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之潮

欧亚世界简史(45) 资本主义之潮

 

经济理论

在西方列国中,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产生了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1581年独立的荷兰则被视为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然而,他们的繁荣主要是出于地理优势所带来的商业贸易,而不是生产力水平上的进步。英国在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发生了脱胎换骨,在毛纺织业超过了佛罗伦萨,在海外贸易上超过了荷兰,成为世界头号商业强国。更重要的是英国从1733年开始的工业革命,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劳动生产方式,社会体制也随之变革。大型工厂取代了手工作坊,个体工匠转变为雇佣工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真正形成。

伴随市场经济产生的,是形形色色的经济理论。在今日的西方国家,经济理论已经取代了君主意志和宗教信仰,成为指导国家运作的理论基础。但它亦有多种不同观点,至今仍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在英国进入资本主义之初,议会的主导观念是重商主义,即一国内部的产出是有限的,国家富强必须依赖于从外部汲取财富。在这一观念下,英国的国家战略发展为帝国主义,其特点是大规模掠夺殖民地,并且通过关税政策为本国谋求贸易顺差。这种统治方式与殖民地人民利益产生了巨大的冲突,尤其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北美殖民地,率先打响了反抗殖民统治的第一枪。美国独立战争产生了第一个“三权分立”的现代资本主义强国,也标志着英国帝国主义战略的首次重大失败。但那些实力落后、反抗力量薄弱的亚、非洲国家,仍然处于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下。

1776年(美国独立的同年),苏格兰的亚当·斯密(1723~1790年)发表了《国富论》,这被视为现代经济学的起点。亚当·斯密认识到,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形成的,市场会自动调节商品价格,从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即“看不见的手”。因此,他认为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才能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反对政府干预。亚当·斯密的思想在学界造成巨大影响,在其基础上,各种经济理论蓬勃而兴。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思想,把自由市场的意义从国内贸易推广到国际贸易(“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使古典经济学系统性地建立起来。

亚当·斯密解释了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但在市场价格之外,商品是否存在客观固有的价值属性?围绕这一问题产生了两派不同观点。亚当·斯密提出商品价值可以由消耗的谷物或劳动衡量,大卫·李嘉图将其发展成劳动价值理论,即商品价值由耗费的人类劳动形成。在此基础上,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进而提出了剩余价值观点,即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与劳动的价格(工资)之差形成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剥削了。然而,1870年前后有多位经济学家提出了与之不同的边际效用理论,认为商品只存在主观价值而不存在客观价值,而且主观价值是随边际效应而变化的,并无恒定值。时至今日,边际效用理论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主流观点,但劳动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二者的分歧已经超出了学术范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社会影响。

马克思主义

在人类历史上,常有哲人对理想社会进行构想。古希腊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提出了实行公有制的理想城邦,亚里士多德则不赞成此观点。在此后两千年的人类历史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公有制构想并不受人重视,而工业革命爆发、新的经济理论产生,使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理想的社会形态。一些人(包括亚当·斯密)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限制政府权力,依靠 “看不见的手”来优化社会资源,即自由主义;另一些人则不信任市场机制,主张由强有力的社会集体或政府来管控经济并分配财富,即社会主义。——准确来说,社会主义包括诸多流派,观点不尽相同,而在其各种流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出身于德国犹太人家庭,其父改信基督教,而他本人则是无神论者。马克思早年担任报刊记者,1845年被德国驱逐出境,1848年在布鲁塞尔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然后又被比利时、法国政府驱逐,1849年移居英国伦敦,此后一边继续政治活动(他于1864~1876年间领导“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一边撰写《资本论》。《资本论》第一卷在他生前于1867年付梓,第二、三卷则是在他去世(1883年)后由友人恩格斯根据其笔记编纂出版。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马克思在英国生活的30多年里花了大量时间在大英博物馆查阅资料,他从未亲身前往一家英国工厂实地考察。

马克思既是无神论者,也同时持有历史决定论观点,认为历史的发展道路是可以根据客观规律预测的。在这一前提下,他力图建立一个极其庞大的思想体系,融合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以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然而在其思想中,我们不难发现犹太教“末世论”的影子:在犹太教义中,世界末日会爆发善恶决战,救世主将会出现,而上帝将永久地消灭邪恶,人类从此生活在和平幸福的新世界……这一教义在基督教、伊斯兰教也是核心的基本理念。马克思则提出,资本是世间最大的邪恶,剥削关系会导致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根本矛盾,因此基于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并最终实现基于公有制的共产主义。为了实现这一愿景,他主张无产阶级就是自身的救世主,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团结起来,以武力夺取政权,从而建立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的思想具有强大的鼓舞力量,在未来数十年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全球诸多国家的发展轨迹。(如果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信仰的话,世界主流信仰中只有两种是呼吁信徒以暴力打败敌人取得权力的——另一种是伊斯兰教。)

就其个人性格特征而言,马克思与其说是一位科学家,不如说是诗人或者演说家,其著作富于情感和意象,而缺乏可证实的科学依据。与其说他是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得出结论,不如说他是先验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再收罗各种证据支持其主张。然而,他的经济学说基础是劳动价值理论,已经被现代经济学抛弃。同时,他也未能理解市场会优化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以及科技创新将会打破原有的垄断格局(“创造性破坏”)。因此,他预言无产阶级将会陷于赤贫、资本主义无法克服内在矛盾而将迅速灭亡,而事实与之相反——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中,市场环境和劳动者权益都得到改善。

现代制度

英国最先进入工业社会,它也最先建立起现代经济制度。最早的专利法、版权法都在斯图亚特王朝诞生。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并积极推动整个大英殖民地于1833年完全废除奴隶制度。在它的影响下,欧洲其它国家也纷纷废除奴隶制(美国的奴隶制度在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之后才被废除)。1844年英国颁布《股份公司法》并在1856年加以完善,使得“股份有限公司”这种新型经济实体得到法律保护,极大地释放了市场经济的活力。1870年英国颁布《初等教育法》,建立义务教育制度,基本消除了童工现象(这是在马克思去世之前13年)。“八小时工作制”也在英国最先提出,但它在美国1886年5月1日大罢工(五一劳动节的起源)之后首先被美国立法,然后才在英国实现。

经济制度发展的同时,英国的权力中心也以和平方式发生转移。从光荣革命以来,英国的国家权力掌握在议会而非国王手中,但一开始世袭贵族组成的上议院权力高于民选代表组成的下议院。随着工商阶级取代世袭贵族成为社会中坚,他们的政治影响力也逐渐超越后者。《1832年改革法令》大幅度提高了下议院的权力,上议院被削弱,直到《1911年议会法令》最终剥夺了上议院反对下议院提案的实质性权力,下议院成为英国的权力主导。

在一战之前,英国就已基本建立了现代社会制度。与此同时,大英帝国的荣耀却逐渐褪色。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工业化水平追赶上来,英国的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缩小;殖民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带来独立意识增强,英国很难再维持对它们的控制。1899~1902年的布尔战争(布尔人是南非的荷兰移民后裔,谋求从英国统治下独立)是一个标志性事件:面对总人口仅44万人的布尔人,英国动用45万军队、花费2.2亿英镑才将其压制下去。英国意识到以武力维系庞大的海外帝国得不偿失。从这时起,英国的全球战略从扩张转为收缩,关注重心回到欧洲。加拿大(1867年)、澳大利亚(1901年)、新西兰(1907年)、南非(1910年)等殖民地先后成为内政独立的自治领。大英帝国不再对自治领实行殖民统治,而是通过经贸合作来获得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各国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而是从英国开始向东推进,经历了数百年的波浪式发展,才逐步推进到欧洲中央。早在1688年,英国就通过光荣革命实现了议会民主制度,第一次工业革命也于1785年完成。而法国大革命始于1789年,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和波旁王朝复辟,直到1870年普法战争之后才告别君主独裁,这比英国光荣革命晚了近两百年。德国发展更晚,1871年才成立统一帝国,虽然建立了强大的工业体系,但仍然是挂着议会幌子的君主集权国家。因此,当帝国主义思想在英国开始落山之时,它在欧洲大陆还方兴未艾,尤其是处于上升期的德国,年轻的皇帝威廉二世(1888年登基,时年29岁)手握军政大权,积极准备对外扩张。而在德国以东,发展更迟缓的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都在君主治下,一同卷入巴尔干半岛的复杂冲突。在英国战略收缩的同时,这些后进帝国反而加强了对势力范围的争夺,从而导致国际矛盾激化。

布尔什维克

马克思生前致力于发动国际工人联合革命,推翻资本主义,但从未取得成功。然而,他的思想理论在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转型的浪潮中获得了相当的支持,尤其是其“人间天国”式的愿景,对满怀理想主义、渴望打造新世界的革命者有极强的吸引力。在这个革命年代,欧洲各国都涌现出诸多党派,而马克思提出的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暴力夺权的思想,被部分激进革命党人当作指导纲领。然而,在资本主义发达、民主制度相对成熟的英美等国,马克思主义党派并未取得成功,而越是市场经济落后、封建集权强大的国家,马克思主义越受欢迎,尤其是封建集权意识最强的俄国。

拿破仑战争时期,沙皇俄国仍拥有强大实力,然而随着法、德等国先后步入工业社会,俄国经济变得落后贫穷,民众亦受到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对沙皇专制不满。一些进步人士开始组织政治党派,并受到沙皇政府的打压。1883年,一群俄国知识分子在瑞士日内瓦创立劳动解放社,这是俄国首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在1898年改组成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然而,由于马克思从未对无产阶级政党的运作方式给出清晰意见,社会民主工党在1903年其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就发生了分裂。以列宁(1870~1924年)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但实际上当时是少数)主张建立集权体制,以少数“职业革命家”为核心,党员具有严密的组织并服从核心的领导,即“民主集中制”。而另一派别孟什维克(意为“少数派”)认为,应建立宽松的组织形式,反对集权制度。两派逐渐演变成势同水火的仇敌。而在政治理论上,列宁与马克思最大的差异在于:马克思主张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这一愿景虽然美好,却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列宁则提出,一国可以率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获得成功,并且身体力行地投身革命事业,力求在俄国进行实践。

1905年,沙俄在与日本争夺远东殖民地的战争中失败,经济陷入困境,多地爆发罢工和示威活动,亚美尼亚、波兰等地纷纷要求独立。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同意成立国家杜马(即国会),但一些激进党派仍不满意,布尔什维克也于12月在莫斯科起义(列宁当时在国外),被武装镇压。1906年,俄国杜马开始进行土地改革,这使得俄罗斯的经济形势暂时出现生机。然而与德国相似的是,俄国杜马仅获得了有限的权力,关键权柄仍然掌握在沙皇手中。不久之后,刚刚看到改革曙光的俄国就被沙皇拖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此堕入深渊。

编辑于 2019-01-10 15:11
 
【人类经济万年史】088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上)
 
欧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上)

 

中世纪后期,西欧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因此,14-15 世纪时,西欧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到16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生产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1.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

14至15世纪,在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佛罗伦萨、米兰等城市以及法国的里昂、巴黎,德意志的科伦,尼德兰南部佛兰德尔的布鲁日、根特、伊普尔、亚拉斯以及英国的伦敦等地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14至15世纪资本主义生产萌芽的出现,是西欧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商业资本特别是国际贸易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发达的国际贸易,不仅推动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使行会手工业有可能发生质的变化,同时也加速了商业资本和财富的积累,使得商人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由此吸引了大批破产农民和逃亡农奴流入城市,从而促进了行会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转化。

14至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具体表现主要是手工工场的出现。它们基本上是通过两条途径产生的。

一条途径是在行会制度发展的基础上,从行会手工业中分化出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行会组织的建立,其目的原本是为了避免竞争和防止分化。但是,由于商品生产有其自身的必然规律,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的不断发展的结果,行会手工业者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分化,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得以产生。手工业者不断分化之后,少数富裕起来的行东为了求得更大的发展,不愿意受到行会的约束,开始突破行会的规章制度。他们设法添置生产工具、增加雇工人数、使用新技术,极力扩大生产,并且按照自己的需要采用更有利的销售形式。为了获得充分的劳动力供应和减少竞争者,他们利用自己所把持的行会机构尽可能延长学徒期限,还通过提高成为正式行会会员条件等手段竭力阻挠帮工升为行东。此外,他们还吸收破产的手工业者和失去土地的农民,使这些劳动者成为自己的雇工。这样,原先行会作坊的性质就起了变化,逐渐成为资本家使用雇佣劳动的手工工场。

另一条途径是商人资本控制小生产者,把他们变成为雇佣工人,从而形成由商人掌握的手工工场。中世纪城市的手工业者,一般都被组织在行会之中,但在城郊及广大农村地区,还散布着许多小手工业者和大量从事家庭副业的农民。这些手工业者和从事家庭副业的农民,由于交通不便和对市场的陌生,他们在经营中都存在原料购买和产品的销售问题。即使他们中有些人能够自己承担这些业务,由于他们的生产规模小,生产又不很稳定,勉强承担这些业务的结果往往是生产效率的降低。为此,在城乡之间渐渐产生了包买商人。这些人直接从乡村的手工业者手中收购产品,同时向他们供应原料。这些人一部分由城里的商人转化而来,有些可能是由乡村中较为精明的手工业者发展而来。随着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他们不但提供原料、收购产品,还进而为乡村的手工业者提供生产工具、资金以及生活必需品,以保障生产稳定进行,从而逐渐把乡村小手工业者与市场的联系完全切断。这样,小手工业者实际上已成为领取原料、在自己家里干活、计件领取报酬的劳动者,包买商则成为控制生产和销售的资本家。这种分散的家庭手工业的性质同样是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由于手工工场的产生有不同的途径,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手工工场形式。大致说来,手工工场可以分为分散和集中两种形式。14至15世纪,尼德兰南部的佛兰德尔分散的手工工场较为普遍。以毛纺织为例,这种分散型手工工场的具体情况是:富裕的商人们先到市场购买大宗羊毛原料,然后交给分住各处的家庭手工业者梳洗纺线;商人们收取了毛线后再分给家庭手工业者分别织成毛呢;收取成品后,再组织染色和包装以及出售。这些分散型的手工工场,由于生产者经常从事某一生产环节的劳动操作,技术日益熟练,场地虽然分散在各处,但具有有机的分工合作,因而劳动生产率显著地提高了。

在英国,15世纪时也出现一些毛纺织手工工场。它们由半农半工的家庭手工业发展而来,也是采用分散型的方式。包买商人控制着纺、织、整、染等整个生产过程,分居各处的家庭手工业者各执一业,分工合作。

14至15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毛纺织手工工场则大多具有集中型特点。集中型手工工场由于劳动分工和协作的具体形式不同而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是不同工种的劳动联系起来的手工工场。另一类是同一工种的劳动,只是按工序的差别而分工联合的手工工场。前者的情况,例如制造马车的手工工场,需要把木匠、马具匠、钳工、旋工、漆匠、画匠等十几个独立的各个门类的手艺工人联合起来作为该手工工场的内部分工。而后者的情况,例如制鞋业,过去独立个体的手工业者是自始至终参加制鞋的全过程,现在的制鞋手工工场中却分有若干工序,即下料、剪裁、制底、纳鞋、打楦等,在工序上各有分工,实现了生产的专业化。佛罗伦萨的毛纺织手工工场,是由毛纺织业的内部分工发展起来的,已经具有后一种集中型生产的一些特点。但是,这些手工业工场在集中生产的基础上,也往往将部分工序分散给破产的手工业者加工。

手工工场之外,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也表现在其他一些方面。在采矿业中,小生产者的合伙就开始向以雇佣工人劳动为主的股份公司转化。在国际贸易的航运业中,从商人的合伙制逐渐产生只提供货物而坐享其成的职业贸易商和提供货币资本而提取利润的资本家。在建筑业中,从富裕的建筑手工工匠中出现了建筑承包商和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包工队。此外,在农业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在英国有着鲜明的反映。15世纪刚刚形成的英国独立小农阶层,由于商品经济的影响,很快就发生了阶级分化。一部分小农逐渐贫困破产,沦为雇农;少数则上升为富农,租进地主的庄田,购买破产农民的土地租佃权,使用雇佣劳动,逐渐成为租佃农场主。

上述14至15世纪西欧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表明了在封建社会内部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发生。这对于世界经济史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是,应该指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是稀疏和微弱的,还不足以引起整个生方式的变革。

【人类经济万年史】089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下)

【人类经济万年史】089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下)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下)

2.资本主义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16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在西欧加速发展起来。这除了商品货币经济和已经产生的资本主义生产自身的客观要求之外,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西班牙和葡萄牙在远洋探险中对美洲的发现以及对通往东方新航路的开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它不仅引起了西欧各国对海外地区的殖民掠夺,直接促进了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还使西欧的商业和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并引起商业性质和经营方式的深刻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大量金银流入欧洲,使物价猛烈上涨,引起了"价格革命"。因为西欧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进行远洋探险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掠取黄金和白银。它们的这个目的是基本达到了,大量金银因此潮水般涌进欧洲。据统计,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末,全欧洲的黄金储量由55万公斤增加到119.2 万公斤;白银储量由700 万公斤增加到2100万公斤。这些金银大量流入流通领域,引起了长时期的物价上涨。由于这次发生的物价上涨涉及到工农业全部商品,且前后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上涨幅度又高达几倍之多,因此,经济史上被称为"价格革命"。其影响所及,波及西欧大多数国家。

" 价格革命" 对西欧封建制度解体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影响。城乡雇佣工人的生活下降了。在英国,商品价格平均提高155 %,而工资仅增长30%;在法国,商品价格提高120 %,而工资仅提高了24%。农村贫苦农民和城市平民日趋贫困和破产,他们在经济上日益受制于新兴的资产阶级,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准备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产阶级一面利用城乡廉价劳动力,一面又按不断上升的价格出售产品,获取高额利润。在经营方法上与资产阶级相近的贵族和上层富裕农民,也因此加强了自己的经济地位。而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贵族因此受到很大损失。他们入不敷出,财富和地位都不断沦落。" 价格革命" 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手工工场的加速发展是16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生产获得巨大成功的最重要表现。这一时期,分散型手工工场在工场手工业中依然居于突出地位,特别是在各类纺织业和铁器业中更是如此。在这些行业中,生产单位是无数作坊、城市小屋和农村茅舍,生产者是工匠、半工半农的小手工业者和他们的亲属或少数几个助手,他们使用自己的手工织机、丝带架、铁砧等。他们主要靠商人供应原料和收购产品来维持生计,特别是使用昂贵的原料和为远方市场生产的小手工业者更是如此。但与14至15世纪的同类手工工场相比,包买商如呢绒商、五金商等对这些家庭手工业者的产品销售的控制已大为加强。

集中型手工工场虽然在14-15 世纪时已经出现,但和那时的分散型手工工场相比,显得更加微弱。它大多由行会作坊发展而来,因而仅存在某些发达的城市,规模不大,并限于少数行业。由于大部分这类手工工场往往也将部分工序分散给附近的破产手工业者进行加工,还具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特点,马克思称之为" 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因此,其中的大部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看,也不能看作集中型手工工场。当然,就一般意义而言,那些以集中生产为主的手工工场基本上可以看作是集中型手工工场。16世纪中期以后,集中的手工工场有了较大发展。这是因为在分散的手工工场生产形式下,包买商往往把原料以至工具分布在几十英里内上百户家庭手工业者手中,在农忙时,家庭手工业者又往往停下来去做农活,所以,在管理上必然存在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与此同时,这种无法监视的生产,也常常使包买商的原料遭到损失,而且在产品规格上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资本原始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便转而建立集中的手工工场。

这一时期,手工工场的发展非常引人注目。在英国,呢绒手工工场得到巨大的发展。并由原来的分散型生产转变为以集中型生产为主。一些富裕的行东和包买商,利用手中的资本购置场房、生产工具和原料,把一些破产农民和贫困的手工业者雇佣为工人,集中在手工工场内分工生产。有一首描述16世纪英国呢绒业手工工场的歌谣曾写道:" 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二百人,排列成长行,……旁有一巨室,女工共百人……附近又一室,少女二百人,……户外又一屋,贫儿一百人,列坐检细毛,不敢辞劳苦。彼皆穷人子,终日不得息,自晨至深夜,各得一便士。又有一广厅,五十修剪工,各自施妙技,天衣真无缝。又有八十人,将呢加浆洗,染工八十人,齐将颜色施。二十扦制匠,将呢折成匹。" 从这首歌谣中,可以看出这个手工工场的规模和分工之细。起码在工序上已有检、梳、纺、织、修剪、浆、染和扦制等分工。

在英国,呢绒手工工场发达的地区有:东南部的诺福克、塞福克、埃塞克斯、苏塞克斯、剑桥,西南部的牛津以及北部的兰开夏和约克郡等。17世纪雇佣几百人的呢绒手工工场在英国已相当普遍,少数大型的手工工场雇工达1000多人,乃至2000人。呢绒的出口,则每年达25万匹。在英国,除了呢绒业之外,这一时期的采矿、冶金、造船、造纸、酿酒、建筑、玻璃、肥皂、火药等行业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手工工场。例如,1560年创立的皇家采矿公司开采的铜矿,便由英国一些知名人士认股,而且还招收了德国资本。同时创立的矿产与制炮公司,采矿与冶金联营,其原始的36股资本,由伦敦大商人和著名的贵族认购。这些公司都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集中的手工工场。

在法国,手工工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呢绒、纺织、印刷、陶瓷和玻璃等行业都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时形成了手工工场。1467年里昂设立了第一个丝织工场。1470年在巴黎成立印刷工场。诺曼底、普瓦都、皮卡尔、朗该多克等地的手工工场在呢绒纺织业中发展较快。布列塔尼、曼恩的麻织业和里昂都尔的工场丝织业都很发达。1546年,仅都尔一城就有织机约8000架。巴黎则以化妆品和珠宝业闻名。法国的印刷业亦发展较快。16世纪中期,巴黎有印刷所约71个,因印刷技术较为复杂,所以印刷业多为集中的手工工场。在采矿和冶金方面,法国也出现一些手工工场。如道斐那的铁矿开采和冶炼。总的看来,法国手工工场不论人数和规模,其发展情况同英国相比较为落后。主要形式还是分散的手工工场,集中的手工工场大多也为几十名工人的小型规模,数量也不多,总共只有近200 家。法国的手工工场到17世纪中期中世纪宣告结束以后才有更大的发展。并且,这一时期法国的较大型的集中生产的手工工场,大多是在政府鼓励和扶植下发展起来的。从亨利四世时代(1594-1610)起,法国开始创办官办的大型手工工场。继位的路易十三(1610-1660)及其大臣黎世留则通过发给补助金、授予特权、免除租税等办法,扶植手工工场的发展。这些" 王家手工工场" 虽是以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管理,却和封建王室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尼德兰,北部各省的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达到较高水平,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大规模的集中的手工工场。16世纪末,在这里诞生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荷兰共和国。南部的佛兰德尔和不拉奔、安特卫普等地是手工工场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16世纪时,在纺织、冶金、制糖、制皂、印刷业中,手工工场广泛发展,其中以毛织业和麻织业工场最为发达。但毛织业的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都依赖国外市场,特别是西班牙和英国的市场。印刷业工场也达到一定规模,安特卫普的普兰汀印刷所,拥有24部印刷机,使用100 个工人,向国际市场销售书籍。

在意大利,虽然早在14至15世纪就有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但到16世纪,由于种种原因,它的经济发展却显得迟滞不前。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局限于少数手工业部门,南部和北部都保持着闭塞的封建经济。这时的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命运极为相似,经济处于衰落状态,仅在纺织、采矿业中,出现少量的手工工场。

此外,资本主义生产在其它领域也有重大发展。在商业方面,前述商业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清楚地表明,16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显著成长,商业资产阶级的地位和实力大大加强,并且成为促进封建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过渡的重要动力之一。在农业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较为缓慢,但在某些局部地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尼德兰北部,16世纪时,土地已大部分掌握在大富商和资产阶级手中。他们或者直接经营农场、牧场,或以短期租佃方式,把土地租给自由农民耕种,收取货币地租。有的贵族也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场。荷兰共和国成立之后,尼德兰革命时期没收的西班牙贵族的土地,也转入资产阶级和市民之手,由他们进行资本主义的农业经营。在尼德兰南部,也出现了资本主义农场的经营方式。

在英国,16世纪时,由于" 价格革命"的作用,早在14世纪时就已出现的圈地现象,急速蔓延开来。贵族领主们纷纷剥夺农民的份地,把原来租给小佃农的土地收回,把敞田圈围起来变成大农场,高价租给大租佃农场主经营。这种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活动,不仅在世俗领地而且在教会领地上进行。圈地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中的发展,扩大了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阶层,形成了一批由富裕农民、商人、企业主转化而来的资本主义大租佃农场主,同时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大批雇佣工人和国内市场。

17世纪中期,中世纪的发展终于达到了终点。但这时,在西欧的各个国家中,只有荷兰和英国率先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资本主义生产在法国、德意志和意大利以及其他一些国家中,仍然处于艰难的成长过程中。在法国,资本主义生产虽有发展,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却是到18世纪末才完成。在德意志,18世纪时,手工工场的发展仅取得初步成果,到19世纪上半期,终于有了广泛的发展。德意志和资本主义生产萌芽最早出现的意大利都是在19世纪下半期才迈着沉重的脚步进入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发布于 2021-06-09 20:50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