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姐妹株BA.2带来新的担心

就在人们开始欢呼Omicron将成为自然疫苗,并终结这次长达两年多的大流行之际,一朵乌云升起来了:在丹麦,一种很类似Omicron的病毒,正在快速蔓延,目前已经超过了感染数的一半。在英国这种病毒也在增长。人们把它称为是Omicron的姐妹病毒株,标记为BA.2,以与原始的Omicron BA.1区分。

从目前的情况看,BA.2的传播速度大约是BA.1的两倍,很有可能代替BA.1,成为全球流行的主流病毒株。好消息是,从丹麦的数据看,BA.2并没有导致更多的住院人数。目前还不清楚,BA.2的快速传播是由于它本身就更容易传染,还是因为比BA.1更好地避开了中和抗体。

人们自然会问,被BA.1感染过的人,是否具有对BA.2的免疫能力。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答案。相比BA.1,BA.2有20来个新的变异点。因此,如果BA.2具有一定的避开BA.1抗体的能力,或者说,一部分感染过BA.1的人还会再感染BA.2,也不是意外的事。这也可能解释BA.2相对较高的传播能力。

我们知道,Omicron BA.1病毒株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所谓S缺失,即在做某些种类的PCR测试的时候,针对病毒尖突基因片段的探测不会呈现阳性。虽然Alpha变种也有这个特征,但由于Alpha已经基本消失了,目前流行的基本是Delta和Omicron,所以做PCR时如果出现S缺失,基本可以判断是Omicron而不是Delta感染。这为前一段时间监测Omicron的蔓延提供了一个快速方便的方法。但是BA.2没有这个现象,所以仅做PCR无法与Delta区分,必须依赖进一步的基因测序。所以去年12月初最早报道发现BA.2时,有些媒体用“隐形Omicron”来称呼它。这可能造成对其在人群中感染数量的低估。

听起来BA.2似乎也没什么了不起,虽然传播快一些,但只要不增加重症,反而可以更快达到群体免疫。但是它的出现,使得有些研究人员对Omicron的产生方式,和大流行的前景,有一些不好的预感。我们知道,相比最初的新冠病毒株,Omicron BA.1具有50多个变异,这使它看起来几乎像是另外一个病毒。与其它变种不同,Omicron不大可能是在大规模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其产生方式,大致有两种猜测,一是病毒在某些免疫机能低下的患者体内长期存在,在与其免疫系统的对抗中逐步变异最终具有了逃逸能力。另外一个,就是病毒先感染了某种动物,并在其体内与其它病毒发生重组,偶然具有了超强的感染人的能力,并重新溢出到人群。如果只有BA.1,很难判断是这两种可能中的哪一个。但是在很短时间内又发现了BA.2,并且BA.2与BA.1又相差了大约20个位点,因此它们不大可能是在人群中传播时出现的父代与子代,也不大可能是在同一个病人体内产生,而更像是从动物群体中两次溢出到人类的产物。这不但表明了动物溢出是Omicron更可能的产生机制,还似乎预示着类似的溢出事件可能并不是小概率的。

简翎 发表评论于
人类太作了,怎么来的应该先搞清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