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剧偶感(二)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山河月明》不知算不算历史剧。说它是历史剧,却有很多情节与历史不符。不过明代历史却也是莫衷一是,仅胡惟庸案就有各种说法。如果算作历史剧的话,也是根据编剧自己的历史观编写的。

在我看来这部剧算是一部男人的宫斗剧,里面的各种阴谋算计比之后宫的宫斗剧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也是一部政治剧、或曰政治思想剧。

剧中的很多情节和思维可以套到今天的现实之中,让我感觉历史在很多地方一直在原地踏步。有一个情节值得关心政治的人深思,刘伯温告老还乡时问朱元璋一个问题:陛下以为治国是以民为本还是以士为本呢?朱元璋是个草根起家的皇帝,深知民间疾苦,当上皇帝后秉持治国以民为本的理念,对欺压百姓,横征暴敛的权贵深恶痛绝。可在刘伯温看来,治国也离不开士大夫阶层,也就是现在说的精英阶层。权贵精英与普通百姓利益不一致是常态,如果皇权与权贵捆绑,那自然是民不聊生,而皇权与百姓捆绑,则肯定是官不聊生。最理想的状态则是,权贵精英普遍具有道德良知,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可这种理想状态几乎是不存在的,这就是中国几千年来,总是在官不聊生和民不聊生之间翻来覆去。

这其实道出了一个治国难题,即如何利用精英治国,又不至于对百姓伤害太大。朱元璋并没有听从方孝孺的谏言,搞以德治国,而是启用锦衣卫搞严刑峻法和恐怖治国。不是方孝孺说的不对,也不是朱元璋喜欢严刑峻法,而是二者不同的认知造成的结果。在举国皆贪的官场,靠道德良知扭转官场风气显然不靠谱,但只靠严刑峻法的和恐怖统治也无法彻底解决权贵沆瀣一气,抱团欺民的问题。朱元璋一介草民,最讨厌掉书袋,也不太信那些道德说教,所以在他的眼里,人人都贪得无厌,唯有恐怖才能遏制贪腐之分。而在方孝孺这个儒生眼里,唯有道德良知才是治世根本。但他也有他的局限性和偏见,他的偏见就是因为他有浩然正气,就以为别人也会有。

政治是一种平衡术。比如我们百姓认为的公平在治国者眼里未必是公平。朱元璋登基后,只在洪武初年进行了几次科举考试,自洪武六年就停止了开科取士。主要原因是考取进士的一半都是江浙人,所以朱元璋对太子说,不能国家的官吏都让江浙人垄断了啊。按成绩录取对考生来说是最公平的,可对国家不见得是好事。在宗亲和乡亲意识浓厚的中国,就更是治国之大忌。

历朝历代的帝王无不对小圈子抱团充满警惕,削藩制党是治国最常用的手段。如果让小圈子成了气候,就国将不国了。明朝最后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争。

士大夫阶层(精英权贵)与百姓利益的分离和对立,各种利益集团小圈子的尾大不掉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最后灭亡的主要原因。每一个曾经强盛的朝代都逃不出这个定律。

其实这个问题与国家体制都没什么关系。民主制的美国现在同样遇到了全球化受益者和全球化受损者的矛盾,全球化受益者以精英为主,受损者则以普通工人为主。而美国的深层政府问题,军工复合体问题就是小圈子利益团体问题。同时,两党斗争也是越来越极端化,大有党派利益超越国家利益的趋势。

中国就更不必说了,各种利益集团数不胜数,党内的不说,社会上就有地产党、法律党、金融党、国企利益集团、以及各种名目的小圈子,唯有底层百姓还是一片散沙。

治国理政仅有爱民之心是不够的,不仅要懂得宽严相济,还须有审时度势的能力。所谓的政治智慧,不过如是尔。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