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6日
一、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DAwMTI4OA==&mid=2650630685&idx=1&sn=3a27f2585979a5739732f9fc20b05473&scene=1&srcid=0826tSeQTLu3T6a1hrtDnJUx&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谈师谈佛 | 《圆觉经》系列35:问答观修道场及具体观修
内容:
第十一位问佛的菩萨是圆觉,依问观修道,则是第十位。
圆觉菩萨是最后一位问佛的菩萨,所以便问及如何安居来修圆觉清净境界,这即是如何结道场而修,以及道场的规制。此外,圆觉菩萨又问及,圆觉三种净观中,到底以何为首,这便是很具体的发问,堪作后人的楷模。
佛答第一问道场,说得很具体──
若佛灭后,于法末时,众生若具大乘佛性,虔信秘密大圆觉心,则当于伽蓝(僧伽蓝摩,sa?ghārāma)安处徒众。伽蓝中须四事具足,饮食、衣服、卧具、汤药是为四事,在伽蓝中,如佛前所说行观修,若有事故,不能居伽蓝共修,则可“随分思察”,这即是可于伽蓝外,随其分量来作思察,这是对观修行人的方便。
道场亦有期限,长期一百二十日,中期一百日,下期八十日,这即是每次结众观修的期限。因为安居即等于闭关,期限即等于关期。
若佛灭后,道场中亦可施设形象,心存目想,怀念世尊,如佛常住。
道场中悬挂幢旛,烧香散花诵经二十一日(三七日),且作忏悔,如是得心轻安。现在的道场则多作普贤七支供养:顶礼、供养、忏罪、随喜、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回向。
如是作,则心轻安,经二十一日后,即一心摄念观修。
依印度规距,若于夏日安居为期三个月,安居时心离声闻,所以可不聚众,因为若结徒众,可能有声闻加入。
凡安居日,须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众徒。”
如是即为菩萨安居,过安居期随往无碍,这便等于闭关的人出关。无论安居与否,若非所闻一切境界,行者皆不得取,这便是告诫行人不可于观修时生起心魔。
如是答安居道场竟。
佛答第二问,观修方便以何为首。
佛说,三种观修皆可为首。若行者以奢摩他静观方便为首,是为初静。于初静中,四大离散,六尘寂灭,由是无身心相,是为一身静,于是起觉。由一身静以至一世界静,亦皆证入一觉。于觉遍满一世界时,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皆能觉知,百千万亿世界亦复如是。
若行者以观修三摩钵提为首,是为幻观方便,行人忆想十方如来,十方菩萨,依种种法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于三昧中起幻观,于幻观中作事业,利益众生,是即所谓变化诸幻而成大悲。
若行者先安坐以观修禅那为首,则先数息而令心静,于是观想心生、住、灭,且了知心生、心住、心灭的境界,如是即成寂观。
及后,行者如是不须安坐,于行住坐卧中,即生起了知境界,由分别念数次第渐进,直至了知百千万亿世界,此等世界中一滴雨,都犹如眼前所见、所受用的事物。
如是即是“三观初首方便”。
佛且说,“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若于钝根众生,观修不得成就,那是因为夙生以来的业障作障碍,那便应当勤作忏悔,常生得证圆觉的希望,日常应断憎爱、嫉妒、谄曲,以求上进。于三种静观,可随学一种,若观修不成,则改习别种,如是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上来答圆觉菩萨问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