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最真实一面 印度人口蹿升 华人就业难

华人揭露新加坡最真实一面:印度人口蹿升 华人就业难


帅真财经 于2022-09-02 

1

新加坡刚独立时,华人占总人口的95%,今天华人仅占70%,而且还有不断下降的趋势。有新加坡华人担心说,长期以往,恐会国将不国。

新加坡华人占比下降有内外两大诱因:第一点是富裕国家的人都不怎么愿意生小孩,新加坡华人也如此,低生育率的问题难以解决;

第二点是主因,2005年新加坡和印度签订了一个人才引进协议,只要是高水平的印度精英均可来新加坡定居、移民。

这条政策一出,印度精英犹如潮水般涌入新加坡,印度人占比从原来不足2%蹿升到现在的10%。

这些印度人都是国内的学霸,不少还有欧美名校的留学经历,他们在印度找不到工作,欧美又留不下来,于是新加坡成了印度精英首选移民地。

 

印度人的到来,严重侵蚀了新加坡华人的就业。

与新加坡华人相比,印度人有两大优势:第一,工资便宜,给70%的钱干100%的活儿;第二,素质高,他们可是在13亿印度人中选出来的精英,素质完爆大部分新加坡华人。

如果你是新加坡的老板,你会雇佣华人还是印度人?

如今,新加坡著名的樟宜工业园已变成了“小印度”,工业园内没有华人居住,全是印度人。

街道也变成了印度风格,在这里你能吃到最地道的印度手抓饭、咖喱和小吃;体验到印度式理发,剪完头还帮你按摩一下;这里甚至建起了印度教的寺庙,方便信徒祈福。

一位留学生和我说,她在新加坡5年,只去过一次“小印度”就不敢去了,总感觉那里的人看她眼神怪怪的。

 

这些印度精英抢占了新加坡的高薪就业机会,比如金融、AI、软件、互联网等行业,基本是印度人的天下。

一般没什么学历、技能的华人沦为外卖员和出租车司机。一位华人自嘲说,别的发达国家的移民都是做本国人不愿意做的工作,我们是倒过来了,本国人去做本国人不愿做的工作,好工作让给印度人。

这种失落感在老一代心中并不强烈,他们年轻时吃过苦,能有现在的生活感觉很幸福。

但年轻的华人则有深深的失落感,他们自小生活富裕,衣食无忧,长大后发现好工作全被印度人占了,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前几年,有个20多岁的无业青年在推特上发了几句攻击李显龙的话,说自己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全是李氏父子的责任。

李显龙看后很生气,以诽谤罪起诉无业青年,后者被判了好几年监禁。

 

为何李氏父子宁愿牺牲华人的利益,也要坚持引进印度人?

这与李光耀的治国理念有关。

2

作为新加坡的国父,李光耀几乎是靠一己之力把新加坡打造成了一座花园城市。新加坡社会方方面面都留有李光耀的印记。

比如,对待印度移民问题上,华人不欢迎移民,认为他们抢走了高薪工作,但李光耀一意孤行坚持引进印度移民。

他的观点是,新加坡是一座毫无资源的小岛,唯一的财富是人才,仅仅靠新加坡本土的华人培养不出足够多的人才。

为了保持新加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必须从国外引进高级人才。换句话说,李光耀搞这么多印度移民进来,是为了保证新加坡的长期繁荣。

新加坡华人并不买账。他们反驳说,我们新加坡拥有全世界最重要的港口,欧洲、中东到东亚的航线全要路过新加坡,这些大船停靠,难道不赚钱吗?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新加坡人靠海吃海,港口就是新加坡最大的资源。

 

新加坡仅600万人不到,一个全世界最优良的港口肯定足以养活全岛人。那为什么李光耀还要一意孤行引进移民?这跟他内心一个说不出口的担忧有关。

李光耀说不出口的担忧是“大中华思想”。新加坡是个华人社会,华人在李光耀眼里有个很大的“毛病”就是时时刻刻想念自己的祖国。

中国经济落后时,他倒不是很担心,中国经济腾飞后,这种担忧与日俱增。他害怕华人激发出的“大中华热情”会让新加坡失去独立,重归中华大家庭。

为了抵消“大中华思想”,李光耀要把新加坡打造成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华人、印度人、马来人构成一种微妙的平衡,降低华人在社会事务中的发言权,形成一种新的“新加坡价值观”。

新加坡价值观要求华人忘掉自己的祖国,强调自力更生。

这或许是李光耀积极引进印度移民的根本原因。如果新加坡重归大中华,历史会如何评判李光耀呢?

他可能被描述成一位分离主义者,他一生的事业将被否定。这样的盖棺定论,李光耀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

3

新加坡在国人眼中是个发达的国家,城市美丽如花园,人均收入是国内的五六倍,物价却和国内持平。

住房、医疗、教育,没有负担,人人可以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享受高质量的医疗与教育。

国内买一套房子要掏空四个口袋,背上30年的房贷。但在新加坡,买房子很便宜,政府会提供低价的“组屋”。

普通年轻人买一套80平的组屋,首付仅需一成,20年的月供仅1000新元,占家庭月收入的10%,毫无还贷压力。医疗、教育自不必多说,政府包圆。

这么好的条件,新加坡人仍有很多怨言,除了抢工作的印度人外,即使华人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很可能要干一辈子。

新加坡人退休金与工资相比很少,少到仅够维持日常开销。普通人退休后,面临生活质量下降的危险,他们其中大部分人会重新找一份工作,发挥余热。

 

在新加坡,老年人打工是很普遍的现象。国内有些忽悠人移民公司会辩解说:新加坡人勤劳惯了,老了也闲不下来,他们上班不是为了钱,而是热爱。

一位新加坡朋友驳斥了这种说法,他说:“勤劳都是被逼的,如果不是生活压力大,哪个老人不想晚年能去国外旅游,在家带带孙子享享福?”

李光耀说过一句名言:有的做才有的吃。意思是,人必须劳动才有吃饭的资格。

李光耀似乎是故意不给新加坡人高福利,让整个社会无论何时都处于忙碌的状态,以避免养懒人,保持新加坡的竞争力。

相比于欧洲高福利国家,亚洲的发达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全处于全民高度紧张的状态,他们要非常努力的工作才能维持高水准的生活。

反观欧洲人,每天慢慢悠悠,一周上四天班,生活质量却很高,毫无压力。

李光耀从不给民众过高的承诺,他每一步走得都非常务实,表面上看现在欧洲人过得很爽,但欧洲高福利是建立在债务之上的,换句话说是现在的人在用子孙的钱享福。

债务累积到一定程度,迟早要爆炸,新加坡绝不能走这条路。

新加坡就是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国家,生活非常舒适,工作非常内卷。一位留学新加坡的富二代待了十年后,不顾家人反对,坚决回国,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还是国内舒服,新加坡工作太累了。

新加坡人口问题无解,李光耀生前绝望

21世纪商业评论 2022/01/16 10:06

https://3g.k.sohu.com/t/n579219560?goLiteapp=1&serialId=

柳岩普通话播报

狮城发钱发房子,大家还是不生娃。来源丨正解局(ID:zhengjieclub)

新加坡生育率跌至10年来最低 。有多低呢?总体生育率只有1.1。新加坡生娃就发钱,也就是“婴儿花红”, 第一、二胎能拿到8000新元(差不多3.8万元人民币)的现金补贴,三胎、四胎补贴更多。

只要你愿意生,就有钱补。实际情况呢?生育率创下10年新低。发钱,解决不了生娃的问题。

1

现在还有一个观点:大家不愿意生娃,是因为房价太高,买不起房。我们知道, 新加坡的组屋制度是十分完善,全国80%以上的人口住在组屋里。有了房,还是解决不了生娃的问题。

新加坡的一处组屋

李光耀,大家应该都知道,他是少数可以算得上政治家的人。生前,他说:“ 如果要我说出哪个问题对新加坡的生存威胁最大,我说是人口问题。 ”悲剧的是,他承认:这个问题我无从解决,也早已放弃。

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与经合组织和世界的总和生育率对比

李光耀对提高生育率为什么这么悲观?他到底是怎么看待人口问题的?

这部分内容,不少来自李光耀在2013年8月时出的书《李光耀观天下》。这本书出版不到2年,2015年3月,他就去世了。

新加坡是李光耀一手立国的。他在书里回忆道,1959年,他刚当上总理的第一年,新加坡有6.2万个婴儿出生。

2011年,新加坡出生的婴儿已经下降到39654人。现在,新加坡一年的新生儿数量勉强保持在3万出头。新加坡的总人口呢? 1957年时,不到145万,现在将近570万。总人口翻了几番,但是新生儿的数量却大幅下滑。

2

1970年代,新加坡曾经推行过“两个就够了”的计划生育政策。

不到20年,李光耀就发现了问题,迅速停止了计划生育政策,开始鼓励生育,口号也变成“ 如果能养得起,就生三个或更多”。

低生育率就像一个漩涡,很少有国家掉进去,还能爬出来的。

包括新加坡。

新加坡的生育支持政策非常多。

除了上面说到的“婴儿花红”,还有子女免税额、家长税务回扣、在职母亲子女估税回扣。

子女满7岁前,家长每年最多可放6天的有薪育儿假。

新加坡鼓励家长把孩子送到托育中心,2-18个月大的小孩,每个月补贴600新加坡元(约合2800多元人民币),接下来一直到6岁,每个月补贴300新加坡元。

有意生育的父母能优先分配组屋。

人工授精,体外受精,冷藏胚胎移植,政府最多能报销75%……

李光耀说,如果他还主政, 会把“婴儿花红”定为新加坡人平均年薪的1倍,让孩子从出生到小学的全部花销都能被包下来。

这会大幅度刺激生育吗?

李光耀说,不会,即便有巨额的奖励,还是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

现在新加坡节节下跌的生育率,证明李光耀的判断是正确的。

他为什么希望这样做呢?

用他的话说,就是为了证明低生育率和经济或者财务因素不大。

在书中, 李光耀还反驳了一个观点:房价太高,房子太小让人们不愿意生孩子。

李光耀说,去过一些地方,人们的生活环境更拥挤,但生的孩子却更多,现在,即便是有更大更便宜的房子,到头来,可能还是只会生一个小孩。

3

问题出在哪儿?

李光耀认为, 生活方式、思维观念不一样了。

女性受了教育,有了更好的就业机会,也要像男性一样打拼事业,周游世界,不再为子女所牵绊。

很多人不知道年轻人为什么找不到对象,不结婚。在李光耀看来,其实就是 年轻人想要让自己过舒适的生活。

新加坡的人口金字塔

新加坡鼓励生育的政策很难成功。

出路在哪儿?

李光耀指出了两条路。

一是像西方一样,接受同居文化,承认非婚生子女。

补充一句,非婚生子女的比例在法国已经达到50%以上。

第二就是移民。

实际上,新加坡虽然是个移民国家,但是现在反移民的声音越来越强。

李光耀也承认,处处见到长相、口音、行为举止与我们不太一样的人,自然会让人感到不自在,他也宁可多看到熟悉的脸孔。

放开移民,是政府在无计可施之下才出的下策。 不然,他就只能任由新加坡持续萎缩、老化、失去活力。

李光耀的儿子,现任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也喊话,“为新加坡的未来拟定了许许多多的计划,因为有梦想,也有野心。万事俱备,只缺一样,那就是下一代人数不够。”

登录后才可评论.
Logo

Looks like your ad blocker is on.

×

We rely on ads to keep creating quality content for you to enjoy for free.

Please support our site by disabling your ad blocker.

Continue without supporting us

Choose your Ad Blocker

  • Adblock Plus
  • Adblock
  • Adguard
  • Ad Remover
  • Brave
  • Ghostery
  • uBlock Origin
  • uBlock
  • UltraBlock
  • Other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Plus icon
  2. Click the large blue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3. Click refresh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icon
  2. Under "Pause on this site" click "Always"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guard icon
  2. Click on the large green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 Remover icon
  2. Click "Disable on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orange lion icon
  2. Click the toggle on the top right, shifting from "Up" to "Down"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Ghostery icon
  2. Click the "Anti-Tracking" shield so it says "Off"
  3. Click the "Ad-Blocking" stop sign so it says "Off"
  4.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Origin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ltraBlock icon
  2. Check the "Disable UltraBlock" checkbox
  1. Please disable your Ad Blocker
  2. Disable any DNS blocking tools such as AdGuardDNS or NextDNS

If the prompt is still appearing, please disable any tools or services you are using that block internet ads (e.g. DNS Servers).

Logo