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度量衡

吾生也早,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辈的谈话,一斤等于十六两的事仍有所闻,民国的市制废用不久,好像一些小贩仍然在用十六两的秤,不过年深日久,记不清了。

那时候一杆枣木的秤大约所值不菲,所以虽然改制,小贩们不愿破费,半斤鸡蛋给八两,买卖双方都明白,也就将就了。这个道理,就是美国今天依然沿用英制的原因。 一说改制,大家纷纷跳出来抱怨,我们的机器设备政府报销吗? 成本太高。 政府也没这个预算, 世界各国,包括英制的祖国英国都改了, 美国依旧沿用祖宗家法。反正自成一体,谁也奈何不得。

可这英制着实麻烦不少。量衡且放一边,我们建筑师天天打交道的长度就不得了。寸到尺是12进制也就罢了,寸以下又是以2的N次幂分之一细分。譬如一栋建筑的一层东外墙有门,窗,墙等等二十段,长度分别是4尺8又3/8寸,8尺4又5/16寸,12尺8又3/32寸 . . . , 把这个长度加起来就是一番功夫。在工地跟承包商谈工程事,偶尔碰到一位能把五六个长度之和心算出来的工长,就知道这是个靠谱儿的人,值得高看一眼。

在全球化的今天,自成一体的美国市场也难得洁身自好了。一个8尺高的厨房,选用2尺高的瓷砖贴墙,本来很简单,殊不知如今市场上意大利,中国的瓷砖都是600 毫米,好像和2尺(609.6毫米)很接近,但四块砖贴上去,顶上就空出两指宽的缝。这么大的缝靠加大瓷砖间灰缝可找不回来。苯一点的承包商就抓瞎了。

美国政府知道改制之难,所以以身作则,要求所有联邦政府的工程项目都必须采用公制。这样也给业界一个熟悉的机会。现在承包商们都做的很不错了,可几十年前刚开始时,大家是举步维艰,暖通工程师要把气压,温度,热容量,流速换算过来,电器工程师从照度起就不同,结构工程师的材料强度就更重要了,每个构件都得从psi(磅/平方英寸)换算成MPa(牛顿/平方毫米)。1999年NASA的火星气象环绕器,在设计时JPL的工程师以英制计算加速度(单位为磅-秒平方), 然后忘了换算成公制 (单位为牛顿-秒平方),结果环绕器送到火星环绕轨道后,一开盖儿,就直接骨碌下去烧毁了

来美国上学时问到为什么用英制,教授们硬着头皮也能给出一个形而上的解释- 因为英尺是人的尺度啊。老师举起右手,指指手腕到肘关节这一段说,这就是尺啊,从这个尺度出发的建筑,才能亲切宜人。Meter 是个什么东西? 光在三亿分之一秒走的距离?拿这个去量帕特农神庙,风马牛不相及。这个说法,肯定是有道理的。中国古代的尺,从汉尺的23厘米,到隋唐尺的30厘米, 宋,明,清尺俱在32厘米左右。这些与英尺的30.48厘米都在仿佛之间。 人的尺度的缺点是繁杂。清朝土木工程的用尺就与一般市尺不同,量布的尺又与它们都不同。上溯到周代,《考工记》说,“室中度以几, 堂上度以筵, 宫中度以寻, 野度以步, 涂度以轨”,每样东西都有特用的量度。几,筵,寻,步,轨怎么换算?还是留给考古学家头疼吧。

我们上学时,公制又称为秒公斤米制,如此说来英制应该是秒磅尺制了。有意思的是两者在秒上面居然没有异议。我们生活的地球,以它的自转和公转为我们界定了一天,和一年。使我们在时间计量上实在玩儿不出什么花样。只能在月份,节气上动动脑筋。也亏得如此,否则公制70岁的人到英制国家变成48岁,岂不乱套了。

近日得些闲暇,翻出旧日书籍读。有些上学时的书,当时急急赶过,有什么心得也忘了。如今慢慢闲翻,居然很有趣。比如George Kubler 在《The Shape of Time》一书中就提到时间量度中人的尺度的问题。他觉得什么世纪,年代(decade)啦, 不过是十进制的产物,与人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没什么关系。倒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五年计划与古罗马的 Lustrum (五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暗合。其实他没说,但更明显的例子难得不是当今大多数国家四,或五年一次的选举吗?看来五年一次的微调是符合人类社会规律的。Kubler又觉得世纪对人的寿命来说太长了。以33年一代人计,倒像是三代人一个世纪。就人的一生来说,他认为墨西哥人的13年为一小纪,4小纪52年为一大纪的纪年法更接近人的一般寿命。他推崇古罗马的十五年纪(indiction),认为符合人的生命规律。 他说一位艺术家的成长期,学习期,成熟期,盛期 各为15年。与之多少相关联的是艺术史上很多流派的技术发展从发轫到公式完备也是60年。 例如哥特式带肋拱顶始于1140年,到1200年所有构件都已完备。古希腊瓶绘在公元前510年出现风格的突然转变。这之前的60年是一个风格,之后的60年是另一个风格。文艺复兴绘画方式十五世纪在意大利中部发展了60年,等等。

Kubler好像对华夏文明不甚熟悉。他要是知道中国12年为纪,60年一甲子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一定会感动得落下泪来。这位老先生在耶鲁的书斋里,交往的都是各个学科的渊博学者。他从艺术史的观察出发,发现300年的周期是几个主要文明各个发展时段的大约长度。他没有参考华夏文明,可是以这个尺子度量中国的主要封建王朝,西汉205年,东汉263年,唐290年,宋320年,辽312年,明297年,清297年,还真是契合。人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又善于思考的话,就有点神了。

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主要的大师们的确如Kubler描述得那样,可以在生命的盛期工作50年。意大利人Giorgio Vasari 1550年出版的 《画家,雕塑家,建筑师传记》记录了当时意大利艺术家们的生涯。1604年荷兰人Carel van Mander出版的《画家传》(Schilderboek),记录了荷兰,德国的艺术家。后人的著述就更完备了。统计下来,艺术家们平均真能活到六十几,七十岁。可是从耶鲁的书斋里,Kubler随便找个人类学家一聊,就知道从新石器时代到180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就是二十四,五岁。这里面当然有新生儿夭折的因素,但成人寿命也不长。翻翻明清小说,笔记,就是家境殷实的乡绅,三十几,四十出头过世的俱可忝列得颐天年之辈,没什么可伤心的。 可见画家传的画家寿命没什么代表性,大多数同时的艺术家其实都半路夭折了, 生年不寿,功力未臻,声名莫著,就入不得史。艺术史的度量衡,比英制更一头雾水。

反过来想,在一个平均寿命24岁的社会里,如果像孔子一样活到72岁,又终生好学不倦,积累的知识学问,大概想不成圣人也难。想象在我们当下平均寿命80岁的社会里,有人活到240岁,又能一直健康活跃的学习思考, 那就成精了。以此虚妄目标与大家共勉吧。  

申岚 发表评论于
有说是拇指宽度,不过指关节长度似乎更贴切。
mayflower98 发表评论于
一寸大约等于一个成年人的手指关节,小手指不算数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