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从前的我对中国是悲观的话,今天的我对中国是乐观的。我们一方面看到网络上这种郁闷和愤懑在增长,而在这种增长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理性的声音也得到了成长。以前我们叫“老百姓”,现在我们是具有公民意识的“公民”,这都是进步。这种公民意识迫使各级政府改变从前的思维方式,从不情愿的顺应到习惯性的适应,这两个状态在对冲中不是相互消减的,而是共同上升的。
当你对现代的社会有情绪的时候,很可能就跟着别人说从前好了。但是我们经历过那个时代,我们不去说,谁去说?那个时代不是理想国,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我要做这个事情。
一代人到底是经过怎样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奋斗,才造就今天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和我们的吃饱穿暖,安居乐业?
(以下为读者所写)
这位作家叫梁晓声,他以近70岁高龄,花八年时间一笔一笔写出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长篇小说《人世间》。
小说面世不到两年,就以最高票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如果不看这本书,我根本无法想象,原来父辈们是那样苦过,爱过,恨过,哭过,笑过......这种真实的时代记忆,给我震撼,也给我提醒,让我反思今天的生活。
“小说语言诚挚动人,真实而不做作,是了解那个时期历史人文和民情的绝佳参考资料。” “感谢作家的真实记录,这种时代的记忆会提醒我们要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生活。” “作者笔下的人物平凡而伟大,让我又爱又心疼,仿佛看到了父辈们的一生,那漫长的一生也有我的记忆。”
在文学作品流行挖掘人的劣根性的年代,《人世间》反其道而行,主要写人的“好”。 善良、正直、担当、诚信。即使生活艰辛,也互帮互助、自立自强。 因为梁晓声相信,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我们越需要这样的“好人文化”,来让大家向善、向上、向美。 这段城市变迁史,同代作家里,只有梁晓声能写。 作为生于1949年的共和国之子,他自小生活在城市,有足够的生活阅历,记录被我们错过的真实。 作为创作过两千多万字作品的文坛常青树,他又有足够的笔力,呈现出仿佛让人身临其境的细节。 作为有良知有担当的作家,他有足够的情怀,让故事给人积极的能量,铭记过去,望向未来。
如果你出生于80、90、00年代,那你能看到父辈、祖辈们曾经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前半生。 如果你出生于70年代,能看到自己的年轻时的记忆。如果你曾亲历那段历史,一定会觉得这本书非常亲切,记录的也许就是你的人生。 那段总被忽略的奋斗史,值得被我们永远记住。
50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动荡时代中闪光的底层小人物 梁晓声很早就有一个心愿:写一部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有年代感的作品。 直到六十多岁,他终于觉得自己准备充足,可以动笔,也必须动笔了。 当一位与共和国同岁的老作家,回首往事时,他最想记住的,不光是恢弘的历史,曲折的故事,还有中国人的有情有义、善良正直。 《人世间》从一个小家庭出发,讲中国改革开放左右至今天的变化和发展。
周父是老一辈建筑工人。为了国家建设,常年在外奔走,内心一直洋溢着国家主人公、社会建设者的豪迈和激情。 长子周秉义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变知青。恢复高考后考上北大,多年后成为正厅级干部。快退休时,回到家乡,帮普通百姓盖房子,实施棚户区改造,却遭人诬陷,证明清白后,无怨无悔地离开人世。 长女周蓉是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热爱学习,勇敢追求爱情。认清过生活真相,但依旧积极面对人生。 小儿子周秉昆留在城市,成为工人一份子。但性格中助人为乐的品质,却并没有被底层琐碎的生活磨灭。帮助死刑犯的女友、工友、朋友度过困境。 四个人的经历各不相同,刚好涵盖动荡时代的变化。 在书中,我们能读到家族的衰败与延续,读到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读到不同社会阶层的亲疏远近,读到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 也能读到每个人的身上散发出人性的光辉,为父者深明大义,为官者清廉正直,女性不被传统拘束...... 在艰难生活中,他们没有放弃对美好的追去和守护,让人感叹再三。 著名文学评论家孟繁华说: “《人世间》将人性的善、人心的单纯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让我惊讶、震动、喜欢。它就像一条小溪,缓慢地沁入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感受到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巨变。” 把百姓生活放进近50年的时间长河里去浸润、磨洗,这确实需要胆识和勇气。 梁晓声以他的悲悯情怀,展示出一幅错落有致的世间百姓群像图,读者可以跟随他的笔,汲取到战胜困难的力量。 用朴实的文字揭示深刻人性 细节生动,读到停不下来 作为一本有115万字的小说,《人世间》并不让人畏惧,因为它不难读。有读者说,读到这本书的第三页就知道自己一定会把它看完。 我一度沉迷在生动的细节中无法自拔,明明是没经历过的时代,却在梁晓声朴实又精确的描写,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对北方城市夜晚的比喻和描述:“北方冬季城市的夜晚,没有哪一座不像鬼城。” 一副动态画面就呈现在眼前,仿佛在看电视剧一样。
而书中对人性、人情关系的描写,又鞭辟入里,让人豁然开朗。 “也许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所谓人生,原本便是一个怎么办接着一个怎么办无休止的过程。只能以自觉的孤独对抗人际关系造成的孤独。” “几乎所有的底层人家,都希望能与一户有权力的人家攀成亲戚,即使八竿子打不战,能哈着往近了走动走动也是种慰藉。即使从不麻烦被对方,但确实有那么一种关系存在的话,那也足以增加几许生活的稳定感。” 最神奇的是,他虽然写好人,但并不写“老好人”。 周秉昆乐于助人,但他在看到死刑犯的漂亮遗孀郑娟时,内心还是有想要立马占有她的狂野冲动。 但好就好在,他能看清自己,知道这是一种“恶”:“谁都希望看清别人,希望自己看清自己的人却不是太多。真实情况可能是这样的——自己内心里的丑恶,也许比自己一向以为的别内心里的丑恶更甚。”快七十岁的老人笔下,人性的复杂不必深挖,只需呈现。 这些需要我们品味多年的道理,在梁晓声来看,则如隔岸观火般清晰。 读《人世间》,也是读一本人性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