辽朝的战争正酣,辽朝尚有相当的实力。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于是力排众议,坚持要与宋朝联盟。在谈判中,赵良嗣还想再扩大要求,要将西京和平州等地都包括在内,以便恢复长城以南的所有汉地,却被金朝以这些地方不属燕京管辖地为由驳回。双方因此争论不休,文书往来不断。在经过了反复谈判,终于达成了盟约:宋金两朝联手夹攻辽朝。金朝负责攻取长城以北的中京大定府;宋朝负责攻取长城以南的燕京析津府。等辽朝灭亡后,宋朝收回燕京故地,并将原来赠给辽朝的岁币转给金朝。双方均不能单独与辽朝讲和,也不能单方面招降纳叛。至于西京诸州以及平、营两州,之后再行商榷。

当时,童贯主管枢密院事,任太傅、泾国公。时人称蔡京为公相,童贯为媪相。海上之盟签订之后,童贯开始按照盟约开始筹划进攻燕云。正当他从西北调遣精兵良将,准备出师伐辽时,却不巧赶上方腊在睦州起义。当时,义军的威势很盛,致使东南大震。宋徽宗无奈,于是改任童贯为江、浙、淮南宣抚使,命他率领原来准备北上收复燕云的将士,改去江南征讨方腊。如此一来,攻打辽朝的事便拖了下来。

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方腊的部将方七佛率领六万义军攻打秀州,秀州的统军王子武据城固守。不久,童贯率领的援兵赶到了,两下合兵攻打义军,杀死了大批的义军将士,迫使他们退守杭州。二月,宋军水陆并进,方腊见大势已去,就放火烧了官舍、府库和民宅,趁夜逃离了杭州。宋将刘延庆、王禀、王涣、王惟忠、辛兴忠等将帅相继率兵赶到,收复了大部分被义军占领的城池。四月,方腊及妻子邵氏、儿子方毫、宰相方肥等五十二人在梓桐峒的石涧中被俘,共有七万义军被杀。到了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方腊的余部悉被剿灭。童贯因功而迁为太师,改封楚国公。在镇压义军的过程中,宋军从出兵到凯旋归来,前后用了四百五十多天。

然而,辽、金之间战事的发展,却比原先料想得要快得多。到了宣和三年(1121年),金朝已经占领了辽朝超过一半的领土。不久,辽朝又因为皇位的继承问题而爆发内乱,因此形势非常不利。宣和四年(1122年)正月,金朝依照海上之盟的约定,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克了辽朝的中京,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军所迫,只得流亡夹山。由于当时人们不知道天祚帝的去向,辽朝燕王耶律淳在燕京被拥立为帝,称辽天锡帝,勉强支持着残局,史称“北辽”。

耶律淳即位后,曾遣使赴东京,表示愿意与宋朝结好,达成联宋抗金之盟,并免除宋朝每年增给辽朝的岁币。然而,宋朝明白辽朝的灭亡指日可待,因此拒绝了辽朝求和的要求。此时,宋朝担心万一金朝独自灭掉了辽朝,就会不按原先的盟约归还燕云。于是,宋徽宗连忙催促童贯率军北上伐辽,并任命蔡攸为河北河东宣抚副使,与童贯共领大军。童贯刚镇压了方腊并且大获全胜,因此正踌著满志。他以为只要宋军一出动,燕云地区的辽人就会望风归降。可没想到童贯到了河北一看,才发现情况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简单。

首先从在民心上讲,此时辽朝占领燕云地区已有两百多年,在管理燕云的过程中一直都以正统自居。燕云的汉人在经历了辽朝长达几代的统治后,对中原王朝并非特别向往。相反,由于辽朝在当地的税收要低于宋朝,燕云地区的百姓们担心一旦被并入宋朝后就要多纳税,因此并不真心情愿地改做宋朝的臣民。

其次从军事上讲,由于宋辽两朝签订了澶渊之盟,使得两国之间实现了长达一百多年和平。宋朝的河北之兵,因为一直没有征战沙场的机会,因此驻军骄惰,备战松弛,早就不堪战事。童贯在写给宋徽宗的奏折中说:“臣仰尊圣训,奉诏来北,寅夕竭虑,星夜倍道而行,沿途见河北各州府,将骄兵惰,不练阵敌,军需之用,百无一有。臣到高阳关整促行军之备,见军粮粗不堪食,又多在远处,运输费力。军械甚缺,至于攻城守御之物,悉皆不备,盖因河北二百年未尝讲兵……”

虽然面临的困难重重,可童贯已没有了退路。宣和四年(1122年)六月,童贯下令兵分两路,一路是由种师道率领雄州(河北雄县)驻军组成东路军,另一路由辛兴宗率领广信军的驻军组成西路军,东西两路大军互为犄角,齐头并进。

宋朝的西路军,由统制杨可世带领数千士兵做先锋,当行至涿州附近的兰沟甸时,同辽朝大将耶律大石率领的辽军前锋相遇,双方立刻发生了激战。之后,辽朝的数万主力到达了白沟河,同宋军到来的主力隔河对峙,双方经过数日的野战,互有伤损。不久,宋朝西路军的一部在范村遭到辽朝大将萧干所部的偷袭,他们的溃败引发了整个西路军的混乱。童贯见战事不利,下令东西两路大军撤回雄州。不料,宋军在撤退中被辽军追袭,两军在雄州城下鏖战,宋军死伤惨重。宋徽宗在得知前线的战况后,连忙下令让全军班师回朝。

辽朝为何能轻易地击败宋军呢?原来,辽军是以骑兵为主,在作战时不仅极其凶悍,而且采用的战术得当。《辽史·兵制》中记载了辽军作战的战术:“敌军既阵,料其阵势小大,山川形势,往回道路,救援捷径,漕运所出,各有以制之。然後於阵四面,列骑为队,每队五、七百人,十队为一道,十道当一面,各有主帅。最先一队走马大噪,冲突敌阵。得利,则诸队齐进;若未利,引退,第二队继之。退者,息马饮水抯。诸道皆然。更退迭进,敌阵不动,亦不力战。”

同年七月,辽国皇帝耶律淳病死。宋徽宗在得知后,任命刘延庆为都统制,下令再次出兵。宋朝发兵刚不久,辽朝涿州的守将郭药师见本朝朝不保夕,于是率领手下的常胜军的精锐共八千人,以涿、易二州归降宋朝。宋徽宗见这次不费一兵一卒就连得了两座城池,非常高兴。他御笔将燕京改名为燕山府,并给其余的八个州也一一赐了名,似乎燕京的一府八州都已落入了囊中。

在战场上,宋辽两军的主力在卢沟河对峙。此时,刚归降宋朝不久的郭药师立功心切,向刘延庆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既然辽朝的主力已倾囊而出,燕京的布防必定会十分空虚。宋军如果能派轻骑前去偷袭燕京,再让大队的人马随后跟进。如此,燕京就能垂手可得。

刘延庆同意了郭药师的建议,让他率领六千常胜军的精骑为先锋,并让杨可世、高世宣和自己的儿子刘光世等人引步兵随后接应。郭药师率军经过长途奔袭到答燕京城下后,派出熟悉燕京情况的常胜的军士混杂在入城的百姓中,顺利地偷袭夺取了迎春门。随后,郭药师引军杀入城内,眼看整个燕京城就要到手。

不料,负责接应的刘光世等人却没能按照约定的时间到达,城里的辽军和不愿意归降宋朝的百姓一起拼死抵抗。常胜军无奈,只好尽杀城内的契丹人,这更激起了城里百姓的仇恨和反抗。辽军的主力在得知了燕京被偷袭的消息后,迅速地派兵回师救援,反将偷袭燕京的常胜军围在了城里。郭药师等人浴血奋战,苦撑了三昼夜,在大部分将士都战死后,才不得以弃马缒城而逃,仅有几百名士兵得以生还。

在前方的战场上,辽军随后发动反击。辽将萧干派兵截断了宋军的粮道,同时虚传辽军的主力正从各地赶来,不久就将围歼宋军。刘延庆被辽军的虚张声势吓住了,在卢沟河烧营自溃,丢弃了辎重粮草率军趁夜逃跑,被辽军追杀了几十里,一直败退回雄州城下。至此,宋朝此次的伐辽作战又告失败。

两次伐辽的失利,使得宋朝自熙丰变法以来在河北所积蓄的军用储备丧失殆尽,宋朝自此只得转入战略守势,再也无力进攻燕云。宋徽宗在得知兵败的消息后十分愤怒,对童贯开始变得冷淡。宋朝见在战场上无法打败辽朝,只得另谋他法。宰相王黼等人积极斡旋,转而向金朝求助。

此时,金朝已经又攻克了辽朝的西京。金太祖在得知宋朝求助的要求后,立刻率兵向燕云进攻。燕云的辽军闻讯后纷纷弃城而逃,金朝很快就占领了整个燕云地区。

由于宋朝在收复燕云的过程中出力太小,在之后的领土交割中,金朝只同意将所占燕京地区的蓟、景、檀、顺、涿、易六州二十四县给宋朝,而拒绝交还西京诸州。此后,宋金两朝进行了多轮的谈判,宋朝答应每年除了向金朝移交原来付给辽朝的五十万贯岁币外,再多补交一百万贯作为燕京的代税钱。

宣和五年(1123年),宋朝从金朝的手中接收了一部分燕京地区。此后,宋朝又陆续收复山后的几个州,成功地恢复了中原王朝自五代时期就失去的燕云十六州的大部地区。这不啻是一项标榜史册的成就,毕竟几代先人未竟的伟业,在宋徽宗的手中得到了实现。

海上之盟从提出到实现,前后共花了十二年之久。在此过程中,宋徽宗运筹帷幄,居功至伟。除此之外,童贯、王黼、蔡攸、马植等人先后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宋徽宗命人撰写《复燕云碑》,为自己歌功颂德。对于那些有功的朝臣们,宋徽宗一一加官进爵。他还履行了先祖宋神宗的诺言,封童贯为广阳郡王。童贯以一个宦官被封王,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然而,宋朝虽然收复了燕云地区,却因此变得与金朝直接接壤。对于北宋王朝来讲,这很快就演变成了一个重大的危机。

 

那日午后,山里的天气突然变得十分阴沉。

不知为何,赵卓的心情也随着天气的变化开始郁闷不安。他甚至隐约地有了一种祸事将要临头的预感,可又说不清会发生什么。

赵卓一个人来到屋外,在萧瑟枯黄的山路上踱了一会儿步。不料,他心中的郁闷不安不仅没有消减,反而愈来愈强烈。不会是京城的府里出了什么事吧?他思忖着。

赵卓放不下心来,决定放闪影飞回京城一趟,看看能否带回来什么消息。这种用闪影跟府上联络的方法,以前外出时他曾经用过不少次。从这儿到东京,不过近两百里的路,闪影用不到两个时辰就能飞到。一旦它飞回府上,自然会有仆人接着。然后让闪影在府里歇息一夜,明天天亮之前就能飞回来。

赵卓打定了主意,便回屋取了一张羊皮纸,撕了一小块儿,用笔在上面写了“府上可好?”的字样。在传递这种普通的问询时,还用不着使用暗语。

赵卓写完,把纸条卷起来,塞进了一个皮囊里。他来到屋外,吹了一声口哨。天空中立刻有一个黑影朝他飞来,稳稳地落在了他的肩头。赵卓把皮囊小心地在闪影的腿上系好,然后抚了抚它的羽毛,口中叫道:“回府!”他的肩猛地向上一耸,只见闪影马上腾空而起,如一只大鹏似地扑哧了几下翅膀,很快飞上了高空,变成了一个小黑点,转眼便飞得无影无踪。

赵卓放飞了闪影,又牵出了追风,一路溜到汴河边,骑着它沿着河岸跑了几里。直跑得追风和他都微微出汗,才慢了下来,又顺着原路折回。

等赵卓回到了营地,天色已经变黑了。他胡乱地吃了些烤肉,便钻进那间木棚里,点上油灯,靠在炕头上,又去读那本《武经总要》。

由于早上进山围猎时起的很早,赵卓此时感到十分困乏。他还没读两页,困意便涌了上来,手中的书滑落到地上,在不觉中沉沉地睡去。

在睡梦中,赵卓做了一个离奇的梦。

赵卓梦见自己行走在草原上,背后有一个黑影,正不远不近地跟着他。他加快了脚步,想甩开那个黑影。可是他快走,黑影也快走;他慢走,黑影也慢下来。

赵卓被跟得不耐烦了,索性站定等在那里。那个黑影也不上前,也远远地站定等着。赵卓的心里怒火中烧。他从腰间拔出腰刀,朝着黑影冲了过去。

等赵卓冲到跟前,才发现那个黑影原来是一头怪物。准确的说,是一头巨兽。它有着远古砂犷兽一样庞大的身躯,四肢粗壮、长相丑陋。在月光下,它灰色的毛皮油光发亮,左胸上面长着一撮白毛。

赵卓见了大吃一惊,回身就跑。那头怪兽开始在他的身后狂追不舍。赵卓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突然脚下一滑,跌倒在地上。

怪兽朝他扑来,赵卓反身就是一刀,可怪兽粗大的巨掌却抓住了他的手腕。赵卓的刀滑落到地上。怪兽将他扯到身边,恶狠狠地盯着他,象是猫在戏弄着一只可怜的耗子。

赵卓毫无反抗之力,吓得浑身发抖,手脚根本就不听使唤。那头怪兽却突然变成了一头大野豨,同今早他猎杀的那只一模一样。

野豨张开了血盆大口,两只獠牙咬住了赵卓的喉咙。赵卓疼得大叫了一声,却让他从恶梦中惊醒了。

赵卓迷迷糊糊地睁开眼,额上冒出了不少冷汗。他刚要拿手去擦,就听到旁边有人轻声地问:“公子,你没事吧?”

赵卓一时分不清自己是否仍在梦中。他抬头去看,见是自己府上的一名随从。此时,那人正站在他的床边,手里拿着一样东西,口中说道:“有急信!”

赵卓接过了那样东西,认出是闪影腿上的信囊。这个信囊上点有朱砂,那是代表急信的标记。

赵卓没料到闪影这么快就飞回来了。他急忙将信囊打开,从里面取出了一张羊皮纸条,展开后在灯下看,见上面只写了四个字:“火急,速归!”

赵卓的睡意顿时消失到了九天云外。他一骨碌地从床上跳下来,劈头问道:“府上出事了?”

那位随从只是摇了摇头。显然,他并不知道实情。

赵卓再把纸条在灯下仔细地查看了一边,见一切都符合约定,字迹也确实是府里管家的。他在屋里来回踱着步,心中猜测着究竟出了事。难道真是府上出事了?抑或是边塞告急,朝廷要立刻招我回去?赵卓推门走出木棚,心里烦乱极了。

夜晚静悄悄的,约莫正是四更时分。天边挂着一轮残月,周围点缀着几颗星星。

户外的凉风一吹,把赵卓吹清醒了。他明白,自己只有马上赶回京城,才能知道究竟出什么事。在焦虑不安中,他一直等到天快要亮了,才让随从叫醒所有的人。他吩咐留下三、四个人慢慢收拾行装,并通知当地的猎人这次围猎到此为止。

等一切都安排好后,赵卓同刘云龙、孟冬洁等人一起骑马离开了营地,不多时就上了官道。从那儿,他们开始快马加鞭,朝着京城的方向疾驰而去。

 

大国势力,各怀心思。宋金两朝的海上之盟,虽然表面上已经交割清楚,但两朝在这一地区的利害关系却未最后定局,稍有风吹草动,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尽管宋朝欢天喜地地接收了燕云地区,可麻烦也从此找上了门。

首先,燕云地区的民族矛盾一向十分突出。辽朝统治了燕云地区差不多二百年,期间曾有大量的契丹人从北方移居至此。他们同当地的汉人混居一处,逐步地被汉人所同化。而那些原先就生活在这里的汉人,由于长年和契丹人混居,无论从民族性格还是生活习俗都发生了变化,受到了很深的“胡化”影响,同一直生活在中原的汉人形成了很大的差异。

在政治态度上,燕云地区的居民无论是汉人还是契丹人都并非“心向中原”,而是没有固定的倾向。在辽宋金三朝对燕云的争夺中,其中的一些人受形势所迫,随时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在三朝之间往来叛附。这些人先是协助辽朝抵抗宋朝,当辽朝气数将尽时又归附宋朝自保,后来出于对宋朝的失望,又转而投奔金朝。

当然平心而论,辽宋金三个王朝在对燕云地区的治理当中,也存在了许多的失误。对生活在燕云的居民,三朝都采取了既拉拢又排斥的手法。辽朝采用科举、封官和婚姻让燕云的汉人忠于自己,但又不完全信任这些“非我族类”的汉人,把他们置于社会的底层。宋朝不仅不信任生活在燕云的契丹人,即使对“胡化”的燕云汉人也很歧视,把他们和契丹人一并视为“番”或“虏”。金朝虽然重用了部分辽朝的汉臣,却又在政治上把燕云地区边缘化。所有的这些,造成燕云的居民失去了归属感。同时,由于生活在燕云的居民人数众多,在三个王朝对燕云地区的这场争夺战中,他们又扮演着一股此消彼长的重要力量。

宋朝在接受了燕云地区后,本希望尽快地恢复这里社会的秩序,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使他们能尽快地同宋朝其它发达的地区接轨。然而,燕云地区不仅民族矛盾严重,而且刚被战火摧残地支离破碎的,要想把这一地区治理好,在政策的实施上必须非常谨慎,任何疏忽和失误都会引发极大的社会反弹。

不幸的是,宋朝的统治者当时在燕云地区,却实施了几项不得人心的举措,让当地的居民痛恨不已。后人对此有许多反思,《三朝北盟会编》中提出“失燕人之心者三”:“一换官,二授田,三盐法。换官失士人心,授田失百姓心,盐法并失士人百姓心。”

所谓“换官”,指的是宋朝在收复燕云后,将原来在辽朝各州县的“汉人”官员大量地调往内地任职,同时又指派宋朝内地的官员前来接管燕云各州县。这项政策,反映出宋朝对燕云的汉人既想笼络,同时又不信任,不愿让他们继续在原籍为官,因此伤害了当地上层汉人的感情。

所谓“授田”,指的是依照宋金两朝的盟约,宋朝只应收回燕云诸州县,但辽朝上京、中京、东京等地的人口,无论是渤海、契丹还是汉人,统统都应归金朝所有。然而,当辽朝灭亡后,宋金两朝并没有严格地履行这项约定。

比如,驻扎在松亭榆关外的常胜军本来应该被金朝接受,可因为常胜军先归降了宋朝,当金朝依约前来索要时,宋朝却想保留下这支精锐的骑兵部队。两朝就此举行了谈判,并达成协议:宋朝可以保留常胜军,但要用燕京城内的居民作为交换。

宋朝之所以肯这么做,原因很简单:这些燕民们本来就不愿意归顺宋朝。当常胜军偷袭燕京时,正是这些燕民们协同辽兵,把攻入城中的宋军杀得片甲不留。如此忠于辽朝的臣民,不要也罢。而把燕京的居民让金朝带走,留下常胜军守卫燕京,正好以城养军,岂不是好?

金朝在同意了上述协议后,便把燕京所管辖州县里的富户,连同城内各色职官、技工和金银钱物,尽数移往金朝的内地。宋朝则把燕京居民的家产,“内则屋业,外则土田,悉给常胜军”。这样的做法,当然会引起当地居民的强烈不满。

同时,因为当时金朝地处关外,属于穷乡僻壤,大多数燕民不愿意离开燕京迁到那里。金朝则乘机挑拨,把由此产生的民怨指向宋朝。《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或告燕人曰:汝之东迁非金人意也。南朝留常胜军利汝田宅给之尔。燕人皆怨,说粘罕不当与我全燕。”失去故土和家园的燕民,在听到这样的挑拨后,莫不对宋朝心生怨恨。

所谓“盐法”,指的是宋朝在燕京地区所施行的官盐制度。在辽朝统治时期,燕民的纳税负担并不很重。宋朝收复燕京后,在当地施行了同内地一样的官盐制度,使得燕民的纳税负担因此变重了。在政府抬高盐价的同时,当地也有不少人趁机投机倒卖、扰乱市场,使得燕民在经济上不堪重负。

尽管如此,宋朝在收复燕云地区的七个州后,对于尚未收回的新、妫、儒、武、云、寰、朔、应、蔚等九州仍然念念不忘。宋徽宗派遣宦官谭稹为两河燕山府宣抚使,负责收复这些州县。在宋朝君臣们不懈的努力下,朔、应、蔚三州的守将不久归降了宋朝。朔州不久又落入了金朝的手中。后来,金太宗把金朝占据的武、朔二州交割给了宋朝。至此,宋朝又多控制了山后的四州。

这个时侯,宋朝周边各国的军事形势,同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

先来说西夏。随着金朝对辽朝战争的节节胜利,金朝的军事力量扩展到了西夏边境,对西夏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辽朝的天祚帝逃往夹山后,曾秘密派人前往西夏求援。西夏崇宗李乾顺的妻子是辽国的成安公主,由于有这种联姻关系,西夏决定出兵援辽抗金。但是,西夏的军队在女真铁骑面前却不堪一击,所派出的三万援辽大军,被金朝的万户完颜娄室率领的金军杀得大败。

战场上的惨败终于让西夏认清了现实,不得不向金朝奉表称臣。成安公主见连西夏也抛弃了辽朝,在绝望中绝食而死。不过,西夏对金朝称臣也有自己的如意打算,要求得到原来辽朝在云中地区的武、朔二州。当时,金朝答应了西夏的要求。不料,后来武、朔二州却被宋朝抢先占领了。西夏不甘心,宣和六年(1124年)七月,他们出兵试图夺取武、朔二州,宋朝被迫迎战。此后,宋朝和西夏在当地一直摩擦不断,使得西夏更加倒向金朝。

再来说辽朝。曾经强大得不可一视的辽朝,在金朝摧枯拉朽般的进攻下,终于全面地土崩瓦解。宣和七年(1125年)二月,辽朝的天祚帝帝耶律延禧在应州(今山西应县)新城东六十里,被金朝的完颜娄室所俘。八月,天祚帝被解送到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区白城子),被金太宗贬为海滨王,辽朝自此灭亡。辽朝从公元916年建立,到公元1125年亡国,前后共历时两百二十一年(包含契丹国时期),历经了九位帝王。

最后说金朝。从111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率领女真族起兵反辽,到1125年灭辽,前后只用了十一年的时间。在这并不算长的时间里,金朝纵横征战了数千里,经过上百次的战斗,以所向披靡的武力击跨和灭亡了辽朝,占据了辽朝广阔的疆土。此时的金朝正如日中天,其所凭籍的“猛安谋克”兵民合一的制度,在战火的考验中已百炼成钢。

如果把此时的金朝比作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那么已经建国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宋朝,就像是一个正步入暮年的老朽。如今,宋金两朝直接接壤,分庭抗礼,它们能够和平共处吗?

此时,历史波澜壮阔的一页,终于掀到了宣和七年(1125年)的十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